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话嵩山 于 2011-12-8 09:54 编辑
随着 << 少林寺 >> ﹑ << 少林弟子 >> ﹑ << 少林小子 >> ……诸多少林题材电影的出现 , 前来登封嵩山少林寺游览的﹑观光的﹑朝拜的人流与日俱增 . 特别是春秋两季 , 更是车水马龙 , 络绎不绝 . 嵩山脚下新开辟的几个停车场 , 摆满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汽车 , 远远望去,宛如车的湖泊 . 新建筑的少林寺街道里 , 涌挤着形形色色的人群 , 他们年龄和职业不相同 ; 他们的肤色和语言不相同 — 有天真活泼的学生 , 有虔诚的善男信女,有穿着俏丽的港澳同胞和侨居国外的华侨,有叽里哇啦着难以听懂的语言的各国朋友,当然更多的还是工厂的工人﹑个体户﹑农民和机关干部 . 人群中有一位老人 , 他个头不高 , 身材瘦小 , 虽然年已八旬 , 却精神矍铄 , 步履稳健 , 看上去却像 60 来岁 . 老人叫毛汝采, 江苏溧水显人 , 解放前毕业于北平大学法学院经济系 . 经国民政府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合格 , 于 1933 年到河南任登封县县长 , 正到1937 年 12 月才调离登封。
现在 , 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 . 在历史的长河中 , 半个世纪只是浪花一溅 , 弹指一挥间 ; 而在毛汝采的脑海里 , 半个世纪中国却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嵩山脚下的少林寺也是今非昔比啊 ! 如今毛汝采已年过八旬 , 又是五十年故里重游 , 又置身于象潮水一般游客人流中 , 他望着人们穿戴着时髦的衣着 , 一个个生气勃勃的快活脸庞 ; 听着从饭馆﹑商店传出来的迪斯科音乐 ,以及人们那无忧无虑的闲谈嬉笑的喧闹声 , 他两个眼圈湿润了 , 两滴泪珠潸然而下 , 直流到他的嘴唇上 , 只觉一股淡淡的咸味 , 直冲鼻喉 , 心扉敞开 , 脑海骤亮 , 五十年前一庄鲜为人知的往事—蒋介石密游少林寺 , 重又清晰地映现在他的脑海里。
万无一失出纰漏
1936 年 9 月的一天 , 毛汝采在登封县政府接到洛阳行政督察专员王泽民一个长途电话 , 要他立刻赶到洛阳 , 说有要事面谈 。毛汝采县长撂下电话 , 深感事情紧急 , 然而专员的口气那么神密 , 故不敢怠慢 , 立即骑上他那辆飞利浦自行车 , 飞快地往洛阳行政督察专署赶去. 说起毛县长的这辆飞利浦“洋车 ”, 当时在登封县城可算是一件稀物 , 可谓凤毛麟角 , 独一无二 . 再加上毛汝采正值“而立”之年 ,又一表人材 , 大学刚刚毕业就当了县长 , 配上这辆洋车一骑 , 走到哪里都非常引人注目 .
记得有一次毛汝采在一个镇上庙会看夜戏 , 庙的对面是戏楼 , 门楼的高台上摆着一张长桌 , 由镇长陪同县长看戏 ,那时的农村,很少有娱乐活动 , 庙会点汽灯唱夜戏 , 又听说县长大人也来看戏 , 方圆十几里地都赶来看这场千载难逢的夜戏 。
那天晚上来看戏的人特别多 , 把庙前的一块空地塞得水流不通 , 年轻的﹑力壮的都挤站在场地中间 , 场地一圈摆满了高高低地长凳﹑竹椅﹑砖头瓦块 , 上边站的全是老头老婆﹑大闺女小媳妇和小孩 . 就连庙门楼下的十几级青石台阶也做满了姑娘媳妇 .
毛汝采翘个二郎腿正津津有味地瞧着戏楼上地戏 , 突然 , 他觉得有人将他翘起的一只脚上鞋子脱 , 他低头一看 , 是个姑娘 , 心里想 : 大概这姑娘对县长的脚感到不一般 , 想脱去鞋看看县长的脚如何 ? 碍着镇长在身旁相陪 , 碍着脱鞋人又是个大姑娘 , 他未敢吱声 , 心想让她看巴! 没多时 , 那姑娘又将县长的鞋悄悄地给他穿上了 , 然后转过身看戏 . 待戏演完之后 , 毛汝采双脚落地站起时 , 只觉一脚下软和和的 ,他知道那姑娘在他鞋底垫了东西 , 碍着镇长在身旁 , 他也不边脱鞋察看 . 在回镇公所歇息的路上 , 他推着那辆飞利浦与镇长并肩齐行 , 不时又发现给他鞋里垫东西的那位姑娘相伴着一个比她年龄小的姑娘 , 两人时前时后和他同行 . 而且在相互交叉错行时 , 那大的姑娘老是回头瞧瞧毛汝采 . 乘着月光 , 毛汝采也看清了那姑娘的容貌 : 一双大眼十分动人, 俊俏脸蛋 , 颇有魅力 , 剪个短发 , 在那个时期农村 . 尚属时髦 . 回到镇上 , 毛汝采询问镇长 , 和他们一前一后走着的那姑娘是干什么的 ? 镇长告诉毛汝采 , 那姑娘是镇上很有才华的一名中学生。夜里 , 关上门歇息时 , 毛汝采才脱去鞋看鞋子中物 , 原来是一只绣着一对鸳鸯的花手帕 . 毛汝采笑了笑 , 心里说 : “这傻姑娘 , 我已经是结过婚的人了 . ”
今天毛汝采又骑着他那辆漂亮的飞利浦自行车直奔洛阳古城 , 一路上他无暇顾及路人那对他和他的“洋车”的注意和 赞美 , 一心琢磨着督察专员约他有何紧急要事而谈 ? …… 来到督察府 , 面见了王泽民专员 , 他才知端底 . 原来蒋介石为了避寿 , 决定在他五十寿辰之日从南京移到洛阳举行 , 同时将去登封游览中岳庙﹑少林寺等名胜古迹 , 要他早做准备 . 当毛汝采离开督察府时 , 王泽民再三叮嘱 : “此事必须严守秘密 , 不得走漏半点风声 , 不得出半点差错 . ”另外 , 要他顺便告诉偃师县长马维轸 , 要他尽快把洛阳至偃师公路 ( 偃师至登封由毛负责 )务必在一个月内加工修好 . 毛汝采在回来的路上 , 抓紧时间查勘了境内公路的实际情况 。
偃师至登封的公路 , 必须经过中岳少室山的峨岭口 , 古称轘辕关 . 这段路山势险要 , 怪石嶙峋 , 山道逶迤 , 七拐八扭 , 工程十分艰巨 . 为了蒋介石的专车和随从的运输汽车能够顺利通过 , 必须多辟弯道 , 加宽每一个拐角 , 才能使汽车稳妥地盘旋而上 . 回县里二天 , 毛汝采立即召开了一个由各区长和有关人员参加的紧急会议 , 部署了抢修公路﹑保安警卫﹑清洁卫生等项工作 ,从各区调集五千名强壮民工 , 以工代赈 ( 当时登封正值旱灾 ), 人分两班 , 日夜工作 . 一剎时 , 登封县城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 人鼎沸腾, 热闹非凡 : 公路上 , 炮声隆隆 , 不绝于耳 ; 县城里 , 机关学校 , 街道店铺 , 笤帚簸箕﹑锅碗瓢盆都蹦达起来了 ! 打扫卫生 , 粉刷墙壁 , 整修门面 , 黄土铺路 . 老百姓不知端底 , 一边干着一边心里嘀咕 : 这是哪位大人物要来登啊 ?
蒋介石—国民当政府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 老百姓不清楚 , 毛汝采心里明白 . 所以他把蒋介石的卧室作为重点事项 , 自己亲手来抓 .蒋介石的卧室设在县警察局 , 三间房子 , 整修一新 . 顶棚墙壁全部用白步张钉覆盖 . 没有地毯就按房间的面积大小编织了一条整幅精细苇席在地面上 . 毛汝采从王泽民 ( 当过陆军大学教育长 , 是蒋介石的亲信人物 ) 口中得知 , 蒋介石极爱干净 , 故在布置卧室时 , 毛汝采特制了一张综绷木新架床 . 床单﹑被褥﹑枕头全是新购置和新缝纫的 . 所有桌椅都蒙上了一层浅色兰布 . 面盆﹑脚盆﹑痰盂﹑面巾﹑擦脚布﹑暖壶﹑茶壶﹑茶杯一应俱全﹑一色全新。
为了蒋介石的安全 , 局内所有房间全部空出 , 打扫干净 , 并各放床铺多张 , 备作蒋介石的侍从人员和卫士们休息 . 还在院内东北墙角 , 新建了一个小便池并放了一个新马桶 . 凡是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东西 , 毛汝采所想到而又力所能及的都办到了 . 但是 , 象沙发﹑钢丝床﹑搪瓷澡盆﹑抽水马桶﹑电灯照明等限于当地条件 , 毛汝采虽然想到了 , 也无法办到 . 与此同时 ,毛汝采又派一部分民工到少林寺﹑中岳庙协同和尚﹑道士﹑尼姑把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嵩幅宫﹑发王寺﹑会善寺﹑卢岩寺﹑初祖庵﹑达摩洞﹑老母洞﹑二仙洞﹑无梁庵﹑清凉寺﹑龙谭寺﹑莲花寺﹑观星台﹑测影台﹑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黄峰寺﹑永泰寺等处都一一清理整洁. 为了给蒋介石做好导游工作 , 毛汝采白天工作 , 夜晚就反复查阅《登封县志》﹑《少林寺》﹑《中岳庙志》﹑景东旸的《说嵩》等书 . 同时还抽空去访问当地年老的知识分子 , 以便彻底了解少林及中岳各个名胜古迹﹑历史传说和实际情况 . 并把有关的诗词联语反复背诵 , 牢记心里 ,准备蒋介石游览时有闻必答 , 对答如流 .
经过整整一个月时间的忙碌 , 一切工作就绪 . 就等蒋介石寿辰的第二天晚上 , 毛汝采接到洛阳专员王泽民达打来的电话 , 说 : “委员长决定明天 ( 1936 年 11 月 1 日 ) 去登封游览 . ”毛汝采接到电话后 , 连夜又把所有工作细心地﹑认真地检查了一遍 . 同时召来县保安大队副﹑警察局长和各中队长再三叮咛 : “蒋委员长在登封不管住留几天 , 必须通宵查岗巡逻 , 不准睡觉 , 不准疏忽马虎 , 更不准出现丝毫纰漏 . ”
这一切的一切 , 真可谓万无一失了 ! 可是 , 毛汝采万万没有想到 , 就在蒋介石到登封的第二天就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纰漏 . 当蒋介石乘车来到参驾店临时休息场所时 , 毛汝采将洗脸水和沏好的茶送到之后 , 就急忙退了出来 .. 突然 , 蒋介石一个侍从副官走了出来问毛汝采: “委员长要小便 , 怎么办 ? ”毛汝采一听 , 知觉脑子嗡的一声震响 , 他深感自己办事太疏忽了 , 怎么没有想到给委员长准备一个尿盆呢 ?多亏毛汝采头脑灵敏 , 急中生智 , 立即取来一个新的脸盆递给那侍从副官说 :” 就用这个来给委员长做尿盆吧 !” 说罢 , 毛汝采立即嘱咐随同他来的人 : 赶快打电话告诉登封警察局 , 准备好委员长的大小便处所和器具 . 以免再临时措手不及 .
蒋介石稍事休息后 , 便乘车直奔少林寺游览 . 由于蒋介石游览少林寺是一次秘密行动 , 所经路段 , 全由汤恩伯所属十三军布防 , 五步一岗 , 十步一哨 , 岗哨林立 , 戒备森严, 同时还有大批宪兵﹑便衣卫士 , 前呼后拥 , 左右保护 . 汽车行至峨岭口 ( 十八盘 ), 因为山路崎岖不平 , 蒋介石改乘凉轿 ( 所谓凉轿就是用两根竹竿绑在一把藤椅 ) 进山 . 毛汝采事先早备好的二十五顶凉轿、在峨岭口等候 . 除蒋介石乘轿外 , 还有钱大钧 ( 蒋介石的侍从长 ) ﹑张静愚 ( 河南省建设厅厅长 ) ﹑王泽民 ( 洛阳专员 ) ﹑毛庆祥 ( 蒋介石的秘书) ﹑杨镇亚 ( 宪兵团长 ) 以及十三军参谋长﹑团长﹑两名医生﹑两名摄影记者﹑一名文字记者﹑一位风水先生﹑一位厨师和几名侍从副官和毛汝采 . 二十五顶凉轿 , 一字摆开 , 浩浩荡荡 , 蜿蜓而上 .
蒋介石端坐在凉轿上 , 仰望着眼前的山山岭岭 , 但是不知其名 , 心想自己是来游览的 , 不问个明白 , 岂不枉来一遭 ? 于是 , 他便指着一座山峰问道 : “这座叫什么山 ? ”钱大钧赶紧跟在蒋介石后面 , 他听蒋介石的问话 , 自己又不明白 , 于是急忙扭头呼叫他身后的毛汝采 : “毛县长 , 快 , 委员长问话 . ”毛汝采闻听 , 连忙跳下凉轿 , 急跑几步来到蒋介石轿前作答 . 答毕 , 蒋介石又继续观望 ,不再吱声了 . 毛汝采又回到自己凉轿上继续前行 . 哪知 , 毛汝采刚刚坐在凉轿上 , 屁股还没有暖热 , 蒋介石又发现另一座山峰问道 : “那座山叫什么 ? ”于是 , 钱大钧又急忙呼叫毛汝采去回答委员长的询问 . 毛汝采又急忙跳下凉轿 , 跑到蒋介石轿前 , 索性一面作答 , 一面扶着蒋介石轿杆随轿步行 , 不再乘轿了 。 这样 , 虽然有些劳累 , 也可省上去上轿下轿 , 跑前跑后之苦 , 也可随问随答 , 省去许多麻烦. 蒋介石见毛汝采扶着自己轿杆随行 , 说话方便 , 自然问话也多了 : 这座山叫什么 ? 那座山叫什么 ? 山有多高 ? 上面有什么建筑 ? 有什么东西 ? 达摩怎么到中国来的 ? 又怎么会到少林寺面壁洞 ? 为什么要面壁 ? 达摩洞离少林寺多远 ? 少林寺的创建和武术发展情况等等 .
毛汝采对蒋介石的问话一一作了回答 . 他说 : 中岳嵩山分太室﹑少室两大主峰 , 最高为“嵩山峻极 ”, “峻极于天”的太室 , 其实海拔也只有一千四百多米 . 少林寺位于少室五乳峰的南麓 . 寺南有峻峭凌空的九鼎莲花顶 , 莲花顶下自西向东有象形的旗﹑鼓﹑剑﹑印﹑、钟五座山峦. 历史记载 ,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 (495 年 ), 为我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 . 在孝明帝孝昌三年 (527 年 ) 印度高僧达摩来到中国 , 在嵩岳五乳峰的半山腰石洞内面壁九年 . 由于他在长期“坐禅”观壁中 , 盘膝静坐 , 致使半身瘫痪 , 肌肉不能起立 .因此 , 他便开始运气活血并逐渐活动手脚 , 锻炼身体 . 这样日久坚持 , 就摸索创造出一套气功权术 . 以后经过历代众的实践研究 ,又接合刀﹑枪﹑剑﹑棍等器械 , 发展形成了一百多套的少林寺拳 , 又有少林寺七十二艺的说法 . 可是现在寺内和尚继承下来的套法 , 却是减少得太多了 , 而且他们的功力也越来越不如以前了 . 蒋介石见身前这位年轻的县长对少林寺如此了解 , 问话的兴致更高了 . 蒋介石在凉轿上一侧身低头又问 : “少林寺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在中国出名很久 , 又始终不衰呢 ? ”
毛汝采仰起脸来望着蒋介石的面孔详细作答 : “根据清初本地人景东旸的《说嵩》中说 : ‘少林者 , 少室之林也 .
'因为这个寺建在嵩岳少室山麓的丛林茂密之地 , 故名少林 . 至于少林寺驰名中外 , 年久不衰 , 这就是我刚才对委员长说的几个原因 . 一﹑因为印度高僧达摩来到中国就是在少林坐禅面壁 , 佛教公认是禅宗的祖庭 , 所以又称少林禅寺和‘大少林寺' ; 二﹑因为少林寺有闻名全国的武术 ,在我国武术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 特别是少林僧众经历疆场为国效力 , 各代文艺作品都有描述 ; 三﹑因为少林寺地处中岳山峰峦环抱 , 风景幽美 , 一直被列为旅游胜地 . ”蒋介石在凉轿上面听着 , 一面连连点头 , 这动作既是表示明白之意 , 又表示他对这位年轻的县长博学广识之赞美 .
蒋介石来到少林寺门前 , 只见全寺和尚五十多人各自穿着新袈裟 , 手执诵经乐器 , 敲打着列队来到寺门前迎接蒋介石光临 . 蒋介石走下轿来 , 笑容可掬地向少林和尚频频点头 , 以示对他们热烈欢迎的答谢 . 这时 , 毛汝采急步上前走到蒋介石的跟前 , 手指着少林寺大门横额介绍说 :“‘少林寺'这三个字 , 是清圣祖玄烨康熙皇帝的御书 . ”蒋介石点了点头 . 接着 , 毛汝采和少林寺方丈执客僧引导蒋介石一行人进寺漫步到各处顺序参观 .蒋介石走到大雄宝殿前 , 看达摩和尚一苇渡江图碑时 , 收住了脚步 , 探着身子细细观赏 . 毛汝采见蒋介石对一苇渡江图发生了兴趣 ,就急忙向前细细介绍 : “达摩自印度初来我国时 , 一般老百姓对达摩的行动不甚理解 . 相传达摩到了南京 , 长江两岸民众听说他要渡江北上 , 一夜间把江上的大小船只都集聚藏起来 . 达摩无法渡江 , 于是拔起一根芦苇 , 放入江面 , 自己轻轻一跳 . 稳立在芦苇上 , 乘着江上风力 , 安然渡到北岸 . 碑上长眉大眼 , 满脸须毛 , 赤脚站在芦苇上的和尚 , 便是印度高僧达摩 . ”蒋介石听罢 , 微微一笑 , 又举步向前 .
蒋介石走到天王殿的东边 , 看到立有唐太宗 ( 李世民 ) 赐少林寺主教碑 , 碑上载有当年少林寺十三个和尚救唐王的经过和封赐的各项条款 , 下有李世民的亲笔题名 . 碑背还刻着对十三个和尚的封号 . 毛汝采对蒋介石也作了简略讲解 .接着 , 蒋介石又参观少林寺的练武大厅 . 当他走进绘有五百罗汉壁画的千佛殿练武大厅时 , 看到地面为何有许许多多凹坑时 , 感到十分惊奇, 于是便转过身来问毛汝采 : “这么多凹坑呢 ?” 毛汝采说 : “这是和尚们习武打拳 , 脚步套脚步 , 日积月累而成的 . ”说罢 , 毛汝采又把他事先挑选的二十个武术功力较高的和尚 , 当场给蒋介石作了气功﹑拳术和各种兵器 ( 棍﹑剑﹑刀﹑枪﹑九节鞭 ) 单打﹑对打的表演 .
只见一个少林和尚 , 掷地一块砖头 , 一手稍稍用力一挤 , 便把那块砖头挤的粉碎 . 接着 , 他又平躺在地上 , 两个和尚抬来一个石条 ,放在他肚脐上 , 另一个和尚抡起一把猪头似的大铁锤 , 朝着石条猛的砸去 , 只听一声巨响 , 一榨多厚的大石条顿时碎烂 ,而躺在地上的和尚缺安然无恙 . 蒋介石看着脸上露出异样惊奇的神色 . 继而 , 少林和尚又给蒋介石表演了双人赤膊对打拳术 . 只见两个和尚 , 先作转圈运气 , 突然一声大吼 , 开始对打 , 拳似闪电 , 人如流星 , 打的精彩 , 看着眼花缭乱 , 打到高潮之处 , 两个和尚又一声大吼, 由于斩钉截铁一般收住了 . 蒋介石看罢 , 连连鼓掌 , 并问毛汝采 : “这种气功 , 需要多少年才能练成 ? 如何练习 ? 少林寺现在还有多少和尚有这功夫 ?” 毛汝采一一作了回答 . 同时 , 还向蒋介石说了自己的切身体会 : “这气功我已经练习了三年 , 还不见什么功效 , 可是身体确实比以前强健多了 , 很少生病。”接着 , 毛汝采又把少林寺和尚救唐王以后的发展盛况以及民国十七年 (1928 年) 石友三军队火焚少林寺的真相和当时妙兴方丈率领近千名和尚被迫跟随樊钟秀溃逃往广州的情景 , 一一向蒋介石作了讲述 . 并告诉蒋介石 : “现时在香港﹑九龙﹑澳门﹑广洲﹑上海和江南各大城市流浪卖艺的人 , 大多还是那批少林寺的的和尚 . ”
毛汝采的精心安排和和尚的精彩表演 , 达到了预期效果 . 蒋介石看罢武术表演 , 当即叫副官拿出现款一千元交给毛汝采转给方丈 . 毛汝采是个精明人 , 当即交给方丈 , 并当着蒋介石的面说 : “凡是参加今天武术表演的 , 每人分给十元钱 , 其它寺内成员 , 一律每人分给五元 , 剩余之款 , 作为大家增购衣服鞋袜之用 . 这样 , 委员长此来少林 , 能叫众家师傅人人欢喜 . ”毛汝采话语刚刚落音 , 方丈和在场的和尚, 一一笑逐颜开 , 双手合十 , 向着蒋介石齐声唱到 : “阿弥陀佛 ! ” 蒋介石厅着众家和尚额唱颂之声 , 心里就象三伏天刮起一阵凉习习的清风一般 , 有说不出的双意和高兴 !
石友三也够坏了
看罢武术表演 , 已是午时 , 毛汝采急忙招呼蒋介石及其随从开饭 . 自然饭菜是丰盛的 , 且都是河南省政府主席商镇派专用车从开封送来的 . 为了款待蒋介石 , 商镇还特意从开封著名饭店“又一新”挑选了几个精湛的厨师随车来到登封 , 同时还带来黄河活鲤鱼百条 , 准备给蒋介石做几样河南名菜佳肴 . 谁知道钱大钧临时才告诉毛汝采 : “委员长自己带有饭菜 , 不必另外准备 . ”为此 ,商镇一番精心准备的名菜佳肴全让钱大钧﹑毛庆祥﹑张静愚﹑王泽民﹑杨镇亚等人享用了 .
午饭过后 , 大家又随蒋介石坐轿去参观初祖庵和达摩面壁洞 . 毛汝采仍是徒步随行在蒋介石轿前 , 以便随时随地回答蒋介石的提问 .
来到初祖庵 , 蒋介石看到初祖庵全部大殿式的建筑 , 竟然没有一根木料,全部青石砌成 , 便问身边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张静愚 : “这种建筑结构我还没有见过 , 这是不是物理上所谓力学作用 ? ”张静愚随口回答一句 : “是” . 便守口如瓶 , 不敢再作其它解释 . 是这位建设厅长原本是“建设”的门外汉 ? 还是不敢在蒋介石面前胡言乱语 , 害怕“言多必有失” , 担心解释错了 , 岂不让众人耻笑 , 于是才不作任何解释呢 ? 蒋介石一行从初祖庵出来 , 一齐上到达摩面壁洞 . 蒋介石看到洞前明万历三十二年 (1604 年 ) 双柱石坊南额上有胡斌的“默玄处 ”,北额上又有燕都近溪题的“东来肇迹”时 , 便停脚步不前 , 细细观察起来 . 毛汝采见蒋介石对此发生兴趣 , 便主动上前介绍 : “达摩是印度南天竺人 , 他初来到中国洛阳永宁寺 , 据说他已是一百五十岁的高龄寿星了 , 在北魏正光至孝昌年间 , 他是继跋陀之后第二个来到少林寺, 为此 , 禅门一向奉他为少林寺的初祖 . 刚看到的初祖庵 , 便是后人为了纪念他而建筑的 . 达摩在这石洞内经过三千多天的观壁 ,其身影竟然印入了面壁石上 , 据说稍远一点便可以看到一个双手合十盘膝端坐的人影 . 后来把这块石面凿下收藏在少林寺藏经楼上 . 民国十七年石友三火焚少林寺 , 烧毁藏经楼 , 击碎达摩这块人影石面 , 仅仅剩下半块比较大的影石 , 已送到开封河南省博物馆保存 . 少林寺储藏多年的全部藏经也在石友三那次炮击下付之一炬了。”蒋介石听到这里 , 眉头一皱说了句 : “石友三也够坏了 ! ”
接着 , 蒋介石又问毛汝采 : “初祖庵是纪念达摩的 , 你说西面山上还有个二祖庵 , 那又是纪念谁呢 ? ”毛汝采说 : “二祖俗姓姬氏 , 河南荥阳虎牢关人 , 原名‘神光' , 原在洛阳龙门香山寺出家 , 四十岁来到少林寺 , 想投达摩为师 . 可是当他见到了达摩 , 达摩却总是面壁端坐 , 不予理睬 . 神光为了表示自己求道虔诚和意志坚定 , 就在寒冷大学纷飞之夜 , 孑然一身站在洞外 , 直到雪埋双膝仍不移动 . 达摩知此才转头说 : ‘禅法实难修炼 , 一般人怕无成就 .' 神光顿时领悟 , 立即掏出利刃 , 把自己的左臂砍断献给达摩 . 达摩感其精诚 , 才答应收为弟子 , 改名慧可 . 从此 , 教以真法 , 即安心静虑的壁观术 , 并将衣钵器传授给他. 慧可逐被奉为少林寺的二祖 , 一直到连续单传到六祖 . ”
蒋介石听了毛汝采的一番详细说明 , 颇为感慨地说 : “怪不得和尚的袈裟只穿右臂 , 没有左臂 , 想必也是纪念这位二祖断臂学佛的决心了 .”毛汝采随道 : “正是如此 . ” 从面壁洞下来 , 经过初祖庵到了塔林 , 蒋介石一下轿看到如此众多又参差错落的古塔 , 甚觉惊奇 , 便问毛汝采 : “怎么这里积建这样许多古塔呢 ? ”钱大钧﹑毛庆祥也随声附和地说“塔真多 ! ” . 毛汝采连忙向他们解释 : “塔这个名词 , 原是印度‘塔婆 '这一句古语的简译 , 这句印度古语 , 实际上就是我国‘坟墓'的意思 . 这些塔是从唐﹑宋﹑元﹑明﹑清各代陆续建筑起来的 . 塔自来就没有规定的统一形式 , 有砖塔﹑石塔﹑也有砖石混合的塔 . 塔的造型则有 : 单层塔檐﹑单层密檐﹑多层多檐 , 更是有寺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椭圆形等 . 这里现存的各式各样的古塔 , 还有二百三十多座 . 综观起来 , 既使人古朴典雅 , 而又雄伟壮观 . 他是我中华民簇当前最大的塔林 !” 蒋介石又问 : “要是少林寺的和尚的坟墓,那一人一墓 , 建寺以来 , 已是一千四百多年了 , 这样算来 , 塔岂不是又太少了吗 ? ”毛汝采回答说 : “塔是坟墓 , 但不是每一个普通的和尚死后都给建塔林的 . 凡是建塔者 ,必须是寺内方丈﹑是有道的高僧﹑是对国家民族建立过较大功勋的和尚 . ”
参观了少林塔林 , 蒋介石重新又坐轿下来 , 路径少林寺大门前时 , 见到和尚门又整队排在门口欢送 , 他在轿上连连向他们说 : “谢谢你们, 谢谢你们 ! ” 事过几年之后 , 毛汝采得知 , 在抗日期间 , 石友三是被其部下军长高术勋和师长毕植宇活埋了!活埋石友三 , 是高﹑毕二人事先秘密报经蒋介石批准的 . 至此 , 毛汝采才掂量到蒋介石在参观少林寺时所说“石友三也够坏了 ! ”那句话真正的份量了 !
少林寺古柏失窃之谜
通过一天的游览 , 毛汝采深知蒋介石的警卫部署是非常严密的 , 凡是蒋介石旅游所经过道路都由十三军布置岗哨 .
各旅游点如少林寺﹑初祖庵﹑面壁洞则由宪兵团在周围布防 . 在蒋介石旅游活动中间 , 还有五六个身穿呢绒中山装的青年便衣—蒋介石的贴身保镖 , 在身前身后保护着蒋介石。每参观一座庙宇或一座建筑物时 . 则由几个保镖进去探查之后蒋介石方才进去参观 . 较之如此严密的布防 ,毛汝采原先所安排的精密防范 , 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县警察局及其它保安队人员 , 只能站在外围的外围了 , 连个蒋介石的踪影也瞧不到 . 登封休息了一夜 , 第二天早饭后 , 蒋介石又乘车到中岳庙游览 . 蒋介石步入庙内 , 首先参观了西边一个碑亭 , 那是清乾隆皇帝的御笔 , 尔后又踅身看东边的碑亭 , 当他发现东边碑亭内的石碑碑面上却空白无字 , 甚感诧异 , 便问身边的毛汝采 : “这块碑上没有刻字 , 为什么还建个亭子呢 ? ”毛汝采忙说 : “中岳庙的建筑都是两边对称的 , 西边既有乾隆御碑亭 , 那东边也必须配建一个碑亭 , 这全是为了整齐美观 . ”钱大钧听后 , 忙对蒋介石献媚说 : “正好 , 就是留给委员长来题字的 . 回去写罢寄来 , 请毛县长找人刻上吧 . ”众人都附和去宠说 : “对对 . ”蒋介石淡淡一笑 , 没有说什么 .
当蒋介石看到一座大门朝北的建筑物内 , 有一个人身一般的木刻男像 , 身穿金丝绣花缎袍 , 安睡在一张木花床上 , 他的床边还坐着一个衣着花丽的木刻女像 , 甚感不解 , 便问毛汝采 : “这是怎么回事 ? ”毛汝采回答 : “传说武则天来游 , 看到中岳庙的中王神像 , 孑然一人孤孤单单呆在这里 , 未免太寂寞了 , 特为他赐封一位夫人 , 取名天灵后 , 中日陪伴王神 , 为此另建这座中王寝宫 . 后人批评武氏自身好淫 , 以为中王也必好淫 , 无疑是污辱神。”众人听后 , 窃窃一笑 , 各有所思 . 蒋介石在中岳庙游览时 , 发现庙内众多粗大的柏树上棵棵都钉有“登封古柏第 xxx 号”的搪瓷牌子 , 便问毛汝采 : “这是什么意思 ? ” 毛汝采听到蒋介石提问古柏上的搪瓷牌子 , 马上想起去年发生在少林寺西边村内一桩偷情猝死﹑古柏被盗的双连奇案 . 因为这桩双连奇案是他亲自侦破的 , 所以毛汝采将“少林寺古柏失窃之谜”给蒋介石讲得十分详细 . “ 过去 , 登封全县各大寺院庙庵 , 唐代以前的古柏很多 .” 毛汝采开始陈述这件失窃案:“可是以往从没有调查﹑统计﹑登记一个确切数字 , 也没有专人监管 . 去年 , 有一天 , 少林寺方丈专程跑来向我报告说 , 少林寺那边 , 靠近后墙有一棵大唐柏树被人盗窃 . 原有人说 ,说是被雷电所击 , 据方丈察看 , 古柏根部有明显的斧砍锯痕 , 且古柏主干不翼而飞 , 显然有人乘前天一场雷阵大雨之机 ,夜里潜入少林寺偷伐盗窃的 . 我当即随同方丈到少林寺后院察看现场 , 果然正如方丈所说 , 古柏根部有明显的斧砍锯痕 , 地上堆满树干 , 唯独少一截主干 , 其主干短少的尺寸约一丈有余 . 估计偷窃着十有八九是制作棺木所用 . 于是我问方丈 , 知不直到附近村庄最近有无死人 ?
方丈稍加思索便说 : ‘听说寺院西边一个村庄刚刚死一一个财主 , 人称 ( 老掌柜 ), 是得急病死的 . '我听后没说什么 , 先让方丈打开后门, 只见寺院的后门是用两根木栓插着 , 并无铁锁 . 显然 , 偷窃者只要一人翻墙入院 , 拉开门栓 , 便可以自由出进 . ”
“ 我同一个公务人员走出寺院后 , 发现不远处有两道深深的车辙印 , 那两道深深的车辙印亦是向着寺院西边远远延伸着 . 我和公务员告别了方丈 , 顺着车辙印向西走去 , 我边走边想 , 根据刚才现场查勘结果 , 我心中已有几条破案线索 :
一﹑从树桩断面是新痕 , 证明方丈报案及时 , 有利于破案 ; 二﹑从树桩看 , 这样一棵大树 , 决不是一两个人一夜所能锯断盗窃走的 ; 三﹑这样一根粗干 , 决非三五个人所能抬走的 , 定会用车辆所载 , 又适逢雷雨天气 , 泥泞的路上定会留下深深的车辙印痕 .又据方丈所说寺院西边村庄刚刚死了一个老掌柜 , 这车辙亦是向西延伸 . 至此我已断定偷窃古柏者定是老掌柜家人 .”
“果然 , 车辙印痕在老掌柜所住村庄消失了 . 当时老掌柜家正在办丧事 , 黑漆大门外摆有一张方桌 , 一盘饷器正围桌而坐 ,
吹鼓手正咪缝着眼鼓着腮膀吹奏着豫剧 << 大祭桩 >>, 四周围站满了围观人 . 我和公务员经直走进老掌柜家 , 只见堂屋横躺着老掌柜尸体 , 孝子贤孙们正在啼哭 . 当老掌柜的大儿子得知我是登封县长时 , 如雷轰顶 , 大吃一惊 . 我单刀直入 , 问老掌柜的棺材准备好了没有 ?这一问不当紧 , 老掌柜的大儿子吓得面如死灰 , 他吱唔了半天没道出个所以然 . 我和公务员走进堂屋 , 只听堂屋后墙后边有叮叮咚咚斧凿之声 ,细细听听还有女人说话声 . 再一察看 , 堂屋后面是一座单独得院落 , 院落里有房子﹑有炊烟 . 奇怪的是这座有房子﹑炊烟﹑有人声的院落却没有进院落的大门 ! 我和公务员在堂屋中又细细察看了一遍 , 也没有发现通往院落的门 . 可是我发现这座堂屋中却另外有一间阁楼 . 于是 , 我让公务员爬上阁楼察看一下 . 当公务员爬上阁楼没多时 , 只听公务员精细若狂地叫这我说 :‘毛县长 , 找到了 , 门在这里 ! '我立即也爬上阁楼去 , 这才发现阁楼下边的后山墙上开着一个门 , 一把木梯靠在阁楼上 , 顺梯而下 , 边走进这座神秘的院落 . “ 这座神秘的院落 , 便是老掌柜身前瞒着妻室儿女在堂屋后面建造的一个秘密的隐私住宅 . 在住宅的西屋下——厨房 , 发现有两个女人正在做饭, 其中一个是三十来岁的寡妇 , 一个是十八﹑九岁的姑娘 . 她们一见我们 , 大吃一惊当她们得知我是本县县长时 , 吓得如同筛糠 !
经我多方说服教育 , 那寡妇交待她是老掌柜姘妇 , 已和老掌柜姘奸多年 . 那年轻姑娘说是寡妇的义女 , 其实也和老掌柜姘奸 .正是老掌柜和那姑娘姘奸时 , 心脏病骤发,猝然死去 . 老掌柜家人人得知后,为怕家丑外扬 , 又鉴于老掌柜死的突然 , 使他家人措手不及 , 他大儿子才密谋偷窃少林寺古柏 , 给老掌柜赶制棺木 , 想尽快埋葬 . 与此同时 , 我们在院落的另外一个房间内 , 找到了那棵失窃的古柏 , 古柏已锯成木板 , 两个匠人正在制作棺材 . 经过判审 , 老掌柜大儿子供认不不讳 , 承认古柏是他主谋盗窃 .同时也承认了那两个女人确系他父亲的姘妇 . 本着‘子不责父过' , 他们家人佯装不知 , 睁只眼 , 闭只眼 , 任老掌柜淫荡 . 没想到老掌柜死得这样猝不及防﹑这样荒唐﹑这样难以启齿 . “双连奇案就这样调查了结 , 老掌柜自食苦果 ; 他的大儿子主谋偷窃古柏 , 判处三年徒刑 , 寡妇和年轻姑娘经斥责教育后 , 立即遣送回家 , 被窃古柏全数交给县教育局变价坐为学校修建费 .
“从这件事情发生后 , 我就派人彻底清查全县各个庙庵寺院的古柏数量 , 分别登记造册 , 并派人到上海制定搪瓷号码牌子 ,
依据册列确数编号钉到每棵柏数上 . ……”
毛汝采讲得有声有色 , 听的人听得有滋有味 , 为此毛汝采讲述过程中 , 蒋介石和他的侍从有意无意地移拢坐在一起 ,
一直兴趣盎然地听毛汝采将“少林寺古柏失窃之谜”讲完 , 这才一起交口称赞说 : “毛县长真能干 , 这事办的好 ! ” 蒋介石和他的风水先生
蒋介石在中岳庙﹑太室阙﹑中华门﹑遥参亭﹑崇圣门﹑化三门﹑峻极坊﹑峻极殿等十多座院漫步游览后 , 便乘轿去游崇福宫 . 蒋介石一走进崇福宫的大门 , 便问毛汝采崇福宫的建筑来历 . 毛汝采一一细说 : “据史书记载 , 汉武帝登嵩山闻有呼‘万岁'声 , 便下令在山上建‘万岁亭 , '山下建‘万岁观 '. ”唐高宗尊天神最高最贵的为太乙 , 遂改‘太乙观' . 至宋真宗时 , 又扩建为祭祀祈福之所 , 改名‘崇福宫 '. 当时亭台楼阁 , 宏伟壮观 , 并凿池为海 , 疏泉为湖 , 山泉自上而下 , 流经全宫所有房间 , 常年不绝 .过去许多有声誉而不合时势的朝臣学士 , 如范仲淹﹑程颐﹑朱熹等人 , 都被虚伪空头官衔来到这里闲居 . 据说 , 我国有名的著作 << 资治通鉴 >> 一书 , 就是司马光住在这里编写的 . 又如历史上的韩维﹑吕海﹑找野﹑李刚 , 也在这里任过提举﹑管勾等职 . 宫内还建又泛觞亭﹑奕棋亭樗蒲亭, 备作他们娱乐活动的场所 .”
蒋介石边走边听 , 当毛汝采讲完崇福宫的建筑来历之后 , 蒋介石在成吉思汉手诏碑前停了下来 , 他祥尽地看了碑的内容 (成吉思汉手诏的主要内容 , 是说他的军队纪律严明 , 保证所到之处 , 秋毫无犯 , 鸡犬不惊 , 人民群众仍当安居乐业 ) 看后 ,蒋介石颇有感触地说 : “今天我才知道成吉思汉的军队未来 , 手诏先到 , 这种安定人心﹑争取民众的政治宣传工作 , 做的真好 , 真正到家 . ” 蒋介石漫步到崇福宫东边一块巨石前 , 见石块巨大无比 , 十分罕见 , 便问毛汝采 : “这块矗立的巨石有何名堂 ? ”毛汝采回答 : “这便是相传为夏后启母的所谓化石 , 人称‘启母石 '. 这块石头因为高大 , 几里路远就能望见有史记载 ,
这块石头曾惊动了周穆王﹑汉武帝﹑唐高宗﹑武则天许多帝王 , 都曾走进到启母室 . 石的南边是启母庙 , 就是汉武帝见到启母石而勒令建立的 . 唐高宗时 , 又重修一次 , 并由崔融作碑铭纪念 . 庙前一座石阙就叫启母阙 , 这是中岳嵩山现存的汉三阙之一 . 阙文为篆书 , 是叙述柏鲧治水的事迹 , 并颂扬汉代的政绩和赞美启母的功德 . 相传古代洪水泛滥 , 民不聊生 , 大禹受命继父治水 , 在中岳开凿轘辕关 , 引洪水归道时 , 大禹不愿远离 , 与其妻山氏约好 , 击鼓送饭 . 后来 , 在凿石时 , 禹变作一只巨熊 , 力大无比 , 一次大禹击鼓 , 山氏闻声赶来送饭 , 不见大禹 , 但见巨熊 , 极感羞愧 . 回的家来也化作巨石 , 禹再击鼓 , 也无人送饭 , 大禹回家见妻已化为石 , 异常懊丧 . 那时涂山氏已经怀孕 , 禹向其索子 , 石破北方而生之 , 所以称作启母 , 这就是有关启母石的一段神奇传说 , 从而也反映了人们对大禹治水的怀念 . ”蒋介石听罢连连点头 , 心中十分赞叹他眼前这位年轻的县长如此博学多识 .
蒋介石一行由崇福宫出来 , 又乘轿到嵩阳书院游览 . 嵩阳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 ( 四大书院 , 即湖南蘅阳的石鼓书院 , 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 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和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 ). 我国著名学者司马光﹑范仲淹﹑程颢﹑程颐﹑朱熹都在这里讲过学 . 韩愈﹑欧阳修﹑樊宗师﹑李渤﹑卢仝也来这里游览过 . 蒋介石此行 , 是一定要来这里看看的 .走进嵩阳书院 , 蒋介石首先看到 <<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 >>, 碑高约三丈 , 宽八尺 , 厚四尺 , 为唐天宝三年 (774 年) 刻立 , 是中岳嵩山的第一大碑 . 蒋介石看到碑文是李林甫撰写 , 便对毛汝采说 : “李林甫是个坏人 , 由他撰文 , 就不会有什么好事了 .” 毛汝采说 : “碑的内容是叙述道士孙太中为唐玄宗练丹九载 , 企图长生不老的 故事 . 其文其事都不足道 , 而且对武则天极尽奉承的言词 , 一直遭到历代文人的唾弃和反感 . 不过 . 碑上是徐浩写的隶书 , 古朴遒雅﹑艺法高超 , 颇为后人所称道 .”
此 , 蒋介石突然在碑的侧面发现有新刻“立法委员刘××于×月×日来此一游 ” 字样 , 深感厌恶地说 : “这种人附庸风雅 , 损坏古物, 真可憎恨 !”当蒋介石一行在院内浏览走到将军柏时 , 毛汝采邀请钱大钧﹑毛庆祥﹑杨镇亚﹑张静愚﹑王泽民还有三个侍从人员连同毛汝采共计九人 , 伸开胳膊 , 手拉手 , 才刚刚把二将军柏围抱起来 . 蒋介石看到便情不自禁惊叹一声 : “嗬 !” 便会心地笑了 . 接着 , 毛汝采便对蒋介石介绍 : “这里还有个故事 : 传说汉武帝率领群臣祭祀中岳时 , 看到一棵柏树特别高大 , 便开口封为大将军 . 随后又看到一棵更大的柏树 ,但是大将军已经封过 , 只好封它为二将军 . 小的柏树被封为大将军 , 一时高兴的前俯后仰 , 结果笑歪了身子 ; 大柏树缺被封为二将军 , 心里非常气恼 , 于是肚子被气破了 ( 其实是年代久远树干长得开裂了 ). 这两株柏树在受封时已经是天下罕见得高大柏树了 ! 从被封到现在又有两千多年了 , 这二位将军究竟有多大年龄 ? 真是无法计算 . 不过许多林学家认定这两棵柏树是原始森林遗留下来的 .”
石介也赞同地点了点头 . 接着 , 毛汝采又告诉蒋介石 : “这两棵柏树 , 由于年代久远 , 当地民众都视为神灵 , 家人患病 , 就来敬香磕头 , 剥点树皮带回家煮水当药服用。我已布告禁止 .”
石看到另一棵半边是柏﹑半边是松的大树 , 不禁诧异地问道 : “这是怎么长成的 ?” 毛汝采说 : “我也说不出其中的道理 , 但是 , 从松树本身的根须还悬挂在半空中来看 , 可能是松柏两棵幼苗靠近长合在一起 . 日久 , 可能是柏树的力量较强 , 就把松树连根拔起来了 .” 众人一听 , 一笑置之 . 蒋介石走出嵩阳书院 , 突然坐在一块青石上和一位侍从谈起话来 , 毛汝采见此不敢近前 . 他只是感到诧异 , 这位侍从年约五十上下 , 是他什么人 , 竟能和蒋介石并肩而坐 , 谈话又如此无拘无束 , 在他们谈话时 , 钱大钧﹑毛庆祥﹑杨镇亚都不敢近前 . 这使他想起在游览少林寺即将结束时 , 这个侍从曾趋向毛汝采跟前轻轻对他说 : “少林寺的香火之所以不那么兴旺 , 是由于寺的西﹑南﹑北三面 , 山峰围抱 , 东面却是空荡荡的 . 这个时期的名胜古迹 , 凡是东面空了 , 就不能藏气 , 就得衰落 .” 毛汝采听后回答说 : “这次委员长来游览 , 必将轰动全国 , 吸引很人接踵而来 , 那时便会变衰落为兴旺 .” 那侍从听罢一笑不复有言 . 当时毛汝采就猜想 ,此人可能是蒋介石的风水先生 . 一打听 , 果然如此 .蒋介石和他的风水先生谈话后 , 便叫过毛汝采到跟前问他 : “这里的水源怎么样 ?” 毛汝采回答 : “书院下边原有一条河流 , 因年久失修, 早已淤塞 , 现在饮用水都是从别处担来的 , 很不方便 .” 蒋介石听罢转脸对张静愚说 : “我打算在这里创办一个训练班 , 你设法打一口能够供应三到五百人饮用的水井 .” 张静愚连连点头说 : “好 ”.
石走后不久 , 张静愚就派来一个凿井队 , 在嵩阳书院整整干了八个多月 , 挖地十数丈 , 初不见水 , 正在焦灼 , 有一天地下泉突然涌上井口 , 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势头 . 可是,水井开凿之后 , 张静愚也曾向蒋介石打过报告 , 告知水井业已凿成 . 而蒋介石却始终没来嵩阳书院办什么训练班 .
尾声
原来安排蒋介石在登封游览三天 . 第二天下午 , 蒋介石从嵩阳书院出来 , 又游览了法王寺 ( 创建于东明帝永平十四年 (71 年 ). 法王寺比少林寺还早四百二十年 , 比洛阳白马寺只晚三年 , 至今将近两千年 , 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 , 也是中岳庙的最古的一座寺院 ) ﹑会善寺 ( 原是北魏孝文帝的离宫 , 隋文帝改名为会善寺 ) 之后 , 还要游览“嵩高竣极”﹑“竣极于天”的中岳嵩山的太室顶峰 ---- 竣极峰 (高达一千五百八十四米 ). 当蒋介石问及太室顶峰有多远路程 , 得知上下约五十华里后 , 便说 : “今天我还说返回洛阳 , 太室山顶就不去了 .”为此 , 中岳的黄盖峰 ( 天中阁 ) ﹑老姆洞﹑二仙洞﹑卢岩寺﹑石淙河﹑观星台﹑测影台 …… 便都未去游览 .下午 , 蒋介石一行回到登封县城 , 稍事休息就要返回洛阳 . 就在这时 , 毛汝采手端托盘 , 托盘上放着一个 大石榴和一个大梨 ,径直送到蒋介石住处 . 蒋介石正和钱大钧﹑毛庆祥﹑杨镇亚﹑张静愚﹑王泽民饮茶休息 , 看到毛汝采托盘上的石榴和梨大得很 , 甚为惊奇 .没等蒋介石开口询问 , 毛汝采主动将石榴和梨送到蒋介石面前 , 并解释说 : “清乾隆皇帝游览和祭祀中岳 , 路过离城二十五里的诗村休息 , 吃了当地两棵树上的石榴和梨 . 从那以后 , 这两棵石榴和梨树 , 就围上青石雕花栏杆并派专人负责添土﹑施肥﹑浇水 , 每年选择有力的花朵 , 梅棵树只结两个果实 , 即留两个石榴﹑两个梨的花朵 , 其它花朵全都摘掉 . 据说这个石榴﹑两个梨长到一定程度时 , 必须用竹篮兜托起来 ,防免风吹摇动而坠落 . 长成后 , 每个石榴和梨的重量各为三斤左右 . 在清代专制王朝时期 , 一个石榴﹑一个梨是进贡给皇帝食用 ; 剩余每样一个 , 则在每年农历十月中岳庙大会上 , 放在王神前 , 作为供品 . 清王朝被推翻之后 , 就改送现任县长吃用 . 所以 , 登封的人大多都知道 ,凡是来登封任县长的人 , 都会享受两个特大石榴和梨的权力 . 这石榴和梨 , 放在室内经久不坏 , 而且满屋清香 . ”说罢 ,
毛汝采将石榴和梨送到蒋介石手中 , 钱大钧走上去说 : “好好 , 捎回去和夫人一起吃吧 , 这真是稀罕东西 .” 蒋介石微笑着点了点头 ,转脸将石榴和梨交给他身边的侍从副官 .
毛汝采又说 : “在我的前任有一个警察局长 , 夜间偷锯了二将军柏树一段横杆 , 运到偃师车站 , 被县里人发现追回 . 我接任后 , 报经河南省政府批准 , 把这根横杆旋制成学佛的念珠 , 每十八棵圆珠联成一串 . ”说着 , 毛汝采从背包里先掏出两串递给蒋介石 , 继而又给钱大钧﹑毛庆祥﹑杨镇亚﹑张静愚﹑王泽民一人一串 , 余剩六串 , 全交给钱大钧 , 请他代为分配 , 并说明这佛珠挂在墙上或带在身边 , 随时都可闻到一股清香 . 最后 , 毛汝采对蒋介石说 : “这次委员长和大家来游览中岳 , 这就算是我赠送的一点小小纪念品吧 . ”
蒋介石于当天下午离开登封返回洛阳 . 在蒋走时 , 他握住毛汝采的手说 : “这两天太辛苦你了,送给你一万块钱 , 你去洛阳专员公署领取吧 . ”汽车开动了 , 毛汝采和钱大钧﹑毛庆祥﹑杨镇亚﹑张静愚﹑王泽民一一握手告别 . 汽车带着一股尘土 , 裹阴着这一行神秘的游览者远远离去 , 渐渐消失在逶迤的山道上 . 蒋介石走后 , 毛汝采疲倦得浑身象散了骨架似的 , 倒在床上 , 一觉睡了两天两夜 . 醒来 , 急忙在县长日志上写道 : “ 1936 年11 月 1 日 --2 日 , 蒋介石委员长一行来登封游览少林寺﹑中岳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