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278|回复: 11

简析“中华远古文明之源”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1 19: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邵启龙


现今我国历史学家对中华远古文明之源持有:中原说、华夏说,山东说、川蜀说和浙东说几种。

若把中华远古文明之源定在 “涿鹿之战”以前,那末只有承认我国远古时期有三次海浸,才会得出‘浙东说’与‘山东说’是远古文明的发源地的论断,至于‘川蜀说’、‘中原说’、‘华夏说’那只是‘浙东说’与‘山东说’的衍生与发展之地。

中华远古文明的发源地是山东与浙东两地区,也就是由炎、黄两帝为首领的部落和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部落居住的地域。但从“逐鹿之战”的胜利方炎帝与黄帝部落可以得出浙东一带的远古文明程度优于山东一带的九黎族部落,因此浙东才是中华远古文明的真正发源地或发韧地。至于中华民族的始祖自然是炎帝、黄帝和蚩尤三位。

15000年前“三海平原”(渤、黄、东海)被海水淹没。“三海平原”一带先民向西面海岸的高地、山麓、坡地等集结,并在那里生产、生活着。在渤海、黄海、东海海岸线附近气候温和,食物丰富的环境条件下才有空闲时间进行语言、生产、生活方面的各种创造、改革……..。当第一次海浸来临时,黄海与渤海一带的先民向西部的高地、山麓、坡地迁移。东海一带的闽粤先民向西部高地、山麓、坡地迁移,但是浙东一带的先民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了,他们有一部先民只能在炎帝的带领下向着沿四明山、会稽山等向南方向的高地、山麓、坡地地方转移。

当第二次海浸来临时,海岸线继续向西扩展,海水又淹没有了大片土地,此时黄帝又得带着他的部落向着可以开拓的地方转徙。鉴于浙江的地形与山麓的走向特点,他们行进的路线显然与炎帝部落新开拓的疆域相同,所以便发生了冲突,鉴于两个部落语言相同,遭遇一样,目的一致,两个部落就联合起来,为着共同可以开拓地域挺进……。
向北挺进到与山东一带的先民两者又发生了冲突,这便产生了历史上有名的“涿鹿之战”。“逐鹿之战”以后,炎帝与黄帝把都城移居新开拓的山东一带,并把浙东一带先进的农耕、制陶、纺织、治炼以及语言文字带到了山东一带,从而使浙东的远古文明在新的地方衍生与发展起来。

当第三次海浸来临时,海水继续上涨,整个宁波三江平原被海水吞噬,成为一个荒蛮之地,只有在高地、山麓、坡地可以生产、生活。山东一带被海水浸害,那里的先民只能在高地、山麓、坡地定居、生产、生活了。在这种情况下炎黄两帝又得带领他们的部分先民向太行山方向进行迁徙。山西、河南留下他们行进与停留的遗迹就是明显的例证。其中有一部部分向着其他没有水患的地域去拓荒,发展,生活,他们或是农耕或是游牧。

远古时期的三次海浸,客观上使浙东一带的远古文明带到或传播到全国各地,同时又在各地繁衍、发展。浙东一带经过几百年后,海浸退去分散于各地的人们有的回到了浙东一带再次开发……。

炎帝、黄帝、蚩尤在海浸的时候引领东夷先民通过水路,陆路进行迁徙。先民迁到的新的地方就把先进文明带那里。炎黄两帝部落的先民,把他们所掌握的语言、文字,耕作文化和陶炼等技术在转辗南北过程中带到了新的地域。海浸从客观上促使我国的远古文明向我国广大地区传播,同时又促进了各地先民之间的融合。

探索远古的文明社会产生的条件不难发现浙东一带具有: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矿丰富,社会稳定,分工细仔的社会环境。地域的集中性提醒了我们要证实浙东是远古文明的发源地只要提挈浙东一带的文明传统的延续性,语言文字的稳定性,天文、物矿的实在性,文物遗迹分布性不就可以得到证实了吗?

下面简略把某些相关例证提挈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9: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语言、文字

史资可寻:炎帝姓名姜石年,黄帝姓名公孙轩辕,尧帝姓名尹祁(唐放勋),舜帝姓名姚重华,夏禹姓名姒文命。这些姓名足以说明炎帝之时已经有了语言与文字。

文字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工具,是传承知识与经验的载体。我们可以这么认为炎帝与黄帝应当是“涿鹿之战”时炎黄部落两位真实姓名,然而此时的蚩尤九黎族部落可能只有语言。可见从“涿鹿之战”判定山东一带的远古文明程度略逊于南方的炎黄两帝的部落。

我们可以这么假设:如若先贤姜石年、公孙轩辕,尹祁(唐放勋)、姚重华、姒文命不在一个地方,那不是全国各地都已经有了统一的语言与文字了吗?四百年前的官方文字与发音不都是吴越一带的音字吗?我国所有字典的《玉篇》、《说文解字》、《唐韵》、《集韵》、《广韵》用的都是吴越正反切音注释。更有盛者远古时期留下的文字,有:
例一,浙江仙居韦羌山有蝌蚪文;天台山鱼藻文,越王自用戈上的鸟虫篆,周平王剑上虫草文。

例二,秦穆公三十二年记载:“尔何知?中寿,墓之莫拱矣!”明显的典型鄞方言(宁波话)。

例三,《左传》上记载荀子描述周公与文王体形时用的是鄞方言“傟背”两字。荀子把傟(hong pei)字念作傴(yu)背 ,其实傴是鄞方言中的“傴倒爬起”用字。

例四,周朝用的语言是雅化了的鄞方言,所以才会出现东周的古籍中有许多古字少于西周。孔丘把许多古籍大量删去,但把《黄帝内经》与养生古典恰保存下来。

例五,远古时期的太阳圭表分布在我国东海岸附近的慈城浮碧山上的‘太阳圭表’和‘七星岩图’黄海海岸附近的连云港大伊山上‘太阳圭表’。

例六,《尚书》尧典中已经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与十二个月记载。夏禹已有一年四季的夏朝历书。据《鄞通志》夏桀二十二年刘迁豳所作的《豳风•七月》描写了姚江一带农事活动。

例七、现今鄞方言保留在我国方言中有三大块:其一是杭嘉湖地区,其二陕西汉中,其三闽粤地区。李锦芳教授在《侗台语言与侗台文化》书中指出:印度以东,澳洲以北,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各种方言中都存在着“古越语”内核。

例八、本人现今宁波人还在说的鄞方言中都是一至二千年前就有的生僻文字1500个左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9: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文物遗迹

我国远古文明之地有两个,一个是浙东,另一个是山东。现今知道的山东省内就有远古新石器时代一万多个遗址及发掘出来的文物。这些遗址与文物都是第一次,第二次,由九黎族先民从黄渤海平原迁来的先民留下的生产、生活的遗迹。“涿鹿之战”以后炎黄两帝部落把浙东一带的远古文明传承到该地的遗址或遗迹。

浙东一带虽然经历了第一次、第二、第三次海浸,另外第二次海浸以后,炎帝黄帝把王城从“章句”搬到曲阜附近,但是现今还存着远古时期的许多遗址、遗迹。现把但分布在九(卧)龙山、四明山、天台山、太白山脉的坡地、山麓的遗址、遗迹列举如下:

1、慈溪、余姚、鄞县的历代县志中以余姚大隐为中心的三十公里范围的遗址、纪念庙宇:

周公庙、真武殿(双顶山)、大舜庙(慈溪龚冯村)、秦始皇庙(余姚大隐)、大舜行宫(上虞)、禹王庙(鄞县)、会稽庙(宁波江北会稽村)、虞王庙(慈溪五湖舜葬地)、纣王庙(慈溪五湖)、紫微殿、茆埒庙(原祭伯考,后祭周文王与周武王)、尧帝庙(慈溪浒山)、它山殿(祭昌意)、金吾庙(祭颛顼),现今年内庙内还留有唐朝时的《山河壮帝居》图。

我们也可以把“慈城古镇保护志愿者协会”的杨国瑾与宋士雄或俞日霞先生提供的远古先人出生地与葬地列举如下:

黄帝出生地:慈溪寿山。
炎帝出生地;慈溪姜夹岙。
黄帝葬地;慈溪桥山。
尧帝葬地:慈城彭山。
昌意出生地;鄞县小溪。
嫘姐出生地;慈溪赭山洪陈村。
宛委山:鄞县岐阳镬盖山。
夏禹出生地;余姚大隐石纽。
夏葬之地;慈溪赭山洪陈。
夏禹封国夏里:余姚的姚江南岸至鄞州的小溪一带的四明山东麓。
官奴城:鄞县同岙、鄞江官奴街道、慈城双城,
会稽刻石地;慈溪阚泽山。
秦始皇登会稽山;慈溪大蓬山。
舜出生地;上虞市龚冯。
舜封虞国:上虞市。
舜巡游之地;上虞市百官。
赤水丹山;余姚大岚镇,鄞县赤山(四明山心附近)。
崆峒山;余姚大岚镇。
昆山;宁波江北九(卧)龙山。
仑山;宁波江北九(卧)龙山(慈城方向望东,日出方位在昆山与仑山之间升起。)
颛顼出生地;余姚大隐翁岩。
秦始皇祖地;余姚大隐翁岩。
伏牺出生地;慈溪枫湾承注山,现名彭山庵。
轩辕之丘;慈城西悬岭。
玄嚣青阳少昊帝出生地;慈溪罗江,向家村。
昌意出生地;鄞县鄞江它山。
昌仆出生地;慈溪蜀山(现慈溪三七市)
尧帝放勋出生地;慈溪郭唐岙。
西周之国;慈溪季岙。

以上遗址与庙宇虽然现今考证有难度,但从传统的“叶落归根”理念分析,古代人死后会把去世地建 “衣冠冢”,把灵柩运回故里习惯是存在的。

2、列举慈溪、余姚、鄞县县志中三十公里范围内的与全国相同地名。

王靖春等绘制的《中国大陆地层结构图》,给出了距今7万年至2万年前我国东海、黄海、渤海连在一起的“三海平原”。三次海浸迫使浙东一带的先民向北、向内地通过陆路与水路迁徙。他们既有集群,又有分批、分散分渐进的迁徙。“河姆渡文化”、“田螺山文化”、“芦花桥文化”、“钱岙文化”、“小黄山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 “凌家滩文化”、“大伊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等充分证明了“三海平原”的存在,同时也可以证实炎黄两帝部落的确是沿着我国东部海岸线走向迁徙。炎黄两帝部落从浙东出发,先民到了新的地方为怀念故乡,常把新的山名、地名取成与故乡一样的名称。现把这一区域内相同地名罗列如下:

熊国、会稽、桥山、涂山、西陵、江水(若水)姚江、泸江、罗江、季水、姬水、姜水、崆峒山、彭山、蜀山、历山、南山、商山、浮碧山、震泽、阙泽、汤山、五湖、妙山、阚湖、姜家岙、官奴城、石纽村、昆山、仑山、首山、岐阳、岐山、它山、泰山、太白山、镬盖山、宛委、宛山、宛丘、荆山、赭山、赭山渡、城山渡、唐国岙、九嶷山、阚泽峰、雷泽[今彭山],古彭泽、震泽。

鄞县郡城(宁波府)内有:
轩辕宫-----丝巷弄祀黄帝轩辕。仓圣宫----延庆巷祀仓颉;三圣殿----礼书院巷祀炎帝、黄帝等;大禹庙----大卿桥祀夏禹;会稽庙----望春桥祀夏禹;秦始皇庙----下窑坑祀秦始皇;统国庙----丝缆祀秦始皇;南雷庙----上窑坑祀舜井;
慈溪县范围内有:火神殿----祀燧人;太阳殿----祀伏羲与女娲;药王庙----祀神农;体仁堂----黄帝故宫;大舜行宫----上虞与百官;禹王庙----江北会稽车站(原属慈溪县会稽庙);纣王庙-----慈城五湖;虞王庙----慈城五湖;茆埒庙----祀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庙----双顶山;真武殿----赭山;体仁堂----古帝庙;紫微殿----西悬岭祀周文王与周武王;大舜庙----慈城龚冯村;夏禹“娶涂山氏”、“三过家门”、“生儿启”,“开运河”、“聚会稽”、迁“上诸暨”、“移王城”等。

上虞县范围内有:
虞舜到过之地,现称“上虞”。县里有舜山、舜井、舜江、舜里、百官等地名;有《大舜行宫》遗迹;有《虞王庙》遗址。

慈溪县范围内有:
近期慈城发掘出5000年前先民用的“木屣”(宁波博物馆藏品);“秦始皇求仙台”;“寿山西悬岭遗迹”;“官奴城遗迹”(以王羲之的官奴帖为证);慈溪三七市的“颛顼庙”;慈城中学墙内的“会稽刻石碑座”;慈城“‘金吾庙’内的唐代石刻《山河壮帝居》碑”和“唐时《城市规划图》石刻碑”;慈城“双顶山的《周公庙》遗迹”、“《后稷庙》遗迹”;“横河茆将庙遗迹”;“纣王庙遗址”;远古年代的“浮碧山上太阳圭表”;“岩画北斗星”;“火神殿遗址”;“太阳殿遗址”;“黄帝葬于慈溪赭山渡遗址”;“黄帝体仁堂遗址”;“彭祖故居遗址”;“华胥氏故居遗址”;“尧帝陵”;现今五湖的“大舜陵”(现称虞王庙);夏禹葬‘西陵’遗址(今洪陈村);“钱?越王庙”;周公立的“永禁碑”;“汤王故居遗址”;“熊国都城遗址”;“诸葛谨府相遗址”;“董孝子庙”(董黯)。《慈溪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还有“燧人氏陵石碑”。

余姚县范围内有:
“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崆峒山唐田村”;‘岐伯故里遗址’“龚冯村的《大舜庙》遗存”;“舜井”、“舜水”;“赤水神县”;“夏禹故里石纽村”;“西施故里遗址”;勾践训练兵士的“车厩”;越国大臣范蠡与西施隐居的“葛屯棚”;秦始皇拜谒夏禹时的饮马处“马渚”地名;“项羽故居”;“越国大臣文种居地汶溪(现有文种故居碑)。

鄞县范围内有: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沙堰、王山岙、章家山、大桥墩头山、墩头山、丁湾、西岙、河东山,芦花桥遗址、钱岙遗址、董家跳遗址。如今在册的唐代以前墓葬500多座。歧阳乡有夏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三过桥”;《禹王庙》;《会稽庙》;《秦始皇庙》;《鬼谷子庙》遗址等。商周时期石犁;汉五管釉陶罐;西周编钟;云龙秃儿山的战国时期铜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9: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天文矿物

在我国许多神话小说反映了该地的许多天象与地象。如 “哪𠮟闹海”、“精卫填海”反映了故事发生在沿海一带与海滩成陆;“女娲补天”反映了天降陨石或火山爆发;
我们可以循着四明山北端的慈南山地与南北走向乌石山、羊角尖山、云山等低山丘陵 “工”字形地貌和太白山北端的灵峰山一带有远古时期的火山口和从天下降落的铁陨石。这些铁陨石经烧灼与锻打就可以成为铁器或成为有磁性的“司南”。

黄铜矿在鄞县梅岭芝山。铜矿在鄞县岐阳首山,虽然品位不高,但可冶炼出铜材;铁矿或铁锌矿在鄞县樟村崔岙、龙观,观顶,张夹岙,铁山岗,宝幢明堂岙,东吴少白。天台山脉上的鄞县梅岭芝山有磁铁矿,镜铁矿,闪锌矿,镍磁铁矿,黄铁矿。《中国通史》的作者范文澜对古汉字“铁”与“钢”解释认为它们都源于‘东夷’或‘会稽’。

玉石矿物在鄞县歧阳,慈溪望海尖山都有。最可以说明产玉的一句俗语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它山是鄞县鄞江名山。

陶器加工遗址在姚江两岸,太白山麓附近到处可见,现今还可以随手可捡它的残片。

嫘祖’后世作为“蚕神”。春蚕收获与宁波地区的蚕豆收获期相同。

《诗经》“十月获稻,为此春酒”表明夏历宁波地区晚稻或中稻收割时期。

1978年4月在天台山脉的鄞县横溪钱岙村古墓葬中发现有一坛贝币。它表明了距今7000年前在钱岙就居住了远古先民。另外在其他地方还发现了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晚期墓葬中的“无文铜贝”,“散铜块”、“铜锭”等金属货币。青铜镞、青铜戈、青铜鱼钩和青铜钩等珍贵文物。

通过剖析不难得出远古文明发源地应当具有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食物丰富,地域集中、语言与文化传承性与稳定性特点。远古时期的三次海浸迫使浙东一带的先民向可以拓荒的地域迁徙。炎黄两帝开创的疆域后来成为周朝分封诸侯、春秋战国战乱的理由与依据。
现今有些考古者及史学者若采用综合的,非个别的思维不难会得出那些远古文明发源地是对炎黄两帝始祖的怀念与追记。

在结果本文之前不妨引一些古代文人诗句以证明远古文明之源在浙东的论断。

《四明山长句》明•沈明臣

随风吹堕禹穴来,万里心魄挂瑶圊。兴公赋天台,赤城霞起称蓬莱①。五采肝肠濯翠海,九天日月披银台。四明之山谁所凿,天公为我开楼阁。千秋门必迹人莫寻,万古灵踪此真快②。二百八十峰,天簇青芙蓉,丹山穴紫风,赤水蟠黄龙。不周山崩谁能触,祖龙沙丘不敢哭?骑龙跨凤访仙曹,朝向昆仑暮王屋③。双双帝子怨梧,穆王马蹄知有元(双双帝子,尧二女娥皇、娥英。)金玉玉简秘不得,越水至今流禹都④。

释解:①:四明山,原称过天台山。“随风吹堕禹穴来”说明禹穴在四明。“赤城霞起称蓬莱”系指慈城东北现今的达蓬山。②:二百八十峰是指四明山山峰数。“丹山穴紫风,赤水蟠黄龙”是三皇五帝“丹山神县”之地。③:不周山在四明山,祖龙系指秦始皇,游会稽返沙丘而亡。骑龙跨凤访仙曹指四明山北端荆山、赭山是曹国舅修道处。④:“双双帝子”指尧帝的二女“娥皇”和“娥英”嫁于舜帝。“金玉玉简秘不得,越水至今流禹都”系指黄帝藏书于四明山镬盖山(又称宛委山),被禹所得。余姚江至今还流过原来禹都即为禹的‘夏里’或称‘大夏’之地。

《登秦望山》唐•薛据

南登秦望山,目极大海空。
朝阳半荡漾,晃朗天水红。
溪壑争喷薄,江湖递交通
振缗迎早潮,弭棹候长风。
予本萍泛者,乘流任西东,
茫茫天际帆,栖泊何时同。
将寻会稽迹,从此访任公。
释解:秦望山属九龙山脉,在慈城(会稽城)东部,可眺望北仑与浩翰东海,南面是慈水、罗江、姚江。它们都通大海。

《登秦望山》明•王阳明

秦望独山万山雄,萦纡鸟道盘苍空。
飞泉百道泻碧玉,翠壁千纫削古铜。
释解:秦望山属九龙山脉,其中达蓬山、铜山位于现今宁波市江北区。

《秦望山》宋•林景熙

镌石奇功席卷来,眼中沧海一琼杯。
神山只有灵鳌背,徐福楼船不见回。
释解:徐福东渡在秦望山南下海。神山指宁波江北慈城一带的西悬岭、浮碧山、达蓬山系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9: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靖春等绘制的《中国大陆地层结构图》,给出了距今7万年至2万年前我国东海、黄海、渤海连在一起的“三海平原”。三次海浸迫使浙东一带的先民向北、向内地通过陆路与水路迁徙。他们既有集群,又有分批、分散分渐进的迁徙。“河姆渡文化”、“田螺山文化”、“芦花桥文化”、“钱岙文化”、“小黄山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 “凌家滩文化”、“大伊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等充分证明了“三海平原”的存在,同时也可以证实炎黄两帝部落的确是沿着我国东部海岸线走向迁徙。炎黄两帝部落从浙东出发,先民到了新的地方为怀念故乡,常把新的山名、地名取成与故乡一样的名称。”


--------------这一段是解开历史之谜的“金钥匙”!学习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9: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没来论坛,今天得来,看到版主发表邵启龙先生《简析中华远古文明之源》一文,也说几句。邵启龙先生当是文史研究专家,对此当做过深刻仔细色研究,本人看到过他的大论网文。
本人最近读了一些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文章,与邵先生观点大有出入。
大河论坛早时也发过 《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巩义 》,曾引起热议。我看,其中几位观点很值得赞赏,如:
焦作沁园春说:“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应该是个多元的,而不应该是唯一的。河洛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中华文明的全部。巩义河洛文化的重要区域,但说个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有待进一步论证。中华早期文明以黄河文明为中心,按照司马迁的说法:中国早期的黄河文明包括山西南部的古河东、河南洛阳一带(包括巩义)的古河南,河南焦作一带的古河内,史称三河文明。夏商时,河内称覃怀(除了焦作,还包括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南部的部分地区),所谓“怀”人之中称怀。怀地是否有地之中之意?可我们只敢说:焦作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还有人提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是黄河中下游,而在昆仑山一带,因为先秦以前中国有许多神话传说都与昆仑山有关。”“不否认河洛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但对“核心区”的称谓持保留意见。“中国”最早的概念是指与“四夷”相对应的中原地区,但“中华”的概念要比“中原”、“中国”大一些。中华文明应该包括中原汉文化和“四夷”少数民族文化。中国是个以汉民族为主的国家,所以就有不少人把汉文化的发源地,当作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了。我拿出西域文化,只是想说明:不要忽略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文明的存在。许多少数民族可以没有自己的文字,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但不等于这些少数民族就是没有文化、没有文明的。文字是文明的重要部分,但不是文明的全部。有关昆仑史前文明,有一本专蓍,并不全是神话。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济源有个叫冯维盛的农民,研究华夏文明起源二十多年,其它研究成果已经得到权威史学专家的认可,一本叫《华夏文明探源》的书,最近也已经出版发行。冯维盛的研究成果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古河内是夏文化的核心区,夏朝曾经以“原”为都城。陕西南部和以洛阳为中心的古河南,是周文化的核心区,商丘和安阳分别是商文化的核心区。我虽然参与主编过一本《怀商的历史与文化》的书,也中只是为了推销焦作的古代的商业文化,最多只是个“文化推销员”。别把我当文化研究人员与我讨论问题,本人不搞文化研究,对于文化探源之类的研究更是一窍不通。只是感觉这么大一个中国,文明的核心区应该是多元的而不应该是单一的。在承认文明核心多元化的同时,当然也不是否认巩义在中华文明发现史上的突出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1 21: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明的核心区应该是多元的而不应该是单一的。在承认文明核心多元化的同时,当然也不是否认巩义在中华文明发现史上的突出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5 09: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最早的概念是指与“四夷”相对应的中原地区,但“中华”的概念要比“中原”、“中国”大一些。中华文明应该包括中原汉文化和“四夷”少数民族文化。中国是个以汉民族为主的国家,所以就有不少人把汉文化的发源地,当作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7 17: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7 20: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0 10:29 , Processed in 0.0298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