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727|回复: 2

箕山——古代隐士,许姓之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5 17: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天向上 于 2011-9-25 17:18 编辑

    许由故里在距登封市区20余公里的许氏祖源--箕山。

    箕山,因形似簸箕,故名箕山。在山下远远望去,整个山坡平坦如枕,当地老百姓又称它为"枕头山"。同时,又因上古高士许由卒葬于此,又称"许由山"。山顶平坦,面积足有两千多亩大,满山遍野的苍松翠柏和已绽放着的桃、梨、杏花,在春风的吹拂下,传来阵阵涛声和沁人肺腑的花香;向北望,嵩山巍峨,连绵起伏,位于嵩山脚下的现代化旅游名城--登封市区清晰可见;向东眺望,山峦起伏,梯田层层,白沙湖水波光粼粼,夏都阳城遗址、元代观星台等风景名胜尽收眼底;俯视脚下,颍水如带,滚滚东去。隋朝王绩会把箕山描绘得那么美:"家住箕山下,门临颍水滨,不知今有汉,惟言昔避秦。"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上还有数通石碑,其中一座尤其高大,上刻:"祖乃许由根在箕山"八个大字。

    许氏族人还用山石垒起了高3米、宽2米、周长数千米的许由寨。位于山顶东北端的许由冢成圆状,山石堆砌,高约5米,周长60米。《史记·伯夷列传》云:"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焉。"晋皇甫谧《高士传》云:"许由殁,葬箕山之巅,亦名许由山,在阳城之南十里。尧因就其墓,号曰箕山公神,以配祀五岳,世世奉祀,至今不绝也。"《水经注·颍水》云:"颍水径其县故城南……县南对箕山,山上有许由冢,尧所封也。"《说嵩·箕山》引《海内奇观》云:"许由冢,岁饥,诸恶少发之,石椁发辄合。"又据许由征君庙断碑载:"箕山之巅,有高士征君许公冢焉。"大量的文献资料佐证,许由已在此沉睡了数千个春秋。他不谋禄位的高尚情操使司马迁、嵇康、潘岳、田游岩、宋之问、钱起、胡僧、欧阳修、元好问等历代名士,都曾来此瞻仰,并赋诗抒怀,留下了大量的美文和诗篇。

    位于箕山西北600米的山坡台地上的许由庙。《水经注·颍水》云:"又有许由庙,碑阙尚存,是汉颍川太守朱宠所立。"《河南府志》载:"许由阙系朱宠所建。至明有知县侯泰、傅梅重修。"嵩山一带原有五座汉代石阙,即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灵星坛阙和许由庙阙。现仅存前三阙,许由庙阙已不存。《汉书·薛方传》注:"张晏曰:许由隐于箕山,在阳城,有许由祠。"《说嵩》云:"(许由)冢前为祠,汉颍川太守朱宠所建,碑阙尚存。"现在许由庙,有正殿三间,东西配厢房三间,内供奉着高约2米的许由圣像。院内现有柏树一棵,据介绍,庙内原有石碑八、九通,现仅存刻有明代万历已酉(1609)年,时任登封知县傅梅所撰写的咏箕山诗的残碑一通和其它一些残碑断碣若干。许由庙的香火至今仍缭绕不绝。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九、八月初一(据传说是许由生日和去世的日子)两次庙会都在此举行,热闹非凡。

    槐里村。《高士传》云:"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唐·陆德明在《庄子·逍遥游》释文中云:"许由,隐人也,隐于箕山"。在槐里村边有一棵古槐,树干粗可三人合抱,树冠葱郁繁茂,相传为许由手植槐的第二代,原树据传汉武帝时因建中岳庙被伐做建材,此树为许由手植槐根部分蘖而来,自汉武帝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洗耳泉现为长3米,宽1.5米,深2米的石砌井。无论天气如何干旱,此井从未干涸,至今仍是当地村民的饮用水井。

    在箕山背阴坡上,石壁如削,山涧深长,树木茂密,溪流淙淙,石壁上有清·王泽瀚题"潜龙潭"、"箕阴避暑处",郭中和题"幽谷"、"溪溪涧冷"等字,相传为许由隐居避暑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8 20: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5 23: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1 03:24 , Processed in 0.0338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