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08|回复: 1

圣僧跋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9 19: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跋陀,或音译为佛陀,僧迦佛陀,意译为觉者,本是天竺(今印度)人,是嵩山少林寺的开创者和中国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
    据说,跋陀早年在天竺时,性喜守静习禅与同伴五人相随出家修行。他一面学习禅观之法,一面云游各地。其他五人都已成正果,唯有他无所收获,跋陀勤劳励节,还是无济无事,为此他自怨自艾,甚至想用自杀来了却此生。已得道的一位同伴劝他说:“修道要靠机缘,时机到了,自有成果。我看你与中国有缘,我们还是到中国等待机缘吧。”跋陀便与这位道友一同游历,他们先是西行,甚至到过“拂林国”(即东罗马帝国)。接着,他们又沿着丝绸之路东行,经过西域诸国,大约在北魏孝文帝元宏“亲政”的太和十四年(490年)前后到达佛法兴隆的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北魏自孝文帝时,禅法大行,一般僧人都以禅诵为务。跋陀精于禅法,正投合了北魏当时的社会习尚,因此,跋陀深受孝文帝的敬重。孝文帝特地为跋陀立禅林,凿石为龛(即和尚修禅的石窟),让他结徒修禅。并且修行所需的一切用品都由国家供给。跋陀在平城修行一段时间后,禅法更加精进,禅定时常常出现一些人们难以理解的神异现象,道俗都认为这是他道行高深而产生的徵应。据说,平城城内有一位姓康的富户,家财百万,崇重佛法,专门为跋陀造了一所小禅院,让他居住进去静修禅业。有一次,孩子们从门缝看见跋陀静修的室内似乎起了火,惊慌地报告了康家主人。但当康家大小赶去时,却只看见跋陀在室内潜心坐禅,康家老少惊奇赞叹,都以为跋陀已经得道成佛。消息迅速遍远近城乡,跋陀由此声名大噪,誉动朝野。
    后来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年)九月迁都洛阳,跋陀也同行至洛。
    孝文帝在洛阳为跋陀设立了“静院”,以供他禅修。但跋陀不适应洛阳城中的热闹忙乱气氛,再加上他性爱幽处,因此便常常到洛阳城东面的中岳嵩山,在密林幽谷中独处流连。孝文帝尊重跋陀的意愿,下诏有司在嵩岳择地为他建筑一寺院,由官府供给衣食。跋陀把寺址选在嵩岳之少室山阴,亲自加以规划经营。寺建成后,即有名的少林寺,跋陀自任寺主。
    天下禅僧听说跋陀禅师在嵩山立少林寺供授禅法,纷纷慕名而至参拜受业。于是少林寺禅众常满数百。跋陀在少林寺一面教弟子们坐禅,一面翻译佛经,先后翻译出了《华严》、《涅磐》、《维摩》等经。他还在宣武帝正始五年(508年,这年八月改年号为“永平”)先后安排中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北印度高僧菩提流支在少林寺译经。少林寺成为当时的禅学中心。
    跋陀在少林寺所传的禅法是传统的印度禅法,也叫“三藏心法”。它要求修禅者既要诵读佛教的经、律、论这“三藏”,也要潜心坐禅。其核心即以“四念处”“五停心”为内容的止观法。跋陀的“五停心”是指用五种方法去治五种心病,借以停止内心的贪欲等五种过患,五停心观分别是:不净观(即观内外境界之不净相,观治贪欲过患,而停止其心),慈悲观(即观人与人之间亲亲怨怨之可怜憨相,对治嗔欲表过患,而停止其心),因缘观(即观万事万物皆由因缘所致,无我体我相,无作者受者,对治愚痴过患,而停止其心),界差别观(即观地、火、水、风、空、识六界,对治我慢过患而停止其心),持息念观(即念持出入息,令以息相依,对治散乱过患,而停止其心)。其中特别强调修“不净观”和“持息念”的重要性,因为“贪爱”及“散乱”是修禅的大敌。
    修习了“五停心”、心便得定,则应进一步修心“回念处”,即身念,受念,心念及法念。据《大般涅磐经》,这四念处就是要求修禅者认识到“自身不净”,“所受为苦”,“心实无常”,“诸法无我”的大道理,从世俗观念的牢笼中解脱出来。
    跋陀对少林禅众加以妥善的组织和指导。每年愿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僧人要进行为期三个月“夏坐”。这期间,跋陀及各僧比丘都闭门谢客,专心坐禅、诵经、写经、诵戒本等,这是僧伽必修的斋期。七月十五日这天是“自恣日”。这一天,益伽集会,每会僧人都须面对众僧检讨自己违法犯戒律的行为。这是僧人们的年终大会,而从七月十六日起,又是新的一年了。
    跋陀还利用自己的影响,为少林寺建立了稳定的寺产,开辟了多种经济来源,保证禅众有吃有穿,无后顾之忧。他在少林寺初创时期做出的周密安排,日后成为少林寺的优良传统。
    跋陀非常注重物色合适的传法对象。太和二十年(498年)四月初,跋陀到洛阳城去参访。在天街信步漫游时,发现了一个在井栏上踢毽子玩的童子,认为他有学佛法的天赋。在征得童子及其家长同意之后,跋陀便将这童子带回少林寺,为他剃度,取法名慧光。慧光聪明颖悟,后来在禅学、《地论》、《四分律》学诸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是驰誉北朝的一代名僧。
    跋陀又让弟子道房剃度了僧稠,教其禅法,后来僧稠在禅学上的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跋陀曾称赞的他说:“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并传授给他更深的禅门奥秘,使僧稠的禅法更加提高,历北魏、东魏、北齐三代,独步一时,备受帝王和道俗的尊崇。佛陀所传禅学,通过僧稠而盛行于魏齐之世。
    在跋陀大弘禅法之前,北朝的许多禅僧,往往不明经义,徒事修持。甚至有人把修禅与义学对立起来,用极端的态度排斥并企图废除讲论经义之道。跋陀反对这样的做法。他所行的禅学,本身是有理论用指导的,他于修禅之外也重视义学的阐扬。他以禅师而兼习《地论》,不少《地论》师则兼习禅法,实际上都有定(禅定),慧(义解)双修的倾向。他们的作法,开风气之先,对于北魏末年北方义学兴盛,中国僧人走上定、慧双修,禅智兼弘的道路,是有促进作用的。
    跋陀晚年,仍住在少林寺。但不再参与僧伽活动,也不再传法授徒。他嘱咐徒众们互相学习,自相成业。他们自己则移住到寺外一间小屋子里,独自静修静养。据说,跋陀常常觉得有一善神伴随他、守护他。他因此对弟子们说:“此少林精舍,有特别的神灵护卫着,它立寺之后,将永不消失!”临终前,跋陀还在屋门上墙壁上亲手画了善神之像。据记载,直到九世纪,这善神之像还保存着。
    跋陀在绘画方面有较高的造诣。他所画的“佛林国人物图”、“器物样”及“外国兽图”,一直流传至唐末。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五月,徽王府在少林寺山门外东侧捐造了一座石碑坊。在石碑内侧的横额刻写“跋陀开创”四字,对跋陀的开创之功德给予了肯定。今人温玉成,一位有名的佛教考古学家,他在自己的《少林访古》一书中为这个横额补写了一副对联“生在天竺,漫游西域奔平城;禅传震旦,随帝南迁寓少林”。这副对联全面地概括了跋陀的一生。
    有关跋陀的史料主要有《魏书·释老志》、《续高僧传》和《景德传灯录》。另外还散见于慧立、颜宗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完成于688年),裴崔《皇唐嵩岳少林寺碑》(728年立),靖彰《大唐中岳永泰寺碑并序》(752年立)及张彦元《历代名画记》(完成于847年)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7 15: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0 23:55 , Processed in 0.0325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