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835|回复: 6

大禹与天地之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5 15: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笑了之 于 2011-10-15 15:16 编辑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和立国始祖,他生长于位居天地之中的登封,建都于天地之中的阳城,其“允执厥中”的执政思想体现了“中”文化的内涵,与其相关的历史建筑是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禹对天地之中理念的形成有着极其直接和关键的影响,现就此作一简要阐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大禹建都阳城为天地之中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禹的一生和位居天地之中的登封有着密切联系,他生长于登封,家居于登封,治水于登封,建都于登封。禹生石纽是普遍的说法,但石纽具体在哪里,是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主要有四川说和河南说两种观点。四川的北川、汶川、茂县、理县都声称石纽在其境内,而河南说则认为石纽就在登封少室山东麓的左庄一带。左庄息壤岗上有一块石纽石,因其上面隐约有一条龙,相传古时人们生病时只要一摸此龙病即痊愈,所以自古以来被称为神石,至今人们仍奉其为神明。左庄及其以北的王庄、张庄、尚庄、马庄,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一溜石纽屯儿,后来人们将其音念转,而读为一溜水牛屯儿。左庄附近的一些地名更是和大禹有密切联系,如夏地、禹岭、禹王沟、姚沟、涂窑、东军地、凤凰脖等,左庄东地的禹王庙,也称三官庙,大禹就坐于正位,左庄北边不远的少姨庙则是供奉大禹第二位妻子涂山姚的神庙。由此可见,石纽就在左庄一带。
    大禹治水成功,地平天成,舜帝即命其祭祀中岳嵩山,“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①“十五年,帝命夏后有事于太室”②。用精美的玉器玄圭作礼器祭祀嵩山,这在当时是很高的规制。治水成功后,帝即命大禹摄政,舜崩后,大禹为之守孝三年,然后大禹建立夏后,定都阳城。《史记@夏本纪》载:“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大禹所都阳城就是现在登封市告成镇西的王城岗遗址,这已为1975年以来尤其是非得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发掘成果所证明,兹不详述。
    大禹建都阳城,使阳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华夏第一都。大禹为什么选择在阳城建都,除了阳城是其家乡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阳城地处夏后国的中心,即当时的天地之中。《史记》载大禹的威望所及之地:“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即使从今天的眼光来看,阳城所在的登封也正是当时夏王朝的地理中心。而在天地之中立国建都,历来为中国人奉为圭臬。“求地之中,以建王国而阜安万民” ③,就是这一说法高度概括。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之中的地方距上天最近,是神人相通的最佳场所,而上古时代,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及三代的国君,实际上还担任着大巫师一职,负责与上天的沟通,并通过祭祀上天这一方式来实现。所以,《荀子•大略篇》云:“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尚书•召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其自时配皇天,毖祀于上下,其自时中义(无点)。”意即王来卜问上帝,打算亲自在天地之中来治理天下,要在天地之中匹配皇天,谨慎地祭祀天地,人从这个中心地方统治天下。《周礼•地官•司徒》也说:“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这些都充分说明建都一定要建在天地之中,以便于祭祀上天,统治天下。
    因此,大禹建都阳城,开辟了在天地之中建都的先河,奠定了王必居天地之中的基础,奠定了天地之中理念的基础。
    二、大禹立五方号旗基本确定了天地之中理念
    上海博物馆馆藏战国楚简中,有记述古史传说的《容成氏》一篇,其中讲到了大禹听政三年天下大治以及立五方号旗的情况:“禹听政三年,因民之欲,会天地之利矣。是以近者悦治,而远者自至,四海之内及四海之外,皆请供,禹然后始为之旗号,以辨其左右,思民毋惑。东方之旗以日,西方之旗以月,南方之旗以蛇,中正之旗以熊,北方之旗以鸟。” ④这里不难看出,大禹时代以旗帜为符号来号令四方,已经有了以中为正,以中为尊的观念。大禹立中央熊旗,蕴涵着确立文化统合权力的象征意义。
    “中”字的本义就是旗,著名学者唐兰在《殷墟文字记》中解释“中”字时说:“中,象旗之游,古文字凡垂直之线中间恒加一点,双钩写之因为‘中’形,省变为中形。其本为氏族社会之旗帜,古时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焉,群众望见中而趋赴,群众来自四方,则建中之地为中央矣。”《甲骨文字典》中说:“今案唐说可从,卜辞多有“立中”之辞,与唐说合。” ⑤后来,“中”字才引申出了“中间、日中、中枢、内、一半、中等、适合”等含义。从这一层意义上看,大禹立中央熊旗和“中”字的本义“旗帜”是有渊源关系的。
    大禹“中正之旗以熊”即是立中央熊旗,以中为正,以中为尊,从而居中以号令四方。正是因为有了大禹立中央熊旗,中华民族才十分看重“中”,上古和先秦时期的君王才要在天地之“中”建立都城,一则因“中”而尊可树立最高权威,一则居“中”而利于统治四方,一则位“中”而“四方入贡而道里均” ⑥。
    大禹立五方号旗所确立的“中央”观念,对后世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大禹后裔周公姬旦“测日景,求地中”以营建新都洛邑,而自称周人之后的武则天建立武周王朝后,即以中为尊,以中为正,一改过去男性帝王封东不封中,封偏不封正的旧习,而封禅中岳嵩山。周公求地中,测得阳城为地中,确立了登封天地之中的历史地位,武则天封禅中岳,使得天地之中的文化理念达到了巅峰。而这一切可以说又都源于大禹的立中央熊旗之举,大禹对天地之中理念的形成及巩固,可为影响深远。
    三、大禹“允执厥中”的执政理念是中和理念的重要渊薮
    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对大禹说:“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⑦舜给了大禹极高的评价,也对大禹提出了忠告。忠告的中心意思,就是要大禹“允执厥中”,即要大禹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之时,诚实地保持中道,否则如果导致四海人民困穷,那天的福命就永远终止了,即上天也不会再保佑了。
    大禹也正是秉持“允执厥中”的政治理念治理国家的。他绝旨酒,疏仪狄,是为了不以酒误国,不以沉溺自乐而误国。他闻善则拜,五音听政,是为了倾听百姓呼声,广纳谏言,以改进不足。他泣罪于途,是因为感到没能教化、引导好人民,所以自责不已。在“允执厥中”政治理念的指导下,大禹摄政期间,国库充盈,人民富足,“公私三十年有积储” ⑧。正因为此,大禹赢得了民众的爱戴, “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⑨,即使在他死后,虽授政于伯益,但天下却属意于他的儿子夏启,夏启遂即天子之位。据《尚书@五子之歌》载:大禹还教导自己的子孙:“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⑩这种民本思想正是“允执厥中”理念的内核之一。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四句话被称为尧舜十六字心传,历来被儒家奉为中道政治的信条,无论程朱、陆王都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为圣人心传之秘。“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尧命中而舜,即示以人心道心之别,益以惟精惟一之功,以求无失。此中则中,其至易至精者乎,是中也。” ⑾ 这大概是儒家对“中”最恰切的解释。后来,儒家将“中”进一步发挥为中庸、中和、内心。中庸即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孔子那里被认为是“至德”,是道德的最高标准,在道德领域含有中正,公正,平正,中和的含义,是一种非常高的道德修养的境界。所以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⑿“中庸”的含义大致有三:一是执中守正,即 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二是折中致和,即执两用中,和而不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三是因时制宜,即与时俱进,通权达变,随机应变。《中庸》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自程颐有中庸为孔门传授心法之说,杨时、罗从彦、李侗一脉相传之“道南派”,均以默坐澄心,观喜怒哀乐未发以前气象为旨诀。朱熹四十岁时完成“中和新说”,确立了自己的儒学体系,绍兴二十八年所撰《存斋记》中曰:“人之所以位天地之中,而为万物之灵者,心而已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5 15: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禹允执厥中的思想对后世佛教、道教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佛教认为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二:“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常无常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我无我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生活在北宋初年的释智圆更是通过《中庸》和《中论》将儒佛两家思想沟通起来,绾联起来,而道教认为“中和”既是导人修德的常道,也是天地万物遵循的至道,勉人致中和,既可修养理想人格,也可天人合一,进入与道合真的美妙境界。清乾嘉之际,高道悟元子刘一明在所著《周易阐真•中图》释“中”义说:“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
   尚中贵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以儒释道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崇尚中和精神。中和就是不具侵略性,就是中庸而不偏不倚,不激烈不极端,和合之美。这源于大禹允执厥中思想的中和思想对处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有重大意义。
    四、与大禹有关的汉三阙是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8月1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八处十一项历史建筑在第34届联合国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9处世界遗产。而中岳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就是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礼制建筑范畴。汉三阙是我国现存最早并且是仅有的庙阙,1961年分别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三阙上的铭文和部分画像透露出了很多夏文化信息,作为大禹文化的重要实证,汉三阙为我们研究大禹文化提供了很好的佐证。
    太室阙建于东汉元初五年(118年),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阙铭刻在西阙北面,内容主要是赞颂中岳神君的灵应和阳城县长吕常等建阙的缘由,其中前两行文字为:“惟中岳泰室崇高神君,处兹中夏,伐业取(上有秃宝盖)纯。” ⒀另一方铭记刻在西阙题额下,因剥蚀严重,能辨识者仅50余字,共44行,其中第十五行有一个“禹”字。题额右侧有一幅三只鳖画像,专家解释为鲧画像。“处兹中夏”、“禹”等文字记载和鲧画像为我们研究大禹文化提供了重要旁证。
    启母阙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启母庙建于汉武帝时,是大禹妻子涂山氏的神庙。东汉延光二年(123年),颍川太守朱宠兴建启母阙。启母阙上的铭文明确记载了鲧禹治水和大禹三过家入而不入一事,极具历史价值。阙身画像仅存60余幅,其中就有夏禹化熊、启母化石。启母阙阙铭及阙身上夏禹化熊图、启母化石图等是研究大禹治水和禹王崇拜的重要实物见证。夏禹化熊和启母化石这两幅画像和嵩山一带至今流传的大禹治水故事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少室阙建于东汉延光二年(123年),是汉代少姨庙前的神道阙。少姨庙供奉涂山氏之妹、大禹之少妻涂山姚,而中岳嵩山的主体太室山、少室山即因大禹治水时大妻涂山娇、少妻涂山姚分别居住于其下而得名。杨炯《唐少姨庙碑记》中说:“臣谨按少姨庙者,则《汉书•地理志》,崇高少室之庙也。其神妇人像,则故老相传云启母涂山之妹也”。唐武则天时,出于政治目的,曾祭祀、加封启母和少姨。公元696年,武则天封禅中岳后,加封中岳神的同时,封夏后启为齐圣皇帝,启母神为玉京太后,少室阿姨为金阙夫人。
    综上所述,大禹生长于嵩山脚下的登封,治水成功后祭祀嵩山,并建都阳城,为天地之中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影响了后世在天地之中建都的选择。大禹立中央熊旗强化了人们趋中、有以中为尊的“中央”、“中枢”观念,丰富了中文化的内涵,并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大禹允执厥中的执政理念对后世儒、佛、道三家的中庸、中和、中道的尚中贵和思想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又是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以上可知,大禹是天地之中文化理念的重要源头,对天地之中理念的形成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31 14: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禹生长于嵩山脚下的登封,治水成功后祭祀嵩山,并建都阳城,为天地之中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影响了后世在天地之中建都的选择。大禹立中央熊旗强化了人们趋中、有以中为尊的“中央”、“中枢”观念,丰富了中文化的内涵,并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大禹允执厥中的执政理念对后世儒、佛、道三家的中庸、中和、中道的尚中贵和思想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又是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以上可知,大禹是天地之中文化理念的重要源头,对天地之中理念的形成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0 16: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禹治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7 10: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6 17: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6 10: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1 03:24 , Processed in 0.0383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