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802|回复: 5

河图洛书与八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6 21: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话嵩山 于 2011-12-18 09:50 编辑

                        河图、洛书向来被视为中华文明之源。它的影响渗透在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其渊源和原始本义,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成为千古之谜。
        在《河图》、《洛书》两图传出之前,除了神话传说之外,没有任何文献对其做过具体的说明。倒是经过不断地谶纬迷信式渲染演泽,河图洛书成了荒诞的神话怪谈。
        宋代传出的《河图》、《洛书》和太极图,不但没有消除环绕在河图洛书上的重重迷雾,反而又引发易学界对《河图》、《洛书》真伪的争议。随后形成的“图书”学派,尽管做出了种种解释,但却始终没有解开这个千古之谜。现代考古发掘出的证据,终于使吾辈可以揭开《河图》、《洛书》的神秘面纱,一窥其真容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国家之一,距今已有一万年的历史。随着农业的产生,上古先民也开始了他们的天文历法活动。天文观测形成了上古先民最初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即立北斗七星环绕的北天极区域为中心的盖天思想。这种盖天观念认为,日月星辰都是圜绕极心运行,即所谓“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极不移”(《吕氏春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晋书。天文志》)。这种宇宙观念直接影响并贯穿着石器时期的文化。盖天观与立竿测影结合,产生了八节及二十四节气历法。为了记录传播八节历法,先民们又创造了八角八卦等历法盖天图式。伏羲画八卦,最初应该就是八角八卦历法图式。
        早于八节历法,并与其同时存在的是十月太阳历。古代“金乌负日”、“扶桑树上十日轮值”、“后羿射日”三则神话传说,基本上概括了十月太阳历的内容和后来的变化。古代文献中,有上古存在“鸟历”的记载。《史记·历书》说:“昔自在古,历建正作于孟春,于时冰泮发蛰,百草奋兴,秭□先□。”这里的“秭□先□”,说的就是鸟与节气的关系。“鸟历”,就是十月太阳历。三星堆巨大的青铜神树的发现,再次以实物的形式说明“十月太阳历”的存法。
        天圆地方,天数用阳数、奇数,地数用阴数、偶数。天以北辰为大辰,北辰即北极星、天一。天数始于一,极于九。天有三辰,月有三旬,天见三光,三三而九,九九八十一。规圆于天,天数为阳,故天极数为九。乾为天,用九数。圣人面南“向明而治”。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是古代天文历法图式的基本规定。
        原始的十月太阳历,把一年定为360天历度,这是它的粗俗之处。先进的立竿测影方法产生后,当人们连续两次对夏至或冬至日影进行观测后发现,一年的实际历数是365天,而不是360天。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每年在冬至和夏至前后重新测影,以确定上半年和下半年开始的日期,并把测影过程所用的二、三天时间,作为祭天和调整历度的时间。换句话说,就是用测影、祭天节日的五天,来补伏羲360历度与回归年365天之差。至今仍保留在彝族中的火把节、回屋节,就是这种古老习俗的遗存。古代“女娲氏炼五彩石补天”的神话,应是这一历法变化的反映。
        冬夏二至,是八节中最重要两节气,也是上古先民立竿测影最先确定的两个节气,是确定南北方向,区分春半年和秋半年的最重要的历法时空点。上古先民在观象授时阶段,特别注意太阳出入的方位与节气的关系。中华大地的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北纬33—35度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古人的主要生活区域。冬至日,太阳南游至南回归线上空;冬至日出东南方,日落西南方;夏至日出东北方,日落西北方。并由此把春秋二分太阳的出没方位看作东、西方向。《周髀算经》说:“日出左而入右,南北行。故冬至从坎,阳在子,日出巽而入坤,见日光少,故曰寒。夏至从离,阳在午,日出艮而入乾,见日光多,故曰暑。”赵爽注曰:“圣人南面而治天下,故以东为左,西为右。日冬至从南而北,夏至从北而南,故曰南北行。冬至十一月斗建子,位在北方,故曰从坎。坎亦北方也。阳气所始,故曰在子。巽,东南。坤,西南。人见少晷,阳照三,不覆九也。夏至五月斗建在午,位在南方,故曰在午。艮东北。乾,西北。日见多晷,阳照九,不覆三也。”《周髀算经》以古盖天理论和勾股法为主要内容,更多的反映了上古先民的宇宙观念和天文历法实践。
        太阳是立竿测影观测为主要对象。上古先民在盖天思想的主导下,用勾股原理求圆方,连续使用方形的外接圆方法,设计和建造了观象和祭祀天地的圆形或方形三阶高台。并用同样的原理计算各节气的日道直径、圆周和太阳出入在二十八宿中的位置,达到“天与地协”的理想境界。
        赵爽注释《周髀算经》说:“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易纬·乾凿度》讲:“岁三百六十日而天气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备岁焉。”《春秋考异邮》“阳立于五,极于九,五九四十五一变,以阴合阳,故八卦主风,相距各四十五日。”八卦即八节、八气、八风。历法有了此八节,才能对农业生产起到指导作用。所以《晋书?律历志》说:“分八节,以始农功”。
        古人立竿测影,必须立髀表与“天中齐”。《周髀算经》讲:“冬至加酉之时,立八尺表,以绳系表颠,希望北极大中星,引绳致地而识之。又到旦,明日加卯之时,复引绳希望之。”“北极大中星”即北极星,为“璇玑之中,天心之正”。这是盖天观念在立竿测影过程的体现,是古人立竿测影的规则。北斗星不仅是最早的北极璇玑星,也是后来立表“与天中齐”的主要指示星。因此,从盖天思想出发,八角图式中心的方形纹象征“天地之中”。
        在我国西南的彝、白、傈傈、傣、景颇、瑶、苗、僮等民族中,至今还保留着对这种八角图形的喜爱。在彝族的词语中,八角和八卦是同义语。八角就是八卦,八卦即八角。由此,我们可可推测,伏羲氏“画八卦,以代结绳之政”,就是画八角历法图式,取代了更古老的结绳纪历形式。
        中国的历史也可以说是农业发展的历史,最早的八卦是古代先民从生存的需要,从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逐渐演义出中国的历法,指导人民的农业实践。中国古人有天圆地方的观念,八卦的阴阳爻就产生于天圆地方的理念,圆出于方,方出于矩,伸圆周为阳爻,为天,为阳;伸矩的两边为阴爻,为地,为阴。阴阳爻相重而成四象,而后成八卦,成六十四卦。这就是八卦易经产生的根源,是以伏羲氏为代表的中华先民们,在认识天地自然过程中创造的科学成果和文化的结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7 22: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8 09: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立竿测影,必须立髀表与“天中齐”。《周髀算经》讲:“冬至加酉之时,立八尺表,以绳系表颠,希望北极大中星,引绳致地而识之。又到旦,明日加卯之时,复引绳希望之。”“北极大中星”即北极星,为“璇玑之中,天心之正”。这是盖天观念在立竿测影过程的体现,是古人立竿测影的规则。北斗星不仅是最早的北极璇玑星,也是后来立表“与天中齐”的主要指示星。因此,从盖天思想出发,八角图式中心的方形纹象征“天地之中”。那么“天地之中”就在嵩山的登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7 17: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9 21: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9 21: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0 06:29 , Processed in 0.02779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