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996|回复: 12

河 南 简 称 有 新 说,“豫”非“大象”乃“天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8 17: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话嵩山 于 2012-7-1 17:40 编辑

        河南简称“豫”,源于夏禹。大禹治水成功后划天下为九州,称中原地区为豫州,这便是河南简称“豫”的来历。在河南人实在不知豫为何物,故一度以“一人手牵大象”作为河南标志的时候,嵩山文化研究会近百名成员,通过数年考证,得出的结论是:河南简称“豫”是与上古人类为指导农耕生产,仰观天象,制订历法有关。所谓“凡大皆称豫”,不是大象;“惟天为大”,大应为天。我国最早的一部历法《夏小正》就产生于夏禹时代。《夏小正》中有关天象记载,是古人观象授时的真实记录。由此可知豫非大象乃天象,应是大禹时代依据“夏谚”和大自然给予的天象,将四季分明的夏都所在地的中原地区称为“豫州”的,从而表明了夏代先民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一、“豫”字的含义及别解
      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解词义的书籍《尔雅》则对“豫”作出了这样的解释:“豫,乐也,厌也,安也,舒也”,率先肯定了非“大象”之义。而《荀子.大略》又记载了对豫的另一种解释:“先患虑患谓之豫。”就是说,曾经受过患难,担心再受患难,这种状态就叫“豫”。郑玄曰:谓之豫者,取逸豫之义。程颐、朱子曰:豫者,安和悦乐之义,人心和乐以应其上也;东汉经学家许慎《说文》豫,象之大者。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甲骨文.金文》:予+象-->豫。豫,予加豫之会意兼形声字。许慎说似不妥,好像不是恰当的解释。中国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段玉裁解释“豫”字:“此豫之本义,故其字从象也。引伸之凡大皆称豫,大必宽裕,故先事而备,谓之豫。”就是“预”的意思。典籍解释大都没有把‘豫’解释为大象的典型例子。
       东汉李巡根据《尚书.禹贡》中“豫,舒也”的记载解释说:河南地面附著着很密的气,生活在这里既安且舒,故称“豫”。再者,“豫”作为一个会意字,分开来看,由 “予”和“象”组成,“予”为象形字,象相予之形,意即推予、给予。而“象”字取其引申义“天象、星象、气象”,合起来讲,“豫”即“天象、星象、气象给予的”。
       “豫”与“象”有关,但非大象。对“豫”的解释,恰恰印证了老子的说法:“大象无形”。对老子的这种说法,魏晋时期的王弼则进一步说: “有形,则亦有分;有分者,不温则凉。故象者,非大象也。”“大象无形”,他的“象”跟“无”的概念又联系在了一起。“象而形者,非大象也。《周易·系辞》对“象”有两个解释,一个是指天地之间的各种被认为赋予神秘意义的自然现象,也就是董仲舒“天人感应”说所出现的同类相感的现象;第二个是指卦象,也就是八卦系统,是圣人由天文地理人身诸具体物象之中概括出来的。《周易》非常强调的“象”的作用,《易经》的卦辞基本上都是“借象寓意”。“象”并非事物本身,“圣人立象以尽意”,“象”是圣人之意的表现形式,也是天、地、人交流的媒介和载体。由此可以看出,“象”主要是指以天象、星象为主的自然现象和具体物象。
        有人说“豫”是中原发明的,这是个很简单的理解,而不知豫字的内涵,现在河南博物馆里面都是用人扶着大象,认为是从人从象,人牵着大象,在商周时期中原人就能驯服大象,自认为了不起。实际上豫的原意不是这个意思,由于实在找不着证据,当时考古中原出土了一头大象,认为中原有大象,便把豫当大象了。但忽视了一点,出土那个地层满世界都有大象,不只是中原有大象,将豫解为大象实属牵强附会。
          二、“豫”字由来与《夏小正》
       “《夏小正》是一部夏代流传下来的,并经世代口传,而后到一定时候才形成有文字的古代历法,也是现存采用夏时最早的历书。〈大戴礼记〉中收录了《夏小正》,内容丰富,上记天文星象、雨季寒暑,下记草木果蔬、虫鸟鱼兽,并且王事、政事、礼俗、祭祀均有记录,并涉及农业物种、家庭畜养、苑囿园林,农时气候、等。因记事以农业为主,历来学者多认为该书是“古之农书”。宋代邢昺曰:“《夏小正》者,以虫鱼草木正十二月之节候,起于夏后氏,故曰《夏小正》。”虽然如此,《夏小正》以夏为名还有一个理由,《夏小正》乃杞国农书,杞本夏裔,所以以夏为名。
       九州”之称来源于大禹,是大禹把中华大地划分成九州。据《史记.夏本记》记载:“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都去阳城而朝禹。禹于是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阳城,即古时颍川阳城,今之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可见豫州则是夏部族活动的中心地区。由此判定夏部族已由伏羲渔猎时代过渡到农耕时代,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夏部族的圣人按禹的旨意,通过自然天象收集民间谚语,而制订了我国第一部历法——《夏小正》。豫《初学记》作预。同夏谚。《周易》曰:天垂象,圣人则之。《韩诗外传》曰:天见其象。地见其形,圣人则之。
        《孟子》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 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先秦古籍中所记夏代歌谣可能是口头相传的记录:《尚书·汤誓》记夏民骂夏桀“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孟子》所记《夏谚》、《逸周书》所记《夏箴》,这些谣谚都押韵,押韵系统也类似周代古音。所以我们可推断夏商周的语言差不多。南朝宋文学家颜延之诗曰:“豫同夏谚,事兼出 济”。时至今日,豫西一带不识字的老农,通过观察天象,不看日历,就能准确地说出当下的月、日、时和二十四节气以及天气的变化。至今仍流传着“初二三、月牙尖;二十二三、月落正南;星星眨眼、离雨不远;日晕有雨、月晕有风”等等成千上万条有关天象、星象和气象方面的民间谚语。可见“夏谚”源远流长。  
        《竹书纪年》记有“帝禹夏后氏元年……颁夏时于邦国。”《礼记·礼运》载:“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至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郑玄笺:“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史记.夏本纪》也说:“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这些记载表明,《夏小正》的成书年代是商代或商周居住在淮海地区的杞人整理记录而成的。其内容则保留了许多夏代的东西,为我们研究中国上古的农业和农业科学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由此可以看出,“夏数得天”,就是说夏历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天象运行规律。大禹时期,夏部族主要活动在豫州,夏部族通过观察天象、星象、物候制订了〈夏小正〉。禹划九州时,把自己部族活动的主要地区根据谚语和天象命名为“豫州”。因此有了“豫则立,不豫则废”的说法,豫字含义是“预先、事先、先事而备”了。
           三、豫州与中岳嵩山
         《甘石星经》中说:“填星,主嵩山,豫州。”填星,即镇星、土星。《史记•天官书》云:“填星之位,曰中央土,主季夏。”尧舜时天下分十二州,大禹治水成功后,重新划分天下为九州,《禹贡》云:“荆、河惟豫州”,即黄河至荆楚之间为豫州。这样,豫州、填星、五行之土便一一对应了起来。《国语·周语记载》“有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御览》引韦昭注:崇,嵩字古通用。夏都阳城,嵩山在焉。
        《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故此,嵩山为中岳,豫州则称中州。豫州、嵩山的有机统一,也决定了嵩山在中国天文史上的地位,自周公在阳城测景后,僧一行、郭守敬也相继来到嵩山,通过测影从而编制了〈大衍历〉、〈授时历〉,使嵩山定格在了中国天文史上。
“填星,主嵩山,豫州。”嵩山和豫州关系密不可分,而“嵩当土中,天地所合,阴阳所会,四时所交,风雨所和”,所以“中”之“中和”义与“豫”之本义中的“和顺”又有机统一。如果“豫”字中之“象”,作“星象、天象” 解释,那么豫州的中州地位,“豫”字和天象、农业生产的关系,“豫”之“预先、仁爱和顺”的含义,“豫”字透出的天人合一观念,这一切皆都顺理成章。
       综上所述,豫同夏谚,豫和豫州之名均源于夏禹,豫字应解为大自然所给予神奇的天象。有了神奇的天象,万物才能存活,天体才能存在。豫字是天象的代表,是大自然,是宇宙,是天地的中心。将豫称之为天象,才不负中原之地位,才不负河南厚重的文化底蕴。

郑州论坛免费分类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3: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5 11: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简称应是登封天地之中——观星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6 00: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8 15: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讨论主题好,“豫”字咋会是牛鼻子象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 16: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6 16: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6 16: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 10: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3 08: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16 17:54 , Processed in 0.07653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