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168|回复: 5

中岳嵩山的帝王祭祀文化(吕宏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6 21: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    帝王祭祀封禅文化是五岳文化的象征和符号。中岳嵩山自古就是历代帝王祭祀封禅之地。帝王祭祀封禅是中岳文化的基石,是嵩山历史文化发展的根源的动力,也是嵩山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代的帝王祭祀封禅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远古至秦代是帝王祭祀中岳的发端和形成时期,也是嵩山祖山地位确立时期。汉武帝巡祭确立了中岳嵩山在五岳中的地位,并引发了后世模式固定的、大规模的帝王祭祀封禅活动。武则天在嵩山史无前例的封禅,开创了中国封禅的新格局,并把嵩山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唐以后帝王祭祀中岳的次数和内容的不断扩大,极大丰富了祭祀中岳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嵩山;祭祀;封禅;特征
       
        帝王祭祀封禅是古代盛大的祭祀天地的大典。它伴随着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并在五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帝王的祭祀封禅不仅确立了五岳的历史地位,也是五岳文化区别于其它名山最显著的特征。因而,帝王祭祀封禅文化是五岳文化的核心,也是五岳文化的象征和符号。中岳嵩山作为五岳之一,是历代帝王重要的祭祀封禅场所。由于祭岳是帝王固定的一种礼仪,历代包括亲至、遣使、望祭、郊祭在内的祭岳活动一般每年都要进行,甚至一年多次,但史籍并没有完全予以记载。据查,秦代之前史册有明确记载巡狩嵩山的帝王有8位,汉代祭祀五岳制度确立之后,有明确记载亲至、遣使、望祭、郊祭中岳的至少有65位。帝王在中岳的祭祀封禅活动不仅人数多、规模大,而且对中岳嵩山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此,作为嵩山文化圈极为重要的文化,中岳嵩山帝王的祭祀封禅及其特征是非常值得人们深入探索和研究的。

一、先秦帝王巡祀嵩山活动的形成和发展

        嵩山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古代先民由于认识自然的局限,以大山为众神所居之地,于是便产生了大山崇拜。从部落的形成,再到国家的建立,原始的祭山活动后来成为帝王的一项重大祭神典礼。
        帝王的巡祭活动是古代的一种礼制。“礼”的本意就是祭神,许慎《说文解字》:“所以事神致福也”。(1)帝王祭山礼仪从史册的记载看,传说时代都已经开始了。史书中记载最早到嵩山的帝王是黄帝。黄帝的部落有熊氏的中心就在嵩山脚下的新郑,(2)相传,嵩山是黄帝和“神”相会的地方。《史记》:“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3)嵩山相传也是帝尧的巡游地。扬雄《河东赋》:“瞰帝尧之嵩高兮。”颜师古注:“尧曾游于阳城,故于嵩高山瞰其遗迹也。”(4)而五岳的固定巡狩制度相传始于舜帝,是舜帝制订了“五载一巡狩”。(5)《竹书纪年》:“十五年,帝命夏后有事于太室。这些早期帝王巡狩嵩山的记载,虽属传说性质,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在远古时,嵩山已成为人们心中的“神”山。
        大禹时代,嵩山地区不仅是夏后氏部落活动的中心,也是大禹建都之地。《史记·夏本纪》:“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夏。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孟子·万章上》:“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夏商周断代工程也证明阳城为夏代早期都城。夏代都城建于嵩山下,巩固了嵩山作为神山的地位。夏代的第五代国君少康曾居于嵩山脚下的纶氏(今颍阳)。《竹书纪年》:“少康自纶氏归于夏邑。”
        商周时,嵩山地区仍是建都之地。商代曾建都于嵩山下的偃师,(6)而嵩山紧临京畿,自然是受到重视的“神山”。至少在商周之即,嵩山地区被称为天地之中。据铸造于西周初年“何尊”的铭文载,周公营建东都洛阳,以嵩洛地区为“中国”。(7)又《周礼·地官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而周公所求的地中就在嵩山脚下的阳城,周公测影台至今尚存。西周时嵩山已是重要的祭天之地。据西周初年铸造的“天亡簋”铭文载,周武王曾“祀于天室”,(8)天室即太室山。又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曾巡游黄室(太室)之丘,并观看了夏启的居所。周幽王也曾“为太室之盟。” (9)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嵩山地区成为当时国家的中心。
        夏、商、周三代都城建于嵩山地区,对确立嵩山“神山”地位以及成为帝王祭神之所起到了重要作用。故《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嵩山作为京畿“神山”地位在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得到进一步提高。成书于战国时的《山海经》云:“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婴以吉玉。”(10)此话是说,少室山和太室山是众山的祖宗,祭祀用的是太牢之礼。何谓太牢?《礼记·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得出两点结论:一是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嵩山就被尊为众山的祖宗。《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云:“崇,崇高也。”嵩名“崇山”,也即“山”之“宗”之意。二是当时祭祀嵩山用的是最高的天子级太牢之礼。
        五岳祭祀制度,据《史记·封禅书》载形成于尧舜时期,现在史学界一般认为,此乃汉代经学家附会,五岳制度,形成于汉武帝时。(11)此说并不确切,实际上五岳的酝酿应在西周到秦汉时。
        考诸史籍,成书于汉武帝时的《史记·封禅书》里即明确指出五岳为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这至少说明在汉武帝之前已经有五岳这个概念。又据成书于汉初的《尔雅·释山》载:“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晋郭璞注:“(南岳)即天柱山,潜水所出。(北岳)常山。”记载商周至战国时礼制的经典的书籍《礼记·王制》云:“天子祭天下名川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这至少是春秋至汉初之礼制,并非汉武帝时形成。从《尔雅》和《史记》对五岳的不同记载看,在汉武帝之前已有“五岳”之说,但是没有固定下来。因为,春秋战国时,群雄割据,五岳分布在各诸侯国,诸侯自定五岳,因而。秦统一后疆域不稳,且时间短也没有固定五岳。
        秦代虽没有固定五岳,但形成了更为规范的祭祀制度:“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于是自崤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曰太室。太室,嵩高也。”(12)秦始皇命祠官常奉包括太室山在内的五座名山,证明了秦始皇对祭祀嵩山的重视。
        从黄帝到夏、商、周三代时的都城建于嵩洛地区,特别是周平王东迁洛阳后,位居天中的嵩山由于处于京畿之内,因而被推到了非常神圣的地位,被称为众山的祖宗。周朝到秦汉时,是中国五岳的孕育时期,随着五岳雏形的产生,又推进了帝王祭祀中岳的活动的开展,并使嵩山成为帝王巡狩、祭祀的重要场所。

二、汉武帝巡祭嵩山的意义及影响
       
        汉武帝时,随着国势的强大,疆域的扩展,旧时在诸侯的五岳“皆在天子之郡”,(13)也就是说过去分属于各诸侯国的五岳,汉武帝时才稳固的全部归属中央政府。由此,才有了汉武帝巡视五岳,并确定五岳的举动。《汉书·郊祀志》:“自封泰山后,十三岁而周遍于五岳、四渎矣。”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在巡视华山之后前往嵩山巡祭。这次巡祭对中岳来说意义非凡。《史记》对此有明确记载:
        三月,遂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于是以三百户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14)
        《汉书·武帝本纪》对元封元年汉武帝巡祭嵩山亦有记载,其所记内容详于《史记》:
        行幸缑氏,诏曰:“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获駮麃,见夏后启母石。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史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其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无伐其草木。以山下户三百为之奉邑,名曰嵩高,独给祠,复亡所与。”(15)
        从《史记》、《汉书》记载来看,汉武帝巡祭嵩山的活动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其一,此次汉武帝巡幸嵩山亲自登上了嵩高山;其二,大规模增修祭祀中岳神的太室祠;其三,划嵩山下三百户为崇高县,专门供奉太室祠,并免交其它赋税;其四,禁伐嵩山的草木。汉武帝把嵩山下的三百户名之崇高邑也是有特定含义的:“以崇奉嵩高,故谓之崇高邑。“(16)
        汉武帝之所以对嵩山有如此大的动作,当是“山呼万岁”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呼万岁者三”,应当是风吹山谷所发出的似“万岁”之声,笃信神仙的汉武帝则认为是“神仙”迎接他而呼的。龙颜大悦的汉武帝于是才有了对嵩山的崇高礼遇。而起源于嵩山的“三呼万岁”,后来竟成了对皇帝的祝语。汉武帝为了表示对嵩山的崇敬,还特改嵩高山为崇高山。
        由于汉武帝巡祭给嵩山的空前的待遇,致使其巡祭嵩山活动不断被演义。《武帝内传》:“帝好长生之术,常祭名山大泽,以求神仙。元封元年甲子,祭嵩山,起神宫,帝斋七日,祠讫乃还。”这个记述大体符合实际,唯“帝斋七日,祠讫乃还”不见正史。不仅如此,后来的史籍中,关于汉武帝在嵩山的传奇故事更是层出不穷。相传,汉武帝游嵩时曾封今嵩阳书院内的古柏为“将军柏”,又在青童峰上遇青衣神童迎接,遇圣峰上遇到九嶷仙人,玉人峰上遇到玉女,会仙峰上遇到众仙等等。(17)关于汉武帝在诸多山峰上遇到仙人之事,当为后人以武帝信神而附会。然而,这些奇异故事的流传,大大增加了嵩山的神秘感。
        汉武帝此次巡祭嵩山,不仅确立了嵩山作为中岳的地位,同时也为大规模祭祀中岳开了先河。由此,汉武帝此次巡祭嵩山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后来帝王巡祭中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武帝确定了中国的五岳之后,封建帝王祭岳活动就开始盛行了,并且不断向前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祭祀制度。西汉宣帝时,在汉武帝巡祭和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6 21: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定五岳的影响下,神爵元年(前61年),宣帝又确定了五岳的祭祀地点,并制订了一套经常祭祀五岳的制度和方法:
        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东岳泰山于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岳潜山于潜,西岳华山于华阴,北岳常山于上曲阳。……皆使便者持节侍祠。唯泰山与河岁五祠,江水四,余者皆一祷而三祠云。(18)
        汉宣帝不仅制订了祭祀中岳“一祷而三祠”的礼制,又下诏说明了祭山川的目的是“为百姓蒙嘉气,获丰年焉”。(19)
        在汉武帝确定五岳、宣帝制订五岳常年祭祀礼制后,帝王祭祀中岳的活动被固定,内容也不断扩展。东汉建立者光武帝不仅封禅泰山,建武九年(公元33年)也巡幸了嵩山轘辕山。(20)又据《后汉书·章帝记》载,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年),章帝东巡,幸嵩山颍阳。《后汉书·顺帝纪》载,东汉阳嘉元年(132年)京师地区大旱,顺帝遣使至中岳请雨。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大旱,灵帝遣中郎将堂溪典到嵩山求雨,并题记于嵩山启母阙。在请雨后,或许是遵循古制之故,堂溪典奏请恢复嵩高之名,次年灵帝将崇高山复改为嵩高山。(21)
        汉代帝王确定的祭祀中岳的制度,三国两晋时基本上沿用,只是祭祀祈祷的内容有所变更。
        据《晋书·礼志》载,三国魏文帝于黄初二年(221年)六月依周礼之制致祭中岳。《三国志》载,明帝太和四年(230年)八月,明帝东巡,遣使以特牛祭中岳。
        西晋刚建立,武帝即于泰始元年(265年)十二月下诏,明确祭岳的重要性:“昔圣帝明王修五岳四读、名山川泽,各有定制。所以报阴阳之故功也。”(22)并要求按照此制度来祭祀有功者。东晋成帝咸和八年(333年),成帝在京都郊祀五岳于覆舟山之南。(23)东晋升平中(359年前后),在北方之地尽失,只有南岳在东晋版图之时,大臣何琦还不忘上书论修五岳祠的意义:“唐尧之制,天子五载一巡狩,顺时之方,柴燎五岳,望于山川,遍于群神。故曰,因名山升中于天,所以昭告神祇,飨报功德……”(24)
        十六国时,虽然战乱不断,各民族政权不断建立,但不论哪个民族建立政权,祭祀中岳活动都延续不断。据《晋书》载,西晋永嘉二年(308年,后汉永凤元年),刘渊即位,命其子刘聪率军攻洛阳,又遣其子亲至中岳祭祀。(25)这可能是刘渊为谋求占领中州洛阳而祈祷。前秦建元十一年(375年),曾为前秦立下汗马功劳的丞相王猛病重,前秦帝符坚遣使臣往中岳祭祷,以求病愈。(26)可见这时祷五岳,已不仅仅是“求丰年”,求病愈也成了祈祷的内容。
        北魏建立后,作为鲜卑族的帝王,同样接受了汉人的祭岳之礼。《魏书·礼志》载,北魏元明帝泰常三年(418年),立五岳庙于桑乾水阴而遣使祭之;常泰八年(423年),明元帝幸洛阳,又遣使以太牢之礼专程祭祀中岳。又据《魏书·礼志》载,太延元年(435年),太武帝命立庙于中岳嵩山之巅,并置侍祀者90人,每年祈祷以除水旱之灾,春秋干涸时,则遣官率领刺史以太牢之礼祭中岳。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由于中岳已成京畿之地,嵩山成为祭岳的首选之地。就在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的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即首先祭祀中岳,并制《御祭嵩高山文》:
        维太和十八年,敬昭告于嵩高中岳之灵:太极分浑,两仪是生。辰作乾宝,岳树坤灵。昭彰天地,吐纳五精。唯中挺神,祥契幽经。日月交辉,寒暑递成。万象合和,兆美孳盈。爰自化辟,俶庆胥庭。轘辕曜哲,伊祁载形。逮于有周,实光洛祯。川潜龙光,山隐凤亭。三才凭微,七曜依明。人伦倾首,百神柔诚。造厥区夏,历兹三正。应符代绩,熟不斯营。日乎皇魏,飞虬玄并。螭腾穹象,用九黔嬴。新邦兴略,不猷罔清。佗琼指阴,淹翠湿亭。河图旷览,升中阙铭。朕承法说,诞邀休宏。开物成务,载铄成龄。迁宇柳方,阐绳廛城。则直之兴,百堵若星。日躔流馥,月陆芬馨。锵旋紫宿,景曜黄衡。鸾声嘒嘒,鸑和嘤嘤。归盖如云,还辀若霆。惟嵩岩岩,峻极昊青。唯邑翼翼,长启魏京。荐玉告虔,用昭永贞。纳兹多福,万国以宁。(27)
        孝文帝此篇祭中岳文,情真意切,表达了他祈求中岳神保佑大魏江山稳固的心愿。该文也是早期祭嵩山比较长且保存完整的御祭文。在此之后,太和二十年(496年)八月,孝文帝又亲至中岳嵩山巡祭。(28)此足见孝文帝对中岳的格外重视。
        孝文帝之后至北齐,还有三位帝王祭中岳。据《魏书·肃宗本纪》载,正光三年(522年)六月,大旱,孝明帝遣使驰奔中岳祭祀。《魏书·孝武帝本纪》载,永熙二年(533年)正月,孝武帝驾幸嵩山石窟灵岩寺,十二月又狩猎于嵩阳。又据《北齐书·文宣帝本纪》载,北齐天宝元年(550年),夺取了东魏帝位的文宣帝高洋也赶忙遣使祭告中岳。
        南北朝时不仅帝王祭祀中岳,就是想称帝者、皇后也要祭岳。宋刘裕北伐时亦请范泰代之制《祭嵩山文》:“刘裕敬荐中岳之灵,唯岳作镇中畿,擬天比峻,降祉发辉,宣和阴阳……”(29)北魏孝明帝时,临朝称制的灵太后也以“帝王”身份幸中岳,甚至登上太室极顶:“后幸嵩高山,夫人、九嫔、公主巳下纵者数百人,升于顶中。”(30)
        从三国到南北朝时期,是五岳帝王祭祀封禅制度的发展时期。从祭祀中岳的特征、形式和内容看,这个时期不仅确立了五岳祭祀礼制,而且祭祀的内容在扩展,从汉初封天祭地、求雨祈丰年,延伸到祈求战争胜利,祛病延年,称帝、求江山稳固,甚至谋求当皇帝等。

三、女皇武则天史无前例的封禅及对嵩山的垂青
       
        从三国开始的国家分裂状况,除西晋短暂统一外,一直都是南北割据,五岳也同样处于南北两地。隋唐大一统后,五岳重新回到一个“天子”直辖的范围,祭岳最大的盛典封禅在中断了五百多年后又重新开始酝酿恢复。
        关于封禅之礼,《史记·封禅书》正义说的很明白:“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由此,中国传统的封禅地都是在泰山进行的。唐代以前有确切记载封禅泰山的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和东汉光武帝三人。(31)这三位帝王统治的时代大致有这样几个共同特征:一是国家一统;二是国家强盛;三是帝王本人雄才大略。这三点大体上也是封建时代帝王封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隋朝一统天下之后,拟封禅。虽然文帝比不上雄才大略的秦皇、汉武,但其它两条件大体具备。故开皇十四年(594年),晋王率众臣固请封禅泰山。或许是文帝自知不如秦皇、汉武之故,没有敢封禅,只是“于太山之下,为坛设祭,如南郊之礼,竞不升山而还。”(32)开皇十五年(595年),文帝东巡时又望祭了包括中岳在内的五岳。(33)
        唐朝建立之后,对祭祀封禅也是比较重视的。高祖和太宗时即制订了五岳、四读等常年祭祀礼制:“五岳、四镇、四海,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34)中岳的祭祀地点在洛州。唐贞观六年(632年),众臣请求李世民封禅,但李世民以“至敬不坛”为由婉拒。(35)贞观十六年(642年),众臣又上书请求封禅。按说,太宗还是一个具备封禅条件的帝王,但在决定封禅后,却因“会有彗星之变,乃下诏罢其事”。(36)
        高宗即位后,公卿又数次请求封禅,这个虽远不如秦皇、汉武和太宗英明的帝王却真的要封禅了。这里的原因除高宗时承继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则天既立为皇后,又密赞之”。(37)显然,高宗的封禅,武则天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宗于乾封元年(666年)封禅泰山后,一个更大的封禅计划已在武则天心中孕育。
        武则天是一位有胆识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敢于创造奇迹的人。在高宗封禅泰山后,“天后劝上封中岳”。(38)武则天敢提出这个设想就是一个大胆创新。因为在此之前的封禅地点都是泰山。但在武则天的眼中,封禅就是“报天地之功”,五岳的地位应当是相同的,都具备封禅资格。所以在武则天的劝说下才有“高宗既封泰山之后,又欲遍封五岳”的意愿。(39)事实上,在武则天的心目中,她只希望封禅中岳,这从武则天称帝后从不提封禅其它四岳可以证明。
        在武则天的极力劝说下,高宗于仪凤元年(676年)二月下诏封中岳,后因“吐蕃犯塞,停封中岳”。(40)调露元年(679年)七月,高宗又“诏以今年冬至有事于嵩山”,但最后因突厥反叛而罢封中岳。(41)高宗两次封中岳不果后,永淳元年(682年)又准备第三次封中岳:
        至永淳元年,于洛州嵩山之南,置崇(嵩)阳县。其七月,敕其所造奉天宫。二年正月,驾幸奉天宫。至七月,下诏将以其年十一月封禅于嵩岳。诏国子司业李行伟、考公员外郎贾大隐、太常博士韦叔夏、裴守贞、辅抱素等详定仪注。(42)
        在封禅礼仪就绪的情况下,高宗准备封禅中岳,但终因病重,“遂罢封禅之礼”。(43)不久,高宗驾崩,封禅中岳愿望终未实现。高宗没有能封禅中岳实际上也是武则天主导的封禅中岳大典的计划没有实现。
        在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临朝称制,仍然想着封中岳。但此时武则天封中岳,可不是乾封时封泰山的“亚献”地位,而将是以“天子”的身份封天禅地。故武则天为封中岳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捶拱四年(688年),当永安人唐同泰在洛水中发现伪造的“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瑞石时,武则天不仅封洛水,亦封中岳:“又以嵩山与洛水接近,因改嵩山为神岳,授太师、使持节、神岳大都督、天中王,禁断刍草。”(44)可见,此时的中岳已提升到“神岳”的地位了,也就是说,更具备了封禅条件。在武则天正式登基后,决定正式封中岳:
        则天证圣元年,将有事于嵩山,先遣使致祭以祈福祝,下制,号嵩山为神岳,尊岳神为天中王,夫人为灵妃。嵩山旧有夏启及启母、少室阿姨神庙,咸令预祈祭。(45)
        证圣时不仅再次下制封中岳为神岳,更耐人寻味的是封岳神夫人为“灵妃”。在此之前,五岳神还不曾见到哪个岳神夫人被封为“妃”,这确实是武则天的一个创造。其实,则天封“灵妃”之意在提高女性的地位,为其封禅创造更多的条件。而武则天此次专程遣使祭祀启母和少室阿姨庙也是同样的用意。启母和少室阿姨本是夏启之母和启母之妹。武则天专程祭祀启母及其妹,表明上古之时就有值得人们赞扬的“伟夫人”。当然这里暗指武则天同样是“伟夫人”,具备封禅的资格。事实上,武则天歌颂启母为其造势早在永淳时已开始了。永淳元年(682年)即命崔融撰《启母庙碑》,又命杨炯撰《少姨庙碑》,崔、杨二人也高度赞扬二人为“神女”。(46)
        在武则天封禅准备就绪的情况下,万岁登封元年(695年)腊月,武则天率领众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开赴嵩山,举行了中岳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封禅大典:
至天册万岁二年腊月甲申,亲行登封之礼。礼毕,便大赦,改元万岁登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6 21: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改嵩阳县为登封县,阳城县为告成县。粤三日丁亥,禅于少室山。又二日乙丑,御朝觐坛朝群臣,咸如乾封之仪。则天以封禅日为嵩岳神祇所佑,遂尊神岳天中王为神岳天中皇帝,灵妃为天中皇后,夏后启为齐圣皇帝,封启母神为玉京太后,少室阿姨神为金阙夫人;王子晋为升仙太子,别为立庙。登封坛南有懈树,大赦曰于其秒置金鸡树,则天自制《升中述志碑》,树于坛之丙地。(47)
        此次武则天封禅中岳,突破了泰山为唯一封禅之地的旧制,使嵩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座举行过封禅大典的神岳。更特别的是,此次武则天封中岳神为“神岳天中皇帝”,这在五岳中是第一个被封为“帝”的岳神,从而确定了其五岳之尊的地位。而其它四个岳,则均是在北宋时才被加上“帝”号的。当然,武则天封岳神夫人为“天中皇后”、启母为“玉京太后”、少室阿姨为“金阙夫人”,这都是前所未有的。武则天所封的三个女性,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可以说是一个大胆的突破。
        武则天中岳封禅,不仅对所封之“神”及人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对地名和年号的变更上,也说明了其“革命”性的一面。“登封”一词原是“登”泰山,“封”禅之意,亦指所设的“登封坛”之名。武则天把这个“神圣”的词语用到年号和地名上,说明了其变革的决心。在武则天封禅后,为了纪念这次封禅大典,将年号召改为“万岁登封”,将“嵩阳县”改为“登封县”,将“阳城县”改名为“告成县”,以示其“登封”中岳,大功“告成”。
        武则天在中岳封禅还留下了众多遗迹。在封禅中岳时所设的三个坛中,登封坛今尚存遗迹,禅祭坛今存,朝觐坛已毁。从三坛的形制来说,因武则天是按高宗封中岳礼制进行的,故《旧唐书·礼仪志》所载永淳时所定封中岳的所设的坛样,应该就是其样式。不过永淳时所议立的有四个坛,但从《旧唐书》所载及地方志所载看,不见封祀坛,似乎武则天嵩山封禅时只立了登封、禅祭和朝觐三坛,或是《唐书》没有详载。其三坛的形态应是高宗时设坛之制:
        登封坛,圆径五丈,高九尺,四出陛,为一壝,饰以五色,准封祀。
        禅祭坛,上饰以金,四面依方色,为八角方坛,再成,高一丈二尺,每等高四尺。坛上方十六步,每等广四步,设八陛。其上坛陛皆广八尺,中等陛皆广一丈,下等陛皆广一丈二尺。为三重壝之大小,准封祀。
        朝觐坛,于行宫之前为坛。宫方三分。壝二,在南。坛方二十四丈,高九尺,南面两陛,余三面各一陛。(48)
        登封坛高九尺,径五丈,顾名思义,是表示皇帝的“九五之尊”。武则天在嵩山所设的三坛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禅祭坛。少室山下的禅祭坛前有梁王武三思撰的《大周封祀坛碑》,额刻“大周封祀坛碑”,由此《嵩书》等皆称其为“封祀坛”。但从现存的坛看,其高仅3米余,而与《旧唐书·礼仪志》所载高二丈四尺相差甚远。又从明代傅梅在《嵩书》中言其亲眼看到坛为“筑土为之,顶圆座方,其大逾亩”。(49)傅梅言其底座是方形的,符合禅祭坛“八角方形”的形制,而上部则是由于雨水把封土的四角冲掉,看起来呈圆型。再者,《旧唐书·礼仪志》说的很明白,丁亥禅祭的是少室山。再从梁王武三思所撰的《大周封祀坛碑》内容看,不是说这个坛就是封祀坛,而是总结武则天封天禅地“伟大功绩”。由上,登封市区少室山下的坛应为“禅祭坛”而不是“封祀坛”。
        武则天的一生中,最钟爱的山岳当属中岳嵩山。她不仅在嵩山举行了封禅大典,而且一生中至少8次至嵩山。除调露元年(680年)二月、永淳二年(683年)正月、永淳二年(683年)十月三度随高宗巡幸中岳外,(50)以帝王身份幸中岳的有: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封禅中岳,此为第四次到中岳;圣历二年(699年)二月,武则天第五次到嵩山,过子晋庙,立升仙太子碑;(51)久视元年(699年)正月,武则天第六次到嵩山;(52)久视元年(699年)四月,武则天第七次到嵩山;大足元年(699年)五月,武则天第八次到嵩山。(53)
        武则天封禅后于久视元年(699年)七月,在中岳嵩山所投的“金简”,今已被奉为国宝。
        在久视元年(699年)正月,武三思为“厌居深宫”的武则天在嵩山石淙河造三阳宫,(54)供武则天居住。是年四月,武则天往石淙避暑。夏五月,“上以所疾康复,大赦天下,改元为久视,停金轮等尊号,大酺五日”。(55)为庆贺这次病愈,武则天在三阳宫大宴群臣。兴奋的女皇自制“夏日游石淙诗”一首,并亲自作序,又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梁王武三思、内史狄仁杰等16随臣各赋“侍游应制诗”一首刻于石淙崖壁,至今尚存。(56)在武则天居于石淙的七月,因武则天有病,于是命使臣胡超到嵩山投下了赐福除病的“金简”。
        武则天中岳封禅,谓其史无前例,是因为封禅创造了历史上的许多第一:其一,改变了历史上封禅地只有泰山的历史,使封禅之地变为泰、嵩二岳。其二,开创了女皇封禅的历史,打破了男性帝王独霸封禅坛的局面。其三,武则天封禅时封中岳神为天中皇帝,开创了封五岳神为“帝”的先河。其四,武则天一生八次巡祭中岳并封禅,创下了一个帝王一生至中岳之最。其五,武则天巡游嵩山时所投的金简,成为目前唯一发现的帝王金简。其六,年已72岁的女皇亲登嵩山绝顶封禅,又创下了帝王升中封禅年龄之最。其七,武则天封禅时封岳神夫人为天中皇后,封启母及少室阿姨为神,这也属首创。

四、盛唐至清代祭祀中岳的承继及内容的扩延
       
        唐神龙时,李氏重掌帝位之后,不仅政治上开始全面“复辟”,礼制方面也逐步复旧。封禅方面表现在对五岳神封号的变更上,取消了武则天封禅时中岳取得的超越其它四岳的地位,使五岳“神”又回到同等的位置上:
        玄宗先天二年,封华岳神为金天王。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神为齐天王。天宝五载,封中岳神为天中王,南岳神为司天王,北岳神为安天王。(57)
        玄宗在位时虽然复旧,但他对祭祀中岳也是很重视的,并多次遣使祭祀。开元时,命河南尹张敬中祭中岳,后又命太子詹事嗣许王李瓘祭中岳。(58)天宝十年(751年),又遣秘书监崔秀往嵩山祭告中岳。(59)又据唐韦行俭《新修嵩岳中天王庙记》碑载,在玄宗为中岳“秩视王礼”之后大修祭岳之祠中岳庙,并制订了常祭中岳的制度:“每岁六月,天子遣河南尹至岳下,洁斋,具牲圭币以行事。”(60)玄宗定的这个礼制成了盛唐之后帝王祭祀中岳之制度,终唐无改。玄宗之后有明确记载祭岳的还有德宗。德宗曾幸嵩山奉天宫,并于贞元二年(786年)遣太常卿裴郁祭中岳。(61)
        五代时虽然战乱不断,但祭中岳的活动并没有停止。有明确记载五代祭岳的帝王为晋少帝,他曾诏令河南尹往嵩山致祭,并规定了后晋祭岳礼制:“今后祭中岳,宣令河南尹往彼行礼。”(62)
        宋朝建立后,其祭岳制度大体沿用唐制,但对祭祀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越盛唐之后的祭岳。据《宋史·礼志》载,乾德元年(963年),太祖下令制五岳神新装,并更换之。看来改朝换代,岳神亦须“改装”。又《宋史·太祖本纪》载,乾德二年(964年),旱,太祖遣使往中岳祷雨。不仅如此,太祖乾德时还下诏:“各以本县令兼庙令,尉兼庙丞,专掌祀事。”(63)宋代这种由县令兼庙令专掌祭祀在祭岳史上是空前的。
        宋太宗时,祭中岳亦有多次。据《宋史·礼志》载,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太宗北征,望祭中岳。看来对于战争不断的宋朝,出征时也要向岳神祭告,以求岳神保祐而取胜。又据《宋史·礼志》载,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太宗还制订了更为详尽的祭祀五岳制度,其中土王之日祭中岳于河南府。这种礼制应是整个宋朝的祭中岳的制度。
        真宗是宋代最重视祭岳的帝王。他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禅泰山,为封建时代最后一位举行封禅大典的帝王。(64)真宗重视祭岳,还表现在对岳神的加封上。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五月,真宗加封五岳神,使五岳神皆从“王”升为“帝”:
        五月乙未,加上东岳曰天齐仁圣帝,南岳曰司天昭圣帝,西岳曰金天顺圣帝,北岳曰安天元圣帝,中岳曰天中崇圣帝。命翰林、礼宫详定仪注及冕服制度、崇饰神像之礼。(65)
        真宗这次加封五岳,东、西、南、北四岳神是第一次享有“帝”号,而对于中岳神来说,则是继武则天封之后第二次享“帝”号。在封帝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真宗又祭中岳,并亲制《中岳醮告文》,并命翰林待诏刘太初书写刻碑立于中岳庙,至今尚存。(66)
        真宗之后,帝王祭岳有明确记载的还有三位。据《宋史·礼志》载,熙宁元年(1068年),旱,神宗命路官祭中岳;政和五年(1115年),徽宗下诏建明堂,并望祭中岳。又据《宋史·礼志》载,南宋时,北方为金所占,中岳已不在南宋辖区,但南迁的帝王,仍不忘祭岳之礼。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太常博士奏请每年祭五岳,高宗从其议。当然,在南宋时,除南岳外,其它四岳皆在金地,故其祭祀北方四岳当是望祭或郊祭。(67)
        金朝占据中原之后,和其它各民族建立的政权一样,同样传承祭岳之礼制,这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定制。金大定四年(1164年),世宗祭谢五岳于北郊,又制定常祭五岳的礼制。(68)又据《金史·礼志》载,世宗大定四年(1164年)夏,祭中岳于河南府。《金史·章宗本纪》载,承安元年(1196年)夏四月,章宗遣使望祭中岳于京城北郊;承安四年(1199年),天旱,章宗命有司望祭中岳祷雨;泰和四年(1204年)五月,章宗又下诏三祷中岳。又据《金史·地理志》载,宣宗曾屯兵少室山御元军,山因名御寨山。金朝已知最后一位遣使祭岳的为金哀宗。正大时(1224—1231年),哀宗曾遣礼部尚书赵秉文祭中岳。(69)
金朝虽是一个兵戈动地的时代,但金朝对中岳重视的,这表现在对岳庙修建的关注上。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世宗命重修中岳庙,历时八载始成。皇统乙丑(1145年)、承安五年(1220年)、大安三年(1217年)、正大己丑(1229年)又四度重修中岳庙。(70)如此大规模整修中岳庙,这在中国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6 21: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的各朝也是很少见的,此足见金朝对祭祀中岳的重视。
        蒙元朝入主中原后,同样遵从祭岳的礼制。“至元三年四月,定岁祀岳镇海渎之制。”(71)又据《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三年(1266年),世祖命礼部尚书许国祯祭中岳于长春宫,又命道教宗师祁志诚往嵩山祭中岳,并投龙简。(72)
        元代对祭岳的重视也表现在对岳神的重视上。虽然元代把其统治下的人划为四等,汉人处于下层,但元帝对汉人定的五岳神则是无上的敬重。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二月,世祖下诏加封中岳神为“中天大宁崇圣帝”,这是中岳第三次被加封帝号,也是五岳中加帝号次数最多的帝王。加封之后,世祖本想“朕宜亲往,道远不可”,于是命道教宗师张留孙率众前往致祭中岳。(73)
        世祖之后还有许多帝王祭中岳。元贞二年(1296年),成宗遣使祭中岳;大德十年(1306年)成宗又遣使祭中岳,并投龙简。(74)至大元年(1308年),武宗遣道教宗师马守心往嵩山祭中岳,并投龙简。(75)皇庆元年(1312年),仁宗遣使祭告中岳;皇庆二年(1313年)仁宗遣道教宗师吴全节、太常卿李允中往嵩山祭告中岳,并投龙简。(76)延祐四年(1317年)正月,仁宗遣使祭告中岳;皇太后也于延祐四年十一月遣使祭告中岳。(77)泰定三年(1326年)三月,泰定帝遣使往嵩山祭告中岳。(78)元顺帝也于后元二年(1336年)、后至元五年(1339年)遣使祭中岳。(79)顺帝还于至正九年(1349年)遣资善大夫伯彦忽都奉锦幡、白银及银盒往嵩山祭中岳;至正十四年(1354年)正月,又遣使祭中岳。(80)就在顺帝自身难保的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顺帝还命翰林应奉李国凤于开封望祭中岳。(81)
        元代帝王祭祀中岳有两个区别于以往的明显特征。其一,遣使祭岳的领衔人多由道教名师担任。这说明元代时,由儒家礼仪制度而形成的祭岳礼制,到元代时已被当作一种以道教方式进行祭祀。这也许是元代崇信道教所致,元时的丘处机曾被授以“金印”,张留孙、吴全节被封为“玄教大宗师”、“道教神德真君”可证(82)。其二,元代祭祀中岳时基本上都投龙简(金龙玉册),这种方式在元代之前大多用于封禅大典之时,通常祭岳时不多见。
        明王朝建立后,随着天坛、地坛在京城的建造,这里已成了祭天地的场所。但祭祀五岳的制度仍然被传承,而且祭告内容不断增多。据明陆柬《嵩岳志》、傅梅《嵩书》、清叶封《嵩山志》所载明代帝王祭祀中岳情况看,其祭祀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皆为遣使祭岳,代祭者既有官吏,亦有道教大师,这显然是受元朝祭岳礼制影响所致,但中后期后基本上都是官吏。其二,帝王的祭礼记载比较详尽,是清以前记载最为详尽的一个朝代。明代16为帝王中,除建文帝因被成祖取消帝号而后世没有敢载其祭中岳外,其它15位帝王祭祀中岳记载都很详细,而且其御祭文除熹宗和思宗(崇祯)无查到外,其余都完整保存下来。其三,明代帝王祭祀中岳的次数极多,15帝共祭中岳47次(熹宗和思宗记载可能还不全)。其四,祭告原因及内容多种多样。
        明代祭告中岳的原因(即祭告的内容)之丰富,是很值得研究的。因为从其内容上看,似乎如帝王的一个“大事记”,也是帝王最关心的问题的一个反映,现根据明代帝王《御祭文》内容将其祭告原因列于下:
        洪武二年,因平定中原;洪武三年,因改中岳封号;洪武十年,因定天下十年;洪武十二年,因风调雨顺谢岳;洪武二十八年,因征广西蛮夷;洪武三十年,因征讨西南苗夷;建文四年,因成祖即帝位;永乐四年,因征讨安南贼人;永乐五年,因平定安南;洪熙元年,因仁宗即位;宣德元年,因宣宗即位;宣德十年,因祈求丰年;正统元年,因英宗即位;正统二年,因祈求丰年;正统九年,因干旱求雨;景泰元年,因景泰帝即位;景泰四年三月,因雨雪过多;景泰四年七月,因水灾河流决口;景泰五年,因祈求丰年;景泰六年,因旱求雨;天顺元年,因英宗复辟重新登基;成化元年,因宪宗即位;成化四年,因祈求丰年;成化十三年,因水旱交替出现;成化二十年,因旱及地震;成化二十三年,因旱求雨;弘治元年,因孝宗即位;弘治四年,因旱求雨;弘治六年,因旱求雨;弘治十四年,因旱求雨;正德元年,因武宗即位;正德四年,因旱求雨;正统六年,因宁夏水旱消除及平盗;正德八年,因水、旱、盗交作;嘉靖元年,因世宗即位;嘉靖八年,因疾病流行;嘉靖九年,因山崩、地陷及旱、蝗交作;嘉靖十一年,因世宗求子;嘉靖十七年,因世宗得子谢岳;嘉靖三十三年,因水、旱、兵、荒交作;嘉靖四十年,因世宗寿辰;嘉靖四十三年,因世宗寿辰;隆庆元年,因穆宗即位;万历元年,因神宗即位;万历十五年,因旱求雨;天启元年,因熹宗即位;崇祯元年,因思宗即位。(83)
        从以上可知,明代帝王祭告中岳的内容有祈丰年、除水灾、旱灾、荒灾、兵灾、盗灾、帝王即位、除疾病、帝王寿辰、山崩、地震,甚至求子等等,内容广泛,可谓帝王的一个晴雨表。不仅如此,明代帝王的御祭文也很规整的,是明、清两代祭岳的代表文体,现仅录成祖即位祭中岳文一则:
        唯神职司中央,掌天地中和之气,雨旸时若,灾沴不兴,神功有焉,载在祀典,历代咸尊。唯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定天下,崇奉礼祭,洋洋感格,三十余载,黎庶雍熙。建文昏愚,奸臣窃柄,神明弗佑,四海离心。朕奉祖训,来清群恶,荷天地山川之灵,战无不捷,堂堂之阵,直抵京师。岂期建之阖宫自烬,朕以诸王大臣再三推戴,于六月十七日躬即帝位,嗣守高皇帝大业,既已昭告于天地社稷,必当遍告于名山大川。兹特遣官,祭以性醴。唯神有知,体朕至意,尚祈灵佑,助我皇明。(84)
        成祖祭文把发动“靖难之役”的原因及成祖即位情况等都写得清请楚楚,可以说是成祖内心世界最真切的表白。
        清代建立之后,不仅官制沿用明代,祭岳制度基本上也沿用明代,其特征也与明代基本相似。清代的十位帝王中,全部都遣使祭过中岳,其中乾隆还亲临中岳祭祀。清代帝王祭岳次数,乾隆之前记录完整,乾隆后由于记载清帝祭岳的《登封县志》失修,故其御岳的次数是依据中岳庙所存清代《御祭文碑》、《清文献通考》、嵩山有关碑刻及《清史稿》所载,可能不完整。目前,有史料可查的清代帝王祭祀中岳共有42次,其中顺治帝1次,康熙帝14次,雍正帝1次,乾隆帝13次(包括亲至一次),嘉庆帝4次,道光帝5次,咸丰帝2次,同治帝2次,光绪帝2次,宣统帝1次。(85)
        清代帝王祭岳的原因(祭告内容)和明代一样多种多样,但又和明朝有许多不同之处。其祭文可以说也是清朝的帝王的一个“大事记”,现据清代《御祭文》仅列康熙一朝为代表:
        顺治十八年,因康熙即位;康熙六年,因康熙亲政;康熙十五年,因建立帝储;康熙二十一年,因边疆稳定;康熙二十三年,因巡视四方;康熙二十七年,因太后神位入太庙;康熙三十五年,因水旱之灾;康熙三十六年,因平定塞北;康熙四十二年,因康熙五十寿辰;康熙四十八年,因复立帝储;康熙五十二年,因康熙六十寿辰;康熙五十八年,因皇后神位入太庙。(86)
        在帝王祭祀中,从宋代开始,基本上都是遣使和望祭,有确切记载亲至中岳巡祭的帝王除宋真宗是否到中岳尚有争议外,宋以后只有乾隆一个帝王。故乾隆祭祀中岳是祭岳史上的一个盛典。现据清乾隆丁未年(1787年)《登封县志》所载,将乾隆帝亲往中岳巡祭情况略述于下: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了彰显“康乾盛世”的伟绩,乾隆皇帝乃仿照唐尧虞舜巡狩五岳的做法,专程安排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巡祭中岳活动。当年八月,乾隆皇帝携皇太后、皇后,并率亲王贝勒、文武大臣一行浩浩荡荡开赴嵩山。九月三十日抵达轘辕关。当地官民云集于关口,制彩亭香案隆重迎接乾隆皇帝。高兴万分的乾隆帝,对髦老民妇,各赐白金一锭,群呼万岁。近傍晚时,乾隆皇帝车驾至少林寺并驻跸于寺中。时登封稍旱,乾隆皇帝至,突然降雨,官民皆诩为“天子”到来所致,于是欢呼之声遍于岩谷,乾隆帝因制雨诗一首以示欣喜。十月初一,乾隆帝车驾东行,过会善寺稍憩,东行至嵩阳书院,观汉柏,登藏书楼。中午,车驾至中岳庙,礼拜康熙帝所书“嵩高峻极”匾,晚驻跸于中岳庙行宫。初二日黎明,在中岳庙举行隆重的祭岳大典。由鸿胪太常制祭岳礼仪,由协律郎四十八人奏乐,司仪官赞引,乾隆躬诣向岳神亲行三献礼,并御制诗一章以贺。礼毕率众登临嵩山峻极峰,并赐峰名凤凰山,同时放飞仙鹤,又制诗一章,刻石立于绝顶。登绝顶后返中岳庙大宴王公大臣及地方官员,并免除登封第二年应征地丁钱粮。初三日,皇太后、皇后车驾从少室山而来,乾隆帝亲往迎接后至中岳庙行宫。初四日,乾隆皇帝车驾起行,经密县、郑州还京都。乾隆此次巡游嵩山,共写诗13首,在少林寺、嵩阳书院、中岳庙书写匾额11方,对联10幅。为了表达中岳之行的盛举,乾隆还下圣旨三道:其一,免除河南所有经过之地应征地丁钱粮的十分之三。其二,全免省会祥符县和中岳所在地登封县辛未年(1751年)应征地丁钱粮。(87)
        清朝帝王祭祀中岳,有明确记载最后两次为光绪和宣统时。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因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而逃到西安的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准备回北京,光绪帝因遣官祭祀所经过的西岳和中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因宣统皇帝即位,遣使祭祀包括中岳在内的五岳。(88)宣统是中国最后一位帝王,也是最后一位祭岳的帝王。
        综上,帝王祭祀封禅作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一种祭祀礼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帝王祭岳作为那个时代最高的礼制,体现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在文化的价值更为突出。中岳的祭祀封禅制度,远古到秦代是帝王祭祀嵩山文化的发端和形成时期,由于帝王的巡祭及地处京畿的优势,使嵩山获得祖山的地位。汉武帝巡祭嵩山不仅确立了嵩山作为五岳之一的地位,而且对其后的帝王祭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女皇武则天对中岳史无前例的封禅,把嵩山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唐以后帝王的不断祭祀,扩大了祭祀的形式,也丰富了祭祀文化的内容。作为中岳核心文化和基石的帝王祭祀封禅,不仅历史悠久,内涵丰厚,而且对整个嵩山的历史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可以说,帝王祭祀封禅是嵩山闻名的根源,也是嵩山众多历史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6 21: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
        (1)《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版,第7页。
        (2)《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裴骃集解,中华书局1997年版。
        (3)(5)(12)(13)《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中华书局1997年版。
        (4)明傅梅《嵩书》卷四《宸望篇》引《河东赋》,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66页。
        (6)《河南省志》第57卷《文物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05页。
        (7)、(8)“何尊”和“天王簋”二青铜器,铸于西周初年,现分别存陕西省宝鸡市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天室即太室,见《史学集刊》1993年第三期林沄《天王簋‘王祀于天室’新解》。
        (9)《左传·昭公四年》椒举言,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影印版。
        (10)《山海经·中山经》“大騩山”,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年版,143页。
        (1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37页。
        (14)《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中华书局1997年版。
        (15)《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1997年版。
        (16)《史记》卷二十八《孝武本纪》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97年版。
        (17)《嵩书》卷二《峙胜篇》,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14—15页。
        (18)(19)《汉书》卷二十五《郊祀志下》,中华书局1997年版。
        (20)《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中华书局1997年版。
        (21)堂溪典请雨时间见现存嵩山的《启母阙》上堂溪典题记,复名嵩高山见《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
        (22)(23)(24)《晋书》卷十九《礼志》上,中华书局1997年版。
        (25)《晋书》卷一零一《载记第一》,中华书局1997年版。
        (26)《晋书》卷一一四《载记第十四》,中华书局1997年版。
        (27)(29)唐徐坚《初学记》卷五《嵩高山》,中华书局2004年版,103页。
        (28)《魏书》卷七《高祖纪》下,中华书局1997年版。
        (30)《魏书》卷十三《列传·宣武灵皇后胡氏》,中华书局1997年版。
        (31)秦始皇、汉武帝封禅见《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光武帝封禅见《后汉书·祭祀志》上,中华书局1997年版。
        (32)(33)(34)(35)(36)(37)(39)(42)(43)(45)(47)(48)《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
        (38)(40)(41)《资治通鉴》卷二零二仪凤二年、调露元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44)(57)(59)《旧唐书》卷二十四《礼仪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
        (46)(49)《嵩书》卷二十《章成篇》、卷三《卜营篇》,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50)《旧唐书》卷五《高宗本纪》及《资治通鉴》卷二零二、卷二零三。
        (51)(53)(54)(55)《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中华书局1997年版。
        (52)《资治通鉴》卷二零六,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56)(60)《嵩书》卷十三《韵始篇》,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58)《全唐文新编》卷二十九《玄宗诏》,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61)清景日昣《说嵩》卷八《巡祀》,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62)《全唐文新编》卷一一九《晋少帝敕》,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63)(65)(67)《宋史》卷一零二《礼志五》,中华书局1997年版。
        (64)《宋史》卷一零四《礼志·封禅》,中华书局1997年版。
        (66)碑今存中岳庙,名谓《御制中岳醮告文》。
        (68)《金史》卷六《世宗本纪》、《金史》卷三十四《岳渎镇海》,中华书局1997年版。
        (69)《元好问集》卷三十七《木庵诗集序》,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0)大定十四年、正大五年见《嵩书·章成篇》,皇统乙丑见《嵩岳文志》卷七,大安三年见《嵩岳志》卷下,承安五年见中岳庙所存《重修中岳庙图碑》。
        (71)《元史》卷七十六《祭祀志》五,中华书局1997年版。
        (72)清景日昣《嵩岳庙史》卷十《艺文》所载李谦撰《祀岳庙记》。
        (73)封帝号见《元史》卷七十六《祭祀志》五;遣使祭岳见《嵩岳文志》卷七《嵩岳封祀记》。
        (74)清姚晏《中州金石目》卷四卢挚撰《祀中岳记》及王德渊撰《中岳投龙简记》。
        (75)《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中华书局1997年版;《嵩书》卷二十一《章成篇》杨英撰《投金龙玉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76)皇庆元年见清姚晏《中州金石目》卷四吕文佐撰《中岳祀香记》。皇庆二年见《嵩书》卷十四《韵始》吴全节撰《中岳投龙简并序》。
        (77)延祐四年(1317年)正月见姚晏《中州金石目》卷四周思进撰《祀中岳记》;太后见《中州金石目》卷四李处恭撰《皇太后遣使祀中岳记》。
        (78)清姚晏《中州金石目》卷四吴律撰《代祀中岳记》。
        (79)清姚晏《中州金石目》卷四同同撰《祀中岳记》及王沂撰《代祀中岳记》。但《中州金石目》云为至元五年。今查明《嵩岳志》、《嵩书》王沂撰《颍谷书院记》知,王沂为后至元人,故此次祀岳非至元五年(1268年),而是后至元五年(1339年)。
        (80)(81)《嵩书》卷四《宸望》,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82)《元史》卷二零二《列传八十九》,中华书局1917年。
        (83)(84)见《嵩书》卷四《宸望篇》及《嵩山志》卷十四《祀典》,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85)(86)顺治至乾隆帝祭岳见清洪亮吉《登封县志》卷八《坛庙记·祀典》;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帝祭岳见中岳庙所存《御祭文碑》、《清文献通考·郊社考》、少林寺《重修嵩山少林寺碑记》、《面壁石赞》碑及《清史稿》。
        (87)清洪亮吉《登封县志》卷一《皇德记》,记载乾隆巡祭嵩山很详细,此乃摘要而成。
        (88)《清史稿》卷二十五《宣统皇帝本纪》,中华书局1977年,969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3 11: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30 00:51 , Processed in 0.0424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