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98|回复: 1

端午节源于以嵩山为主的中原地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20 10: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话嵩山 于 2015-6-20 10:09 编辑

端午节来历与屈原无关
源于中原地区对太阳的崇拜
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华三大节日。但千百年来端午节传承下来习俗之多而复杂以及其神圣和神秘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春节和中秋节。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天中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夏至节、五月节、菖蒲节、香包节、龙舟节、浴兰节、艾叶节、粽子节 、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恶日节、百草节、龙日等等。从节日习俗来看,最早的端午节与伟大诗人屈原没有任何关系。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举行这么多重大的民俗活动呢?它的起源和根由究竟在哪里呢?笔者通过考察和论证,得出的答复是: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源于以嵩山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一系列的活动均是出自华夏古人对太阳的崇拜,继而辐射和覆盖中华大地以及日本、朝鲜、韩国、泰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端午”二字顾名思义,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午为正中,太阳居中,即后来所谓的子午线,故称“端午节”为“天中节”。另外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闻一多先生说“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但何以设定此为祭龙祭祖之日,则前人无说。其实“端午”之设,是起源于上古之“夏至节”。上古以“夏至”(坤日)与“冬至”(乾日),为一年之两大节日。
古人认为,夏至后天暴热,易生百邪致病,如中暑、痢疾等。故于端午节,自古又有避恶之俗。故而有了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带香囊、五色绳、喝雄黄酒、吃粽子,赛龙舟。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后汉书·礼仪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荆楚岁时记》:“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蹋百草采文,悬门户上,以禳毒气。”《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绳结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以彩绳系结祈福寿绵长,这也就是近年流行国际之间所谓“中国结”的起源。)
端午又有作药浴之俗,药用兰草。《夏小正》:五月:“煮梅。蓄兰、颁马。”疏曰:“此日蓄采众药,以辟除毒气。”蓄兰即洗兰,以兰汤作沐浴。浴兰汤、悬桃符,都是为避毒。因五月阳气至极,极阳伤人,于是要避毒。
以夏至/端午为岁首之俗,今日早已不见于中原。但礼失而求诸野。在少数民族中,则至今仍可见此俗遗风。民族学家卢央指出,彝族太阳历的新年称“星回节”,因为在夏天的星回节有点火把的习惯,所以也称为“火把节”。
说:“星回——就是北斗星开始回转了。这时,正是谷子成熟的时候。俗说话:星回之日过火把节。我国古代习惯于以北斗斗柄的指向来定季节。彝族也以北斗斗柄的指向来定季节,与《夏小正》以斗柄指向确定正月和六月完全一致。”
又说:“星回节,又称‘天中节’。‘天中’者,正五月也,因为上古历法一年只有十个月,五月为中。”其实,所谓“天中”,与“端午”(端,正也。午,中也)之意义,本来完全相同。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按夏历地支纪月推算,五月为“午月”,午时为“阳辰”,所以端午亦称“端阳”。《月令广义》载:“五月五日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唐宋时期,道教阴阳术数谓五月五日午时为“天中”,故而端午节即为“天中节”。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就提到“五月五日天中节”明代的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也有“端午为天中节”的记载。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古人有在五月五日这一天用兰草汤沐浴的习俗。《礼记?大戴礼》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梦梁录》亦云:“五日重五节”又曰浴兰节。
解棕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明清把端午节称作“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云:“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清人余有丁《帝京午日歌》中也有“都人重午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的诗句。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五月菖蒲成熟,古人在五月五日这一天悬菖蒲于门楣,或用菖蒲浸制药酒饮用,以示驱邪防病,因此称“蒲节”。《幼学句解》上说:端午是为蒲节。
地腊节。道教每年有“五腊”,即天腊、地腊、道德腊、民岁腊、五侯腊。五月五日恰逢“地腊”之日,所以叫“ 地腊节”。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有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王坚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20 23: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0 10:54 , Processed in 0.02817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