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70|回复: 2

中国嵩山天地之中传统国学文化大讲堂之《禅易智慧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31 08: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嵩山天地之中传统国学文化大讲堂之《禅易智慧篇》

禅易智慧与嵩山易学

一、禅修与易经
在中国,禅,已经风扉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禅修、禅医、禅画、禅武、禅易等等等等。禅,在某种层面上讲,已经是衡量人与事的精神境界高与低的标尺,认为禅定的人就是高尚的人,禅韵的物就是世间法宝,禅语的话就是至理明言!那么,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对这一问题,炒作的多,知悟的少,今天我借助世界易经论坛的机缘,就禅与人生、修禅论易的哲学应用观念,给大家交流讨论。
“禅”这个词是从2500年前的古印度出现的,原意叫“般若”,即“般若蜜多心”,也即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多”即无限智慧,因此,“禅”也就是无限智慧。佛教的“佛、法、僧”三宝,“佛”,即梵语“佛陀”,指释迦牟尼,也即“觉者”,觉悟者;“法”,梵文“达摩、昙无”之意,指世间事物的规范和行则,是“一切法、世间法”等等;“僧”,是指出家修行的佛教信徒,是“僧伽”的音译,义为“和合众”、“法众”。
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意为智者,是人类最高智慧的化身。释迦哞尼生活在公元前565年-486年,与中国春秋时代大致相当,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本来是王位的继承人,但释迦牟尼对人世间的疾苦有着完全的忧患意识,为寻求解除人间疾苦之道,毅然出家,带着五个青年去寻求世间大法,经过五年的修渡,坐在菩提树下苦思萌想,终于在一个黎明时分豁然开朗,彻底觉悟了人生无尽苦恼的根由,找到了了却人生六道轮回的苦难途径,他战胜了来自世间的一切烦恼和魔障,决然削发在尼连禅河中,一洗污垢而成为无上智觉的佛陀菩萨。因为古人视头发如性命,性命都不要了,还有什么不可以丢掉的呢?
在鹿野苑里,佛陀第一次给五个随者讲解解脱人生苦难的智慧大法,并第一次剃度收徒,初转法轮,佛教从此诞生。这就是佛教“禅”的来历,修佛的人因此也叫“禅修”。
到了中国的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刘庄迎来了古印度天竺国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来中国传法,初居鸿胪寺,这是皇家接待宾客的机构,后在洛阳城外建白马寺,三年后移到嵩山建大法王寺供其译经传法,自此,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公元495年,也就是北魏太和十九年,魏文帝敕令为古印度高僧跋陀在嵩山少室山荫五乳峰上凿洞安置译经传法,后又在山下结庵为寺,因是在少室山下的山荫密林之中,所以起名叫少林寺。跋陀传的是自我修渡的小乘佛法,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古印度天竺国佛教禅宗第二十八代弟子、南天竺国香至王世子刹帝利·菩提达摩会南朝后梁武帝不果,一苇渡江来到嵩山少林寺,在五乳峰山洞中“壁观”九年,创中国佛教“禅宗”,传承佛教修渡的“大乘佛法”,即通过修行大法,渡化世间众生都能往生无烦无恼的极乐世界,至此,禅风在中国兴起。
由于“普渡众生”的需要,达摩又将中国的“儒易”文化广泛纳入在佛教行为之中,以此来接近民众,也为信徒解难除灾做一些有实际生存之用的方术技巧,从而能切实地化解民众的现实困境。这些技巧也就是中国易经术的应用方法,因为直至目前,对于人世间存在的现实生活中的疑难困厄,除易经术以外,确实还没有看得见的实际操作的应用方法。达摩用“禅”的智慧叫人修渡智觉,又用易经“术”法叫人消灾化难,很快,少林寺的佛灯大放光芒了,香火也很快旺盛起来了,其“禅定”大法也很快风扉中华大地了。这就是佛教进入中国后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应用的智慧证果,其功德是无量的。自宋代以来,坊间就盛传有《达摩相诀五篇》、《少林佛易风水术》和嵩山大会善寺的唐代高僧一行所撰写的《九星风水术》、《灭蛮经》等易术著作,这也就是嵩山宗教场所有着许许多多的论易、算命、看相的术士所在的历史原因。
二、嵩山易学与宗教应用
中国汉代诗人屈原曾对天发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如今,嵩山的易学传承文化解答了这个问题。相传在很早很早的多少万年之前,嵩山中灵山有盘古神酣睡其间有十万八千年之久,一天醒来,烦闷之极,就抽出一把板斧,横劈过去,把混沌世界劈开一道缝,盘古手托上,足踏下,这样,缭缝就一天一天增大了。又过了十万八千年,浑沌之气轻者上升为天,浊者下降为地,慢慢地,天有十万里高,地有十万里厚,盘古积劳逝去,其头化太阳,耳化月亮,鼻化山川,口化江河,皮毛化草木。嵩山神话又传说有无极老母儿女伏羲和女娲在中灵山推磨成系,抟土造人,地球才热闹起来了。地球人类繁盛之后,优羲坐在嵩山北的黄河邙山头,观河水东流,思寒暑交替,看到了黄河与伊洛大清河汇流交替,一清一混形成漩涡似黑白鱼象,触而作先天太极图像,又在土丘上演算天地日月变化而创“先天太极八卦图”。又传黄帝战蚩尤,共工头触不周之山,将天戳了个大窟窿,洪水肆虐,民不聊生,女娲就在嵩山炼五彩石补天。到了夏时,大禹又据“河图”、“洛书”画九畴、作九章、划九州、治九河,天下才安定下来了,大禹立国,中国始兴。
关于“河图”、“洛书”的来历,其图在宋代问世,但其形成则是在上古的三皇五帝时代。在《周易·系辞》中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是早于宋一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先秦的《尚书·顾命》中有“大玉、黄玉、天球、河图在东序”的记载。有郑玄注说:“三者为器,名之河图,图出于河水,帝之圣者所受。”《墨子》说:“河出绿图,地出乘黄,武王践功”。等等古籍记载,说明了“河图”、“洛书”、“太极图”等先易三图均由出自嵩山黄河的玉石所琢治的祭神之器,只是后来逐渐变成了“河出图”、“洛出书”的神话传说,这也是先古文化演义变异的结果。但不管怎么变化,嵩山地区的河洛文化确实是中华炎黄文化的发端,河洛文化的影响,在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厚非的。
传说“太极图”出之黄河与伊洛河汇流之处,伏羲据此而画先天太易图。“河图”出之嵩山西的孟津黄河渡口,伏羲据此而画“先天八卦图”。“洛书”出之嵩山洛阳西的洛宁县长乐村的洛水中,周文王据此而画“后天八卦图”。晋王嘉《拾遗记》说:“伏羲为上古,观文以天,察理于地,是以图书著其迹,河洛表其义”。隋文帝杨坚还在河洛汇流处建“羲祠”以作祭祀。
《山海经》说:“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周礼中也有,“春宫大小”的“常三易”方法。这是《易经》形成的历史阶段,它从中国的折草为数、刻骨以记,历经数千年而产生了 “伏羲先天八卦”。又过了三千余年,才有了周文王以字成句的“后天八卦”的“爻辞”解说。又经过了二千余年,到了春秋时才由孔子及其弟子作释、解义、作十翼、合《易经》而成中华文化之第一篇章——《周易》。人们还把《易经》奉为《诗》、《书》、《礼》、《乐》、《左传》和《易经》的六经之首。这是嵩山易学文化传承的光辉成果,嵩山作为中华始源文化的产生地,其意非同凡响。同时,也正是嵩山这一天地之中的生存环境,才成就了它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光辉使命。
在人类生存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新兴的封建文化兴起,社会竞争激烈,甚至在某一阶段,人们已到了民不聊生的境地,这就有了一些忧世、厌世、避世的贤士出现,他们出于寻求解脱世俗之苦,探求排除人间疾苦的等等理念,以超凡脱俗的人生观,创生了以化解社会矛盾为最高信仰的社会宗教组织,又经过多少代的完善发展,形成了以信仰宗旨为最高原则的宗教哲学思想。同时,由于历史上嵩山天中文化的独特优势,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儒、道、佛三大文化产生、发展的神圣之地。
三、嵩山地区儒释道三教荟萃,易经应用文化繁荣昌盛。
儒,原则上不能称为教,但由于嵩山地区佛道儒文化发展兴盛,人们习惯地把三种文化称为三教荟萃,儒学也就非教而教了。“儒”者,是指春秋时期为大户人家相“礼”的失意文人,由于孔子兴办义学,这批人就奉孔子为头,后来就形成了儒家学说,人们习惯地把“佛”、“道”、“儒”并列宣扬,就奉为“儒教”了。
佛教在一千五百年前传入中华,首在嵩山传法,并创禅宗祖庭,兴武论易治医,使中华禅风大起。
道教创办于东汉末期(公元34年)的张道陵,张道陵出生在江苏沛县,修行嵩山,并创办“五斗米道”,后传道于巴蜀。其后北魏道人寇谦之改“五斗米道”为“天师道”,金世宗大定七年嵩山道士王重阳创建“全真道”,其弟子丘处机在北京创白云观后又回嵩山崇福宫修学,提倡“三会合一,三教圆通,识心见性,独全其身”,丘的弟子也遵师训:“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作一家。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肌形貌理无差。”自此,嵩山三教一理、三元归一、天人合一、天地贯通,儒释道浑然一体,天地人归于一法,嵩山的中华传统古文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三教文化都在精研易经,都在使用易术,都在易学文化的浩淼大海之中寻求自己的应用精髓,这些现象也客观地、自觉与不自觉地保护、珍藏、传承和发展了易经文化。如嵩山佛教界历史上的高僧大德在传承佛法的同时,也都能娴熟地使用易术为大众指点迷津、释疑解难。
道教为了宏扬自己的道场,把老子封为道教鼻祖,其实老子的“道”和道教的“道”,其本质是不一样的。老子的道是天地人的自然运动法则,是超脱于欲望世俗的思想理念和“宇宙法则”。道教的“道”讲的是人怎样去修行、修身、修志,是修行者的行为准则。道教把老子的《道德经》奉为最高教义,这也是借助了老子的思想来弘扬自身文化道场的。据晋王嘉《拾遗记》载:“老子居景室之山,与世绝迹,惟与老叟五人,乘鹤鸣,着羽衣,谭天地之秘。浮提国献善书二人,拿出金壶乳汁,辅助老子写经。”道书曰:“洛州景室之山,太室、少室也”。老子在嵩山太室山写成《道德经》后,遁入山西潼关传道,不知所终。老子生活在公元前的春秋时代,而张道陵创道教在东汉末期,相差600年之余,因此道教与《道德经》是不一样的。另外道教也把“太极图”、“八卦图”借用悬挂在道观里,印在道衣上,刻制在道器上,从而彰显修道的神秘性,其实,这与易经的“经天纬地”之术也是两码事,民众误以为易经是道教的经典了。
儒学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儒者,儒者以孔子为代表,《易经》是儒家经典之一,但随着社会上对易经的普遍采纳、继承、诠释和利用,使易经超越了派别学说,超越了宗教属性,成为全社会各宗各派所效仿、发挥、应用的哲学科学文化。特别在近现代,易经文化飞跃发展,更是超越民族、超越国别、超越时空,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神圣学说。特别是嵩山的各宗各教都在得心应手地运用着这一伟大的、神秘的、科学的人类生存的精神资源的哲学思想和应用技巧。
四、嵩山易学与少林风水术。
风水术是易学技能的重要一环,风水术,也即堪舆术。堪为察地理,舆为观天象,即通过观天察地来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生存环境好坏的影响。
少林风水术起源于禅宗初祖达摩,达摩在宣讲《佛经》的同时,又研修了《易经》的应用技巧,通过给人占相、看宅,来为人们祛灾消难,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套相面、相宅的技巧,后人就总结为《达摩相诀五篇》、《少林风水秘术》等,并托达摩之名而传世。到了唐代,僧一行更是著作了《九星风水术》、《灭蛮经》等易学著作,自此,易经术在宗教界兴盛起来。直至现时,嵩山的许许多多的教派活动场所,也利用易经术中兴了一度颓废的香火圣地。《易经》也成了为旺盛教派文化的神圣经典。
少林佛易风水术有三个特征:一是环境制化:按照个人命理配合天地年运,来推算个人应从事的行业、所处的方位、用五行生克制化来调整空间磁场运行的通道,对不符合人的生存要求的,按照易经五行阴阳术来做方位趋向的调整布局,达到人与环境方位和自然气场的高度统一;二是物体制化:即通过物体磁场的调整布化,用物体干预的方法来化解不利环境磁场的干扰,利用移位、增减、定型、定性等办法来改变环境磁场的流通渠道,从而达到人体磁场与物体磁场的融合;三是理念制化:这是指人的生命机能的意念能量的制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诚则灵”的原理能动性。如宗教信仰、心灵教育、环境净化、各种崇拜形式等人的潜能力提取办法,使人的意念达到善的意识、净的心灵,诚的心境,使人的心态从意识本能上摒除杂气、恶气、戾气和邪煞之气,从而达到趋吉避隐之目的。至于生命意识机能的产生源,按目前的三维科技还是无法解释得很清楚的,还有待于将来的“四维科技、五维科技……”来解决的,目前,我们只能够掌握运用其中的一点点,但也就是这一点点,也就能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非常大的应用技巧了。
五、易经和宗教文化理念的出世和入世
易经的三大理论:1、人类生存的天人合一理论;2、天地运行的阴阳对立统一理论;3、万事万物的五行生克制化理论。从这三大理论中我们可以悟出,《易经》理念是从入世到出世,从自然中来,先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生存,再回到返朴归真、天人合一、又回归于自然之中去。宗教文化是从出世再到入世,以现实中的人为起点,引导人们超脱人世,进入空界、天界、神道之界,追求的是长生不老和永享极乐,这样就出世了。但宗教又要求出世之人回头来再下凡人间来引导更多的人出世遁世,为此,神佛仙道又重新回到人世间来享用人间烟火,其形象又永久的留在了人间的真实世界,结果是又入世了。
从人与神的出世和入世来看,其实人和神都是一回事,都是为了人间的真正快乐,人生的真正幸福,而都在寻求一种天、地、人和睦相处的生存环境而己,不过是殊途同归,万法归一宗罢了。正如嵩山三教九流图所谶言的一样,“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百家一理,万法一门”。嵩山少林寺客堂楹联曰:“人世间,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来了,何妨以不了了之。”这就是易经“返璞归真”和宗教的“空、静、禅、道”的法则一统性质。事竟了了,事又了末了,末了又了,循环滚动,分分合合,聚聚散散,出出入入,永永远远……
六、立德、立言、立技
(一)立德
世间所有的文化都是为了育化后人的,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文化育人向善,反之与人为恶。佛教讲的“空”与“欲”,道教讲的“无”与“有”,儒学讲的“仁”与“恶”,易经讲的“吉”与“凶”,其归根结底,就是讲的一个“德”字,“德”高才能望“重”,“德”良才能与人为“善”,“德”行才能业“通”。“品”者,人之言语行为也,没有良好的言行品德,要实现精神境界的超然脱世,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样,没有一个善的愿望,要想得到神佛“空”、“无”的境界,也是不会实现的!同时,不抛弃思想意识上的恶念,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也决然不会成功的!“四大皆空”、“清心寡欲”、“政通民和”、“返璞归真”,这是人生社会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是要靠“德行”来衡量的,靠“善”行来实现的。
佛教说:“无智亦无得,亦无所得故”。《道德经》讲:“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大道清静,道法自然。”儒家讲的“仁、义、礼、智、信”,《易经》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者,努力奉献,厚德宽容。而小人者,奸妄势利,丧失人性,无利而不争。坚持纯正宽厚的思想,谨慎谦虚的品行,坚贞不渝的正道,勤奋不息的精神,整个人类社会就会向光明的方面发展,社会上的“德”、“善”观念就会惠及人类的生存发展。行行业业、宗宗派派都要立下本行业派别的“德”“善”准则,每个人也要立下自己的处事道德准则,并按照所立之则去行为于世,这就是人类社会努力达到的立“德”的理念愿望。
(二)立言
“德”则立起来了,怎样去运作呢?
首先要“立言”,常言说:“言语行为”,“言”,总是走在行为的前面,“言”是人类文明文化的最高表现,包括语言、文言、行言等等。人们通过语说、文字、行为向世间表达所要取得的结果,并把这些结果形成文字而传留后世。达到立言的最终目地,也就是育化后人的目的。佛教立言于人世要清静无欲、和谐社会。道教立言于人世要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环境。儒学立言要求世人“修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大同,共享太平。《易经》则立言于世人要:“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元’者,善之长也。‘享’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享、利、贞’,(《周易:文言:乾卦第一》)”。这就明明白白告诉世人,《易经》因为有此四德所以才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
(三)立行
人的行为是对人类“立言”的实践检验,也是“德”的表现好坏的标准反映。人类通过信息、气息、体息、性息来融合社会万事万物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于家庭、社会、个人有益于的人,则有其怜悯之心、慈善之心、责任之心,具备了怜悯、慈善、责任之心,那就一定会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同时也会善待自己的身心健康。反之,只有己欲之人,则会对他人、家庭、社会做出损害行为,就会“恶”意产生,就会私欲膨胀,最终会遭到他人、家庭、社会之唾弃。
端正善行,益于人生,学于理,精于技,窍于思,这是立德、立言、立行的基本标准,是对人类社会正能量获取的基本之源。
禅易智慧的终极目的:
德行文言                尽事其善                三元归一                各有所乘
社会善德                职业公德                人间美德                行为品德
禅易道儒                大道无疆                厚德载物                返璞归真

阿弥陀佛!合十!


中国嵩山少林寺禅易堂法师
中国国际易学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释德延(张建德)
二O一四年九月十三日在河南鲁山国际易经大会上的发言
联系电话:13838159831   1363380356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5 08: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祝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9 21: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0 06:35 , Processed in 0.03423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