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973|回复: 6

第三讲:武则天封禅嵩山的过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30 15: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696年,武则天登封嵩山大功告成,封禅中岳夙愿终于得到满足。
武则天革唐为周后,天授二年(691年)春一月,地官尚书武思文及朝集使2800人上表请封禅中岳。四年后,证圣元年(695年)九月,武则天将天地合祭,亲祀于南郊,又给自己加尊号为“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天册万岁”,重申其代唐为周为天之授意。于是王公群臣、四夷君长,又请她封禅神岳嵩山。三个月后,天册万岁二年(696年)腊月甲戌(初一),73岁的武则天从神都洛阳出发前往中岳嵩山封禅。到达嵩山后,一切就绪后,为表示对天地神祗的虔诚,武则天进入斋宫沐浴斋戒。壬午(九日),在嵩山之南举行柴燎仪式,祭祀昊天上帝,以显祖立极文穆皇帝、太祖无上孝明高皇帝配享。甲申(十一日),武则天在左右大臣、四夷酋长的簇拥下登上嵩山,在登封坛上举行了最隆重的祭天仪式。武则天从南面登上登封坛,北向而立,祭拜昊天上帝之后,接着就举行封玉册、置?活动。玉策是用金绳连编玉简而作成的,长一尺二寸,广一寸二分,厚三分,刻玉填金为字。玉策放在玉匮内,玉匮长一尺三寸,用黄金绳缠上五周,用金泥封好,再放在   内,是用方五尺、厚一尺的石头刻成的。用金绳缠绕五周,再用石泥封?,在?四角放上十二枚距石,然后埋于登封坛内。最后用五色土封成上面直径一丈二尺、下面径三丈、高九尺的圆形。这样“登封”的祭祀仪式才算正式完毕。这在新、旧唐书中有明确的记载,不过,武则天是循乾封元年唐高宗李治登封泰山故事而已。
李峤在《大周降禅碑》中对武则天的封禅仪式作了详细的描述:“甲申,御金跸,登玉舆,环拱百神,导从群后,遂陵桂萼,攀松磴,跨峥嵘而出烟道,排列缺而羾天门,羽节高挥,上干鸟星之次;龟坛下映,俯瞰鹏云之色。琼文秘检,络之以银绳;宝算休期,探之于金策。交在灵于咫尺,受洪厘于亿万。然后徜徉烟霄,怊怅古昔,凝神于九天之上,游目于八紘。着触石之雷雨,爰覃作解之恩;仰斗杓之运行,仍布维新之令。是日大赦,改元为万岁登封元年。欢浃幽明,庆霑动杆。千龄之统,由圣代而连皇;万岁之音,自神山而周四海。休气低而翔辇,神光起而属天。”这是迄今为止,能够见到的对武则天在大周登封坛祭天的最直接、最详尽的文字记载。宰相李峤在《大周降禅碑》还说:“如山于是事毕功,宏礼周,庆洽方,欲辑圭璧、陈  任,铺六代之礼文,受万邦之朝贺,宏规大业,其盛矣哉。”“大礼既毕,嘉应既臻,思欲契精爽于高明,剖灵符于峻极”。并对女皇武则天大加称颂,“盖千帝所不能及,六籍所不能谈!……屈己登女皇之位,此之谓神力”。武三思所撰的《大周封祀坛碑》也记载了当时的盛况:“天册万岁二年元月,三界有昭苏之乐,皇恩与和气同泛,帝泽共祥云俱尘,车书朔极远而穷幽,文物声明振天而动地”、“万骑齐驱,拥浮云而腾转电,虹霓作其旌    ,霜雪为其X帷歙野镛交太一之坛,帐殿贲山钟鼓沸天中之邑”。
满足了登封神岳的大愿后,心情舒畅的武则天遂下诏大赦天下,改元万岁登封,免除了天下百姓今年的租税,并大酺九日。大周登封坛南有槲树,大赦天下之日曾在其树梢上置金鸡榜。为纪念这次登封活动,取“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之意,武则天改嵩阳县为登封县,阳城县为告成县。
丁亥(十四日),武则天禅于少室,己丑,御朝觐坛受贺。下诏内外三品官以上的赐爵二等,四品以下的加官两阶,并免除洛州百姓两年租税,免除登封、告成两县百姓三年租税。癸巳,返回神都洛阳。两个月后,武则天因为封禅日为嵩岳神保佑,又尊神岳天中王为神岳天中皇帝,天灵妃为天中皇后,并加封夏启为齐圣皇帝,封启母神为玉京太后,少室阿姨神为金阙夫人,王子晋为升仙太子,别为立庙。武则天还亲自撰写了《升中述志碑》文,由相王李旦书后,刻立于大周登封坛之丙地(东南角)。   
此次武则天封禅中岳,突破了泰山为唯一封禅之地的旧制,使嵩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座举行过封禅大典的神岳。更特别的是,此次武则天封中岳神为“神岳天中皇帝”,这在五岳中是第一个被封为“帝”的岳神,从而确定了其五岳之尊的地位。而其它四个岳,则均是在北宋时才被加上“帝”号的。当然,武则天封岳神夫人为“天中皇后”、启母为“玉京太后”、少室阿姨为“金阙夫人”,这都是前所未有的。武则天所封的三个女性,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可以说是一个大胆的突破。
武则天中岳封禅,不仅对所封之“神”及人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对地名和年号的变更上,也说明了其“革命”性的一面。“登封”一词原是“登”泰山,“封”禅之意,亦指所设的“登封坛”之名。武则天把这个“神圣”的词语用到年号和地名上,说明了其变革的决心。在武则天封禅后,为了纪念这次封禅大典,将号召改为“万岁登封”,将“嵩阳号”改为“登封县”,将“阳城县”改名为“告成县”,以示其“登封”中岳,大功“告成”。
“封禅者,所以告成功也。夫成功者,德无不被,人无不安,万国无不怀。”看来,封禅不是一般的祭祀活动,只有政绩最佳、天下大治的皇帝才有资格进行封禅。“封禅,所以告成功,祀事无重于此者。因此武则天极为推崇和重视封禅。她的中岳登封之举,其意有以下几方面:一、完成唐高宗封禅中岳的遗愿,这在当时是大得民心的,也是团结李唐宗室的最好借口。二、昭告天下,登基称帝、革唐为周是上承天命。按《五经通义》的解释,登山封禅是改朝换代、天下大治的象征。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哝,武则天通过封禅,向世人宣告她称帝是上应天命。三、表明武周王朝兴旺强盛。封禅前,对外击败吐蕃进犯,收复安西四镇,设置安西都护府,对内平定了李唐宗室叛乱,政治日益清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相对稳定,少数民族倾内内附,出现了大治的局面,因而在武周王朝蒸蒸日上的时期封禅是恰得其时。四,利用登封笼络人心,强化统治。登封仪式中种种象征等级的礼器和过程可以向人们灌输天子统治的神圣性和合法性。再者,借机给官僚加官进爵,免除天下百姓租税,也可以树立自己的威信和仁爱的美德。五、显示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派,驳斥牝鸡司晨的谬论。武则天听政、登基,被不少士大夫视为女人干政,她要借登封来表示女人并不比男人差,不仅可以当皇帝,而且可以当个好皇帝。她在大周登封坛处立《升中述志碑》,就是她升中登封最好的说明,可惜碑文现在已轶失,我们不能具体体会武则天登封前后的心情。武则天一生对“登封”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一生两次封禅,是历史上登山封禅次数最多的皇帝。乾封元年,她作为皇后以亚献身份参加了唐高宗封禅泰山的活动。公元696年,她又以皇帝身份亲自封禅嵩山。其嵩山“登封”基本达到了她的目的。
武则天的一生中,最钟爱的山岳当属中岳嵩山。她不仅在嵩山进行了封禅大典,而且一生中8次至嵩山。除调露元年(680年)二月、永淳二年(683年)正月、永淳二年(683年)十月三度随高宗巡幸中岳外,以帝王身份幸中岳有五次:一为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封禅中岳,其它四次为圣历二年(699年)二月,武则天第五次巡幸嵩山,过子晋庙,立升仙太子碑;圣历三年(699年)正月,武则天第六次到嵩山;圣历三年(699年)四月,武则天第七次到嵩山;大足元年(699年)五月,武则天第八次到嵩山。(嵩山文化研究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0 15: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讲:武则天封禅嵩山的原因



武则天是第一个正式封禅中岳的帝王,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到嵩山封禅的皇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此可以说武则天因嵩山而独树一帜,嵩山因武则天而齐泰岳之贵,武则天的大手笔、大气魄书写了中岳嵩山的新篇章,书写了嵩山最壮丽辉煌的一页。那么武则天为什么弃泰山而封嵩山呢?



    1、为践祚帝位造势和寻找法理:武则天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唐高宗封禅中岳,借封禅彰显她参预朝政以来的致天下太平的非凡成就,为她实现自己登基称帝的政治目的服务。登基后,封禅中岳,以强调大周女皇君权神授、天授,标榜自己是真龙天子。这一点从她封禅中岳嵩山前的年号“嗣圣”、“天授”、“天册”就可以看出。证圣元年(695年)九月,武则天加尊号为“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改元为“天册万岁”,重申其帝位是“天授”之意,于是熟知其心理的王公群臣、四夷君长,就咸请她封禅中岳嵩山,《大周降禅碑》中说:“于是三灵耸听,万方翘首,群公陈禅草之仪”,这一来她的登基、封禅也就下顺民心了。但要上合天意,顺乎公理,就必须通过封禅来实现。虽然她的帝位是她的儿子李旦相让的结果,但通过封禅中岳嵩山,以表明自己君权确实是神授、天授,李峤在《大周降禅碑》中说:“讴歌而鼎新故革,揖让而改物承天”,“犹宝应慈物,推心坐雄帝之朝;吉祥哀时,屈己登女皇之位。此之谓神力云”。通过封禅,再次表明大周女皇君权天授、神授,代唐自立,天经地义。
     2、假借封禅获取信心,强化她的政治地位:武则天以先帝妃身份荣登皇后之位,后又被尊为天后,和唐高宗并称“二圣”,面对强大的保守势力,其内心也不免空虚,因此要通过封禅来突出她的政治地位,强化她的政治地位,史载麟德三年封禅泰山时,武后率六宫登山祭地时,歌舞者皆用宫人,帷帐皆锦绣为之,虽然一些大臣在下面窃笑,但这对她的政治地位和历史地位无疑有极大的提升和突破作用,封禅之后,她的皇后地位牢不可破。等到以女性身份而登九五之尊之时,她面对的传统保守政治势力更是时时给她造成心理压力。还未登基,徐敬业就打着“迎立中宗”的旗号反叛,登基后,更是小心翼翼,投鼠忌器,生怕再有人威胁她的帝位,于是要通过封禅表明她的一切都是顺应天意,假借封禅来增强信心,以表明自己的才能足以傲视天下男人,正如《大周降禅碑》所说:“天册金轮圣神皇帝陛下徇齐作后,聪明为辟,心悬万月,从雁塔而乘时足,驭千花自龙宫而应运”、“可以召玉帛,可以勒银绳,建显号而施尊名,飞英声而腾茂实,其唯我大周乎。”这样通过封禅中岳嵩山,她获得了极大的自信,既表现了自我,又增强了自尊心,满足了自大心理,“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你们安能不俯首称臣,恭敬从命,纵观从封禅泰山到封禅中岳嵩山几十年间,她玩群臣于股掌,操胜券于手中,挽狂澜于既倒,这等处变不惊,非有极大自信难以企及。
     3、抬高女性地位,向男尊女卑挑战:麟德年间,唐高宗要封禅泰山,武则天在《请亲祭地祗状》,批评封禅旧仪中,祭皇地祗典礼部分以太后配享却让男性公卿奠献,至为不当,于礼未安,要求由她率领内外命妇行礼奠献。麟德三年,武则天做为皇后在封禅泰山时行亚献大礼,这可真是石破天惊,女性参与国家最高级的祭祀大典,实为前所未有之事,也是空前的创例,她提高女性地位的用心昭然若揭。而祭祀中岳嵩山时,她作为皇帝亲自封禅,行初献礼,更是亘古未有,不仅突破了女性不参与大祀的禁区,还做为主角祭祀天地,不啻是对男性的绝妙讽刺。她这样做,不仅在于标新立异,彰显自己与众不同,她要告诉大家的是,牝鸡司晨,啼声照样嘹亮,太阳同样可以应声而出。《大周降禅碑》中说:“由牝马而御飞龙,自颓沙而臻练石”,她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男尊女卑的秩序,为天下众女子争一口气,让天下人知道男人能办到的事,她武则天、女人也同样可以做到。封禅中岳嵩山,就是要向天下宣示她掌政以来的丰功伟绩,可以和所有男性皇帝相提并论,毫不逊色,甚至于功勋卓著,不让须眉,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发展,正如《升仙太子碑》中说:“乾坤交泰,阴阳和而风雨调;远肃迩安,兵戈戢而烽燧静”,又如《大周降禅碑》中说:她的成就“盖千帝所不能及,六籍所不能谈。”她执政后,开女科举、请为母守孝三年、给自己加尊号“圣母神皇”、封禅中岳后加封启母为玉京太后、少室阿姨为金阙夫人、天灵妃为天中皇后等史实,足能证明她封禅中岳的目的就是向男尊女卑挑战,证明自己做为女性的非凡之处,证明男人能够做到的,女人也能做到,并且可能做得更好。
4、嵩山位居天中,地近神都洛阳,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嵩山位居五岳之中,四岳环拱,众星拱月,唯中独尊。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都是围绕“中”,一切都是为了“中”,因为“中”就是正,“中”就是中心、核心。每个人都希望前呼后拥,被拥在中间,每个人都希望进入权力中枢。但是历代都以五岳中的东岳泰山为尊,只因泰山位居东方,为日出之地,但武则天就不信这个邪,她认为中岳才是最尊。正如李峤在《大周降禅碑》中说:“以为礼神之宅,未有过于按驿,觐中土之神灵,刻石泥金,崇外方之祀,名臣于是乎断其去就,良史于是乎题其失得。然则置表测日阳城,当六气之交,祭林奠山太室为九封之长。神翰降生于廊庑,王畿仰瞩于峰岫,风雷所蓄俯镇于三河,辰纬所躔旁临于四岳,立崇乾事坤之兆疏,就下因高之位,舍此地也,畴其尚焉。”再者嵩山位居天中,是“会合阴阳交雨风”之地,阴阳在这里得以中和,封禅嵩山,足可以让打杀男权主义者的威风,让一些男皇帝为之英雄气短。因此武则天以其非凡的勇气打破了历来封东不封中、封偏不封正的旧习,到中岳嵩山来封禅,既打破了男尊女卑的伦理道德,又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嵩山,是京畿之地。自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武则天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之后,神都就成为武周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临近的嵩山亦随之成为京畿之地。武周朝疆域辽阔。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派大将王孝杰打败吐蕃,收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安西四镇”,使领土达到波斯湾。然而,囿于巩固帝位的需要及女性皇帝的局限,她的足迹并未遍及各地,除晚年返回长安住了两年,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洛阳及其附近。因此,她把封禅的目标锁定在嵩山,便不足为奇。
5、祈求嵩山神保佑,保佑大周国国运昌盛:武则天历尽千辛万苦,从才人到昭仪、从宸妃到皇后,从天后到皇帝,费尽了心机,绞尽了脑汁,才建立了大周国。为建立了大周国,她以驯服烈马狮子骢的惨酷手段打击反对她为皇后的政敌,以秋风扫落叶的冷酷心肠无情清扫自己称帝路上的绊脚石,李氏帝胄、武姓宗亲、权臣名将多少人都为之丧生,甚而连自己的亲生儿子李弘、李贤都难逃厄运,因此她肯定要千方百计维护她的胜利成果。为巩固大周政权,封禅是一个重要手段。她之所以到嵩山封禅,祈求嵩山神保佑大周国永久昌盛,代代相传,是一个重要原因。李峤在《大周降禅碑》中说:“皇猷永固将九地而齐贞,帝祚长隆一三天而其远。”正透露出武则天的封禅的本意,这从她称帝前后的年号上也可以看出,“永昌”、 “长寿”、“延载”、“长安”、“久视”,无一不寄寓着这一想法。但可惜的是,大周政权昙花一现,在她还没死时,就因五王政变,中宗复辟而寿终正寝了。这是历史的悲剧,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男性中心论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武则天认为,嵩山位于五岳之中,“中”是天地人合的象征,日月当空是权力集中的体现。嵩山位于五岳之中,“中”是核心,核心为轴,轴为帅也,就是说我是圣母,是国君是一朝之主,如同嵩山一样,嵩山是中央戊已土,万物土里生,最滋润万物之地,赋于万物之本的主宰者。一句话,中岳嵩山是天下之中,占居中央位置,距玉皇大帝办公的地方最近,到嵩山求拜,就会有求必应。
6、完成唐高宗嵩岳封禅的夙愿
唐高宗李治即位,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天下太平,遂于麟德二年(665年)率领庞大的队伍封禅泰山。
自泰山封禅之后,高宗一度产生过“遍封五岳”的想法。大概是晚年多住东都距离嵩山较近的缘故,有关高宗准备封禅嵩山的记载最多。综观上述史实,高宗中岳嵩山封禅的愿望由来已久,其中不能说没有武则天“劝”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是出自高宗本人的愿望。否则,又是“作奉天宫于嵩山南”,又是“召太子赴东部”(太子赴东都期间,“留唐昌王重福守京师,以刘仁轨为之副”)参与其事作何解释?然而,先因为“吐蕃犯塞”、“突厥背诞”,后由于“不豫”、“疾甚”等原因,唐高宗封禅嵩山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最终带着这一遗恨离开了人世。
武则天与唐高宗本是一对恩爱夫妻,无论从其早年“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的诗句,还是从高宗去世后“岂谓十枝坠景,遽沦悲谷之晖;八柱倾天,奄落闿阳之构。云舆在御,仙路方遥。攀号无再奉之朝,摧殒深百亨之痛。鼎豢弓剑,逾增日远之悲,璇寝衣冠,空怆月游之感”的思念,以及泰山东岳岱庙中由武则天立下并保存至今的“岱岳观造像双碑”(俗称“鸳鸯碑”)中,都能找到武则天与唐高宗相亲相爱的文献及实物见证。此外,武则天以周代唐,高宗“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的遗诏,无疑帮了她的大忙。因此,在平息武装暴乱、清洗政敌、统治地位趋于巩固之后,武则天怀着感激之情,选择高宗生前多次筹划而最终未能成行的嵩山,作为自己“告太平于天,报君神之功”举行封禅的理想地点,以此来表达自己感激高宗、继承高宗遗愿的心情。
7、嵩山地近洛阳,可节约开支,减少花费
    武则天选择嵩山作为登封的地点,经济原因的确是不可忽视的。武则天执政以后,为了收买人心,赏赐无度,花费了大量的钱财。为了获得庶族地主的支持,增设了许多机构和官职,官僚系统迅速膨胀,官员俸禄成为武周王朝的沉重负担。连年的对外战争又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证圣元年(695年),凤阁舍人李峤向武则天上了一道奏折,明确提出了制止逃户,增加国家赋税的方案。这说明武则天时期,均田制下的农民已经不堪重负,逃户问题相当严重,国家财政已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因为嵩山地近神都洛阳,她的统治中心,封禅中岳嵩山较之封禅其它四岳,可大大节约开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8、从政治方面来考虑,便于控制政局。
武则天刚临朝称制,徐敬业就以匡复唐室为名于扬州举兵,公开打出了反武旗帜。垂拱二年(公元687年)九月,虢州人杨初成“伪称郎将,矫制于都市,募人欲迎庐陵王于房州”,亦打出了反武旗帜。这些公开的反叛,武则天可以派兵镇压。让武则天头疼的是那些朝中大臣,像裴炎、刘祎之等人,都是武则天亲自提拔起来的,他们也不满武则天继续把持朝政。武则天非常清楚,她的臣下都受过正统的儒学教育,宁做李唐的旧臣,不愿做武周的新贵,时刻想着恢复李唐的统治。王涤武先生对光宅元年(684年)到长寿二年(693年)宰相之生死沉浮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武则天在这十年间任命过46人为宰相,“被杀或自杀者几乎占全数二分之一,被杀自杀与被流者几乎占全数四分之三。武则天政权之君臣关系可谓极度紧张,矛盾可谓极端尖锐”。武则天对公卿大臣并不放心,酷吏和恐怖政治只能暂时压制大臣,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她不敢远离洛阳到泰山封禅,嵩山离洛阳近,便于她控制局势。
9、从封建礼法方面可以回避李、武矛盾。
登封嵩山可以巧妙地避开李唐王朝与武周王朝、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关系。按《五经通义》的解释,登山封禅是改朝换代、天下大治的象征。乾封元年登封泰山,李治代表的是李唐王朝,武则天如果再到泰山封禅,代表的将是武周王朝,意味着武则天篡夺了唐朝天下,武李矛盾将表面化。武则天与李治是夫妻关系,高宗时代是她们夫妻共同治天下,再次登封泰山意味着否定李治,也等于打自己的耳光。在夫权思想居统治地位的封建时代,武则天既不能与李唐王朝公开决裂,也不能把李治当作反面人物,对这种复杂关系,她只能遮遮掩掩。选择嵩山作为登封之地,可以回避这些矛盾。
    武则天的两次登封活动,反映了武则天复杂的内心世界。争夺“亚献”身份时,她展现人们面前的是自信、机智和善变;登封嵩山时表现出的是她对夫权统治思想的无能为力和对她统治下的武周政权的沉重危机感。登封县的设置,是为了纪念她举行封禅嵩山的大典,也是为了纪念她建立武周王朝的艰难历程。
    10、嵩山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祖庭,中岳庙又是道教圣地,这也是则天女皇登封嵩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武则天崇佛信道尊儒。那种认为武则天只崇佛而排斥道、儒的说法,是与史实相悖的。正因为她有三教兼容的宗教思想,所以才能在她手下完成汇编三教精品的《三教珠英》。其中,武则天崇佛,表里一致,始终如一,简单地概括为“利用”二字,很难探究其真谛。她的母亲杨氏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受母亲信仰的感化,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已罩上了佛光禅影。她的青少年生涯,是在贞观年间度过的。贞观,是令人惊羡的盛世,亦是佛教大放光彩的年代。社会上崇佛的氛围,使武则天加深了对佛教的领悟。唐太宗说:佛教“洎乎近世,崇信滋深”,“始波涌于宫里,终风靡于朝廷”,“在外百姓,大似信佛”。太宗死后,武则天又入居感业寺三年多,亲身体验了尼姑生活。随后她日夜陪伴着崇佛的唐高宗。显庆四年,僧人智琮等奏请弘护法门寺真身塔,高宗即予“钱五千贯、绢五千匹”以充供养,又以绢三千匹令造与高宗等身的阿育王像,余钱修塔。次年将法门寺佛骨舍利迎东都洛阳宫内供奉,则天武后“舍所寝衣帐直绢一千匹,为舍利造金棺银椁,数有九重,雕镂穷奇”。‘可谓崇佛极为真诚!则天女皇为了登封嵩山,更加快了向佛祖靠拢的步伐。天授二年(691年)“夏四月,令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长寿二年(693年)秋九月,“加金轮圣神皇帝号,大赦天下,大酺七日”。延载元年(694年)五月,“加尊号为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为延载,大酺七日”。天册万岁元年(695年)春正月,“加尊号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证圣),大酺七日”。二月又去掉慈氏越古尊号。同年“秋九月,亲视南郊,加尊号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为天册万岁,大辟罪已下及犯十恶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大酺九日。”可以看出,这些尊号中都有“金轮”二字。有的学者认为,“武氏的转轮王信仰基本上是一种佛教的教化信仰。此教化信仰是武氏在登位之后用来施行的教化政策。”由此可以理解,武则天以转轮王的佛王形象出现,正是为登封嵩山做准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2 10: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4 13: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则天的一生中,最钟爱的山岳当属中岳嵩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7 17: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7 17: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真憨 发表于 2011-12-14 13:26
武则天的一生中,最钟爱的山岳当属中岳嵩山。

嗯嗯 必须的  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9 21: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0 06:28 , Processed in 0.03086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