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大话嵩山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8: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文学艺术的昌盛地,文化瑰宝在这里闪耀
  历史上河南文学艺术开一代风气之先,气象万千的诗词歌赋,匠心独运的书画、雕塑、窑艺,都成为传承文化的瑰宝,成为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的鲜活载体。
  诗文力作千年不朽。古代中原文学在先秦诗歌与散文、汉赋、唐诗、宋词等领域都引领时代,产生了灿若星河的诗人与作家,留下了千古流传的佳作。“汉魏文章半洛阳”,在中国社科院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河南籍国内一流诗人和文学家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散文总集《尚书》出自河南。中国第一部寓言大书《庄子》也诞生在中原。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国风》160篇有95篇出自于中原作者之手。魏晋南北朝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都活跃于中原地区。西晋洛阳人左思的《三都赋》名动天下,士人竞相传写,留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巩义人“诗圣”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现实主义大师,其诗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诗王”之称的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晚年居住在洛阳,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也是传世作品最多的诗人。韩愈、元稹、刘禹锡、李贺、李商隐等,也都是唐代文坛的巨擘。北宋时期的开封、洛阳是全国的文化与文学中心,“八方风雨会中州”,留下大量名篇佳作。很多著名作家都在中原地区活动,诗词歌赋反映的内容都是中原地区的风物人情。传世佳作《岳阳楼记》是在河南邓州为官的范仲淹受友人之托,在邓州写下的名篇。中原文学所表现的爱国精神、人道主义、忧患意识影响深远,构成了中国文学的基本精神,仍然影响着当代文学的发展。今天的“文学豫军”仍然不失为中国文坛的一支重要力量。
  书画成就仰如高山。书画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有历史记载的河南籍书法家多达4000人。秦朝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李斯、北朝书圣郑道昭、书“熹平石经”的蔡邕、与“书圣”王羲之齐名的钟繇、唐初四大家的褚遂良、瘦金体的创立者宋徽宗、清初的“神笔”王铎,都是开宗立派的书法大家。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夏商钟鼎之饕餮、南阳汉画像砖石、龙门石窟雕像、朱仙镇年画,以及大量佛寺墓穴壁画,都从不同方面昭示着中原美术发展成就。从隋代人物画家董伯仁、唐代“画圣”吴道子、开创“全景山水”的荆浩,到宋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以及武宗元等,都是极有影响、极有地位的一代宗师。
  民俗奇葩历久弥新。中原地区的民间艺术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乐律、戏曲、杂技等方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库。河南乐律源远流长,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8000年前的“骨笛”,被称为“中华第一笛”,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吹奏乐器;被称为律圣的明代河南沁阳人朱载堉,创建了十二平均律,是音乐学和音乐物理学的一大**。河南是“戏曲之乡”,戏剧文化起源早、品种多、受众广、影响大。夏启时中原已有优伶,商周时傩仪规模巨大,春秋时期郑卫之音独具特色,两汉和隋唐洛阳是“百戏”活动中心,明清时期豫剧、曲剧已经成为重要的地方剧种,至今豫剧仍是拥有观众最多的剧种之一。中原杂技魔术源于春秋、兴于唐宋、繁衍于明清、昌盛于当今,以功力深厚、技艺精湛、变幻莫测、奇妙无穷著称于世。北宋时期的开封民间音乐、说唱艺术十分兴盛,大众化演艺场所——勾栏瓦肆丰富多彩,大的瓦肆有勾栏五十余所、可容纳数千人,小唱、鼓子词、诸宫调、散乐、百戏等各种文艺演出应有尽有,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成为文化艺术的创作地,文化消费的大市场,文化产业空前繁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描述了瓦肆“风雨寒暑、日日如市”的盛况。如今开封的清明上河园,还在演绎着这一繁华景象。
  中原武术名扬四海。河南武术不仅有厚重的文化积淀,还形成了富含中原文化特色的武术体系。有上千年历史的少林功夫禅武合一、威震八方,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太极武术意动劲到、刚柔并济,全球有1亿多人练习,被称为“21世纪健身工程”。形意拳、通背拳、苌家拳等也都对中国武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少林功夫、太极拳热遍神州、风靡全球,洋弟子遍布世界各地,河南成为中华武术的光大之地,河南武术已成为河南对外交流的靓丽名片。金庸先生中原“论剑”,留下“八方武学,源自中州”的感慨。普京在任俄罗斯总统期间曾慕名专程造访少林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少林寺留下足迹,NBA巨星奥尼尔前不久也前来少林寺参观交流,都深为少林功夫的魅力所折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8: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故里新郑

《史记-五帝本纪》中提到黄帝的地方包括:1、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2、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3、黄帝居于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4、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
接着我们从轩辕之丘 有熊 具茨山来看,
《竹书纪年》:“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初制冕服。”晋《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舆地志》:“征战所至涿鹿,即位乃都有熊。” 《史记·正义》:“《括地志》云:‘郑州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汉,焦延寿《焦氏易林》:“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有熊,即今河南新郑是也。” 汉,班固《白虎通·号篇》:“黄帝有天下,号曰有熊。”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二》曰:“洧水又东迳新郑县故城中。……唐,僧一行《大衍历》:“三台分系九州,轩辕星对中台,二星下为有熊墟,县正有熊氏故都。” 宋,罗泌《国名记》:“有熊帝之开国,今郑之新郑。”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轩辕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君少典之次子也。伏羲生少典,少典生神农及黄帝,袭帝位,居有熊之封焉……始学于大颠,长于姬水。帝年十五,心虑无所不通,乃受国于有熊,袭封君之地。在郑州新郑县。” 战国《庄子》:“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密县志》:“新郑旧志:具茨山与密县连界,其最高为风后顶,在新郑境内。
还有其他一大堆史料,不再一一列举。
另外,郑州和临近的洛阳还存有许多关于有熊部落、黄帝 风后 大隗 广成子 力牧等人的古迹、地名等,比如,具茨山 风后顶 熊耳山 黄帝口 大隗镇 轩辕庙 轩辕宫。
郑州市内的一条护城河,就叫熊耳河,来名就取自黄帝的有熊部落,紧挨着郑州的洛阳,有熊耳山,另外古洛阳八大关之一 【广成关】(取自黄帝的师父广成子之名)
这些更能直接证明黄帝活动的主要范围就是新郑及其周边地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8: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的“洛阳城”-京都(仿隋唐洛阳城) & 奈良(仿汉魏洛阳城)

京都的历史始自平安时代的「平安京」,一直到明治维新时迁都,一千多年来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平安京起初的设计完全仿照唐代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不仅设计一样,连选址也是依据中国传来的风水术。 平安京最初被分成东西两个部分,东侧为「左京」被称为「洛阳」,西侧为「右京」被称为「长安」。虽然是依据当时的「高科技」—风水术选的址,但右京长安的风水并不好,地处沼泽,房地产开发工作没有成功,不久就荒废了。平安京就只剩下了左京「洛阳」。于是,一千多年来京都就一直被称为洛阳。即使是在现在,“来京都”也被日本人称作是“入洛”,“去京都”称作是“上洛”,京都的东南西北中五个部分,也被习惯称为“洛东”、“洛南”、“洛西”、“洛北”和“洛中”。奈良又称为“平城京”,起初本打算仿照北魏大同的“平城京”,但北魏很快把京都迁到了洛阳,所以,奈良就仿照汉魏洛阳城建造了奈良的“平城京”。因此,日本京都是仿照隋唐洛阳城建造的,奈良是仿照汉魏洛阳城建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8: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洛阳,中华文明的原点—东方神都,华夏圣城

如果说中华历史文化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洛阳就是这棵大树的根与干!
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
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
如果还有另外一个城市同时拥有三符(河图、洛书、八卦,伏羲得河图据之而画八卦)、三代(夏商周的都城)、三教(儒释道)、三学(经学、玄学、理学),则洛阳把中华圣城的称号拱手相让,如果没有,则洛阳却之不恭。

《易经》:“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司马迁:“夫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司马光:“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陆游:“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
连战:“中原是所有中华儿女心灵的故乡。”
......

洛阳-中华文明的圣城--河图洛书 八卦九畴 治礼作乐
百家争鸣 汉魏文章 魏晋风流 唐诗宋词 儒释道 玄理经 太极少林 孔子入周问礼 李杜相会 曹植与洛神 潘安与左思 卢舍那与武曌 周公与洛城 洛阳太学 灵台辟雍
丝绸之路 大运河 马寺祖庭 忠义关林 天子驾六 龙门石刻 千唐志斋 邙山群冢 杜康酿酒 科圣张衡 医圣仲景 诗圣杜甫 仲父不韦 才高子建 班固著书 班超西行 绝色潘安
纸贵左思 马均造车 刘徽九章 许慎字典 阿斗刘禅 后主李煜 裴秀制图 衍之伽蓝 蔡侯造纸 王充论衡 一行子午 书圣颜公 神探狄公 香山居士 汉光武帝 司马家族
班氏兄妹 范公独乐 邵雍安乐 王铎故居 玄奘故里 欧阳修史 司马通鉴 格非名园 女儿莫愁 蔡氏父女 纵横苏秦 才子贾谊 洛郎梦得 商祖白圭 名相伊尹 元稹洛籍
长吉李贺 少康中兴 武王定鼎 周公营洛 平王东迁 光武中兴 孝文改制 炀帝科举 太宗玄宗(唐) 长孙与上官并举 高宗与武照共赏 太祖太宗(宋) 些许名人 或生于斯 或长于斯 或眠于斯 兴衰之事 还看洛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8: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洛阳,中华五千年的辉煌

洛阳,创造了中华五千年的辉煌,值得中国人民尊敬;洛阳是位沧桑的长者,华夏第一城四千年一路走来,经历了八起八落,尝尽了人生百态;洛阳是无畏的勇者,无数次的战火使他成为废墟又从中顽强矗立起来;

洛阳是风范的王者,大度包容不排外

洛阳---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华夏圣地 三彩故里 三教祖庭 丝路起点 河图洛书 华夏之源 山水旖旎 天下之中 古运中心 禅宗少林 北邙群冢 根在河洛

上古时期的洛阳---“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先秦时期的洛阳---“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汉魏时期的洛阳---“崤函有帝王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河洛自古富才强,汉魏文章半洛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隋唐时期的洛阳---“帝业初起,崤函乃金汤之地;天下大定,河雒为会同之府。”“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长安重游侠,洛阳富才雄。”

两宋时期的洛阳---“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兴废。”“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

历史的洛阳---“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决眦斜阳里.品江山,洛阳第一,金陵第二。”

民族的洛阳---“辉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根在河洛。”

洛阳,从来都是一个民族融合的汇聚点;

洛阳,从来都是一个文化沟通的融会点;

洛阳,从来都是一个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催生点;

洛阳,从来都是一个敞开胸怀的着陆点。


洛阳,历史不给它延续城池、宫殿、庭院的机会。堆砌在洛阳的夏、商、周、汉魏、隋唐城,成为一次次洗劫的必然

河洛文化,华夏之根文化。河洛地区,华夏人文之根。


洛阳,天下之中,九州上腴。其山川壮丽,控以三川,围以四塞,山河表里,阴阳和合。襟崤函而带大河,溯伊洛而登熊耳,背邙岭而望嵩岳。其人文炳焕,龙图、龟文昭其灵;周鼎、汉台鸣其盛。洛水之阳,列五大都城;伊阙之上,凿三千宝窟。四海腹心,天下忠直循良接踵而至;十三朝都会,华夏名贤奇才连茹而出。至今邙山上下,长眠无数王侯将相,才子佳人;海内海外,星散多少河洛儿女,中原古音?道学肇始于洛,儒学渊源于洛,经学兴盛于洛,佛学首传于洛,玄学形成于洛,理学寻源于洛。因此,洛阳是中华文化的圣城,中华文明的圣地。

张恨水的话说"洛阳,丰碑一般的城市,看尽了帝王之风采,看尽了荣辱兴衰,看尽了才子佳人,看尽了风花雪月。张恨水说:“洛阳这个地名,说到口里,就觉得响亮”洛阳有“花都”之称,同时也有“诗都”之名. 张恨水说,洛阳真的是个很男人的地方,她是枕在厚重的历史身上的。所以,风花雪月只是她的一个点缀。透过风情的外表,我们能感觉到她有力的脉搏。

我觉得北宋的洛阳是最美丽的·可惜没有人提及北宋时的洛阳·北宋几乎所有的文人官客都会到洛阳归隐,有近千处的园林,想想都觉得美··比当今的苏州园林不知多了多少·园林的名气也是苏州不能比的··邵雍 赵普 文彦博 范仲淹 司马光 二程 富弼 李格非等等·个个都是名人··随意出入这些名家的园子··想想都觉得惬意··人文气息更不必说··还有一年一度的“万花筒”节··

怪不得邵雍老夫子感叹道“我幸福,是因为我是人而不是动物,是男人而不是女人,是中国人而不是愚昧的人。我幸福是因为我生活在世界上最美丽昌盛的城市———洛阳。”

如果还有另外一个城市同时拥有三符(河图、洛书、八卦,伏羲得河图据之而画八卦)、三代(夏商周的都城)、三教(儒释道)、三学(经学、玄学、理学),则洛阳把中华圣城的称号拱手相让,如果没有,则洛阳却之不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8: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洛阳多厚重正史是杆秤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是我国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年代最长的著名古都,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唐、后梁、后晋13个王朝在此建都,时间累计长达1500多年。洛阳的兴衰是中国封建王朝兴衰的一个缩影,号称正史的“二十五史”,上起夏商周三代,下至大清王朝,这部由历代著名史学家精心编纂的纪传体史书,完全验证了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过洛阳故城》中的这句千古名诗。


“二十五史”总达3296卷,共计32352105字,除去后人加的标点5451364个,古人实际用字26900741个。其中,“洛阳”出现3063次(其中“雒阳”出现385次),平均每8700多字就出现一次“洛阳”,覆盖了“二十五史”中的全部史籍。如果再加上历代在洛阳建都的都城名称,如“斟 ”、“西亳”、“洛邑”、“成周”、“东都”、“京洛”、“东京”、“洛京”、“中京”、“西京”、“西都”、“神都”等,“洛阳”及其别称总计出现3549次。出现频率最高的除“洛阳”外,其次是“东都”,仅《新唐书》、《旧唐书》就出现1762次。

“洛阳”及其别称在正史中出现的次数多少是与在洛阳建都朝代密切相关:夏、商、西周、东周在洛阳建都,在记述这段历史的《史记》中,“斟 ”出现16次,“西亳”出现5次、“洛邑”出现111次、“成周”出现155次、“洛阳”出现58次、“雒阳”出现62次;东汉定都洛阳,在《后汉书》中“洛阳”出现387次、“雒阳”出现225次;曹魏定都洛阳,在《三国志》中“洛阳”出现106次;西晋以洛阳为都,在《晋书》中“洛阳”出现358次;北魏迁都洛阳,在记述这段历史的《魏书》中,“洛阳”出现191次;隋定都洛阳,在《隋书》中“洛阳”出现103次。另外在记述东魏、西魏和隋历史的《北史》中, “洛阳”出现346次。唐以洛阳为东都,在《新唐书》、《旧唐书》中,记载“洛阳”和“东都”分别为508次和1762次;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建都洛阳,在新旧五代史中,“洛阳”出现178次。

都城名称出现之多,在我国所有古都中,没有任何一座古都可与洛阳相比,洛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其厚重的程度也略知一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8: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纪录中的古都洛阳

我于中国史是门外汉.但在世界史的教学中,却喜欢谈丝绸之路的东西方两大都——洛阳和罗马,因此对洛阳古都历史很有兴趣。我完全同意谭其骧先生为《中国七大古都》一书所作序言的那段精彩评语:七大古都中“西安、北京、洛阳应列为第一等,南京、开封属于第二等,安阳、杭州属第三等。”看了苏健先生《洛阳为十三朝古都新论》一文,更觉得洛阳古都不仅以其朝代之多、建都时间之久超过西安、北京,而且在全世界的千年古都中也是数一数二的。据我看来,世界记录中的古都在建都实际时间上超过洛阳的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东罗马和以后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它于公元330年建都,至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迁都安卡拉为止,拥有建都年代1593年,较苏健先生统计的洛阳古都时间(上限)1529年也不过多出64年。当然,苏先生之说也只是一家之言,正引起史学界的热烈讨论,我也只能从门外汉“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角度谈谈浅见聊充助兴。

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历史看,能称千年古都的只有建于古代或中世纪的大国之都,凡近代立国建都者皆不在话下,这样一来,当今各洲名都大邑便去掉一大半。若按实际建都时间算,能接近苏先生所计下限的1400年的确实也屈指可数。除上举君士坦丁堡一例外,实际上竟无能出洛阳之右者。人们或许会问:西亚古都巴比伦、埃及古都底比斯岂不有更悠久的历史?但揆之实际建都年代,两地皆不出1400年。巴比伦自其第一王朝开始便立为国都,但此时其地并立王国甚多,至其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才统一各地,使巴比伦成为两河流域之都。若从汉谟拉比登基之年公元前1792年算起,巴比伦先后出现六个王朝,又继续为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之都,至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后才失其国都之位,其历时1469年,但其中要减去亚述帝国称霸西亚和灭亡巴比伦的119年(公元前745—626),巴比伦的实际建都年代仅为1350年。埃及底比斯从笫十一王朝即中王国开始才是国都,历经新王国各朝到波斯灭埃及后失其首都之位,共有1608年之久(公元前2133—525年),但其中不包括第二中间期埃及分裂、希克索斯人在北部建都的年代和亚述人一度占领底比斯的年代,其数共达225年,因此底比斯实际建都年代也只有1383年。至于我们经常与洛阳并提的罗马,实际建都年代仅有一千二百年左右,更远处其后。原来罗马作为国都只在古代及意大利1871年全国统一之后,整个中世纪、文艺复兴及近代初期意大利皆未统一并部份属于德、奥、西班牙等国,所以建都实际年代充其量也不超过1200年,至于欧洲从中世纪建立的国家,最早统一并延续至今的只有法国,其建都巴黎之年最早也只能从克罗维将其都城从斯瓦松移于巴黎的510年算起,至今亦不过1484年,即使不把以后各代乱世朝廷流亡的时间算出,至少也要把查理曼帝国近一个世纪建都亚琛的时间扣去,因此巴黎实际建都年代应在1400年之内,亦稍逊于洛阳。除此而外,亚、非、拉美古国的都城皆无千年以上的实际建都纪录者。由此看来,放眼世界,古都洛阳更有其创纪录的光辉地位,因为唯一超过它的君土坦丁堡,建都年代却比它晚得多,朝代更少得多,岂不意味着洛阳作为全球范围的历史最悠久的都城更有其优越条件么?

(作者:朱龙华,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8: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原文化的一哥

一、哲学
1哲学一哥 老聃
2逻辑学一哥 邓析
3伦理学一哥 杨朱
4美学一哥 庄周

二、历代显学
1经学一哥 许慎
2玄学一哥 郭象
3佛学一哥 玄奘
4理学一哥 程颐
5实学一哥 张载

三、社会科学
1史学一哥 荀悦
2政论一哥 吴兢
3兵家一哥 尉缭子
4法家一哥 韩非子
5律学一哥 长孙无忌
6商学一哥 范蠡
7财政一哥 桑弘羊

四、自然科学
1天文一哥 张衡
2历算一哥 张仓
3国医一哥 张仲景
4工程一哥 杜诗
5建筑一哥 李诫
6乐律一哥 朱载堉
7博物一哥 吴其浚

五、文学艺术
1诗歌一哥 杜甫
2散文一哥 韩愈
3诗论一哥 钟嵘
4书法一哥 王铎
5国画一哥 吴道子
6舞蹈一姐 公孙大娘
7伶人一哥 李龟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8: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原文化是“正根、正道、正宗、正统”

“人们常说,得中原者得天下;而我想说的是,识中原者爱中原,爱中原者兴中原。”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如是说。
  对河南和中原文化,刘长乐有什么样的认识,又有怎样的感情?关于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他有哪些见解?8月20日晚,在郑州索菲特国际酒店,刘长乐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中原文化是“正根、正道、正宗、正统”
  刘长乐对河南并不陌生。“我上次来郑州是2007年,虽然间隔时间并不长,今天来仍然感觉气象一新。”
  刘长乐说:“河南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另外,河南的农业和人口在全国也是举足轻重的。”
  作为传媒人,刘长乐自然特别关注河南的文化。“我感觉中原文化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大气,博大精深;二是厚重,从古至今绵延数千年;三是包容,就是兼容并包、博采众长。”
  正根、正道、正宗、正统——这是刘长乐对中原文化的概括。他解释道,正根,是说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基础;正道,是说中华文化一直在这里沿革发展;正宗,是说在中华文化的众多流派与风格中,中原文化是其正宗;正统,传统中华文化的庞大体系中,中原文化居于正统地位。
  凤凰卫视是中原文化复兴的参与者
  对中原文化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认识,那么,刘长乐对河南有着怎样的感情?“我跟河南有缘。我太太是信阳人,所以我是半个河南人。”刘长乐说。
  现在很多地方提出文化建设、文化崛起的口号,刘长乐认为,对河南来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文化复兴,因为河南文化历史上就很辉煌灿烂,如今是复兴,就像凤凰涅盘一样。
  1996年,刘长乐在香港创办凤凰卫视,致力于发展中文电视事业,拉近全球华人的距离。刘长乐透露,他此次来河南,就是考察一些文化项目,并与有关方面沟通,下一步就要着手实施。“凤凰卫视的宗旨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掘、推介中原文化是我们当然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中原文化复兴的参与者。”
  文化应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作用
  对于全省目前正在讨论的中原经济区规划,刘长乐也从文化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
  “中原经济区不应该只是一个经济的概念,还应该充分考虑文化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刘长乐说,河南文化资源优势很突出,要充分挖掘、利用,在扶持公益文化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另一方面,还要利用文化来提高人们的文明程度。“如果忽视了文化软实力,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文化上也会出现庸俗、低俗、媚俗的现象。”
  “河南有很好的文化资源,如果不能很好地继承、弘扬、发掘,就对不起老祖宗,对不起这片土地。”刘长乐意味深长地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8: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若干建议

华夏文明则中原清明,华夏复兴则中华复兴,复者,传承也,兴者,创新也。立足中原,自尊、自重、自信、自觉则可自立、自强!
华夏:华,象形字为开满鲜花的植物,华丽繁荣之意,亦有教化之意,主要指农业文明,与炎帝神农有关,地点大致在嵩山的华阳古城一代。夏,象形字为强大的人,指中国之人,与黄帝有关,地点在嵩山附近的溱洧流域--黄帝故里。华夏即源于嵩洛地区、中原地区迁布于中国和世界各地的繁荣强大民族--炎黄民族。又引申:服饰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又称夏。
文化与文明:文者,纹也,即分化、分析出规律,文化即以文化人,以文化物。文明:文化繁荣,释放光明,能使人们看到更远的未来之路的文化,或强烈照亮影响周边其它地区的文化。
华夏文明:源于中原地区的繁荣强大的炎黄民族所创造、其发展过程强烈辐射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进程、成为中华文明的根源、核心和主体的文化。
1 关于华夏文明的主要内容
1.1 华夏文明的源头是天文历法
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特别是对于很早就进入农业文明的华夏民族,因此,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制订天文历法是华夏民族的头等大事,河图洛书、太极八卦、汉字(豫、中、易、龙、卦、表等)、天道、天子、年号、奉天承运、替天行道等都与天文历法有关,由二十四节气产生的节庆民俗就更不用说了。
要制订天文历法,首先是观天象。河图洛书与星象关系密切,所谓河出图洛出书估计就是水退后看到了远古先人刻在石头马、龟上的星象图。河南的简称“豫”的象形字即为一个人在观天象,索予天象之意。有人认为“象”的象形字源于动物大象,本人认为其实不然,其应源于星象,即四象的象形,从甲骨文“象”的象形字中可以明显看出,象的尾巴刻意画出两根明显的毛一样的笔画,而大象几乎是不长毛的,因此,大象尾巴部分明显表示的是四象中的朱雀,只是四象的象形与动物大象的象形接近,就用动物大象表示而已,就像龙产生于测日影所产生的近似正弦曲线而用动物中的蛇之类表示一样,总之,华夏祖先们创造的精神图腾不可能直接来自蛇、大象之类的动物。
星象影响的是气候变化的长周期,即冰河期等之类,而对气候影响最大的短周期来自太阳系,主要是太阳,因此,立竿测影是了解规律的简单办法,圭表以及阳光、日影就形成了甲骨文的“中”字,引申表示天地之中--天地人三者的变化关系,中庸之道也由此产生,即要求顺应规律,把握好一个度,做到恰到好处,另外,“钟表”一词也源于“中表”。测一个回归年所形成的近似正弦曲线,用相似的蛇之类的动物表示,就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图腾--龙。圭上的日影变化节点,就是卦,这就是八卦产生渊源,而这条近似正弦曲线再配以太阳和地球以及表示周期运转的圆,就是太极图。“易”字很可能与此有关。在太极八卦基础上推广上升为两个事物间相对变化的普遍规律,配上文字解释后,就是《易经》--易者,变也,经者,不变也,变之不变者,规律也,此所谓天行有常。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即正交坐标系,四象加上原点,即五行,阴阳五行理论源于此,用于揭示阴阳虚实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总之,华夏文明的哲学思想来自于天文历法,是基于天文历法升华为理性的普遍的规律的结果。
1.2 华夏文明的层次及主要内容
华夏文明的核心内容是基于以人为本而揭示的普遍变化规律--太极八卦之易经、五行哲学理论,如果用一个字表达,理论层次上为“道”字,内涵上为“中”字,用一个图腾表达,就是龙,其它文明成果都是基于这一核心而展开。
华夏文明按照普遍到特殊、抽象到具体、共性到个性的层次可以划分为:道、法、学、术。 道:相当于哲学。研究动静、有无、阴阳、虚实关系规律,道包括天道和人道或世道,人道或世道即为德,道与德即世界观与人生观。内容主要是易经、阴阳五行理论、道德经以及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等。
法:相当于方法论。在道的基础上研究状态与趋势的度量与控制关系规律,与法度、法制、度量、制度、法术势等关系密切。主要是法家、纵横家等以及经学、玄学、理学、佛学、实学等的理论元典部分。
学:相当于科学。即分科之学,将道、法理论应用于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等所产生的一套自洽的学问。诸子百家及诸多科学等大多属于此(大多诸子文化早期属于术,经后世不断总结完善后上升为学,如儒术上升为儒学)。
术:相当于技术。在道、法、学等理论的指导下,生产具体产品或服务的技术。七十二行、节庆风俗、四大发明等多属于此。
1.3 华夏文明的发展过程
华夏文明的发展脉络及传播大致如下:
发展脉络:河图洛书--太极八卦--文字、姓氏--易经(连山、归藏)--诸子百家---经学、玄学、理学--.....,中间引进并本地化了佛学,近代引进了马克思主义、西方科技等。传播过程:华夏文明的根源和主体在中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诸子百家和经学、玄学、理学,这些文明成果不断向外部辐射和传播,儒家在东面的山东、东北被发扬光大、法家在西面的陕西、西北被发扬光大、道家被南面的两湖、西南等发扬光大、墨家被北面河北、山西等发扬光大,士大夫文化在江南发扬光大,二程理学在闽粤赣发扬光大......。
1.4 华夏文明的地位及符号
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源和主体,是中华文明的正根、正道、正宗、正统。
华夏文明的符号:
地理符号:中原、中土、中州、中国、神州、河洛、天地之中、黄河、嵩山、牡丹......
人文符号:华夏、中华、三皇五帝、华夏衣冠、礼仪、河图洛书、易经八卦、阴阳五行、龙、鼎、汉字、姓氏、功夫、诸子百家、四大发明、古都、思想元典......
2 关于华夏文明传承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整体打算在《实施意见》中都已明确,这里谈一点具体的建议。
华夏文明要建平台、创品牌。
建设“华夏文明讲坛”平台--河南卫视搞《华夏文明讲坛》和省文明办搞《文明中原大讲堂》。
建设“华夏文明世界行”平台--展示华夏文明,扩大华夏文明的影响力,加强与世界文明交流,促进华夏文明创新发展。可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合作。
打造“中华根”品牌--民族之根:拜祖大典类、姓氏文化......文化之源:河图洛书、易经八卦、阴阳五行、文字......
打造“华夏文明(或中原文化)旅游节”品牌--建议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举行,持续一周,上巳节本来就是传统郊游的节日,同时也是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日子。
打造“华夏春晚或中原春晚”品牌--定位于全球华人回家团圆过大年。晚会要充分体现华夏文明符号与内涵,会场和议程要根据华夏文明形成规格--
会场:要有鼎(鼎源于锅,体现年夜饭)、龙、姓氏、书法等华夏文明符号。河南博物院的华夏古乐团要始终在舞台上(表演节目或奏背景音乐)。邀请全球华人代表和中原经济区各地区代表参加并出节目。背景为大屏幕......
大屏序幕用动漫变形演绎华夏文明符号的产生:人观星象形成“豫”字--立人测影形成“中”字--日影形成正弦曲线形成龙和“龙”字--同时形成八卦--太极(64卦含豫卦、春夏秋冬)--太极形成“易”字--开花的树形成“华”字--礼仪之人形成“夏”字字;收获谷子庆贺形成“年”字;日落形成“夕”字--除夕立春--开花的树--花瓣飘落形成百家姓落入八卦位置--太极形成鼎--八卦另一部分形成华夏古乐团--最终形成钟鸣鼎食的年夜饭场景;
议程:根据华夏文明,第一项议程应为拜祖--法天敬祖:华夏衣冠礼仪敬香后,致拜祖词,演唱《黄帝颂》。其它议程可设置如:钟鸣鼎食、根在中原、文明华夏、创新中原......、天地人和等。
-----
文化产业的市场环境、运行机制、引导政策等是政府重点要做的事情。另外,华夏文明要进教材、进教育系统。华夏文明要进生活、服务领域:各种文化符号、礼仪、服装、节庆民俗.......。华夏文明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领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0 11:56 , Processed in 0.07618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