郑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郑州曾为夏、商都城之一,为管、郐、虢、郑、韩等藩国的首府,为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 辖区内发现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种类型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为“有熊氏”生于轩辕之丘,部分学者认为轩辕之丘指现在郑州下辖新郑市。部分学者认为夏代曾建都于阳城(今登封市)。春秋战国时期,郑、韩先后在新郑建都(为当时周帝国的二级行政单位),长达500多年。秦汉时期,郑州地区始置荥阳、巩、京、新郑等县。之后,历代先后在郑州地区设置荥阳郡、北豫州、荥州等。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将荥州改为郑州。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管州治所,州治位于今天的管城区。北宋建都汴京后,郑州属京畿路(今开封市),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建为西辅,成为宋代四辅郡之一。金代,隶南京路(今开封市)。金贞佑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后复名管城县。清雍正二年(1724)郑州升为直隶州,隶河南省。明初,郑州划归开封府。清代,郑州为两次升为直隶州。
根据文献记载,有熊氏国君少典之长子神农氏炎帝开始发明陶器,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裴李岗文化遗址、大河村遗址、商城遗址等都出土有大量陶器,窑炉,窑具。商代原始青瓷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颗启明星,五代后周柴窑天清瓷的出现就象天上的太阳一样,照亮了大地,开创了精美瓷器由皇家御窑烧造的历史,并影响着宋代名窑,且为宋代六大名窑柴汝官哥钧定之首。
郑州现代瓷都建设正在有计划进行,在二七区布设郑州郑商瓷工程研究中心;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布设郑州陶瓷博物馆,郑州瓷都文化广场,郑州陶瓷工业园区,柴皇寺;新郑始祖山龙文化园区陶瓷文化村;新密黄帝宫文化园区陶瓷文化村。郑州瓷都包含研发,制造,游览,教学四位一体的格局。
郑州古代陶瓷文化遗志群落,1,裴李岗遗址位于新郑县城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西,面积2万平方米。目前发掘出墓葬114座、陶窑l座、灰坑10多个,还有几处残破的穴居房基。出土各种器物400多件,包括石器、陶器、骨器以及陶纺轮、陶塑猪头、羊头等原始艺术品。遗址东半部为村落遗址,文化层厚1至2米,内含遗物极少。西半部为氏族墓地。墓坑呈长方形,边缘不整齐。随葬品主要是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磨制的或琢磨兼施的,其中典型器物有锯齿石镰、两端有刃的条型石铲等。陶器均为手制,代表器物是三足陶钵、筒形罐等。出土的木炭标本经测定,距今约8000年,绝对年代早于仰韶文化1000多年。
2,大河村遗址 , 位于郑州市郊12公里处,1964年秋发现,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72-1980年郑州市博特馆曾进行11次发掘,发现大量墓葬、灰坑、房基等遗迹和遗物。在我国史学界享有“东半坡”之誉。遗址内涵丰富、文化层厚达12.5米。含有仰韶、龙山和夏、商四个不同阶段的文化遗存,是中原地区古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最引人注目的是居住房屋的留存。目前已发掘出房基30多座,建筑方式各异,有着明显的进代特征。其中一号房基的墙壁高达1米,为目前国内该时期房基所仅有。据碳同位素测定。距今已约5000年,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大河村遗址比著名的西安半坡遗址年代更长,内涵更丰富。 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红陶黑彩、白衣彩陶。彩陶片上描有各种天文图象如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日珥纹等。这一发现,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农业和古代天文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3,郑州商城遗址:位于郑州市区内,1950年秋发现。经多年的调查和发掘,商代文化遗存遍及东起凤凰台,西至西沙口,北自花园路,南到二里岗,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遗址内既发现有商代的房基、窖穴、壕沟、水井、墓葬和祭祀坑等遗迹,也出土有铜、石、骨,蚌、玉、陶、原始瓷等器物以及甲骨文和陶文符号等。1955年秋,在遗址中部发现一座周长近7公里的商代城墙,城墙底部宽20米,高约10米,顶部宽约5米。城墙夯土内发现许多商代中期的陶片,经碳14测定,证明城址距近约有3500年左右,早于安阳殷墟,是商代中期城址。在城垣内、外出土的遗物中以生产工具范模为最多,说明青铜生产工具当时已广泛应用。1974年在一条沟内还发现了许多带有明显锯痕的奴隶的遗骨。在有的奴隶主墓内时见有殉葬的奴隶,以及用被杀的奴隶的头骨制作的器皿。现已设置了陈列室。
4,郑州柴窑 ,在今河南之郑州,据文献记载,柴窑为五代后周柴世宗(柴荣)时所烧造。器物具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特点。薄如纸一语,指釉汁而言,青如天一语,指柴窑以天青为主。柴荣,河北省邢台人,瓷器世家,史称世家豪佑。柴荣皇帝,青年时期,以经营瓷器为业,非常富有。柴荣、赵匡胤、郑恩为桃园三结义的把兄弟。柴荣领着两兄弟一起经营柴氏瓷器商行,在郑州管城唐子巷设立柴氏瓷器商号,在管城窑、新密窑、巩县窑设立柴家窑口。柴荣曾派二弟赵匡胤在新密窑沟窑督办瓷器烧造。柴窑曾对汝窑、钧窑、定窑有过较大影响,其中,汝窑的釉和定窑的胎最具柴窑风格。
5,巩县黄冶窑位于河南省巩义市站街镇,大、小黄冶村附近的黄冶河两岸,西距巩义市区5公里,窑址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依据地形、地貌该窑址可分三个烧造区。黄冶窑于1957年首次考古调查发现,其后,由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经过多次考古调查与发掘,获得了重要的实物标本和第一手资料,特别是本世纪之初,为了配合修建公路工程,先后于2002、2003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共发掘面积1800余平方米,清理出窑炉9座、作坊4处、淘洗池及沉淀池2处、釉料坑2个、灰坑100余个、水井1眼、灶3个、出土各类瓷片、素烧片和窑具1800余袋,出土完整器或可复原的器形1500余件,尤其重要的是,在出土大量唐三彩、白瓷、青釉器的同时,还发现一定数量的唐青花器残片。上述考古发现,为研究唐三彩和这里的白瓷、青瓷器的制作工艺、装饰手法、烧制技法以及唐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及烧造窑口提供了一批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为《新唐书.地理志》中关于河南府贡白瓷的产地等相关问题,提供了实物佐证;也使我们对巩义黄冶窑的烧造历史、产品种类、工艺特点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确认:巩义黄冶窑既是唐青花的发源地,也是唐三彩的大本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