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3747|回复: 0

“醉美·夜郑州”下的小摊贩与烟火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10 18: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城市里的一大特色,就是遍布路边街角的小摊了。
最初,小摊的老板一般是下岗职工,端了一辈子的铁饭碗突然打碎了,只能自谋生路。靠着平时做饭的手艺,搭个简易摊位,赖以谋生。一辆三轮车,配上气罐、灶台、各种原料,霓虹灯招牌一开,就可以待客了。
近几年,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小摊大军。移动支付迅猛发展,给小摊带来新的生机。“付款二维码”、“老板扫过了”,取代了“老板结账”和或整或零的现金。
640_副本.jpg
1
阿健是90后,小伙子帅气阳光。和大部分90后不同,他没有西装革履出入写字楼,也没有不分昼夜做策划,更没有朝八晚十去打工——他是自由职业者。
准确地说,阿健是小摊大军中的一员。他有一辆属于自己的“移动美食车”。摊位和其他人并没有大差别,唯一不同的,是阿健的摊位总是特别干净。
“吃的嘛,干净点儿总没有错。”每当顾客聊起来,他总是腼腆一笑,说出这么一句话。
下午六点,阿健和其他小摊小贩们就推着车进场了。狭小的空地,挤满了摊位,闪烁着绚丽的招牌。进场瞬间,人声鼎沸,每个摊位都往外冒着热气。
卖烧饼夹菜的万阿姨,前面整齐的摆放着各种签子串好的蔬菜、丸子、肉。绿的、白的、红的,在灯光的照耀下好看极了,旁边的白箱子里还有大家喜欢吃的鱿鱼。
客人把选好的菜放在小框里,看万阿姨像变魔术一样,在铁板上浇上油,翻来覆去,不一会儿就变成了香喷喷的烧饼夹菜咬一口,心满意足。
万阿姨旁边是一个卖煎饼果子的摊位。
北方人对面食有一种天生的执念,要是哪一天没吃上一碗面、一张饼,就像一天都没有吃东西。
卖煎饼果子的大叔是山东人,直爽、仗义。他的手灵活地转动,瞬间面就变成了煎饼,放上薄脆的锅巴、利口的生菜,咬上一口,回味无穷。
方寸之地,还有煮饺子的、卖冷面的、做花甲粉丝的,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图片
碰上减肥不想吃主食,也不用担心。靠边的摊位上,有炸鸡排、辣鸭肠、肠粉、糖葫芦,更有冰粥、蛋糕、手打柠檬茶等新鲜玩意儿。要是运气好,还能吃上地道的烤鱼,唇齿留香,三日不绝。
阿健的摊位隐藏在其中,卖的是炒面、炒饼和炒米饭。摊位集中的小街道,大家严格遵守“合作共赢”的规则,几乎没有重复的摊位。既满足食客们选择多样,又保证摊位的合理利润。
食客点了餐,阿健便点火上锅,油慢慢热起来,接着黄灿灿的鸡蛋打进去,刺啦一声,香味四溢。接着有条不紊地扔进葱姜蒜、豆芽、胡萝卜丝、面或饼或米。大勺翻起来、铁锅颠起来,最后加入酱油上色、调料出味儿,再放一把生菜,装盘上桌,勾人食欲。
食客们大快朵颐,“风卷残云”,很快就吃的精光。
这个间隙,阿健坐在那里。满脸汗水,被他拿纸轻轻擦掉。

跟阿健聊过出摊的初衷。除了可以自由安排出摊时间之外,“主要是我不会做别的,刚好做饭还有点儿味道,就做了。毕竟场地便宜嘛,一天给物业交50块钱就行。”
“可是不会做别的事情的”阿健,食客却是最多的——味道好、分量足、价格公道,成为口口相传的金字招牌。
阿健说他的目标是开一家店。“规模不用大,有自己的特色就行。”
2
工作原因,归家常在深夜,城市已经进入了梦乡。拥堵的道路变得也畅通无阻。可世界是守恒的,畅通的道路对应的是关门的店铺。想吃点儿东西,就要费老大劲儿了。
这时,除了小区门口还在营业的几家店铺,就是路口每天必然营业到凌晨两点的“大碗馄饨”。
老板是夫妻,馄饨手工制作。男人负责煮馄饨、收拾桌子,女人负责包馄饨。
一大盆馅儿,勺子挖出来一点儿,放在薄薄的皮上,双手灵活一捏,精致的馄饨就包好了。包好的馄饨整齐地码在案板上,像即将接受检阅的士兵。大桶煮着滚烫的开水,馄饨一个个扔下去,不一会儿一碗馄饨就上桌了。白的馄饨在碗里,配着紫菜、虾米,好看极了。

摊位旁边支着三张小桌子,摆着七八张凳子。万籁俱寂的深夜,总是坐满了像我一样深夜归来的人。有西装革履的置业顾问、可能刚签完单子,回家的路上吃一碗馄饨犒劳一下劳累的自己;有看完夜场电影的情侣,加个餐,聊着笑着,爱意满满;也有满是故事的失意者,默默地吃着,如果有瓶酒,就可以勾起他的眼泪……
这里,与其说是一个普通的小摊,不如说是现实版的“深夜食堂”。
老板有一儿一女,女儿读大学,儿子在附近的初中读书。靠这个摊位,他们从县城走到省城,把女儿送进了大学的校门,见识更广阔的世界。老板不善言辞,脸上永远都挂着笑,在深夜归来的人眼里,是温暖的。
有人问为什么不早点儿收摊,回家休息。老板说最早摊位不叫“大碗馄饨”,叫“老李特色馄饨”,还有块儿牌子写着“营业至凌晨两点”。
“一开始只是想着多出会儿摊,能多赚点儿钱,这么多年下来也有了不少熟客。有时候我们没出摊,第二天他们都会说晚上回来没有吃的。我俩一合计,干脆每天都到两点吧!”老板一边煮馄饨一边对询问的食客说道。
3
出租车司机程师傅,每天载不同的客人在城市里来来往往。见过妆容精致的女孩深夜从酒吧出来,酒气满身吐了一车;也见过在车上打开电脑、依旧工作的白领。总之,城市里有什么新鲜事儿、奇怪事儿、好玩事儿,程师傅绝对是最先知道的人之一。
“开车无聊,喜欢跟乘客聊天,听了不少奇闻异事。”程师傅边开车,边对我说:“好玩事儿太多了,你看能不能帮我也写篇文章,万一火了,那坐车的人就多起来了。”不待我答话,程师傅咧着嘴笑了起来。
那天坐程师傅的车,实在是机缘巧合。和媳妇儿看完午夜场电影,早已没有公交。随手拦辆出租车,让司机带我们去找吃的垫垫肚子。车就是程师傅开的,一听我们要吃东西,立马来劲儿了,说带你们去吃个小摊,绝对好吃。
油门一踩,就冲了出去。

深夜的市中心,网吧、KTV、酒吧依旧喧嚣无比,一条路的两端,像是两个不同的年代——里面霓虹闪烁夜夜笙歌,外面灯熄人眠鸡犬无声。
程师傅在一个路口停下车,我便看到了他口中“绝对好吃”的小摊。
摊位只有普通摊位的1/3大小,上面写着“老兵炒牛河”。没有桌子凳子,七八个食客就蹲在路边。我们下车点餐,程师傅点了根烟:“吃吧,我等你们。不收等待费。”
很快,牛河就端上来了。我俩学大家,也蹲在路边吃了起来。那一瞬间,有种回到小时候的错觉:我和爸就这么蹲在院子里吃饭,和邻居有说有笑。可现在,哪里还有邻居呢?
回去的路上,程师傅聊起了“老兵炒牛河”的故事。

摊子的主人叫大军,是退伍军人。在部队时留下来伤残,又不愿意靠国家养着,就自食其力弄个小摊。
“你看他摊位小,还没桌椅,那是为了方便跑啊!早些年,碰见市容大检查,城管会驱赶小摊贩,他摊位小,灵活,跑起来快。”程师傅说的轻描淡写,我听完一下愣住了。
“开始的时候客人少,要说味道也不赖啊!不知道啥原因。”说到这,程师傅瞄了我一眼,接着往下说:“后来,出租车司机自发来这里吃饭。慢慢也有人来了,生意逐渐起色。”
“早几年,得躲城管,白天出不成摊,只能夜里出。咱说啊,夜里人再多,比得了白天?”
程师傅不再说话了,我也不再说话。车灯像一把剪刀,把浓的像一块布的夜撕开。
4
写到这里,突然回想起刚毕业,我和朋友组团租住10平米不到的出租房里。两居室的房子被房东隔成了8间屋子,住满刚毕业的学生、同居的小青年,以及找活儿、要账的农民工。
楼下有几家营业到很晚的店面和小摊,常去的是“沙县小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加鸡腿蒸饺,有时会结伙去吃小笼包、热腾腾的洛阳牛肉汤。

这些小摊贩,对在城市拼搏的人来说,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特殊的意义。招牌上亮起灯、出锅的餐、不同的食客,都是一段故事、一曲歌,都是城市不断发展的血液和生机。
平凡烟火,最抚人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19 07:47 , Processed in 0.02656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