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895|回复: 8

郑州柴窑大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5 09: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柴窑是中国古时五大瓷窑(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首,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954年)河南郑州(一说开封),本是后周世宗帝柴荣的御窑,所以从北宋开始称为柴窑。 后因长期未见其窑址,以钧窑代替了其宋五大名窑的位置。
  周世宗帝柴荣曾御定御窑瓷:“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以象征未来国运如雨过天青。
  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涂釉的底部呈现瓷胚本来的粗黄色。
  清兰浦、郑廷桂在《景德镇陶录》一书中也说柴窑瓷:“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还说柴窑瓷久不可得,得到残件碎片,也当珍宝,用作服饰、帽饰;柴窑瓷片光芒夺目,如飞箭一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5 09: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话嵩山 于 2011-8-25 09:46 编辑

《郑州柴窑瓷器初探》

柴树青 柴千军 柴有才


柴窑 ,在今河南郑州,据文献记载,柴窑为五代后周柴世宗(柴荣)时所烧造。器物具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特点。薄如纸一语,指釉汁而言,青如天一语,指柴窑以天青为主。柴荣,河北省邢台人,瓷器世家,史称世家豪佑。柴荣皇帝,青年时期,以经营瓷器为业,非常富有。柴荣、赵匡胤、郑恩为桃园三结义的把兄弟。柴荣领着两兄弟一起经营柴氏瓷器商行,在郑州管城唐子巷设立柴氏瓷器商号,在管城窑、新密窑、巩县窑设立柴家窑口。柴荣曾派二弟赵匡胤在新密窑沟窑督办瓷器烧造。柴窑曾对汝窑、钧窑、定窑有过较大影响,其中,汝窑的釉和定窑的胎最具柴窑风格。柴窑瓷器铭文有:“周”,“柴”,“内府”,“官”,“御”,以及大多数为无款。
记载柴窑的文献以北宋欧阳修的《归田集》最早,书中在谈及“汝窑花觚”时曾有:“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从此书中可知柴窑有“色如天”、 磁较似”几个特点。该书是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晚年辞官后的著述,书中所记大都为他自己的经历见闻,而且距离五代时间最近,应该是最为可靠的。
柴窑一名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万历以后的《玉芝堂谈套》、《清秘藏》、《事物绸珠》、《五杂姐》、《博物要览》、《长物志》等书多论及此窑, 对其形质,曹昭认为"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张应文则谓"柴窑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清末民国初有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证诸柴窑。
  柴窑是中国宋时六大瓷窑(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之首,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河南之郑州,本是后周世宗帝柴荣的御窑,所以从北宋开始称为柴窑。周世宗帝柴荣曾御定御窑瓷:“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以象征未来国运如雨过天青。
有关文献记载的柴窑瓷器,(1),据传说,明朝权相严嵩父子借皇帝之名,穷一生之力搜罗到十数件柴窑瓷器。 (2),据《清稗类钞之九-艺术类、鉴赏类》记载: 周竹卿藏柴窑小水盂。 (3),根据(清)汪启淑《水曹清暇录-目录四九三》记载, 柴窑茶盏。 (4),根据《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清人何梦华为阮元购得柴窑一片。镶作墨床。色亦葱倩可爱。而光彩殊晦。疑为均窑混真。值二十金。(5),根据《清稗类钞》记载,清人徐印香收藏一柴窑小水盂。色鲜碧。质莹薄。人间罕有。 (5),清宫内府曾有收藏的记载。据《清高宗御制咏瓷诗》一书有四首咏柴窑器的:《咏柴窑碗》  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土性承足在,铜非箝口为。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龙艘落叶斯。《咏柴窑枕》  《遵生》称未见,安卧此何来?大辂椎轮溯,春天明镜开。荐床犹蟹爪,藉席是龙材。古望兴遐想,宵衣得好陪。坚贞成秘赏,苦窳漫嫌猜。越器龟蒙咏,方斯倍久哉。《咏柴窑如意瓷枕》  过雨天青色,《八笺》早注明。睡醒总如意,流石漫相评。晏起吾原戒,华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积薪成。  从这几首咏柴窑器的诗文看,乾隆皇帝不但欣赏到柴窑器物,他还亲自睡过柴窑如意枕。否则,他老先生不会有"睡醒总如意"的感受。(6),据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中记载:"柴窑传世极少,故宫中尚可见之。"传说蒋介石出逃台湾,把故宫内藏的柴窑器带走了。(7),郭葆昌《瓷器概说》对柴窑器介绍道:"柴窑在今河南郑县。世宗本姓柴,故名柴窑。(8),据报道,上海博物馆和北京近来发现有两件柴窑器。上海博物馆有件产于五代的"白瓷镂雕殿宇人物枕"。此枕既非景德镇产品,又非定窑产品。而北京有件五代"白釉刻花碗",北京专家对此碗认定为五代时产品,为北方瓷,既非定窑产品也非景德镇产品。(9),根据<绍兴网—绍兴晚报》报道,,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揭开神秘面纱,“王者之剑”,此剑工艺独特,制作极为精良,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古越兵器中制作最精、工艺最美的一柄越剑,其镶嵌、烤花的工艺成就极高,至今未发现有出其右者,称其为“王者之剑”当之无愧。此外,还有五代柴窑穿带瓶、越王戈、春秋三牲神兽鼎等等,共11组38件宝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5 09: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话嵩山 于 2011-8-25 09:46 编辑

河南省郑州市新密牛店镇月台村位于嵩山脚下,洧水之滨,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是一个集陶瓷文化,水文化,织锦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旅游景点有李湾水库,新密柴窑博物馆,三官庙,火神庙,蚕神庙,新密柴窑遗址群,登山运动。同时可以购新密土特产,新密柴窑书籍,新密柴窑图片,织锦。三官庙为道教寺庙,主要供奉天官,地官,水官,瓷皇柴荣。火神庙主要供奉神农氏炎帝,祝融。新密柴窑博物馆主要展出窑具,瓷器,瓷片,瓷土,窑炉,奇石,密玉,织锦。织锦主要是当地群众通过植桑,养蚕,纺线,印染,绢秀等工序完成的一种纯天然丝织品。
新密柴窑村,自古就适合制瓷,这里盛产瓷土,木材,水源充沛,唐代开始设窑,五代宋初设官窑使其达到鼎盛,其他时期为民窑。新密柴窑为五代后周皇帝柴荣的五弟柴贵的家窑,柴贵封地新密,为郐王。柴荣,赵匡胤,郑恩,柴贵曾在柴家花园之赏月台,赏月饮酒,共话天下时局,商讨瓷经茶道。后来,柴荣,赵匡胤成了皇帝,郑恩,柴贵封为王爷。新密柴窑作为官窑的历史,从后周太祖郭威广顺元年始,到宋仁宗中期止,持续90多年。柴窑为宋代六大名窑柴汝官哥钧定之冠,柴荣皇帝曾御批瓷器色为:“雨过天清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象征大周天下如雨过天清一样,蒸蒸日上,国家富强。瓷器颜色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柴荣皇帝在民间有瓷皇,瓷圣,财神之称。
新密柴窑村,有人口500多人,主要为柴氏,为后周皇帝柴荣的五弟柴贵之后,已传36世,郐王柴贵之后主要分布新密,登封,巩县,禹县一带。柴荣家族善于制瓷,自唐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新密柴姓郭姓自五代始,亲如一家,世代友好。柴荣为郭威养子改郭姓,其后代在宋代多数改回柴姓,因此,其后有柴姓和郭姓两姓。柴荣祖父兄弟三人,父辈十几人,堂兄弟五十多人,亲兄弟五人,长兄柴穆封地管城(柴王城),次兄柴茂封地西华县(柴王城),柴荣皇帝排行为三,四弟柴华封地新安(洛阳唐王城),五弟柴贵封地新密(郐王府月台村)。
新密柴窑文化村,正在计划建设柴窑工业园区,包括展厅,拉胚室,上釉室,窑炉室等,可供游览参观。新密陶瓷文化村是一个旅游的好去处。郑州市新密牛店镇月台村柴窑遗址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新密牛店密玉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郑州新密牛店这个地方,有一个叫“石匠全”的村庄。村头住着一个老石匠,他有一个女儿叫绿翠,还收了一个徒弟叫玉郎。玉郎为人忠厚老实,人缘好,又勤快,深受全村老少夸奖,有人便牵线将绿翠许配给玉郎,老石匠欣然同意。
正当老汉忙着给玉郎、绿翠筹办婚事的时候,大祸忽然从天而降。皇帝派来选美的钦差,听说绿翠长得美,便降旨要绿翠入宫。老石匠眼看女儿要被人夺走,十分恼怒,撕碎圣旨,一头向钦差撞去。钦差恼羞成怒,一刀将老石匠砍死,接着把绿翠强行拉到轿中带走。再说玉郎赶回家,看到师傅倒在血泊中,绿翠又被抢走,便不顾一切追上前去,死死拖住花轿不放,结果被乱棍打死。
皇帝是个好色昏君,见绿翠美貌,心中大喜,立即降旨,册封绿翠为贵妃娘娘,五天后举行大婚盛典。
绿翠进宫后,哭得死去活来。她决定绝食,以死抗争。到了第三天,忽然进来一位长者,有人称他为国公。来人喝退宫女和左右人等,对绿翠说:“好姑娘,不要再哭了,你在这里就是哭死,也没有用。况且,你这样做,保不住性命事小,可怎么给你爹爹和玉郎报仇呢?”绿翠听了,忙请教这位老者。
国公走后,绿翠唤宫女端饭进餐,然后让她们帮自己梳妆打扮。太监见了,赶快向皇帝禀报。皇帝听了异常高兴,连忙来到后宫。看到绿翠的样子,以为她已经回心转意。 绿翠请求皇帝允许她返乡祭奠爹爹,然后回宫。昏君正在犹豫为难之际,老国公恰好进宫奏事,这个昏君就把绿翠的要求告诉老国公,要他出主意。国公说:“还是依了她好,以免她寻死身亡。皇上如果不放心,国公我可以前往护驾,保管万无一失。”于是皇帝命国公带领兵丁,护送绿翠回到老家。
绿翠回到石匠全村,在爹爹和玉郎坟前痛哭。霎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接着,雷声隆隆,电光闪闪。 紧接着,玉郎的坟墓忽然变成一座大山。随着一声巨响,山崩地裂,大山拦腰裂开一条巨缝,山缝里出现一个大门。玉郎飘然站在山门旁,满脸含笑地向绿翠招手。绿翠一见玉郎,便纵身向山门扑去。接着又一声巨响,裂缝闭合,大地恢复了平静。从此以后,再也不见玉郎的坟墓,代替它的是一座高耸人云的大山。
前来护驾的国公,看到绿翠和玉郎双双团聚,放声大笑,在笑声中气绝而逝,化成一座山峰。 不久,石匠全村的乡亲们在山缝中,发现了一层绿色透亮的石头。当地的老人们便一齐前往观看,都说是绿翠扑山门时,把绿色的衣裙夹在山缝中了。于是,石工们就顺着绿色的痕迹挖凿起来,希望能救出绿翠。挖到深处,挖出了紫红色和绿色的彩石,晶莹透亮,闪射出奇光异彩。这天晚上,石工们做了一个美好的梦,梦见国公老人说:紫红色石头是玉郎变的,绿色石头是绿翠的化身。这些彩石叫翠玉,可以雕琢成器,是无价之宝。于是,石工们就把它雕成各种美丽的玉器,从此,密玉一直深受珠宝商的欢迎。 玉郎和绿翠的故事也就流传了下来。

柴树青 郑州柴窑研究会 会长 郑州柴窑博物馆 馆长 郑州太乙书院 院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5 09: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州五代法云寺 ,又名柴公寺。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周世宗柴荣所建,赐名法云寺,与汴京的天清寺(又名白云寺)遥想呼应。柴荣皇帝曾题御诗曰:“雨过天清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象征大周国运像蓝天白云一样,蒸蒸日上,国家强盛。 据清康熙年间《郑州州志》记载,“柴公寺在州东南二十五里”的记载。 七里河和潮河源于新郑市郭店乡,为五代后周圣河,在七里河和潮河两岸,分布着后周皇陵(郭店),十八里河柴王城(柴郭村),南曹乡柴公寺(柴王寺,法云寺)。法云寺在元末战乱中被毁,明初,重修,改为柴公寺,明清一直延续。柴公寺,其他地方,又名柴王庙,如在河北省赵县赵州桥有柴王庙,河南省社旗县有柴王庙,安徽省寿县有柴王庙等。
曹古寺村原是郑州市管城区南曹乡的一个行政村,2004年划归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该村名是以姓氏和寺庙命名的。传说三国时曹操逐鹿中原,安都许昌,在前往中牟官渡与袁绍决战时,曹军曾在此筑寨扎营,后人便以此定村名曹固寨,也叫曹固店和曹固村。因村北有个千年古刹法云寺,寺庙废弃后,曹固村便被讹传为曹古寺了。
  《郑县志》寺庙目有“法云寺在州东南二十五里”的记载。现寺内有一棵白果树,有三四人合抱粗。日军侵占郑州时,其士兵在树下烧饭,白果树被烧焦半部。此树虽然历经沧桑,现仍粗壮挺拔,枝繁叶茂,实为郑州古树之最。寺内现存一雕刻有双龙盘绕的大型石碑顶帽,中间刻有“法云寺”楷书大字。另有数通石碑,都系重修寺庙碑记,字迹大都难辨,足见此寺的年代久远。
  一次在整修寺院时,出土了一方元朝“圆寂先师宣公之塔”石碑,碑文记述了中牟人刘宝宣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到此重建法云寺的事迹。
  原寺为三进院,设有寨墙和寨门,二门内设有哼哈二将的塑像,三门内有四大天王的塑像;后院正面为大殿,白果树即在大殿前正中央,上挂有一人多高的大铁钟;殿内用整棵白檀木雕刻佛像三尊,每个佛像肚内能容纳两个人,足见佛像之巨大,殿内还有十八罗汉塑像分立其间;东西配殿内分别供有关公、韦驮、孙大圣、送子娘娘、地藏菩萨等神像。每年农历七月三十为盛大庙会日。
  近年,当地群众在法云寺遗址上建前后殿宇两座,由专职僧人管理,使古老的寺院又显示出新的生机。
开封天清寺 ,位于河南开封。五代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建,天清寺 ,又称白云寺。寺有塔,六面九级,宏伟庄严,通称繁塔,故俗称繁塔寺。明末毁于水患,仅存一殿一塔,塔复折断,仅余三级。清乾隆中(1736~1795),重修之,前临惠济河,后依古吹台,碧水绿杨,景物佳美。 据明代李濂的《汴京遗迹志》记载:“周世宗显德二年建天清寺,为后周国寺。世宗初度之日曰‘天清节’。
管城区境内主要河流有熊儿河、七里河、潮河, 总流域面积为435.9平方公里,均属淮河水系.熊儿河:源于郑州市南郊铁三官庙,干流长度19.5公里,流经辖区长度4.5公里, 至金水区祭城乡陈岗入东风渠.七里河:源于新郑县郭店乡小乔村,干流长度38.8公里,流经辖区十八里河、圃田两乡, 至圃田乡穆庄入东风渠.潮河:源于新郑县郭店乡徐庄,干流长度34公里,流经辖区南曹、圃田两至圃田乡小孙庄入东风渠.辖区共有五座水库,总蓄水面积达936.8亩.刘湾水库:位于十八里河刘湾村, 为十八里河源头所在,建于1958年.水库大坝为土坝,长101米,高14米,汇水面 370平方米, 库容284万立方米,有溢洪闸15孔,长345米, 排水流量为338立方米/秒,可灌溉农田1.5万亩,养鱼200亩.曹古寺水库:位于南曹乡曹古寺村东北潮河下游处,建于1970年.水库大坝为土坝,长97米,高13米, 汇水面积800平方米,最大容量为60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2000亩,水面养鱼年产3000余斤.小魏庄水库:位于南曹乡小魏庄北潮河上游处, 建于1950年.水库大坝为土坝, 长94米嵩12米,汇水面积750亩,最大容量为120万立方米, 可灌溉农田3000多亩,水面养鱼年产量为4000余斤.七里河水库:位于南曹乡七里河 , 建于1975年.水库大坝为土坝,长98米,高12米, 汇水面积300平方米,最大容量为30万立方米, 可灌溉农田400亩,水面养鱼年产2000余斤.苏庄水库;位于南曹乡苏庄南七昊河上游, 建于1959年.水库大坝为土坝,长98米,高11米, 汇水面积200亩,最大容量为30万立方米, 可灌溉农田200亩,水面养鱼年产3000余斤.地下水:辖区深层地下水含水层约灰200 ̄300米,浅水层储水量较丰富,据测郑州浅层地下水为7.6人亿立方米,约占水资源总量每年下降12米。
北宋时期,天清寺的名声很大,与当时的相国寺、开宝寺、太平兴国寺并称为京都四大名寺。据北宋王*写的《北道刊误志》记载,宋开宝年间(968——975年),重修天清寺时,同时在寺内兴建了一座砖塔,名为兴慈塔,也称天清寺塔,因其座落在繁台上,故俗称繁塔。
根据<册府元龟●卷二◎帝王部·诞圣>记载,周太祖郭威以唐天?甲子岁七月二十八日庚寅之夕生於尧山之旧宅,谨以七月二十八日皇帝降圣日为永寿节。周世宗柴荣以唐天?十八年九月二十四日丙午生於邢台之别墅,谨以九月二十四日降诞日奉上节名为天清节。周恭帝柴宗训以广顺三年八月四日生於澶州之府第显德六年即位其年文武臣寮上表请以八月四日为天寿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5 09: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柴瓷,仿佛是二十一世纪科研中的反物质,看不见,摸不着,而又真真实实地存在。

在古玩行,已悄然兴起了“柴瓷探寻热”。因为,在陶瓷收藏中,柴瓷是瓷中“皇后”。拥有柴瓷,才算是陶瓷的最高收藏。收藏到柴瓷是所有大收藏家的梦想,也是古玩行中乐乐津道的大研究课题。迄今为止,对柴瓷的研究就像是一群瞎子在摸象。而且这群瞎子还为数不多。据说国家博物馆还没有一件名副其实的柴瓷,因而谁也不知柴瓷是什么样子,甚至一部分人还怀疑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柴窑。所以,目前对柴瓷的探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典型的观点,种种如左:一是认为真有柴瓷论。这些人的依据则是历史文献和野史笔记传说。持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自宋以来,欧阳修的《归田集》,明早、中期曹昭、王佐的《格古要论》中的记述,还有清人无名氏《南窑笔记》以及乾隆皇帝的那几首小诗,都说有柴瓷。而且较一致的都说柴瓷的主要特征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因为古人说有,便是有,因为古人不说谎,纸上写着的,你能说没有?二是影青瓷就是柴瓷论。这种论点的持有者认为,只有影青瓷似乎才符合“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有人竟著书立说,广为传播。三是汝瓷就是柴瓷论。依据是汝瓷与传说中的柴窑釉色近似。四是耀洲窑就是柴瓷。而且有人立说,说柴窑出北地河南郑州并非准确,而耀洲窑的遗址发现了近似柴瓷的瓷片。五是根本无有柴瓷论。不少人怀疑历史上没有一个御用柴窑。说有,依据实物何在?等等,不一而足。更有甚者,有人在传播假信息,以仿造品冒充柴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5 09: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郑州曾为夏、商都城之一,为管、郐、虢、郑、韩等藩国的首府,为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 辖区内发现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种类型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为“有熊氏”生于轩辕之丘,部分学者认为轩辕之丘指现在郑州下辖新郑市。部分学者认为夏代曾建都于阳城(今登封市)。春秋战国时期,郑、韩先后在新郑建都(为当时周帝国的二级行政单位),长达500多年。秦汉时期,郑州地区始置荥阳、巩、京、新郑等县。之后,历代先后在郑州地区设置荥阳郡、北豫州、荥州等。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将荥州改为郑州。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管州治所,州治位于今天的管城区。北宋建都汴京后,郑州属京畿路(今开封市),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建为西辅,成为宋代四辅郡之一。金代,隶南京路(今开封市)。金贞佑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后复名管城县。清雍正二年(1724)郑州升为直隶州,隶河南省。明初,郑州划归开封府。清代,郑州为两次升为直隶州。
根据文献记载,有熊氏国君少典之长子神农氏炎帝开始发明陶器,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裴李岗文化遗址、大河村遗址、商城遗址等都出土有大量陶器,窑炉,窑具。商代原始青瓷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颗启明星,五代后周柴窑天清瓷的出现就象天上的太阳一样,照亮了大地,开创了精美瓷器由皇家御窑烧造的历史,并影响着宋代名窑,且为宋代六大名窑柴汝官哥钧定之首。
郑州现代瓷都建设正在有计划进行,在二七区布设郑州郑商瓷工程研究中心;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布设郑州陶瓷博物馆,郑州瓷都文化广场,郑州陶瓷工业园区,柴皇寺;新郑始祖山龙文化园区陶瓷文化村;新密黄帝宫文化园区陶瓷文化村。郑州瓷都包含研发,制造,游览,教学四位一体的格局。
郑州古代陶瓷文化遗志群落,1,裴李岗遗址位于新郑县城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西,面积2万平方米。目前发掘出墓葬114座、陶窑l座、灰坑10多个,还有几处残破的穴居房基。出土各种器物400多件,包括石器、陶器、骨器以及陶纺轮、陶塑猪头、羊头等原始艺术品。遗址东半部为村落遗址,文化层厚1至2米,内含遗物极少。西半部为氏族墓地。墓坑呈长方形,边缘不整齐。随葬品主要是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磨制的或琢磨兼施的,其中典型器物有锯齿石镰、两端有刃的条型石铲等。陶器均为手制,代表器物是三足陶钵、筒形罐等。出土的木炭标本经测定,距今约8000年,绝对年代早于仰韶文化1000多年。
2,大河村遗址 , 位于郑州市郊12公里处,1964年秋发现,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72-1980年郑州市博特馆曾进行11次发掘,发现大量墓葬、灰坑、房基等遗迹和遗物。在我国史学界享有“东半坡”之誉。遗址内涵丰富、文化层厚达12.5米。含有仰韶、龙山和夏、商四个不同阶段的文化遗存,是中原地区古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最引人注目的是居住房屋的留存。目前已发掘出房基30多座,建筑方式各异,有着明显的进代特征。其中一号房基的墙壁高达1米,为目前国内该时期房基所仅有。据碳同位素测定。距今已约5000年,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大河村遗址比著名的西安半坡遗址年代更长,内涵更丰富。 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红陶黑彩、白衣彩陶。彩陶片上描有各种天文图象如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日珥纹等。这一发现,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农业和古代天文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3,郑州商城遗址:位于郑州市区内,1950年秋发现。经多年的调查和发掘,商代文化遗存遍及东起凤凰台,西至西沙口,北自花园路,南到二里岗,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遗址内既发现有商代的房基、窖穴、壕沟、水井、墓葬和祭祀坑等遗迹,也出土有铜、石、骨,蚌、玉、陶、原始瓷等器物以及甲骨文和陶文符号等。1955年秋,在遗址中部发现一座周长近7公里的商代城墙,城墙底部宽20米,高约10米,顶部宽约5米。城墙夯土内发现许多商代中期的陶片,经碳14测定,证明城址距近约有3500年左右,早于安阳殷墟,是商代中期城址。在城垣内、外出土的遗物中以生产工具范模为最多,说明青铜生产工具当时已广泛应用。1974年在一条沟内还发现了许多带有明显锯痕的奴隶的遗骨。在有的奴隶主墓内时见有殉葬的奴隶,以及用被杀的奴隶的头骨制作的器皿。现已设置了陈列室。
4,郑州柴窑 ,在今河南之郑州,据文献记载,柴窑为五代后周柴世宗(柴荣)时所烧造。器物具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特点。薄如纸一语,指釉汁而言,青如天一语,指柴窑以天青为主。柴荣,河北省邢台人,瓷器世家,史称世家豪佑。柴荣皇帝,青年时期,以经营瓷器为业,非常富有。柴荣、赵匡胤、郑恩为桃园三结义的把兄弟。柴荣领着两兄弟一起经营柴氏瓷器商行,在郑州管城唐子巷设立柴氏瓷器商号,在管城窑、新密窑、巩县窑设立柴家窑口。柴荣曾派二弟赵匡胤在新密窑沟窑督办瓷器烧造。柴窑曾对汝窑、钧窑、定窑有过较大影响,其中,汝窑的釉和定窑的胎最具柴窑风格。
5,巩县黄冶窑位于河南省巩义市站街镇,大、小黄冶村附近的黄冶河两岸,西距巩义市区5公里,窑址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依据地形、地貌该窑址可分三个烧造区。黄冶窑于1957年首次考古调查发现,其后,由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经过多次考古调查与发掘,获得了重要的实物标本和第一手资料,特别是本世纪之初,为了配合修建公路工程,先后于2002、2003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共发掘面积1800余平方米,清理出窑炉9座、作坊4处、淘洗池及沉淀池2处、釉料坑2个、灰坑100余个、水井1眼、灶3个、出土各类瓷片、素烧片和窑具1800余袋,出土完整器或可复原的器形1500余件,尤其重要的是,在出土大量唐三彩、白瓷、青釉器的同时,还发现一定数量的唐青花器残片。上述考古发现,为研究唐三彩和这里的白瓷、青瓷器的制作工艺、装饰手法、烧制技法以及唐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及烧造窑口提供了一批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为《新唐书.地理志》中关于河南府贡白瓷的产地等相关问题,提供了实物佐证;也使我们对巩义黄冶窑的烧造历史、产品种类、工艺特点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确认:巩义黄冶窑既是唐青花的发源地,也是唐三彩的大本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5 09: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汴水与大周山(五代后周圣水和圣山)
柴树青 柴有才 柴千军

汴水,禹贡曰灉,春秋曰邲,秦鸿沟,汉蒗荡渠,东流曰官渡水,曰阴沟,曰浚仪渠。嵩渚山,一名大周山,水经注谓之黄堆山。其西有万山、贾峪山、灵源、檀山。诸山皆与中岳联体,而嵩渚为尊。
《荥阳县志》说:“汴水源出荥阳大周山,合京、索、须、郑四水东南流……。春秋时谓之邲水。宣公十三年,晋楚之战楚军于邲即是水也。秦汉曰鸿沟,志谓之蒗荡渠”。又据杨太鈊编著《禹贡地理今释》豫州之域有汴水,杨先生引《史记·河渠书》说:“禹功施于三代,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陈、蔡、曹、卫。……然自此水开通后,于历史关系颇重,春秋时谓之邲水。(邲音汳,即汴字,后避反字改为卞)。晋楚之战,楚军于邲即是水也。刘项所分之鸿沟,东汉王景所修之渠堤皆在此。……亦即《汉志》所称狼荡渠,首受济,东南至陈入颍者也。其至陈入颍之流域淮河,即狼荡渠自中牟东流,至浚仪分二水,南流曰沙水,东注曰汴水。”{24}应从杨说为确。故《水经注》曰:“济水于此,又兼邲,春秋宣公十三年晋楚之战,战于邲即是水也。”汴河的故道有的学者认为是从鸿沟开始,其实上游应从古邲水开始。以今荥阳河水为上源,会京河、索河经广武南、郑县北又东南经中牟合于沙河,这是古汴水的河道。
汴河原是河南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它源自荥阳大周山,东流经开封、商丘、徐州合泗水入淮,东南诸省的粮食就是从这里进入河南的。隋炀帝时,开通了济渠,自板渚(在汜水东北35里处)引入黄河入汴,东经开封至商丘循涣水(今浍河)入淮,沟通了黄河、淮河、长江,运粮更为便捷。到了五代和北宋时期,又开掘了金水河、五丈河、蔡河在开封与汴河相通,使得开封成为一个优越的河运中心,成了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但随着宋金及金元战争的长期破坏,以及黄河的屡次决口,加上汴水淤塞,舟楫停驶,朱仙镇逐渐衰落下来。朱仙镇是木版年画之乡,有柴王推车等年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3 11: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9 22: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0 06:28 , Processed in 0.0982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