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938|回复: 30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7 18: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南历史地位至高至上 安危关乎天下兴亡

第一部分:
  河南历史的地位 至高至上
  河南地处九州之中,有“中州”之称;河南横跨中国中部黄淮大平原,又有“中原”之谓;河南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数千年来,这一地区的政治安危关乎天下兴亡,经济起伏关乎国家强弱,文化盛衰关乎民族荣辱,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发展的根源性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类四大古老文明,无不有其源头活水。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就有“一元论”和“多元论”之争,但无论“一元论”还是“多元论”,中原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的地位在学术界历来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华夏文明的诞生地,河南所孕育的历史如木之根本、水之渊薮,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之源看,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或者在河南出生和活动,或者在河南建都立业,经过夏商周三代融合,形成了华夏族,成为中华民族主体;由中华人文始祖衍生出了数以千计的姓氏,以中原沃土为家,流布全国乃至世界的各个角落,如今的中华大姓中绝大部分源头在中原,河南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寻根谒祖圣地。
  从中华文明史之源看,学术界关于人类文明形成的标志,主要有原始农业、城邑、金属器具、文字以至国家的雏形,最能反映社会组织进化的就是城邑,所以考证文明的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找城”,找到了“城”也就找到了文明的源头、文明的遗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商周断代工程都不约而同把重点锁定在中原,经考古研究后发现,“黄帝”创业活动的重点地域即今灵宝西坡遗址、“禹都阳城”即今登封王城岗城址、“夏启之居”即今新密新砦遗址、夏代中晚期都城即今偃师二里头遗址等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城邑都在河南,这些考据都证明,由黄帝开始的5000年文明史,起点就在中原地区。在此前后,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最早摆脱了蒙昧和野蛮,选育、栽培、收割和加工农作物,发展了原始农业;炼铜、冶铁、制造工具,发明了冶金术;使用契刻符号、甲骨文记载表意,创造了文字;开启了大规模城垣建筑规制的先河,建立了城市;黄帝在有熊(今新郑市)开创初始的政权制度,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初现了文明曙光。而中国第一个国家夏出现并发展在为“天下之中”的中原地区,所以“中国”就成为我们国家的称谓。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历史有多远,河南历史就有多远。
  (二)史实的重大性
  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历史舞台的中心,和平时期是首善之区,战乱时期是必争之地,许多史实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作用,司马光所言“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就是生动的写照。五千年文明史中,一幅幅惊心动魄、震古烁今的历史话剧在此拉开帷幕,各路英豪“你方唱罢我登场”,既有决定王朝更迭的重大战役,也有奠定宏图霸业的诸侯会盟;既有牵动天下的治国方略,也有关乎兴衰的重大改革;既有促进民族团结的和亲之行,也有广结万邦的友好出使;既有为推动经济发展、加强政治统治开凿的大运河,也有为促进对外交流开辟的丝绸之路;既有儒释道法的思想巅峰,也有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无不浓墨重彩地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
  这些重大史实,对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意义,不仅左右着中原地区的发展,也事关全国的发展,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重大作用。如,大禹临终时将职位传给伯益,他的儿子启出兵杀死伯益并建立夏朝,开创了以后历代王朝由一家一姓世袭统治的先例,禅让制由此被世袭制所替代,“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对历史发展具有长远意义,不仅决定着古代中国的发展轨迹,也推动着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始终成为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如,出生于上蔡的秦朝宰相李斯所提出并实行的郡县制,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地方政权建制,影响了数千年中国行政层级架构,一直延续至今。
  对历史兴衰具有转折意义,不仅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也反映着中华文明的曲折演变。如,北宋的覆亡和宋室的南迁,使中原地区失去往日中心地位并日渐衰微,此后古代中国发展虽仍有不少亮点,也曾出现了永宣之治、康乾盛世,但从整体上看在世界文明发展竞争中开始逐渐衰落。回顾中原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河南历史在中国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原治则天下治、中原兴则天下兴、中原废则天下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8: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内容的全面性
  优越的物候和区位条件,长期的中心地位,使中原大地成为古代中国社会万千气象的折射镜,使中原文化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万花筒,也使河南历史成为中国历史风云变幻的大舞台。
  具体说,一是体现在多样上,涵盖了人类的起源、物种的发生、社会的演变。从早期的猿人到早期的智人,再到现代人的演进和形成,都在中原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印,是人类演变的一个缩影;从将野生植物培育成农作物到将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与人类文明密切相关的动植物品种大多最早在中原地区选育成功;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再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原地区最早跨入先进社会形态的大门。
  二是标示在丰富上,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教育等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关键性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政权更迭、制度创新,还是新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产业形态的产生发展;无论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艺术品种形式的丰富,还是重要军事战争的发生、军事理论的孕育和军事人才的成长;无论是科技发明、科技巨擘,还是官办的教育机构、民办的著名书院、世人敬仰的教育大家,都可以在中原找到典型事件和代表人物。
  三是反映在完整上,涵盖了历朝历代每个历史发展阶段,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整体嬗递体系。中国文明有多长,河南文明就有多长,河南起步、辉煌、鼎盛、衰落、复兴的历史轨迹与中国的历史轨迹是呈两条高度正相关的曲线。我们参观今天的河南博物院,形成的共识就是藏品具有“多、全、土”等特点,“多”就是多种多样,藏品极为丰富;“全”就是囊括各个发展阶段、各个朝代;“土”就是在河南本地挖掘出土的。我到过很多博物院,不管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没有一个像河南博物院这样,其藏品都是在河南“土生土长”的。综上所述,河南历史纵向发展不断线,横向剖析不缺项,是研究中国历史无可替代的一本重要教材。
  (四)影响的深刻性
  数千年来,在河南上演的史剧,上牵江山社稷,下连黎民百姓,既影响着生产方式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沿袭,也影响着上层建筑的演进、民族精神的塑造。
  一是推动重大政治制度的演进。从诸侯分封制,到郡县制、路府制度,建都中原的王朝政权,所形成的治国理念和政权架构,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基础。隋炀帝在东都洛阳开始施行科举制度,到1905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在开封结束,经历代完善确立了中国上千年封建社会选人用人的基本制度模式,时至今天考试制度仍然是中外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从夏朝开始的“公田之税”,历经宋朝的封建租佃制等数次变革但万变不离其宗,直到2005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取消农业税,再到2006年全国全部取消农业税,延续数千年的“皇粮国税”才得以“寿终正寝”。
  二是推进思想观念的传承。在中原厚土产生的深邃思想,如礼义廉耻、仁爱忠信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天下大同的文化气概、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循道立德的理性品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庸辨证的思维理念等,经过了千百年的岁月积淀,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和主干,至今在中华传统道德中、中华文明精神中仍有着重要的地位,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被人们和社会广为接受和传承。
  三是影响民间礼俗的沿袭。在中原起源的婚仪、饮食、服饰、日常起居、信仰、节令等各个方面的民风民俗,大多沿用至今,通行全国乃至世界华人圈,成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签。周公在洛阳制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经过演进成为提亲、定礼、迎娶等习俗,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主要婚俗。我曾到新加坡民俗馆参观,发现他们的婚俗习惯和中原一模一样,说明中原的礼俗不仅影响到全国,也影响到了东南亚。我国传承已久的九九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观赏菊花的习俗就源于河南,被国家定为“老人节”、民间称为“孝道节”。可见,把河南放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去考量,河南历史左右乾坤,决定着古代中国的发展方向;跨越时空,影响着现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8: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延续的长期性
  自远古至当今,中原地区虽然战乱频仍、历经磨难、饱受风霜,但河南历史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始终一脉相承、坚韧强固,并且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一是早期文化谱系不断。从50万年前的南召猿人,到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形成了完整的发展链条,始终自成体系。而其他地区大致相当的史前文化,有的影响有限、有的无续而终。
  二是中心地位持续较长。从夏商时期的天下之中,到周、秦、汉、唐等时期与关中地区的互为犄角,再到五代、宋辽时代的辉煌鼎盛,先后有22个王朝定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原地区长时期作为核心区域而存在。这在中国找不出第二个地方,惟有河南。即使北宋覆亡以后,政治中心虽经南迁北移,但中原地区作为战略要地,历史文化仍以强大的发展惯性、坚韧的生命力不断向前推进。
  三是文化传承绵延不绝。千百年来中原文化不因历史尘封而失色,不因时代变迁而黯然,始终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力量。特别是起始于殷商时期在中原形成的甲骨文的文字体系汉字,至今仍是我国传承文化的载体和工具,但同为著名古文字的埃及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却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之中。而且中国文字神奇无比,每一个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即将在河南安阳市开馆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就将彰显中原文化的更大魅力。作为支撑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地带,河南历史的气脉一以贯之、传承不止,也使中国历史的气脉生生不息、代代相续。
  (六)辐射的广泛性
  文明的发端地必定是文明的辐射源。中原文明因包容而博采众长,因开放而不断创新,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发展张力。
  从现代的地域视角来透视中原文明的辐射力,一方面,国内影响范围大。国内很多地区都与中原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岭南、赣南、闽台等地族群都是吸收了中原文明的先进因子,加快了当地文明演进的步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伴随着大量中原人南迁、北方少数民族内徙的脚步,以及历代王朝以中原文化为范本向全国推广和其他区域族群因仰慕主动学习,中原文明作为先进文明,其基本礼仪规范、道德标准、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等,日渐被全国其他地区的群众所接受,从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日渐繁荣,出现了“中国之礼、并在诸夷”“化民成俗、万里同风”的现象和效果。如海内外客家人过节吃饺子的习俗就源自于中原。
  另一方面,海外传播异域广。秦汉以来,中原文明通过陆路和海路交通,向东影响了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向南影响了越南、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向西则开辟了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影响了中亚、西亚、东欧等地。北宋以后,又凭借先进的航海技术远播南亚、非洲等地,开辟了文明海路传播的新纪元。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的文字就是在汉字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日本京都更是仿照中国唐朝的洛阳和长安城而建造的。据有关专家考证,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是由商末周初时期殷人经白令海峡迁徙去的,也有专家认为印第安文字是受甲骨文影响形成的。如果把汉文化的辐射范围称为“汉文化圈”,那么作为中华文化的骨干,中原文化的辐射形成了一个轮廓清晰的文化圈层,以当今自然地理为划分,河南是“汉文化圈”的核心极,中国成为核心层,周边国家和华人聚集区则构成了辐射圈。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因黄河冲积形成的中原沃土而发端,因中原的引领而前进,因中原的勃兴而昌盛,因中原的先进而远播,因中原的坚韧而绵延。中原文明的发展轨迹是华夏文明的完美体现,河南历史的壮丽华章是中国历史的精华浓缩。可以说,不了解河南历史就不了解中国历史,要了解中国历史就要从河南历史翻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8: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部分:
  河南历史的内容 华彩厚重

  河南历史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文明很长的一段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主流时段,构成了中国历史的血脉筋骨,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荣耀,谱写了中华文明最集中、最重要、最耀眼的华彩乐章。
  第一,中华民族的孕育地,华夏文明在这里起步
  纵观人类四大古老文明,无一不是沿河而萌生、而发祥。“河”,因其冲积形成的平原为人类繁衍提供了物质条件,又因其自然生命为文化生命提供了本体基础。在古代,文明与河流生生相息,《史记》就有“川竭国亡”的记载,就是说,随着河流枯竭国家就灭亡了。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发端了古印度文明,黄河、长江流域则造就了中华文明。但国外三大古代文明由于种种原因或中断或式微,而主要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成为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黄河在河南境内流经700多公里,处中下游地段,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人口密集、物产丰富、精英荟萃的经济社会环境,使河南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之地。
  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中原地区是中国有人类出现和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史有明载、地有确迹、代有传说、世所认同。考古发现证明,人类较早在河南出现。约50万年前,河南境内已有人类“原始群”,其中“南召人”是较早的直立人,与“北京人”生活的时代相当。距今10万年的“卢氏人”,被公认为中国较早的智人。8万~10万年前的“许昌人”,是东亚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类起源的重要例证。专家研究表明,人类较早在河南繁衍。在河南这片土地上,中国古代人类从穴居野处、构木为巢、茹毛饮血而衣皮革,到削石为器、狩猎捕渔、学会用火、化生为熟,完成了由类人猿向现代人的进化,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领先迈进父系氏族社会。传说故事说明,人类最早在河南生息。“盘古开天、血为淮渎”源自河南,至今仍有盘古山、盘古洞、盘古井等众多遗迹。伏羲女娲繁衍人类,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根之祖”。初都淮阳的炎帝与出生并建都于新郑的黄帝开创了多元一体民族生存繁衍的格局,成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几千年来一直受到炎黄子孙的无比尊崇。近年来我们连续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华人齐聚、世人瞩目,河南被全球华人公认为追思先祖懿德的祖根之地,传承中华文明的心灵故乡。
  文明在此初露曙光。浏览汗牛充栋的中国典籍,翻阅浩如烟海的历史画卷,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族的先民在中原大地开农耕、建都城、造文字、冶铜铁,拉开了中华文明的第一幕。文明发端的初始点在河南。在约9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河南先民已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垦荒播种、驯化家畜,开启了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先河。7000年前河南已成为旱地粟作农业的起源地和中心区域,冶铜、纺织、酿酒、玉器等手工业已经达到比较发达程度。舞阳贾湖遗址、郑州西山古城、偃师二里头遗址都是早期文明在河南起源的实证。文明元素的融合点在河南。河南是中国早期文明交会的重要地区,五帝时代以大中原为中心的邦国文明,夏商周时期问鼎中原称霸一方的王国文明,秦汉以后开疆拓土天下一统的帝国文明,不仅多数源头在中原、核心地区在河南,而且与其他地区文明在河南激荡发展、互促互动,形成了以中原文明为核心、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例如,在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中原地区博采了山东大汶口文化、湖北屈家岭文化等区域文明的成就,融合发展并日益成为中华文明的中心。目前大汶口文化遗址以周口、商丘为中心,遍布河南9个地市;屈家岭文化在河南共发现140多处遗址。文明推动的支撑点在河南。从黄帝时代到夏商周时期,中原文明不仅发展快,而且影响深。禹都阳城、殷汤都亳、盘庚迁殷、周公营洛,使河南长期成为王朝京畿腹地,有力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进程。从仰韶时期的锄耕农业到龙山时期的犁耕农业,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基础。从黄帝发明冶金术到殷墟出土惊世骇俗的青铜器,冶铜铸器之火成为文明社会发展之光。从贾湖遗址的刻画符号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使文明的种子落地发芽、生根开花、结果传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8: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在此最早形成。中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的建立、统治思想的形成,都与河南密不可分。5000年前,黄帝在新郑建立“有熊国”,出现了国家最早的雏形。颛顼、帝喾、尧、舜等先后在河南地区建立早期政权,借神助政,设置官职,使政权迈出了走向成熟的一大步。公元前21世纪,启建都于登封阳城,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夏朝在河南建立,成为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里程碑。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的新著《最早的中国》,在偃师二里头遗址首发,从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夏王朝在中原的形成过程,揭秘了“中国”的诞生史。
  第二,众多王朝的建都地,政治风云在这里际会
  河南居九州之腹,中天而立,有“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之说,自古以来就是政治博弈、政权更迭、政体演变的大舞台,发生了难以数计的重大政治事件和政治活动,积累了大量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经验,集中体现了中国政治文明的鼎盛与辉煌。
  建都立业的福地。河南自古为帝王之州。“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夏朝17个帝王15个建都河南,商朝5次迁都4次在河南,西周营建洛邑,东周迁都河南;此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各国、北宋等均在河南建都。从夏算起,先后共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在这里施展治国抱负,屡有政治建树,几度形成了政治文明的巅峰与辉煌。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有洛阳、开封、郑州、安阳四个。十三朝古都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从周公营洛确定“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到武则天定为“神都”,千年间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西周建都丰镐,但把洛邑作为统治东方的中心;隋炀帝曾征召200万役丁兴建洛阳城,朝官均至洛阳,其地位超过京城长安;唐高宗正式以洛阳为东都,政治地位与长安比肩。七朝古都开封在北宋时期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六朝古都安阳三千年前就是帝都,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此,商朝在此统治273年。郑州是殷商时代规模最大、地面保存最好的古都,至今尚保留着远古时期的商文化遗存。除四大古都外,河南新郑、濮阳、禹州、许昌、汤阴、商丘、淇县、南阳、邓州、沁阳等11个城市在历史上都曾作过都城,中原大地形成了最密集的古都群。
  政治角逐的战场。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历来是帝王将相逐鹿之地,是各种新旧政治势力交锋之所,发生了许多政治事件,推动或迟滞着历史发展进程。鸣条之战催生了商王朝的建立;商王盘庚迁都安阳,开创了奴隶社会的鼎盛繁华;八百诸侯孟津盟誓,拉开了商亡周兴的序幕;春秋时期的葵丘会盟、践土会盟、戚邑会盟,战国时期的渑池之会,以及北宋与辽国的澶渊之盟等,都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赵匡胤在今河南新乡封丘县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长达168年的辉煌。我们熟知的“问鼎中原”的历史典故,就是在诸侯角逐中原中产生的。大家知道,鼎四平八稳,庄重大气,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传国重器,是王权的象征、安定的标志。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五霸之一的楚庄王趁讨伐外族之机,意欲挑战周王室权威,向周王室的使臣王孙满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这就是“问鼎中原”的故事。从此以后,“问鼎中原”就成为夺取天下的代名词。
  制度变革的温床。早在远古时代,三皇五帝就在这里建立了影响中国政治文明进程的典章制度。夏朝置百官理政务,定刑律设监狱,制贡赋征税收,建军队立宗庙,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套较为成熟的国家制度,特别是世袭制替代禅让制,确立了中国古代社会国家权力交接的最基本制度,延续了3000多年。体现宗法等级秩序、规范伦理道德的“周礼”等典章制度,都始于中原地区。春秋时魏国李悝变法开启了变法先河,迅速从魏国传到楚国、卫国,并由河南人商鞅传到秦国,成就了始皇霸业;曹魏时期禹州人陈群设计的九品中正制,延续了三百多年,是魏晋南北朝士族大家形成的制度基础,对时局和后世的政治生态影响深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8: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农耕文明的至高地,经济发展在这里兴盛  从夏朝到北宋的3000多年,河南一直处在全国的经济中心地位,农耕文明遥遥领先,工商文明繁荣发达,代表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  农业先进发达。古代的中国以农开元,以农立国,以农为基,农业的起源、农业技术的发明、农业理念的成熟,无不与中原密切相关。中原地区早在裴李岗文化时期已开始种植粟、稻等谷物,到西周时期农作物得到广泛种植,汉代已有“五谷”、“九谷”之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掌握了保墒防旱、耕耙耱压锄相结合的精耕细作技术,至今仍为中国北方农业生产所应用。农具的发明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上古时期的耒耜、商代的青铜工具、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秦汉时期的耧车等,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中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先进的水利工程和灌溉设施推进了农业进步,大禹“致力乎沟洫”、春秋时期西门豹治邺、孙叔敖在固始修建“期思陂”,以及汉代兴修的“鸿隙陂”、“六门陂”,都极大地改善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条件。先进的农业思想成为农业发展的推动力,《齐民要术》、《四时纂要》、《农桑辑要》等为代表的古代农学著述都诞生在河南,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农耕文明的发达成就了河南“天下粮仓”的美誉,“中原熟,天下足”成为代代相传的佳话。战国时期的韩国都城宜阳,储存了大量粮食,史书有“材士十万,粟支数年”的记载,说明当时中原地区农业非常发达。隋朝六大官仓河南有其五,其中洛阳的含嘉仓堪称我国古代第一粮仓。如今的河南依然演绎着“天下粮仓”的传奇。河南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以上的粮食,不仅养活了全国1/13的人口,还供应省外粮30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年又战胜去冬今春50年一遇特大旱情、麦收期间风雹连阴雨、8月份大风暴的袭圌击等灾害再夺丰收,达到1078亿斤,全省粮食产量连续四年超过1000亿斤、连续六年创历史新高、连续十年居全国之首。  手工业门类齐全。伴随着农耕文明进步,河南陶瓷、冶铸、纺织、酿酒和造纸等手工业快速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手工业发展行业多,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了原始制陶业、原始纺织业和原始酿酒业。特别是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酿酒遗物,美国一家酿酒厂根据从古酒残留物中分析出的配方,复制出一种包括大米、蜂蜜、山楂在内的“贾湖城”啤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出现了冶铜铸器、制骨、木漆器、石玉器、酿酒制造的手工业作坊和专业的手工业者。到了汉唐时代手工业门类已非常齐全,除了冶金铸造外,还有金玉铜加工、兵器制作、丝麻纺织、酿酒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业发展规模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河南就拥有全国最大的冶铁群,南阳、舞阳、登封等地都是全国重要的冶铁基地。汉代河南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冶铁中心,目前已发现冶铁遗址20多处,仅巩义市铁生沟冶铁遗址就发现炼炉、熔炉、锻炉20座。郑州发现的汉代冶铁高炉是世界上最早的椭圆形炼炉,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高的炼铁炉,比欧美国家早了1800多年。“缫丝夜夜织,万梭为一素。”盛唐时期河南丝织业空前发达,每年从河南地区仅绢就征收700多万匹。北宋时期,陶瓷业在全国占据着重要位置,“纵有家财万千,不如钧瓷一片”,全国五大名窑中汝、钧、官都在河南;军器制造业规模庞大,东京东西官营作坊拥有工匠近8000人,仅弓圌弩的年产量就占全国的70%以上。  商业繁荣鼎盛。商业鼻祖、商部落的王亥“肇牵牛车远服贾”开中国商业先河,中原商业由此不断发展与繁荣。在王亥的带领下,商部落种植业、养殖业得到发展,在自给有余的情况下,商部落的人便将多余的农产品拿到别的部落去交换,以换取需要的东西,于是人们就把商部落做生意、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把做生意、做买卖的各种事情称为“商业”。商丘的“丘”字在《说文解字》中是集市贸易的场所,商丘的含义也就成了商人进行商品交易的地方。据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考证,商部落最早的商品交易市场,在今天商丘的火神台。商业理念在全国领先,历史上,商丘人计然讲求“积贮之理”,洛阳人白圭提出“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南阳人范蠡倡导“富好行其德”,洛阳人桑弘羊主张“农商交易,以利本末”,巩义康百万家族信奉“留余”家训等,都成为中国商业思想的重要内涵。商业都市盛极一时,秦汉时期已形成了洛阳等十多个地区性商业中心。洛阳在隋朝时仅丰都一个市场就有3000多个店肆,盛唐时已成为国际性商业大城市,居住着不少外国商人,不但有行业商会,还有管理市场的“市长”。开封在北宋时人口逾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已经突破“坊”与“市”的区域限制,商业活动扩散到大街小巷,最早出现“夜市”和“城圌管”,形成了近代都市商业街的雏形,并设立有“交子务”,负责向全国发行纸币。北宋《清明上河图》生动刻画了“八荒争辏、万国咸通”的繁荣景象,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等认为,宋朝商业方面的发展可以称为中国的“商业**”,对整个欧亚大陆都有重大意义。商品贸易空前活跃,纵横上万里、跨越亚欧非、连接东西方的古代丝绸之路不仅起点在河南,而且有洛阳、南阳、方城等众多节点和驿站;始于隋唐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开启了河南与江淮地区及北方水系的水上商贸往来,“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是当时水运繁荣的真实写照;宋时中原地区陆路贸易十分活跃,八方商旅以开封为中心向全国辐射;明清时期,朱仙镇、回郭镇、荆紫关、赊店镇等成为地区性贸易中心,晋商、秦商、徽商云集河南,山陕甘会馆等贸易乡会星罗棋布、多达百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8: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元典思想的诞生地,核心文化在这里光大
  古往今来,在河南孕育和产生的众多思想学说,交相辉映,积淀升华,铸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
  产生了思想源头。河洛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源头,河洛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河图”、“洛书”。伏羲受之而作八卦,大禹受之而创“五行”。八卦五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中华世纪坛的世纪大厅内浓缩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圆壁浮雕就以河图洛书为第一组,太极八卦为第二组,可见河图洛书和八卦五行的源头地位。周文王囚禁于今天汤阴的羑里城,在河图洛书和八卦的基础上,形成了《周易》,其核心是和合思想,代表了上古贤哲的社会政治思想,它不仅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而且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中,构成了古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文化载体和思想灵魂,从此开启了道家、儒家、墨家等中国主流思想各种流派,被誉为“群经之首”。北京大学教授冯友兰先生称《易经》是一部辩证的“宇宙代数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称赞《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老子承《易经》之风,下启《易传》之理,作《道德经》,以独特的方式创立了道学,主张阴阳相济的道之和、人与天的自然之和;孔子吸纳《易经》之精髓,作《易传》,并以此为基础产生了儒学,提倡以“尊礼亲仁”、“和而不同”、“中节平适”为主的人之和;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借鉴吸收了《易经》的思想,倡导“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法家崇尚法不阿贵、绳不绕曲等思想,也是追求平等和谐;墨子宣扬“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等思想,核心也是上下内外和睦同心;杂家、名家等对和合也都有自己的见解和阐释。和合思想是中华传统中独特的、延续不断的重要的哲学概念、文化理念、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今天和谐社会建设可贵的思想资源。去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和”字主题,就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孕育了儒家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祖籍在河南商丘的宋国,曾周游列国14年,讲学游说的主要活动地域在中原的周、卫、陈、宋、郑、蔡、楚等诸侯国,河南对其思想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史记》记载孔子曾先后四次在河南问礼于老子,并感叹“吾今见老子,其犹龙也!”如今洛阳老城文庙门口、鹿邑县城西街都保存有“孔子问礼处”的石碑。孔子的中原之行吸收了许多中原人士的思想精华,比如其“近者悦,远者来”的执政观点,就是采纳了当时叶邑(今叶县)地方长官叶公的主张。孔门弟子三千,七十二得意门生中最著名的子贡、子张、子夏都是河南人,他们在形成、丰富和发展儒家思想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唐代大儒孟州人韩愈提出了一套道统谱系,不仅解决了儒学的继承问题,而且对后来的宋明理学有直接启发。儒学思想体系的重大创新宋明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是河南嵩县人,他们的学说把儒家思想推向一个新的思想高峰。大家熟悉的“程门立雪”,讲的就是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人杨时到程颐门下求学,恰逢程颐午睡,天降大雪,他就恭恭敬敬侍立门外等候,等程颐醒来时,已成为“雪人”。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上承程颐,下启朱熹,形成独家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个典故就生动说明了二程思想的魅力。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二程、范仲淹、朱熹、吕晦等都曾在此讲学。儒家思想在河南丰富发展,不仅延传二千余年,而且超越地域和时代,传扬到世界各地,在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形成了道家学说。道家鼻祖老子是河南鹿邑人,长期在洛阳担任史官,在灵宝函谷关完成了著名的《道德经》,被视为中华的哲学宝典、宗教圣典、文化名典,对西方哲学思想也产生着滋养作用。尼采称赞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托尔斯泰说,孔子、孟子对他的影响是大的,而老子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道德经》现已成为世界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文化名著。比老子晚200年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集道家思想之大成者庄子是河南民权人,他把道家的人生学说与精神境界推到了顶峰,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的代表作《庄子》阐发的人生智慧直到今天依然充满生机、给人启迪,其中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如螳螂捕蝉、庖丁解牛、庄周梦蝶等等,更是早已成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庄子的影响下发展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既互相分立又互相补充,共同成为中国文化及哲学的根源和重要思想流派,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形态和精神特质。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曾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丰富了宗教文化。中原是佛教在我国内地传播最早的地区之一,并以此为中心向全国扩散,佛家中的禅宗、天台宗、净土宗、临济宗等祖庭均在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寺院,这里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和第一部汉文佛律《僧祗戒心》,被称为中国“释源”。在佛教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贡献突出、鼎鼎大名的玄奘法师就是河南偃师人,他主持译出的佛教经典占唐代新译佛经总数的一半以上,创立了唐代佛教的第一个宗派。南北朝时期建造的著名佛教三大艺术宝库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宋时期的开封相国寺成为中外闻名的最大佛教活动中心,被称为“大相国寺天下雄”,是推动佛教信仰大众化的净土宗的祖庭;佛教文化中国化初步完成的标志“禅宗”的祖庭就在嵩山少林寺。同时,中原也是道教传播最早的地方,早在东汉时期在河南北邙山就创立了道教最早的传教点——五斗米道,道教十大洞天之首的王屋山就在河南济源市,登封中岳庙是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之一。中原儒、释、道三教和谐共处,堪称文明史上的奇观,少林寺内的“三教合一”碑就是这一境界的有力见证。
  此外,法家、墨家、杂家、名家等创始人或集大成者大多是河南人,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对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原思想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化成作用是任何其他地域文化所不能比拟的,它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引领着中华文明的进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8: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兵家必争的战略地,逐鹿中原在这里上演
  中原历来都是军事角逐的主战场,众多军事思想异彩纷呈,众多军事人才纵横捭阖,众多军事战役惊心动魄,泼洒出一幕幕撼天动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军事人才成长的沃土。数千年来,中原大地军事人才灿若星河,光耀神州。河南新郑人黄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军事家,曾“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经过“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河南淇县人鬼谷子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军校”,其旷世奇书《鬼谷子》被称为“治人兵法”,培养出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一批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不但在我国家喻户晓,而且随着美国迪斯尼公司卡通片《花木兰》的热播,美名传遍全球,新闻媒体称赞“古有神州花木兰,替父从军英名响;今有卡通‘洋木兰’,融中贯西四海扬。”宋朝河南汤阴人岳飞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以“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壮志、“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豪情,矢志抗金,屡挫强敌,令敌手闻风丧胆,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无奈感叹。此外,无论是我国最早的女军事家、葬于河南安阳的商王武丁王后妇好,编著我国最早兵书《六韬》的周代军事家、河南卫辉人姜尚,与孙武齐名的大军事家、屯兵今河南孟津的吴起,还是“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的战国军事家、河南南阳人范蠡,“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的战国纵横家、河南洛阳人苏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西汉军事家、河南禹州人张良;无论是“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的魏国军事家、河南温县人司马懿,第一次在军事领域提出“战略”概念的西晋军事家、河南温县人司马彪,指挥淝水之战力克苻坚80万大军的东晋名将、河南太康人谢安、谢玄,还是“守一城、撼天下”的唐代名将、河南邓州人张巡,明代抗倭名将、祖籍河南卫辉人戚继光、“城亡与亡”的抗清名将、河南开封人史可法等,都是人们尊崇、歌颂的对象,他们的军事思想至今还被世人称道,他们的英雄事迹至今仍被世人传颂。
  军事战争角逐的重地。中原作为位居中枢的战略要地,自古就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据《明两京十三司战例分布表》记载,从先秦到元明,中原有记载的著名战争就有820起。三代时期,鸣条之战、牧野大战是王朝更迭的决定战,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因此终结。春秋战国时期,鄢陵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召陵之战、伊阙之战等著名战役都曾在中原大地展开,成为群雄争霸的中心。秦汉之际,楚汉激烈相持,在河南荥阳进行了一场关键战,约定以当地的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今天刻于象棋棋盘的“楚河汉界”就由此而来,鸿沟成了对立双方矛盾的代名词。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两大政治集团在官渡展开大战,曹操以两万兵力力克袁绍十万大军,写下了其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也为统一北方、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础。唐朝“安史之乱”期间,河南境内睢阳、南阳和洛阳邙山之战,决定了叛军的败亡与唐朝的中兴。发生在北宋时期的开封攻守战、南宋时期的朱仙镇大战和蒙古与金国争夺中原的三峰山之战以及敲响明代覆亡钟声的汝州歼灭战,都关系着当时政局时局的重大变化。
  农民起义发生的肇始。秦朝时期,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在现在河南的淮阳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河南长垣人翟让领导瓦岗寨起义,成为隋末起义军势力最强大的一支。此外,绿林军、赤眉军、黄巾军,王仙芝、李自成、白朗等农民起义军在河南都留下了斗争的足迹。历史上100多次农民起义,几乎都能找到与中原地区的连接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8: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大发明的发端地,科学技术在这里繁荣

  历史上的河南,既是全国经济社会繁荣之地,也是中华民圌族科技文明发达之域,孕育出众多影响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创新成果,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四大发明”的故乡。代表中国古代杰出科学成就的“四大发明”均发轫于中原。东汉蔡伦在洛阳发明了造纸术。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圌药在北宋初年广泛运用于军事等领域。指南针在宋代已大量用于航海。四大发明为工业**、航海技术**、军事斗争和知识加快传播创造了必要条件,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评价:“11至12世纪(宋代)中国的科学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的顶峰”,而当时的中心就在河南。  中医药技术的宝库。中医药技术起源于中原,中医药大师荟萃于中原,中医药巨著问世于中原。相传伏羲“制九针”,炎帝、黄帝尝百草。中医学的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均出自中原。河南南阳人“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临床诊断理论的基础,被誉为“中国医方之祖”。从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疾疫横行加之战乱频仍,人口从5650万人锐减到1600万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悲伤地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经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正是该书的出现,才有效抑制了传染病的蔓延,保证了华夏民圌族的繁衍壮大。后人之所以称之“医圣”,不仅因其医术,也因其拯救了整个中华民圌族。唐代河南汝州人孟诜所著的《食疗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饮食疗法专著。元代河南襄城人滑寿发现麻疹症状比西方早500多年。神医扁鹊、外科鼻祖华佗、针灸家皇甫谧、药王孙思邈等都长期在中原地区行医采药,著书立说。  古代科技的高地。无论是天文历法、冶铸陶瓷、数学理化,还是农业水利、建筑纺织、交通运输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河南。在天文历法方面,夏朝出现的《夏小正》是我国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历法,《颛顼历》、《太初历》、《大衍历》、《授时历》、《应天历》等重要历法,都能找到与中原的契合点。被誉为“科圣”的东汉河南南阳人张衡,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圌震时间和方向的地动仪比西方早1700年,创立的“浑天说”比同时代的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宇宙理论”先进得多。多年来中外专家学者苦苦寻觅地动仪的原貌,但其内部构造、验震原理等仍是未解之谜,地动仪的复原已经成为对古代科技研究中的“哥德巴圌赫猜想”。唐代河南南乐人僧一行提出的“恒星自行”的观点,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早1000年,还第一次测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位于河南登封的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建筑,其测定的一个回归年的长度与现今仅差26秒,与300年后西方创立并延用至今的“格里高利历”分秒不差。700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观星台前,仿佛依稀看到古人昼测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的壮举,禁不住为他们的聪明才智而扼腕兴叹。在冶金铸造方面,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和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都是世界青铜器中罕见的珍品,其技术工艺不仅达到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就连现代人也叹为观止。河南淅川出土的春秋时期云纹铜禁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失蜡铸件,其铸造方法为失蜡法,也称“熔模法”,是冶铸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带来了精密铸造的大发展,时至今天仍在运用。河南三门峡出土的铜柄铁剑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将我国人工冶铁的历史向前提了近两个世纪。河南洛阳出土的铁锛和铁鎛,证明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韧性铸铁技术,比欧美早2000多年。东汉河南南阳太守杜诗的“水排”鼓风技术,比欧洲早1100年。在陶瓷制造方面,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原始瓷器“商代瓷尊”、最早的彩釉瓷器“黄釉绿彩四系罐”、最早的白瓷器、第一个唐三彩遗址都出土于河南。唐三彩被带到日本、朝圌鲜等国,才仿造出了“奈良三彩”、“新罗三彩”。北宋时期,河南钧瓷、汝瓷集釉的配方、火候的控制等先进技术于一体,成为陶瓷发展史上的并蒂花。此外,汉代河南原阳人张苍校正的《九章算术》,宋代郑州人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等都是世界级的成就;宋代圌开封的苏颂最早发明计时器,先于西方几百年,这些都是站在当时科技巅峰之上的辉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8: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炎黄子孙的祖根地,华夏民族在这里融合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数千年来,众多民族共荣共生,形成了民族大融合、大发展、大繁荣的格局。
  中华姓氏由此发源。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无论姓氏的萌芽、产生,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相传伏羲统一九大部落,“制嫁娶,正姓氏”,中华姓氏由此产生。《中华姓氏大典》记载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所包含的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84.9%以上;李姓在鹿邑、张姓在濮阳、刘姓在鲁山、郑姓在荥阳,当今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占57%;在依人口数量多少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迁居海外华族中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这些姓氏历经数千年,薪火相传,血缘相续,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的血脉和纽带。姓氏文化在今天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凝聚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近年来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万海外华人来河南认祖归宗。
  众多民族在中原融合。中原是我国古代各民族交会融合的重要地区。魏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民族融合政策,各族人民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局面。隋唐时期,东都洛阳有许多西北少数民族,加速了多种民族的融合步伐。建都中原的五代诸政权,有三个都是源于突厥的沙陀族政权,带动西北和东北各少数民族大批进入中原,与汉族交汇融合。宋元时期,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络绎而至,中原地区再次出现民族大融合。目前河南56个民族成分俱全,各族人民融洽相处、共同发展,形成了民族团结、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
  中原后裔遍布各地。在中国古代,由于战乱和灾荒等原因,河南先民多次外迁。西晋后期一部分中原汉族南迁,为江南地区带去了先进的文化思想、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与江南原住民一道,为南方的开发做出了贡献。此外,秦汉、隋唐时期也发生了几次中原士民的迁徙,逐渐形成了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根在中原,客居他乡”的客家民系。如今闽粤的洛阳江、洛阳桥,就是当年中原移民对故土思念之情的印证,遍布世界各地的一亿多客家人称自己为“河洛郎”。固始历史上曾作为中原地区向东南沿海大规模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上至秦汉下至明清,中原人入闽迁台及海外各地,其后裔追先念祖,认为祖根“五百年前在福建,一千三百年前在中原”。“台湾访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已成为共识。广东南雄有个珠玑巷,得名于宋时开封府祥符县(今河南开封县)的珠玑巷,是由于南宋时移居此地的官吏士民眷恋故土而命名。至今在南方一带,具有中原文化烙印的民俗民风还有很多。飞鸟恋旧林,游子思故乡。中原作为传承中华民族的源头圣地,是今天所有中华儿女的精神寄托。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到河南拜祖时,曾深有感触地说,“中原是所有中华儿女心灵的故乡”。为表达对客家人的认同和尊重,我省有关方面正在与香港新华传媒集团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一部反映客家人生存奋斗史的电视连续剧《客家人》,目的就是要通过电视这一媒体把客家人根在中原、客居他乡、爱国爱民、造福四方的主体精神,以及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优秀品格展现出来,让世人了解客家人,让客家人找到“回家的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0 12:09 , Processed in 0.0416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