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83|回复: 2

中国嵩山天地之中传统国学文化大讲堂之——禅定智慧与幸福人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31 08: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话嵩山 于 2015-8-31 08:23 编辑

中国嵩山天地之中传统国学文化大讲堂之七禅定智慧与幸福人生

一、禅和禅修

二、禅宗与禅定

三、禅定智慧与幸福人生

四、达摩祖师人生法门禅定大法

五、众生禅定智慧与幸福人生法门大法



                       释德延法师    撰讲



二〇一三年八月仲秋
于嵩山少室山御寨山庄

禅定智慧与幸福人生

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讲禅定智慧与幸福人生,其实是一个哲学理念的四个命题,一、禅定,二、智慧,三、幸福,四、人生。什么叫禅定?什么叫智慧?什么叫幸福、什么叫人生?我根据我个人修佛、研易的体会,来探索一下这个问题,同大家一同讨论,共同沟通。
一、禅和禅修
“禅”,这个词是从2500年前的古印度出现的,原意为“般若”、即智慧的意思,“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的就是无限智慧的意思,观世音菩萨就是这个无限智慧的化身。禅,是佛教中的一种修法,叫“禅修”.禅是修法,不是宗派,禅宗是“禅修”进入中国后的一种佛教宗派。佛教讲“佛、法、僧”三宝,所谓“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称,原意指的是“觉者”或“觉悟者”,泛指彻悟人生的真谛,是佛教所标榜的最高境界,是修证成果的最高境界者。“法”,梵文音译“达摩”和“昙无”两层意思,一是指事物的规范和规则,人们籍由这些规范和规则,对事物进行考察和识别;二是指事物的自性和本质。从某种层面来说,所谓“法”,囊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本相,就是佛经中讲的“一切法”、“世间法”等等。“僧”是指信奉佛法并出家修行,且继承和弘扬佛教教义的信徒,是梵文“僧伽”的音译,义为“和合众”.“法众”。佛教的创始人是乔答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他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6年,与中国春秋时代大抵相当。释迦牟尼是王族出身,他的父亲是迦毗罗国王净饭王之子。净饭王想让释迦牟尼成为一名文武双全、功勋显赫的一位明君,但释迦牟尼并没有按照父亲的愿望去做,而对现实世界中人生的生老病死有着完全的忧患意识。二十九岁的悉达多终于立志出家,企图寻找一条能够解脱身心痛苦和消除烦恼的办法。父亲无奈之中,在王族中选了五位青年陪从释迦牟尼出家修法,并削发在尼连禅河中,一洗泥垢而成佛,这就是“禅”的来历。头发,是人中之宝,三国曹操有“割须撂袍”之说,清朝末期,民国兴起,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古代人视头发如命,命都不要了,还有什么不可以丢掉呢?““禅”,也就是佛教的修行,释迦牟尼修行六年,并打坐在菩提树下苦思冥想,终于战胜了来自世间的一切烦恼和魔障,在黎明时分豁然开朗,彻悟了人生无尽苦恼的根源,和找到了解脱六道轮回的路径,从而成为无上大觉的佛陀菩萨。释迦牟尼成佛后,跟随他的乔陈如等五人皆拜佛出家,在鹿野苑初次进法,也就是初转法轮。从此,佛教诞生,佛教的“佛、法、僧”三宝要件构成,佛教正式成立,这是古印度的原始佛教。
约在释迦牟尼圆寂100年后,由于信徒对教义修行等方面的理解产生了分歧,最终导致了佛教宗派的产生,形成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等等思想派别。
我们中国从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始,产生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经过夏朝大禹立国,中国始立。又经过了夏商周三代,社会大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百八十余年的混乱阶段,经秦、汉、晋、大统一,又到了南北朝分裂时期。由于人民生活多年的不安定,人心思静。早在东汉永平七年,即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即派遣郎中、也就是朝中参议、中朗将秦景等人出使西天竺国拜佛取经。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迎来高僧迦叶摩腾(也叫摄摩腾)、和竺法兰二人,用一匹白马驮经书到东汉都城洛阳,并安置在接待外宾的鸿胪寺内居住传经,自此,佛教传入中国。当时的寺是朝廷的办事机构名称,如现在中央机构的司局机关。由于“寺”里人多事杂,很不安静,不适应佛僧的译经传法,明帝刘庄又在都城外建舍,供摄摩腾和竺法兰安居译经。由于二人是从鸿胪寺迁移来此,又因驮经的白马劳累而死,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因取名白马寺。后来,凡在中国建造的佛教场所大部份都叫寺了,再后来,又传到了外国。由于白马寺离都城仍然很近,很多闲杂人等仍不断地到这里来拜僧、看稀奇、取异趣,对僧法的干扰还很大,为此,明帝下令,在风景如画、清静幽雅的嵩山玉柱峰下,为摄摩腾、竺法兰建造了一座“大法王寺”。大法,即佛法。王,即王家。“法王寺”,即王家寺院。这是嵩山佛教的第一个寺。朝廷并让阳城侯(即今登封告城)、也就是古阳城县令刘峻落发为僧,继承佛业。这刘峻是嵩山僧人出家修行的第一人,也是嵩山渡僧之始。摄摩腾、竺法兰传播的是佛陀、即释迦牟尼的原始教义。
从东汉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到北魏正平元年(公元451年)的三百八十多年间,佛教在嵩山的传播基本上没有大的发展,直到北魏兴安元年(公元452年),魏文成帝开始结交禅僧,大修功德,以求福寿,有大德沙门禅师僧周等许多僧侣云聚嵩山“禅修”。公元495年,北魏皇帝都洛阳,文帝敕令在嵩山少室山荫五乳峰下凿洞安置古印度天竺国高僧弥陀译经传法。这大概应是嵩山达摩洞的始源。由于弥陀长途跋涉数千里来到这里,所以又叫跋陀,并在山荫密林中建庵为寺,起名叫少林寺。
跋陀传播的是“修禅”的小乘佛教思想,即是循修渐进、读经修法、自渡修身的渐悟佛法,有僧侣三百余众。如今少林寺山门外的东壁墙上有“弥陀开创”四个大字,这是嵩山地区佛教、也是中国佛教“禅修”的起始来历。上面讲的是禅的来历,它的特点是坐法讲经。
二、禅宗与禅定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9月,古印度天竺国“禅修”大乘佛法的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罗的皈依弟子、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世子刹帝利·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先见了南朝的后梁武帝,传法不果,就渡过长江,来到嵩山。梁武帝派人追赶到长江,见达摩用一根苇叶渡江北上,才知达摩是佛祖降临,但为时已晚。达摩到嵩山后在少室山五乳峰石洞做壁观修法,一做就是九年。壁观就是面壁,号称“壁观婆罗门”佛法,向世人传授《楞伽经》,叫人“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人道”的禅定修法。这种修法有“理人”和“行人”两种禅修果法,“理人”要求人们按规定教义明理,“行人”要求人们按教义行进。要人们做到“报怨行”,即要以德报怨,逢苦不忧;“随缘行”,即遇喜不乐,随机而遇;“无所求行”,即有求皆苦,无求皆乐;“称法行”,即赞称佛祖法号。四种修法简便易得,易于传播,使达摩的名声大增。其弟子广布天下,男女皆愿,北魏孝明帝之妹永泰公主就是达摩渡化的第一位女弟子。达摩的禅定修法成为了嵩山地区主要的佛教宗法,世人习惯地概化为“禅宗”佛法。因达摩的师傅是古印度国禅学佛法的第二十七代祖师,因此人们就把达摩视为印度佛教禅修的第二十八代祖师,同时达摩也成了少林寺禅宗佛教的开山鼻祖,人们称达摩为禅学初祖。达摩继跋陀、慧光、僧稠之后成为了嵩山少林寺的第四代方丈,也是唯一一位外国僧侣担当寺主的大和尚。达摩首创中国佛教禅宗定修佛法的大乘佛法,广纳佛子,使中国禅学大兴,风扉中华,成为一千多年来中国佛教最重要的派别之一的        ‘禅宗’。少林寺因此也被称为‘嵩山少林禅寺’。
由于“普渡众生”的大乘佛法比较“自我解脱”的小乘佛法更能打动人心,加之达摩创立的壁观禅法能够顿彻大悟,立地成佛,以及后世六祖慧能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修持方法的大力推行,使学佛修法通俗简便,又能在寺外广收佛徒,不一定都要剃度出家,深受大众的欢迎,因此嵩山少林寺的佛教香火几度兴隆,真正做到了弟子满天下,香火天地间,证成天下佛教正果的朝圣之地。
“禅定”的目的是为了佛性的“四大皆空”。在中国古代,儒家的四大是“大功、大名、大德、大权”。熟读经书,光宗耀祖,功名垂世,安邦治国,是儒家追求的最终目标。道教是把“道大、天大、地大、王(人)大”作为“四大”。佛教则认为,构成世界物质的“地、火、水、风”及人和万物皆为四大。“四大皆空”,即是观音菩萨本愿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中说的“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为可有物质,空,为禅修境界。修证到了真果,万物皆为空了。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曰:“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钱忘不了,往朝只恨聚无多,待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功名、利禄、妻子、儿女,是世间人生的四大追求。有了这四大追求,也就有了这四大烦恼。官场问题,财利问题,婚姻问题,儿女问题等等,许多烦恼接踵而至,缠绕懊恼。要放下包袱,减轻痛苦,随缘而行,机遇不到,不要强求。不要追求奢侈、追求虚名、追求贪欲。要清心寡欲,随遇而安,快乐人生,这样的人生才会幸福。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烦恼,这大概应有这几方面的禅释:
  1、佛教多讲心与空,有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中、即色也。道、即功也。义,即理也。这些都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意思。嵩山少林寺高僧神秀说:“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偈语,南禅慧能更进一步阐述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这就是空的境界,什么都没有了,都返朴归真了。禅定就要有这个因果,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和幸福。由于慧能的彻悟境界,五祖弘忍就传法给了一文不识的慧能。
2、作为中国的经学儒者来说,“金、木、水、火、土”五行也就是佛学的四大。这是人类及万物有灵的产生基源,不要为了利而去破坏它们,要爱护他们。如何做到不受利欲的引诱,就要做到“禅定”。事实上,一个虔诚的修行者,并不是以空谈空,而是也要有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这个基础不是建立在破坏自然生存的基础上,而是要爱护、培养、促进这些生存基础条件的发展壮大,人类才会不断地从中摄取物质的养源。如我们种树养畜,而不是毁林灭畜,这是定和修的法门。如有学者讲的,把清水河变成了臭水沟。人们没有悟透这个道理,如悟透了,就不会去讲究一个模式,硬封硬填,沏石造渠,影响自然万物生存了。如果因势而为,沏围墙、保水源、护生灵、保平衡。这样的做法恐怕要比截、堵、闸、封好的多的,既保护了生物生灵的生存,也和谐了人的生存环境。
3、作为一个平民来说,禅定就是要清心寡欲。清心寡欲了,才不会走向危害社会、危害他人、危害家庭、危害自己的傻事、怪事、恶事。如果你看见利了不争不舒,看见权了不夺不快,看见色了不占不休,看见名了不追不罢,那么,你肯定就有了灾祸之源了,你的人生肯定不会幸福,这是不智慧的表现。
4、不管是佛教、道教、儒学、民俗学,其中心修法讲究的因果是“德”,“德”贯彻在一切教化之中枢。佛经讲“无智亦无德,亦无所得故”。道德经讲:“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动善进,夫唯不争,故无忧。”儒学讲“仁、义、礼、智、信”,这些讲的都是“德”和‘善’的智慧,做了好事,心里踏实,也就幸福了,这就是人生的幸福大法。
5、关于“禅”与“禅”的问题:
“禅”有两个读音,一读chan【缠】,一读shan【善】。“禅”【缠】,是佛教静坐、修法悟空的方法和哲理。“禅”【善】,是禅让,让于,是古代皇帝的禅让制。中国隐士鼻祖许由就是因为尧帝要将天下禅让给他不受,而隐居嵩山的。在上古的三皇时代,尧帝听说许由是大贤者,就找到许由,要禅让天下,尧典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逊朕位 ’。许由之举,或即此也。”明陈霆《两山墨谈》说:“尧以天下让许由,由非山林逸士也。”许由是舜帝的老师,尧帝让曰:“子治天下治,而我忧尸主,吾自视缺然”,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乎?……予无所用天下制,疱人虽不治疱,祝不越樽而代之矣。”作为一种行为准则,许由认为尧治天下,贤能无比,还有不够用的地方,若要我去治理天下,岂不是要误天下苍生吗?我怎能“越樽代疱”呢?许由的这种谦和之心、淡定之意、怕误天下百姓的贤者精神,是我们后人禅定修学的精神楷模。如果一味的贪功求位,贻误世人,恐怕是要招来不禅之祸的。‘禅’者,偏傍为示,即社稷天下。单者,让也。就是把这唯一的社稷大位让出去,这就叫“禅”。
关于“禅定智慧与幸福人生”,我们再继续往下讲:
三、禅定智慧与幸福人生
禅定智慧,就是禅修证定的因果。禅是理念,无上的意思。定是正知正觉,大彻大悟。智慧是因果,幸福是追求,人生是关系,俗话说,人生关系。人生最大的因果关系,是观音菩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人生的修证,可修来三种智慧,一种小,一种不大不小,即中;一种叫大智慧。人生幸福是靠修德行修慧智修来的。
一个人生对家庭负责,对子女所爱,对父母所孝;人生行为对家庭有利,对自己有利,不危害社会,不损害他人;利而有道,贵而不争,势而不骄,将而不横,有一个良好的做人形象,这叫小智慧,也就是修的小证果,小般若。一个人生所做的事情,利国利民,和于百姓苍生,积极做事,造福民众,做一个好的州官、县官,或是一个村长、一个国王,不管他的职位高低,他为大众做了功德,人们称许它、宣扬他、纪念他,这种人生就有了中智慧。那么什么叫大智慧呢?比如释迦牟尼,创造了亘古不灭的修佛大智慧。比如老子,一篇【道德经】五千言,讲了天道法则、地道规则、人道准则,找到了自然万物的运动规则,把人生行为提高到了天道地道的高度,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生生不灭,无中藏有,有中生无,为人生指使了“道”之法门,这就是大智慧,也是佛教的大“般若”。六道轮回:“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非天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是佛教的万物生灵的轮回观念。人生都有一个功德库,有小善,功德库中就有六十分;有中善,功德库中就有八十分;有大善,功德库中就圆满正觉,溢润天地。天地之间就是这些大智大觉的功德库,这是般若的大智慧,人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虽然有这些大智大觉的楷模效仿,但芸芸众生不会一下子都会去成佛的。修成大智慧,那是极其少数的。但是,只要心中有善,就是心中有佛性,人人都是菩萨。大部分的人生都是生活在现实生活的俗缘之中的,这也是组成大千世界的必要条件。修行禅定,法门众多,各有所乘,否则,世界就静止息灭了。试想,如果都去出家修渡,和尚的资源那里来。都去学道了,社会生产谁去搞。都去读经了,物质需求那里来。社会在分工,什么行业都得有。你的一生修成什么果,这里有一个环境条件问题。但不管修什么,都必须是遵循一个善字为准则,善就是“道”,就是“德”。莫为小善而不为,莫为小恶有所为。做一点小善,你的功德库里就有一分成就,为一点小恶,地狱道里就有一份苦。怎样才能禅定修果和享受快乐的幸福人生呢?
1、不能浮燥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科技、经济的大发展,这是成果。但也带来了一些浮燥,人心不稳了,不禅不定了,追名逐利了。为了利益,环境破坏了,文化走偏了。但我们看问题不能一点论,要有辩证的两点论,任何事物都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出了问题不用怕,纠正就是了。总的看只要精神物质变好了,就是向善了。如修一条公路,国家拨了100万,路上用了五十万,被浪费贪污五十万,这仍然是发展了。因为过去的无路变成了现在的有路,这也是通往智慧的正觉之路。至于说那进入邪道的五十万,那是魔鬼之道,是会受到惩罚的。这也不用怕,邪不压正,这是暂时的现象,是通往“般若”之路上的挫折和磨难,终久还是正义战胜邪恶的。有一句俗话叫“平时吃瓦块,挤住屙砖头”。他的灾难是魔,地狱道里要受惩戒。当然做错了事,改正了,灾难满了,还会立地成佛的,这就是佛教大智大德的根本所在。
2、不能厌小
有的人功德不满,但求的太多。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与人比高低,与己嫉妒心,这也是一种魔障。要学会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是为社会、为人生做出努力,都一定会有功德收获的。莫为小善而不为,集腋成裘,小善多行,也能成大善的。所谓平凡之中见伟大,如雷锋,从一张废纸,一个螺丝钉做起,为社会做出了丰功伟绩,其塑像进入了美国的剑桥大学,成为天下世人之楷模。
3、不能牢骚
现在的餐桌上、公园里、汽车上,凡人多的地方,总不断听到不少的牢骚之声,这也是不禅定、不智慧、不人生的表现。社会世事那么多,众味难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法门,一个层次有一个层次的法门,一个环境有一个环境的法门,这就是规律,不在那个环境就不知那个法门。人不是什么都懂的,隔行如隔山。不是一家人不知一家事,家家都有难念的经。国家、社会都是一样,没有转到那个角度,看问题总有偏向。不能偏激地去看问题,小智慧服从大智慧,牺牲小的维护大的。尽忠了没有尽孝是大孝,忠孝两全了是大德,仁义礼智信具备了,是大贤。对存在的问题,不管是国家、个人、家庭,都要尚“中”分析。以实际去解决,不要空谈发牢骚,一味地褒贬,看不到光明,这也是很危险的人生魔障。
4、善于保护人生环境
举个例子,你看到树上有很多果子,摘下来回家要孝敬父母、喂食子孙,你做到了小善。你把树拿来修桥铺路,供大家使用,你做了中善。如果你植树造林,创造了资源,你就做了大善。所有这一切,都要有一种禅定的思想,不要怕吃亏,不要怕受难,不要怕一切一切的困难。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一件本份之事,你的“般若”一定会得到,你的智慧一定会提高,你的人生一定会绽放光芒,你的人生之路也一定会感到非常幸福。
5、爱护万物生灵
不要为了一时的享乐,一时的愤怒,一时的激动,一时的懊恼,而去破坏生灵。比如你在上山中一时没注意,惊动了蜜蜂,蜇了你,你要宽容,要忏悔自己惊动了蜜蜂,而不要一怒之下去破坏蜂巢,打死蜜蜂。因为蜜蜂也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生灵,也是为人类造福的智慧生灵,所以你要爱护它。任何环境的侵害,都应是人类不了解的缘故,决不是万物生灵对人类的有意侵害。如动物伤人,动物没有错,因为你侵犯了它的生存环境,干扰了他的生活节律。但你要打死它,你就触犯了法律,就要受到制裁。对人生交往也是如此,要学会宽以待人,以德报怨。如果你整天的斤斤计较,或者处处算计他人,那么,你是烦恼的,也肯定不会幸福的。
6、顺应自然规律
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对国家、对民族、对宇宙万物,都不要刻意责备。要顺应自然,把握规律,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适宜发挥,顺势而为。不要过分要求,非分追求。如谈对象,人家不愿交往,你却百般纠缠,甚至违法乱纪,这是要受天的谴责的,要受法的制裁的,要受“道”的惩戒。你造成了自己和他人的不幸和痛苦,你的心理上要受到折磨,这是魔鬼道的罪过。
四、达摩祖师人生法门禅修的五大法门
人生之路千万条,.法门万种路归一,条条道路通北京,修心修技创人生。三元归一,万法一宗。这个宗,就是佛的智慧。
禅定智慧人生,法门不一,修法不同,但“道”是相同的。佛法修心,道法修身,儒学修识,易学修技,人生修行。这是一个人生行为修行的五大法门。不管走那一条路,只要是善意,就都是智慧之道、大“般若”之道、大光明之道,也是大证果之道,也是人生幸福之大法门。
达摩到中国以后,九年面壁,开创少林禅宗,为人生“般若”提供了无上的禅定法门,并在宣扬禅定大法之时,既弘扬了佛法大智慧,传授了《楞伽经》的大乘佛法,又深愔了中国易学阴阳五行术的哲学辩证法,用中国五行术为民众释疑解难。自宋代以来,民间一直流传有[达摩一掌经]、《达摩相诀五篇》和《少林风水术》等文藉。因为,达摩在弘扬佛法的同时,也为民众察五色、辩吉凶,以此来接触广大民众,为民间劳苦大众指点迷津,做出了极大的功德,把小法门用于了大智慧。由于易学术数能引起广大民众的兴趣,所以,少林寺乃至全国各地的宗教场所不少都有看面相论易术的,及做民间风术堪舆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是因为易经讲的是人如何与天道结合,与地道结合,从而解决人生所遇到的各种困惑、灾难与迷茫,接近生活,因此,得到了众生的接受和应用。达摩在开示中提出了“相好不如心好”和环境、物体、理念融合调理的哲学观念。到了唐代,禅师僧一行则更完美地发展为五行九星天象风水术;提出了命运与环境融汇的天人合一说。并按照阴阳对立统一、五行生克制化、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三大观念,来论述和应用地理风水大法。
僧一行(公元673-727年),俗姓张,名遂,法名一行,唐代高僧,曾为嵩山大会善寺主持僧,河北巨鹿(今河北平乡)人,懂佛通易。曾奉朝廷敕令编制我国早期历法“大衍历”,撰写风术专著《灭蛮经》和“九星风水术”,他还是佛教禅宗大法师、律宗戒律修订、密宗传法大师,博学且多才。他一生以奉献为最大的幸福,以利人为最高的追求,以创造为最好的乐趣,这成就了他一世的英名,他‘般若’了,他‘智慧’了,他流传千古了。一行和尚英年早逝,年仅44岁即圆寂于嵩山大会善寺。由于一行和尚卓越的贡献,唐朝朝廷玄宗曾亲自敕令为其造像修碑,永以纪念。
达摩祖师禅定法门有五种修法。
1、壁观法门:即禅定法门,面对洞壁石墙静坐入定,九年如一日,修成佛法大智慧。什么叫壁观呢?是不是九年一动不动呢?不是!每天早晨卯时起觉打坐,到辰时结束。按现在的时间就是早晨5时至7时两个小时。一动不动,静坐入定,不想任何事情。然后就炼身、吃饭、布施、采药、养生。到了下午酉时起至戍时,又开始入定,也就是下午的5-7时两个小时,然后睡觉。现在佛寺和尚每天的早晚课颂,就是从达摩始起的。早晚课都要听大和尚说法,众僧徒打坐听经、颂经、静坐默念,到了一定的功力,就可以独立壁观了。
2、修术法门:达摩既修读中国文化的智识,又应用易学术数,结合民众生活实践,来弘扬佛教法门大法。在这一方面,是其它佛教道场和佛学僧人所没有的。只有达摩,他深谙了中国的阴阳五行术对人生应用的作用和价值,也通过这个中国文化的术法而广泛地接触了广大的民众,用实际生活应用法术来传扬佛法大智慧。这种修术法门,在后来嵩山地区的佛教道场中也同步得到了发展,代代高僧均能解易用易,如唐代僧一行的五行术,现时代高僧、大法王方丈释延佛法师的‘梅花易数‘预测术等等。
3、健身法门:由于壁观静坐后,身体僵硬,活动呆滞,为保证一个强壮的体格,达摩就舒肩炼气,锻炼体躯,逐渐地摸索出了一套拳脚套路,以至形成了后来的少林武术国宝,这是静中有动的法门。试想一个人没有好的体质,百病滋生,就会给他人、给社会带来许多不便,即使想做善事,也不如健康的便利,所以我们每个人也要重视体质的锻炼,尽量为社会、为他人,减轻精神和思想负担,这也是修法的善举。
4、养身法门:健身是锻炼,养身是防病治病,由于人的法门功力不全,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病症。身体有病不可怕,怕的是思想有病。青年残疾人张海迪从小身体瘫痪,仍刻苦学习,创作出了光辉的文学著作,现在是全国残疾人联合会的主席。释延佛大和尚青年时因故下肢瘫痪,但身残志坚,终生苦渡,广大佛法,研讨易经,弘扬了佛法道场,恢复修建了嵩山大法王寺。韩信胯下受辱,终于成就一生大业。达摩在养身中拔草药养身治病,后来发展为嵩山佛教的禅医禅药学,自宋以来,嵩山少林寺内一直有自己的中医中药僧堂和僧医,如今在嵩山三皇寨隐修的释德建大师就是著名的禅医高僧。
5、修苦法门:不受苦中苦,难为爱心人。要进入社会,接受多层面的磨练,你才会对人生有真悟。达摩本是古印度南天竺国迦毗罗王之三世子,条件优异,还能当国王。但达摩视天下苦为己苦,决心苦渡众生,渡化世人,才木屐千万里,来到中华修法,并且能同世人同苦同乐,深入民心,修佛研易,济世活人。释迦牟尼也是古代北印度、也就是现在的尼泊尔王国一带、迦毗罗卫城的王子,同样地感受了天地人间之苦,才苦修六年,成佛于菩提树下,找到了为世人解脱苦难的禅定法门的大智慧。
五、众生禅定智慧与幸福人生法门众法
1、抛弃法门:很多人奋斗一辈子,但是还没有进入境界的高地。在没有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时,就懊恼,就烦心。但是,自然的法则决不会按你所想象的去运作、去结果,有许许多多的外在因素是达不到你所要求的预期目的的。如你想发多的大财,当多大的官,要孩子读多高的学历等。事实上有许多事都是不尽人意的,遇到了这种情况,你就要学会放弃,把包袱摔掉,尽其然而所以然,自由法门,这样你就禅定了,就不会出现烦恼了。路有千万条,果有千万种,都有它自己的因果必然。抛弃了,舍去了,才会重新有所得——舍得。
2、放下法门:干了一辈子,结果是碰到了孩子不孝、世事不和、意愿不遂。心情烦躁,看不惯,发牢骚,这个时候你要学会放下。历史上有很多大功之人,因某事某因论为阶下囚,甚至冤死牢狱。如岳飞,精忠报国,却被满门抄斩,但虽死而不改忠心之志。相比之下,还有什么放不下呢?放下了,功名利禄淡如水了,就平静了,禅定了。
3、进取法门:人不怕笨,就怕勤。勤于学,勤于进,乐天乐地乐自身,乐于进取。玩物丧志,不怕慢,就怕站,不停地向前走,终会有所成就。就像玄奘大法师取经一样,九九八十一难,终得正果。这个果就是人生智慧大法------佛法。
4、孝亲法门:《报母经》上说,一个人的成长,要吃掉父母亲一千四百零七斤的血。十月怀胎,三年哺育,十年抚育,还要给你娶妻置产,怕你一生受难,把精血都给了你,你不报恩行吗?有年轻人恨自己没有生在官家、富家,没有给你条件,心生怨恨,这是魔的表象。关羽自小丧父,却忠孝两全。舜帝自小丧母,并且几次被后母陷害,险丧命数次,但仍以孝为己任,无悔无怨,以大孝为人生第一大德,泣化父母,感动天地,闻名天下,尧帝最终禅让于舜,天下宾服。
5、悌道法门:悌道就是爱护他人,善守其身,做男子的要做到刚强做人,不做损人利己之事,不伤残自己和他人,不给社会造成恶果,善待自己和他人。做女子的,要洁爱自身,不为利禄献身,不朝三暮四,作个好姑娘、好媳妇,身心才会健康,男刚女柔,阴阳合和,家庭幸福,社会文明。
6、和合法门:夫妻之间要和合和睦,各用其长,各避其短,容物纳缺,不求全责备,谦虚勤恳,互相勉励。不要争争吵吵,害己害他(她)害孩子,造成家庭破裂,危害社会,拖累家庭,影响自己。
7、人道法门:不谈非,不谈妙,不说他人是非短长,学好做人之道,人人心里都有一尊佛,人人都是佛菩萨。要教育孩子,人人互敬,学做人之道。佛就是智慧,有了智慧,你就是佛。做了好事,就是佛道,任何灾难都会远离自身。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消息,说是一个母亲,三十多岁,大女儿九岁,小女儿三岁,却染上了赌博吸毒的习性,把女儿丢在家里,锁上门就出去了,开始是一天,后来是三五天,这最后一次一下子就出去了二十天,丢下了几瓶水,几袋饼干,结果,孩子饿死了,干死了。小女儿临死时还紧紧抱住水瓶,张着小口,死了!……!这个女人还怀了三个月的身孕,没钱了,就卖淫,就怀孕了。我看了这个事,整整的三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没办法,只有为她们祈祷了。这个女的被魔道障迷了,圈进了监狱,还要进入饿鬼地狱道,要受到天地法则的惩罚的。
8、了却宿愿法门:不要和人结怨,结怨伤身害体。别人的魔障,用佛道法门进行劝诫,不要直接指责呵斥,这样反会适得其反。让其感悟,悔过、自觉改正,林彪管人,从不发脾气,手段就是恰如其分地给予环境易位,职责变动,远近疏密,予以处理。不管他的罪与功的大小,但其用人办法还是很得法的。
9、适从法门:做什么事都要适从自然规律,如新环境建设,不是不需要,而是要得法。如城区改造要顺从天地造就的自然环境,顺势建造,不要硬挖硬垫。这是指的大的规划,如市区河道,如果开始就知道天地之法门,随河势而筑堤,随山势而修路,不堵不拆,绿地得到了保护,植被不会被破坏,水源不会被截断,生灵不会被灭绝,风和日丽,水清物丰,对人也就大有裨益,成了养生之佳境。反之,清水河变成了臭水沟,绿草地变成了荒沙岗,水干了,风大了,生物没有了,人的烦恼增加了,人心烦躁了,就会出现家庭社会的不稳定,就会危害人生的幸福法门。这是人生法门智慧的不足,不是那一个人的问题。
10、光明法门:人生法门不一而举,等等,或可论,或不可论。总之一条,心地是要光明的,不要灰暗。大千世界,花红柳绿,用善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是光明的。用恶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是黑暗的。用积极的心态看世界,世界是美好的。用消极的心态看世界,世界是丑陋的。一个健康的人、磊落的人、进取的人,看世界是伟大的、充满希望和光明的。那么,他不管用那一种法门去实践人生,那么他一定会得到真正人生禅定法门的,都会进入到大智慧的天堂,反之,只会进入魔道而受到惩戒和没落。
11、动物法门
佛教中的动物也是天地灵性之造化之果,宇宙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无尽生命,也是共生众相。佛祖以大慈大悲的心意与无上至真的智慧来帮助一切众生升华解脱。世上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无二的,在本质上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各种生命都有它因缘果报的规律,都在生长消亡。生是佛性了,长也是佛性,消亡也是佛性。涅槃了,就脱离了生存之苦难了。生态平衡,苦难是为了其他生命的幸福,给其它生命创造幸福,其本身也就快乐了,也就幸福了。人生也是如此,你为他人、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就是吃苦了,但心境快乐了,欣慰了,你也就有了佛性了。畜生的互相吞噬,这也是法界,为它物创造了生命。我们看动物世界,老虎吃了野牛,虎崽有了生命了。牛吃了牧草,牧场就有了新的发展机遇,万物就是这样的轮回。为了不生不灭,才有了生生灭灭,才创造了极乐天地的大千世界。比如,没有了水和草,就没有了蚊子,没有了蚊子,就没有了蝎虎,也就是壁虎,没有了壁虎,治风湿病的药物就少了,这就是生态的平衡,也就是万物的灵性所在。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生物皆有其灵性,动物也有其万乘之尊的,其灵性为:
龙本尊,金翅鸟、婆伽罗的王,意即动物界的王;
蛇本尊,襄梨童女,大元帅明王,金刚童子;
牛本尊,八十种行相,如来为牛王,水牯牛为禅师,道教为老子坐骑,谓之牛神;
马本尊,转轮王的坐骑,谓马宝、马王,佛教为萨满,道教为马阎王。另外,驴有佛手佛足之称;
骆驼本尊,藏传佛教为六趣生死轮,有意乱之象,有“破瓮救驼之说”。说的是骆驼头伸进瓮里,为了救驼,把头割了,结果是瓮破驼死了,因果尽废。应该因势利导,救护驼瓮,功德才会圆满,对人也一样,要善于教化,不应一味惩戒,要修善行。扬善抑恶,才会有好结果;
狗、为佛教的无性物,忠直虚无。猫为狗之类,佛性可化为灵物;
鼠类:为时间的化身,有黑白二光,为财神本尊持物;
猴子:佛经有“六窗一猿”,是众生六根,是“眼、耳、鼻、舌、心、意”的心识,可帮助人类繁衍子孙;
龟类:为人的“六根”守护神,长寿而灵异;
蝙蝠:为“鸟鼠僧”,代表“福”祉,儒学为“五福临门”之象;
狮子:百兽之王,有狮子观音,比喻佛陀的无畏与伟大;文殊菩萨骑狮子本尊;
大象:是高贵的象征,以象王比喻佛教的举止,如象中之王一样尊贵。普贤菩萨骑白象本尊;
鱼类:僧侣化缘敲击的器具叫“木鱼”。鱼昼夜相醒,刻木相形,所以警昏惰也。《相传经》云:有鱼蓝观音和马郎妇观音,是美妙的化身;
鸡:为伽蓝婆或鸡公神,专司救苦毒之痛的佛道医神;
等等,不一而论,皆有灵性,不可虚溺;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佛学高僧大德净空大法师说;命好心也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富贵变祸夭。愿我们的每一个人都能修行到禅定智慧的幸福人生之大法而超脱、而【般若】、而智慧、而努力吧!            
最后,我们用一句话伟人的来结束今天的讨论:虽然道路是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                       阿弥陀佛!                                  佛历二五五四年八月二十日          仲秋              公元2013年9月24日辰时 於嵩山御寨山庄第三届中国禅学畜牧业高峰论坛会       电话:13633803569      13838159831 qq:974770345地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5 08:2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祝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9 01:36: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外兼修行,随自然之本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0 11:56 , Processed in 0.04713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