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784|回复: 2

用双手改变命运的典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9 08: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话嵩山 于 2015-3-29 08:51 编辑

用双手改变命运的典范

——河南新亚钢构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连枝的先进事迹

王剑松

      娇小的身材,白嫩的脸上时常露出灿烂的笑容,眸子里充满着真诚、坦率和刚毅。这是河南新亚钢构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连枝给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就是这位外柔内刚的普通女子,在20多年的艰辛打拼中,没有“背景”,没有靠山,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从昔日的打工妹到如今拥有300名员工、固定资产达1.2亿元的女企业家,不知从中经受了多少个风吹和雨打,人们都亲切地称她是“用双手改变自己命运的典范”。她创办的新亚钢构公司是郑州市惟一的集钢结构和彩钢板制作生产、销售、设计、施工和服务为一体的专业钢结构建筑和装饰企业,为发展地方经济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一、背井离乡,打工妹城里谋生计

         上世纪六十年代宋连枝出生于登封西部一个普通的农家,她自小乖巧懂事,在兄弟姐妹八个中她排行老五,可她性格独立,深得长辈欢心。18岁高中毕业后,考虑到家庭负担重,她主动放弃学业,走向社会,想方设法挣钱贴补家用。她从农村走到城市,先后在洛阳、登封县城的服装门市、小百货、饭店、缝纫门市等处打零工,每月不足40元的工资,除了自己的花销,剩余的钱全都如数交给了父母,以填补全家经济缺口。数年的打工生涯使宋连枝在物质上一无所获,然而这位来自农村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在打工中逐渐懂得了什么是热情待人,让顾客满意,做生意如何赚钱。
         那个男子不多情,那个女子不怀春,宋连枝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1987年夏季,经人介绍宋连枝与在县城一家医院学医的郝延龙认识,两人都是打工者,同命相连,情投意合,以身相许,终于寻到的爱情的白鹿。1988年5月,两人正式举行了婚礼。尽管宋连枝找到如意郎君,然而婚后如何生活,一大堆难题摆在了她面前。丈夫郝延龙家在君召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小就失去父母,跟着叔父长大,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家徒四壁自不必说,而这里山高坡陡,交通闭塞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两口子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中,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生活一辈子,倔强的宋连枝不甘心。为了改变人生命运,她给丈夫商量,决定在登封县城租房,共同谋求新的发展路子。
         “自古长安名利地,空手无金路难行”。在繁华的县城想找到好的生存环境谈何容易?丈夫辞去了收入微薄的医院工作,到工资较高的杨家门煤矿当矿工,出苦力。宋连枝给一家公司当业务员,但公司经营不善倒闭,她半年的工资打了水漂,无奈她开始给人打毛衣赚取廉价的手工费。这时她的宝贝儿子降生,本该享受做妈妈的快乐,但为了生计,孩子不出满月,她就买了辆架子车开始卖水果、送盒饭。真是屋漏偏与连阴雨,1992年夏季,延龙的叔父去世,两口子挤来挤去凑够600元钱安葬了叔父。让宋连枝终生难忘的是,当时穷到全家仅剩5元钱,孩子咳嗽发烧都不敢去找医生,只好利用偏方治病。
二、一技之长,是人生的立业之本

           在城里闯荡了将近10年,让宋连枝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在茫茫人海中混出个模样,必须靠一技之长,有过硬的技术才是人生的立业之本。她和丈夫郝延龙商量辞去了煤矿的工作,到一家装潢门市当了一名干活没工钱的学徒工,目的是学装潢技术,她还继续开着破三轮车带着孩子卖盒饭。聪明好学,吃苦耐劳的丈夫郝延龙通过半年的实践经验,对铝合金和室内装潢技术得到了较好的掌握,宋连枝利用送盒饭的机会开始私自联系装潢业务,一旦联系住活儿,宋连枝就扔下送盒饭的生意,夫妻两个齐上阵干起了装潢,由于活干的精细麻利,收费低,每次都得到客户的良好评价,使宋连枝两口子坚定了干下去的信心,并从中得到了一定的收入。但好景不长,1993年秋季,丈夫郝延龙在搞装修时,不慎一块玻璃砸在了左手腕上,大肌腱断裂,到郑州医院住院,医生说多亏来得早,不然就要截肢了。常言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在医院一住就是三个月,伤虽好了,但还是留下了后遗症。
         时间到了1994年8月,在登封种子公司临街楼下有3间门市房要转让,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宋连枝毅然决定要接这个门市,钱不足,就东拼西借凑了8000元钱。当月一个叫“登封市新型材料装潢工程处”的门面就开业了。主要从事铝合金门窗的制作安装、室内装修和装饰材料销售业务。虽说货物不足,只有三五个人,但毕景让她实现了“老板梦”。门市第一个月便有了400元的利润,是她当打工妹收入的十倍。宋连枝把挣得的每一分钱都积攒起来用于扩大规模,滚雪球式地发展,四年后便有了十几个工人,有了十几万元的“家底”。这在别人眼里已经相当不错了,但宋连枝却笑说一切都才“开始”。她心中的目标是当一个“真正的企业家”。
          登封地处嵩山腹地,这里自然风景宜人,人文景观灿烂,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名城,1996年3月,登封市委、市政府决定重塑登封城,按照拉大框架,增加容量,增强功能,辐射周边,集工业、科技、商贸、旅游为一体的改造市容市貌的原则,拉开了建设新登封的序幕。登封再次吹响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号角,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力以赴,整体启动。先后颁布了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了全市人民大搞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宋连枝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对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紧跟市场需求,毅然放弃了原有产品,开始致力于不锈钢结构的设计、制作和安装,并更名为不锈钢工程部。
为让企业博得生存、赢得发展,她心怀“背水一战”的决心,在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还亲自带领技术人员进行攻关。2001年7月,在原有不锈钢业务的基础上,拓展了新的业务领域,更名为不锈钢玻璃城,除了不锈钢管、板的制作安装,还增加了大板厚玻璃业务,同时,开始承接玻璃门加工、不锈钢防盗门窗、栏杆、旗杆和广告栏制作安装工程业务,员工由原来的三五人增加到60余人。为了提高员工的生活标准,宋连枝不仅忙于工程和业务,而且还亲自当厨师,为员工们做饭。当时她的孩子正在上小学,因业务忙,她一连几个月吃住在门市,而孩子,就睡在旁边办公室里的沙发上。那些日,宋连枝是白天晚上连轴转,白天干活、做饭,晚上还要去搞工程结算,回来很晚。宝贝孩子一天到晚都见不着她,作业需要家长签字,见不到妈妈,只好将作业本挂在灯泡绳上,让妈妈回来后签字。每当这时,看到熟睡的孩子,她心里不由得感到一阵阵酸楚……
          登封几年的创建工作取得惊人的成绩,登封的变化日新月异,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街道靓丽整洁,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每当看到沿街门店的大板玻璃门和高楼大厦的不锈钢工程大部分由她安装时,宋连枝的心里有种巨大成就感,并更加坚定了她干事创业的决心。
三、超越自我,无心插柳柳成荫

         企业发展之门,就这样硬被宋连枝夫妇撞开了。2004年2月,是装潢行业的淡季,宋连枝独自一人到南方佛山、宁波等地考察钢化玻璃市场,谁知在南方彩钢市场异常火爆,这让她回忆起去年为一个企业在安装不锈钢玻璃门窗时,企业要求建彩钢板房车间,由于不懂技术,不敢答应。于是搞钢架结构闯入了她的视线,心想他们能干的我们也一定能干,再说多年闯市场的经验告诉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转。她在南方又参观了几家钢架结构建筑,就立即赶回登封与丈夫郝延龙商议上钢架彩瓦项目,夫妻俩一拍即合,说干就干,撇下手头的工程让别人负责,分别外出学习。有着不锈钢焊接和装潢技术基础,钢架结构建筑施工大同小异。技术掌握后,就开始进材料,开展钢架结构施工业务,首先为一家煤炭企业建了个机电车间,工程完工后,得到了煤矿领导的高度评价,没想到登封也能建钢架结构房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一传十,十传百,建钢架结构房的业务开始多了起来。
          业务多了怎么办?开始购设备,引人才,办厂子。2005年3月,由宋连枝创办的登封市新亚彩钢板厂在中岳工业区正式投产。此后,企业效益飞速递增,规模也不断扩大。企业由小作坊,逐步发展成占地30亩,造起了6800平方的新厂房。2009年,企业年销售产值达到1000万元,实现税利100万元。
           艰辛的努力有了回报。在旁人的眼里,宋连枝确实算得上“功成名就”。但宋连枝却没有这样的打算。她不断超越自已,创业的步子也跨得更大了。2010年8月,企业在登封市产业聚集区征用土地100亩,成立河南新亚钢构工程有限公司,一期工程投入资金6600万元,建大型车间两座,建筑面积达2.2万平方米,办公楼6层,面积为3200平方米。公司完善并建成了两条钢结构生产线,钢结构加工业务占比逐渐增加,有效保障了公司整体情况的稳定运转。
          新公司的成立,加快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和结构调整,使企业变生产中低档产品为生产中高档产品,成为一流的集钢结构销售、设计、施工和服务为一体的专业钢构企业。目前拥有员工300多名,工程建造师30名,专业技师50多名,专业施工队20多个。企业得以“强身健体”后,销售产值连年翻番。宋连枝充满自信地说,2012年,企业的销售产值在上年的基础上将实现翻三番,达到8200万元,创利税近1000万元。
           如今,河南新亚钢构有限公司在中原同行中早已声名鹊起,成为“大哥大”企业之一,但宋连枝并未就此满足。她在前不久全厂职工大会上提出新的口号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全国或全世界最受欢迎的专业钢构建设企业!”
四、“进了工厂门,就是一家人”

         宋连枝明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使企业在强手如林的行业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员工的素质至关重要。如何把员工的热情点燃,使大家的心拧在一处,劲用在一处,从而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成了她经常思考的问题之一。
          如何才能赢得员工的心?宋连枝的做法是以真心换真心。企业目前共有职工300多人。“进了工厂门,就是一家人”。 宋连枝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她根据国家的规定为他们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各种保险金。员工有困难,她总是像大姐似地热情相帮。去年,一位员工得了胰腺炎,需要住院。而他家中又比较困难。得知此事后,宋连枝马上自已拿出3000元,又加发他两个月工资。在她的带动下,厂里的员工都热情相援,使他很快就走出了困境。这样的例子,对宋连枝来说是太多了。
          树立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宋连枝十分重视工会的作用。身为企业董事长的她,把开展组织活动、发挥工会职能作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企业发展的大事都通过组织商议,让员工成为“知情者”,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理解和尊重换来了员工的真心,企业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员工每年都会向企业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提高员工的素质,宋连枝不遗余力。近年来,企业每年都要请专家教授进厂举办各式各样的培训班。有政治形势报告会,也有业务培训班。宋连枝自已也抓住一切机会“充电”,通过几年的努力,她已拿到企业管理自学大专文凭,如今正准备读本科。
            宋连枝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她说企业和人一样,需要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为此,她还投资50万元,专门制作了一批公益性广告标牌,放置在工厂周围最醒目的地方。使员工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潜移默化。“今天要比昨天做得更好”、“有时逼上梁山会让人挖出金山”、“如果你有智慧,请你拿出智慧;如果你没有智慧,请你流汗”。如今,这些标牌上的语言,员工们不仅耳熟能详,而且已被他们当作生活和工作中的“座右铭”。
四、回报社会,“位卑未敢忘忧国”

            企业发展了,宋连枝只想着能更好地报效社会。她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好政策,位卑未敢忘忧国”。她把为国家分忧解愁当成自已的一种责任。企业招工,她打出了“下岗工人和残疾人优先”的旗号。到目前为止,在她企业上班的下岗工人和残疾人有160多名,是员工总人数的一半多。
            由于自己是打穷处走过来的,扶贫济困,更被宋连枝当成自已的“份内事”。前不久她向慈善总会一次性捐款5.2万元。本地建中学,她拿出8.6万元。至于平日修桥补路、捐资助学等她就做得更多了。如有一次,她偶尔听到一个学子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却由于家贫而无法进校门。她放下手中的业务,马上找上门去,把3000元现金交到她手中。此后多年,又一直资助她,直到她完成学业。她出了校门一时找不到工作,宋连枝又把她接到厂里……据初步统计,这些年来,宋连枝用于公益事业和扶贫帮困的资金总数已超过40万元。
           宋连枝有钱不任性,但却没有泡在舞厅里去潇洒,也没有在麻将桌上玩的功夫。她一如既往整日风风火火地去拼搏努力。对此有人不解,可她却说:“在我的感觉中,企业就是自已生的一个儿子,他上小学了,我希望他健康成长上初中、高中;他读完高中了,我又巴望他能上大学、读研究生……我的期望就是企业越来越有“出息”,自已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9 20: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8 18: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1 07:12 , Processed in 0.03639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