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网络问政 于 2011-11-23 19:57 编辑
西周时期的书法遗迹,有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两宗。西周甲骨文字体纤小,大者不过长8毫米,宽5毫米,小者仅1毫米见方,风格接近殷末第五期甲骨文。从目前所见西周甲骨文来看,都是周初之物,不能反映西周的书法全貌。所以,人们讨论西周书法,通常是以青铜器铭文(金文)作为依据。 ‘按考古学的划分,西周处在青铜时代,而青铜大多被王室、贵族用来铸造宗庙的祭器,用于钟鸣鼎食的豪华生活。西周的青铜器,尤其是礼器,器形沉厚庄重,制作精美,饰以想象奇巧、怪异狞厉的动物纹样和布置严谨、变化复杂的几何纹样。繁文褥节的装饰,把器物包装得颇有艺术气质。 文字被纳入青铜器之上,比起用纹样装饰青铜器要晚一些。例如,在河南的夏代文化遗址出土的铜器上,已有简单的纹样却无铭文。铭文充当的角色,与器物的装饰美化大概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常常被置于器物的内壁和器盖的背面。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铭文的位置才有了一些变动。《栗书击》(晋)、《国差檐》(齐)、《中山王罄鼎》‘中山)等器的铭文,都堂而皇之地铸刻在器物表面显眼的位置上。这样反常的例子,恐怕也是“礼崩乐坏”的表现吧。 铭文的内容,涉及祭祀、战功、册封赏赐、土-----------
青铜器铭文,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金文、钟鼎文。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文字的产生发展、青铜器造技术进步、思想文化观念的改变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西周是青铜器铭文书法大发展时期,铭文书法的性质、内容、形式、数量、书体等都有比较大的变化,从结构的“式”和意趣的“势”入手,根据西周铭文书法择要举类,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端庄凝重。代表作有《大盂鼎铭》(康王)。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著名的青铜器,内壁有铭文达291字,为西周青铜器所少有。
2.姿放瑰异。代表作有《何尊铭》(成王),《复尊铭》(成王),《天之簋铭》(武王)。
3.质朴缜密。代表作有《作册今方铭》(昭王),《利簋铭》(武王)。
4.圆润整饰。代表作有《颂鼎铭》(宣王),《静簋铭》(穆王)。
5.排比装饰。典型作品有《虢季子曰盘铭》(宣王)。
6.荒率姿肆。代表作品是《敬氏盘铭》(后王)后世书法对此铭的书法形态特别钟爱,因为这种奇肆的书作在西周时期格外少见。
7.结构匀称。代表作是《毛公鼎铭》(宣王)。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发是西周时期书法的杰作,因物书铭,因形布局,大小合适,精细美观,堪称铭文书法之杰作。这不但体现了西周时期的字体特点,同时反映了当时在铸造技术和书法艺术上的高超精湛。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古代铭文书法艺术的宝库,填补了西周五篆真迹的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