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颍河一粒砂 于 2015-9-15 16:22 编辑
9月10号那天,住在同一个楼栋的小丽一大早儿送5岁的女儿歆歆去幼儿园,路过楼下花店时,女儿拉着她手缠着说要给老师送支花。小丽拗不过孩子的百般请求,就掏了15元买了一束鲜艳无比、香气沁脾的粉红色百合。 无独有偶,小丽刚离开花店没几步碰上了昔日的高中同学大飞,也是来给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买花,送老师的。不同的是大飞给儿子预备的教师节日礼物除了一束红色的百合花外,还多了一张200元的购物卡。 那天,我恰好在街上散步,看到花店的生意格外好,有学生、家长,也有青年情侣,老板忙的连早餐都不上吃。 下午学生放学的时候,我问小丽,给班主任的花不送不行吗?小丽说:按理说咱缴了一沓子的学费,老师就应该好好地帮助带学生,可是到了学校一看,全班的小学生小朋友都送了,咱不送,一怕孩子在学校受委屈,二怕学生在老师面前不受关注。 我听了小丽关于给女儿如果不给老师的若干个损失后,想了想也是。我们中国人自古崇尚礼尚往来,每逢过年过节都喜欢提着东西走动走动,叙叙旧拉拉家常,聚拢一下人情,学生给老师送点礼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况,教育界的开山祖师孔丘孔老二先生不是经常收到学生送的腊肉吗。既然圣贤们都这样做了,老师们联络一下家长的感情,亦未尝不可不可。 不过,我感觉这表象、形式的背后一定有蹊跷,就闲着无事独自盘算了一下。一班50个同学就是50束花,老师的办公室不就自然成了一座美丽芳香的花房呀。问题是,后来,我听楼下的棋友老郭说,现在上边提倡廉洁、文明之风,丑陋、低下的社会风气的确扭转了不少。但是,还是杜绝不了那些个别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公职人员巧立名目、损公肥私,据一个小区里跳广场舞的刘大妈说,教师节那天,老师们收下的学生送上的,充满纯洁、真诚的“爱心”之后,没有把自己的个人空间装扮成温馨、漂亮的居所,而是托朋友找关系,把收到的百合、康乃馨、玫瑰、水仙们,又以每束5-8元的价格转让给了花店的老板。 小丽大飞掏钱买花让孩子给老师送百合花的事情,不禁让我想起了几年前自己的一场遭遇。 那一年的春天,在乡下老家,年近7旬的老娘突然感身体不适,就到县医院做检查,谁知一查,查出肾上有几块米粒似小结石。老娘的病因被查出来了,小小的县城医疗水平有限,一家人就想办法,把老娘送到了郑州的一家省级大医院。省级大医院,平头百姓不是谁想住就住的。我们于是托了一位远方亲戚找到医院的主治大夫,才挂上号找到床位的。 随后,又让我感到在大医院找专家、教授级的名医生做手术,也是一件令人十分发愁、为难的事情。做手术如同到银行的柜台存款,也需要预约、排队、等候不说,弄不懂里面的潜规则,打不通关节,病人等一个礼拜半个月都难进手术室。 无奈之下,还是在远房亲戚的“点化”下,我趁着天黑主治大夫临下班的机会,偷偷塞到他口袋里,一个不菲的包包儿。第二天下午三点钟,老娘终于被进了手术室。我和曾经做过三年半教师,后来转行做农村支书,如今早已退休在家的父亲,在外边守候了大半夜,并且又及时地给里边做手术的主治大夫、麻醉师、护士等一干人马送进去了牛肉、桶面、烧鸡等夜宵。 老娘在省城的大医院了一共住里一个半月,地里麦子泛黄的时候,老娘的病好的差不多就出院回家了。 办完出院手续离开的那一刻,压抑许久的心情终于得到了缓解和轻松,我回头望着30多层高的住院部内墙壁上,那“关爱下一代,提倡母乳喂养!拒绝红包是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的醒目标语,不自觉地想到了“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个成语典故。同时,我也扔掉了老娘术后第二天,主治医师委托护士送上的一束正在慢慢枯萎、衰败的奶白色百合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