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寂寞 发表于 2014-12-6 23:54:22

粉蒸肉
                        映荷
粉蒸肉(又名面面肉),为中国传统的待客名菜。粉蒸肉糯而清香,酥而爽口,软、嫩、甜、香、咸,滋味丰富,食性温和。以主料带皮花肉加稻米和其他调味料制作而成。“粉蒸肉”有肥有瘦,肥而不腻,红白相间,嫩而不糜,五香味浓郁,回味无穷。
相传清代时,乾隆皇帝微服出巡,到了嵩山地区,在一次郊游时,来到太后岭下,天色已晚,加至腹中饥渴,天黑店远,无法回店,于是便投宿在一姓崔的农夫小店,善良的崔氏夫妇,非常好客,把家中准备过年才吃的扣碗肉拿了出来,经过加工送于崇祯进食。乾隆食后大悦,当崔氏夫妇告诉他这是他们祖传的粉蒸肉时,更是留恋刚才的味道:甜中带咸;肥而不腻,回味无穷。第二天,天亮走时乾隆对崔氏夫妇说到:“食此粉肉也,妙哉;来到嵩山不来太后岭是一大遗憾也!不食崔氏粉蒸肉又是一大遗憾也!”随后,乾隆告诉了他们自己的身份,从此粉蒸肉一直流传至今。
做粉蒸肉最关键的是要选好猪肉,不能完全是肥肉,也不能都是瘦肉,最好是五花肉,其中肥肉要占七成,瘦肉三成,并且皮要稍微厚一点的。调料必须有甜面酱、酱油、料酒、黄酒、食用红、八角、桂皮、花椒等。主要做法是:将猪肉切块,加入调料、精盐、酱油、味精、鸡蛋、白糖、淀粉和少量水腌制四十分钟;将稍干的馒头去皮,手搓成末,倒入腌制的肉中,搅匀后,上笼蒸熟。
    粉蒸肉是传统蒸肉的基础上的一种改革,也是登封的一道独特的名吃。除大肉外,还有兔肉蒸肉、鸡肉蒸肉等。先前人穷,主要是用玉米面拌蒸,但现在仍回味无穷。

心情寂寞 发表于 2014-12-6 23:54:39

石道牛肉?
                           赵卫国
石道牛肉久负盛名,据《登封石道乡志》记载,石道一带有悠久的养牛历史,从明代开始,人们养牛毕为耕田,只有无力劳作的老牛才能作为入口之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套制作老牛肉的独特方法,从生牛屠宰,生肉切割,腌渍,锅煮等操作程序,利用盐,用水以主加工的节气时令等十分讲究。所产牛肉,色泽红润,肉质鲜嫩,肥而不腻,烂而不碎,后味纯正,醇香可口,营养丰富,具有养胃健脾之功效。
石道牛肉的制作工艺,概括起来就三个字,即:宰、腌、煮。
宰,用的是“平志向大拉法”,伊斯兰教的阿訇称在牛的勃颈上平拉一刀,割断牛胫两根主动脉血管理,让牛尽快喷涌,全部放尽,其好处有二:一是不让牛血渗入牛肉,保持色泽鲜嫩;二是使牛在宰前不过分受到惊吓和紧张,防止肌肉纤维迅速收缩而造成肉质坚韧。
    腌,把牛肉切割成块,均匀涂上食盐,盐与肉的比例要合理,用盐数量,以季节不同而不等,每百斤肉冬季用盐3公斤,夏季5公斤,春秋两季各4公斤。按先厚后薄的顺序分层入缸,再用当地的颍河水浸泡,并用牛胃蒙住缸口,浸泡的时间也因季节而异,天热则短,天冷则长,一般冬季一月,春秋半月,夏季5-7天。?
    煮,关键是要掌握好火侯,“水深要把肉漫到,汤沸锅心冒小炮。”具体说,就是把浸泡过的牛肉用冷水洗净,放入筒式大锅,用颍河之水加盐烹煮,不加任何佐料,水以盖住牛肉为宜,先用急火煮2小时,压火小煮8小时,然后再焖2小时出锅,煮肉时锅不加盖,飘浮在汤上面的牛油会自然形成锅盖,既保温又透气,还能使牛肉中的腥味和水分散发,这样做成的牛肉,无论是肥牛肉还是大膘肉,皆色泽红润,肉质鲜嫩,不仅熟烂,而且还可多出牛肉,一斤生牛肉能煮熟牛肉六两半到七两。其味浓香扑鼻,十分可口,且内含水分少,耐贮存,不变味。?
    石道牛肉,采用独特的工艺制作,深受人们喜爱,其主要产品有:五香牛肉,酱牛肉,酱牛鞭,鞭,牛腿肉,香辣牛肉,五香牛筋,五香牛肚,牛舌,真空包装等品种。?
   1、五香牛肉?
    五香牛肉是否传统的特色肉制品由牛肉配以精盐、白糖、红酱油、姜块、葱结、料酒、茴香、桂皮、红米汁等佐料精制而成,从而达到色泽红润,肉质鲜嫩,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醇香可口,营养丰富具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的功效。?
   2、酱牛肉?
    酱牛肉是石道著名的特色肉制品,它始于清代中期,由石道村的回族经营者马柱子所创制,其制作工艺是:生牛肉辅以黄酱,食盐、桂皮、丁香、砂仁、大茴香等佐料精制而成,成品酱牛肉,色泽酱红,油润光亮,切片后保持完整不散,切面呈豆沙色,肌肉中的少量牛筋,色黄而透明,食之成淡适中,酥嫩爽口,香味浓郁。?
    3、牛肚?
    牛肚具有补虚,健脾胃,补气养血,消渴生津之功效。?   4、酱牛鞭?
    酱牛鞭温补贤阳,具有强体固精,健身之功效。?
   5、牛蹄筋?
   牛蹄筋为筵席上品,食用历史悠久,它淡嫩不腻,质地犹如海参,具有强筋壮骨之功效。
6、包锅肉
包锅肉又叫肚包肉,包锅肉(肚包肉)是将五香熟牛肉填充在牛的肚包内,经压制而成的一种传统牛肉食品,其特点是:色泽红润,肉质鲜嫩,醇香可口,营养丰富,具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之功效,深得社会大众的喜爱。?
石道牛肉历史悠久,有极好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数百年来在社会上有极大的影响力。得到了普遍公认,近年来,石道牛肉这一传统产品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石道希道牛肉制品就是在这一传统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一个新的品牌,现为登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炖牛肉
马全建
牛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是生长发育或手术后的最佳进补食品。中医认为,牛肉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疾息风等功效。寒冬食牛肉,还有暖胃的作用,特别是嵩山黄牛,体躯高大,耐力持久,肉质细腻,纹理明显,在肉食中独领风骚。
清真清炖牛肉的做法是:取嵩山清真鲜牛肉若干,用清水煮开,将血渍煮出之后,再出清水清洗干净,加入姜片、大料等,盖严锅盖,大火进行蒸煮,待牛肉炖到七成熟时,改用文火炖。等煮烂时,加入葱段、味精等原料,即可出锅。

心情寂寞 发表于 2014-12-6 23:54:51

杂烩菜、杂各
赵卫国
杂烩菜是登封人逢年过节或招待来客的一种传统饮食,具有悠久的历史。
杂烩菜就是把白菜、粉条、油炸豆腐、海带、大肉丸子等放在一起,再加上姜、葱等调料熬成大锅菜,吃时一人一碗,或就蒸馍,或佐大米,既简单、又方便实惠。其实这菜最初的名字叫做“炸桧菜”。相传南宋时期,人们出于对秦桧的愤恨,把备好的蔬菜熬在一起,把熬菜中的丸子看作秦桧的头,把油炸豆腐看作秦桧的肉,把粉条看作秦桧的肠子,全部把它吃下去,以表达对秦桧的仇恨。后来,因为这道菜是将各种杂七杂八的菜烩在一起做成的,所以,将它叫做“杂烩菜”了。
如今“杂烩菜”仍受到人们普遍欢迎,是一种老少皆宜的大众食品。
杂各也是登封极具盛名的一种地方小吃,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羊肉杂各,一种是牛肉杂各。
制做方法是:把羊肉内脏或牛肉内脏切块,先过水,把肉质里边的血水涤清去腥后下锅炖。然后,坐锅点火倒入底油,油热后放入姜片,煸炒出香味后倒入开水,加盐、鸡精、料酒、胡椒粉调味,水烧开后先放入煮熟的羊肉内脏,再放入白萝卜,用小火煮至萝卜软熟后,撒上葱丝和香菜叶即可出锅食用,其特点是汤清味美、肉嫩滑,馨香扑鼻。
古庙会上有一种大锅菜也叫杂各,其制做方法是,将熟羊杂或牛杂,同白菜、海带、粉条等加以佐料放在大锅内熬制而成,供赶会之人食用,很受欢迎。

心情寂寞 发表于 2014-12-6 23:55:05

冷拔丝儿
冷拔丝儿是登封的一道特色名菜,苹果、红薯、香蕉、山药、蜜桔等都可以做成冷拔丝儿。下面以苹果和山药为例,简单谈一下冷拔丝的做法。
1、拔丝苹果
    主料:苹果500克?
配料:鸡蛋200克,玉米粉100克,面粉少许。?
调料:白糖250克,菜油2000克,实耗200克,香油5克。?
制作:①苹果洗净去皮核,切成滚刀块,用面粉拌匀。
②油锅置火上,添入菜油,五、六成热时,将沾匀面粉的苹果块一一下入用鸡蛋,玉米粉调成的糊里,裹上糊,入锅炸透,呈金黄色时捞出。?
③锅留底油加少许清水,倒入白糖,溶化后,用小火慢慢地炒至糖、泡减少,手感轻松,颜色发黄时,逐将炸过的苹果块倒入,迅速翻炒均匀,倒在抹好香油的盘内上桌即可。?特点:色泽金黄、外酥内香,金丝骚绕,风味满席。?
    2、拔丝山药
   原料:山药500克,桂花卤2克,冰糖75克,熟白芝麻5克,熟花生油1000克。
    制作:①将山药刮去皮切滚刀块;冰糖碾碎成面儿;盘中涂上少许香油;
    ② 勺内注入油烧至五成热,放入山药炸至金黄皮脆里熟,倒入漏勺内。勺内留油少许,放入冰糖面和一调匙清水,加桂花卤熬糖,待糖汁表面的大气泡变小,糖已经开始变微微有点浅红色时,马上将炸过的山药、芝麻倒入勺中搅动,用糖汁将山药包均,倒入涂油的盘中,迅速上席即可。
    ③另上凉开水一小碗。

心情寂寞 发表于 2014-12-6 23:55:29

嵩山芥疙瘩菜
王昭渠
嵩山芥疙瘩菜,为登封特色传统名菜,历史久远悠长,风味浓郁独具。嵩山芥疙瘩菜主要有芥疙瘩片、芥疙瘩丝两种。以大小厚薄均匀的片为主的,叫芥疙瘩片;亦有刨成梗丝状,若火柴梗粗细,称芥(疙瘩)丝儿菜。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避难颍阳玄都观时,不小心染上了风寒病,一连几日不见好转,玄都观道士到附近村里找来做好的芥菜,让其食用,李世民食用后病情大为减轻。因“味道奇妙”,大加赞赏。尔后,经常食用,佐酒助餐,对其爨味,连声叫好,赞叹不已,后来将芥菜纳为御用菜膳,成为其每日早餐的必食之菜。
食用芥菜,益处多多。首先,芥菜能开胃,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芥菜性辛温,归鼻、肺,入肾、胃二经,除肾经邪气,利膈开胃”、“ 芥菜性温,故可温脾暖胃,增食欲,助消化”。凡是胃部消化能力薄弱者,可用芥菜作为食疗。《渊鉴类函》里说:“望梅生津,食芥堕泪”。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芥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人体内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通肾脏、疏经络、利九窍、止咳祛寒、通肺消痰、止痛消肿等功效,能促进人体内的酸碱平衡,消除疲劳,增强身体免疫力,强筋壮骨,延年益寿。其次,芥菜能美容,现代医学专家对芥菜的美容功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芥菜的芥子油、脂肪酸、纤维素、碳化物等是促进人体表面细胞活力的主要物质,可使皮肤润泽有光彩,常食用可达到美容的效果。再者,芥菜中的芥子酵和芥子粉,对缓解由于工作压力大而造成的情绪紧张和思维模糊具有明显作用。另外,芥菜中的维生素A原,还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是当今公认的具有抗肿瘤、防衰老作用的一种名菜。      
嵩山颍谷地区土质肥沃,是膏腴之地,土壤中富含麦饭石类铁、锰、锌、镁、钾、钠、硒、磷等有益人体的多种矿物质和维他命A、B、C、D、E等诸多微量元素,所以出产的芥疙瘩虽然其貌不扬,却聚集了芥菜的所有营养成分,其营养价值不容小觑,是十分丰富的。
据掌厨的老师傅言讲:“芥疙瘩菜,货出地道,与水土关系很大,地域以颍谷地区方圆周边10余里为限(也就是当地人们常说的“江东海西鳌来国”地域),过限界其特色风味则大减”。这与古人所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的道理相同。
每遇红白喜事或逢年过节时,厨师或操此技术之人则亲自下厨烹制,严格按照操作程序,适时掌握火候成色,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一丝不苟,精心制作,一丁点儿都不能马虎。否则,将失去其味。
制作芥疙瘩片前,应先挑选新鲜纯正的芥疙瘩(芥菜根)若干,洗净、刮皮,去其块儿茎枝杈,然后用木工手推刨子刨片,片要厚薄大小均匀,切记刨片后不可长时间放置,应随刨随焯。否则,将失去其特有的色泽和味道。
烹制前需备铁锅一口,葱、姜、蒜(切碎)、碘盐、五香粉、混合料若干,清油、米醋备用。烹制原则:火大、油热、不过火。大火坐锅放油,待油热即将冒烟时,立刻放入葱、姜、蒜(切碎)、五香粉、混合料等,稍烹就可放上刨好的芥疙瘩片,两手相抄,不停翻动,直至芥疙瘩片手握发暖时即可(不宜过热,太热就熟,熟则失味),然后放入适量的碘盐(应少放),用米醋拌匀即成,最后将烹制好的芥疙瘩片用深盆或小坛密封,过一天即可食用,食用前再添加蒜汁,以增加其清爽口感。
芥菜丝的做法是:先将芥疙瘩洗净,刮皮后均匀地切成细丝,若火柴梗状,再用清油加热,将剁好的葱花、姜末、花椒烹出味,放入切好的芥丝、碘盐、五料面等,不停地翻动,只要加热均匀了,再放入少许的好醋(主要是起爨的作用)翻搅几下,马上出锅,倒入提前准备好的器具里,盖严捂好,放一两天就可食用了(但是千万不能用铝制品)。吃时爱吃麻辣味的可以再加些麻辣油、辣椒油即可。
它的特点是:具有独特的麻辣爨味,能够剌激味蕾,增加食欲,促进身体健康。
俗话说:“葱辣鼻子蒜辣心,芥菜辣的鼻梁筋”。吃芥菜得会吃,也就是吃时得张着嘴、出着气嚼,千万别闭着嘴、吸着气吃,这样会让人喘不过气来,同时也会爨得人两眼垂泪。?
这些纯手工制作、采用民间秘方操作技艺、保持了独特风味和营养价值的芥疙瘩菜,色泽晶莹,香气浓郁,风味独具,放入口中,清爽可口,一股爨劲儿,直冲脑门,鼻酸眼热,直流泪水,正应古人所说“食芥堕泪”这句古话了,那才是吃入口中,落至腹中,美在味中,此情此景,实难言说,亦难描绘,真个是妙不可言,诚为醒神补脑、健脾益胃之美味佳肴也。
这就是地地道道、风味独特的嵩山地方特色传统名菜——芥疙瘩菜,倘无此中妙趣,个中滋味,勿论冠以何名,书以何文,亦非嵩山之地方特色名吃了。此正谓:
嵩山名菜芥疙瘩,货出地道人人夸;
爨劲独特诚美味,食芥堕泪名天下。

心情寂寞 发表于 2014-12-6 23:55:39

大 冶 焖 子
阎锦木
焖子,是我的故乡大冶的美味珍馐和特色食品,它的制作和食用已扩散到我市东部的宣化、告成、徐庄等乡镇,并辐射到新密、禹州等县市。它是粉条的深加工产品,原料有粉条、淀粉、肉汤、葱花、蒜泥、姜末、食盐、五香粉、辣椒丝等。
制作方法:先将粉条1斤放在锅里煮到六成熟,用笊篱捞到面盆中,倒入热肉汤,兑入淀粉3斤,撒进适量五香粉、姜末、食盐、辣椒丝后搅拌均匀成糊状,倒在衬有白菜叶的笼箅上盖上笼盖,用旺火蒸约1个小时左右即熟;然后,揭开笼盖,去掉菜叶,凉约10分钟后,切成大块待用。食用时再把大块切成约3公分的小块,凉拌、炒均可,凉拌时用姜汁、蒜泥、食用油等调料,炒时用调料,点水少许。
焖子吃起来香酥可口,味道悠长,并以老少皆宜、经济实惠、营养丰富而为农户所青睐。而这种用料低廉的焖子,在旧时的农村,也唯逢年时节老百姓才舍得加工食用的,用它来替代农家难得的肉食品。那么,这种食品是谁发明的呢?
相传焖子是清朝大冶名士景日昣(字冬旸)的母亲发明的。景冬旸出身寒门,在未及第前家里生活十分困苦,父亲景星是个热心肠的人,自家有了钱粮,常资助穷人,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有一年腊月办年货,油盐酱醋等日用品买齐后,景星发愁了,剩下的钱只够买一斤火肉了。他是个红脸汉,就硬着头皮买了一斤肉掂回家去。大年三十晚上,景冬旸母亲把肉放在锅里煮啊煮啊煮成了肉汤,这怎么过年呢?她对着熊熊炉火纳闷了。倏然,她灵机一动,把肉锅端过去,再添上一口锅煮了半锅粉条,兑在肉汤中,和进淀粉,加上佐料,笼箅上垫上菜叶开始上笼蒸。蒸熟后成切肉块状,下油锅炒后当菜。春节那天,张氏把这道菜端到案子上,景星父子都吃了一惊,不知道她做的是什么菜,但味道十分鲜美。张氏诉说了她对着炉火发闷时的情景,景冬旸拍着手说:“好,好,这道菜就叫‘焖子’吧!”
蒸焖子的手艺先是在大冶景氏家族,后来在大冶地区广为流传。景冬旸当官后,常用焖子来招待达官贵人。传说乾隆皇帝游中岳时,景冬旸的嗣子峨还把它作为贡品请乾隆皇帝品尝,乾隆皇帝不住地称赞:“好吃!好吃!”从此以后,焖子逐渐扩展为登封东半部几个乡镇的农家特产了。
1958年,大冶公社因卫生工作闻名于世,全国各地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并先后有古巴、巴西、罗马尼亚等15国代表团来参观访问,为此,公社专门成立了招待所。招待所的厨师景春正做的拿手好菜就是焖子,深受来宾们的好评。后来公社机关食堂的炊事员景行做的焖子,让人见了就流口水,我年轻时一顿曾吃过2斤呢!
令人欣慰的是,在市区的宾馆和酒店里,经营焖子这道菜的已很普遍。2000年,我陪《健康报》的几位记者在一家宾馆里就餐,我点了食谱上“焖子”这道菜,焖子端上后,在座的三位陪客均为大冶籍人,大家不约而同的介绍焖子的绝妙,引得京城的记者们大饱口福,霎时一盘焖子一扫而光,无奈又加一盘,也“风扫残云”了。而那些鸡呀鱼呀的佳肴却基本未动。

心情寂寞 发表于 2014-12-6 23:55:49

黄菜
景新源

黄菜是登封农民以往过冬必备的菜。因为冬季蔬菜少,过去过冬蔬菜也只有白菜、萝卜,储备黄菜可以调节胃口,再则可以填饱肚子。储备黄菜根据家里人口多少而定,家里人口多的黄菜储存一大缸,三四口之家也要储存着两桶水的小缸那么多。即吃即捞很方便,现在泡黄菜的没有过去多,但人们还是喜欢吃。
黄黄菜备有一只刷洗干净的缸即可,缸里不用盛水,不加任何佐料。具体做法是把白萝卜叶、白菜叶、芥菜叶、红薯叶洗净,切碎(红薯叶不用切,可保持原状,捞着吃时再切)。不能混合,黄什么菜分类单独黄。把切碎的菜放入开水锅中焯一下,焯一下的作用是让菜塌架,捞出后倒入干净缸内,每放两层用大擀仗捣一次,使菜瓷实。装满缸后,再用一薄片大石头放进缸压在菜上。10天后变酸即可食用。
黄菜吃法有以下几种:
1、黄菜面条。登封市东几个乡镇,尤其是大冶镇,农村晚餐大多是玉米糁煮熟后下入面条,放盐,面条煮熟时,从黄菜缸内捞出半碗黄菜倒入面条搅匀即可端锅食用。酸面条别有一番风味。
2、下饭菜。捞出黄菜置小盆内,用辣椒蒜汁拌匀,酸辣可口,作下饭菜。
3、菜合。用咸辣椒水拌匀,摊入两张面饼之间,合匀,两张面饼周边压紧上鏊子烙,烙熟后切成小块即食。
登封与黄菜相类似的冬令菜还有肥下几种:
浆水菜:登封农村有做浆水菜的习惯,是泡菜的一种。夏季或秋季用煤火做饭的农村,在锅台后边紧靠煤火处置小盆或小罐,里边盛水,把净洗的小白菜或白萝卜苗洗净放入小盆或小罐内,因有煤火加温,两天即可变酸。若想变酸快和酸的很些,可往泡菜内加入两勺面汤。面条煮熟将端锅时加入浆水带菜,然后端锅,登封人俗称浆面条。吃起来酸酸的,风味独特。过去农历十月中岳庙会时,担桶到中岳庙会上叫卖浆面条的到处都是。现在登封城乡仍有做浆面条的,喜爱吃者众多。
腌菜:一般腌菜用芥菜叶或萝卜叶腌制。把芥菜洗净,连菜带梗切碎,用加盐的五香粉拌匀,即可食用,若加入些煮熟的黄豆,色香味更佳。
泡菜:用加了糖、盐和醋的五料水装入器皿,把洗净了的萝卜条、白菜叶、包菜叶等放入器皿浸泡,几天后便可食用,随吃随取,酸甜适宜,是登封农家及餐厅宾馆餐桌上不可缺少的凉菜。
韭花:将韭花骨朵剪下,掺鲜辣椒加盐碓成糊状,可长年保存,随吃随取。

心情寂寞 发表于 2014-12-6 23:56:22

汤粥类

                  茶糊涂
                        赵如一
在过去过正月十五都喝“茶糊涂”,俗称正月十五打油茶。这种群众性名小吃,解放前后君召街集市上见叫卖过。经过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群众生活食堂化过后却消声匿迹了。余探寻过喝“茶糊涂”始起于哪个年代?它为纪念什么?可是一直无有找到确切的考证资料,但从余幼年时,每逢过正月十五喝“茶糊涂”唱的歌谣中也可以窥探到一些由来:
蒸“灯盏”,打“茶糊”,张灯结彩过十五。“灯盏”点亮门垫放,照路太后回家乡。“麦垛”蒸熟供堂屋,喜迎太后看丰收。爹妈烧香又磕头,我陪奶奶喝“茶糊”。“茶糊涂”香,香“茶糊”,还盼明年过十五。?
根据这首歌谣,和一些民间传说,过正月十五喝“茶糊涂”很可能是纪念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的。相传说:薄太后出生在正月十五日,娘家虽为“吴地人”,但她的父亲却住在魏国和韩国交界处,嵩山西麓。她父亲娶魏国女子,生下薄姬,薄姬嫁汉高祖刘邦生下汉文帝。汉文帝继承天子位后尊自己的母亲为“薄太后”,薄太后提倡耕读纺织,忠孝,节俭,教育汉文帝爱护功臣,勤政爱民,体访民间疾苦,成为汉朝首位,“尚节俭薄葬礼”的有道明君,母亲“薄太后”也受到民间爱戴与尊崇。到处都盖有太后庙。特别嵩山西部有民歌唱:“走出颍郡东门抬头望,太后庙建圪塔岗,过了大古过挡阳,莲花前太后河(后河村),东西不过三十里,四座太后紧挤着,太后灵魂年年归,保佑娘家丰收享太平。且不说民间过正月十五喝“茶糊涂”是否真为纪念薄太后,道是从1950年到1956年过正月十五,余记的喝七年“茶糊涂”,因帮助母亲砸杏仁,取桃仁,参与备料制作,记住了整个备料制作过程。今天忆写出来以抵湮灭失传。?
每年一过罢正月初五“破五节”,母亲就开始准备制“茶糊涂”的佐料。如果家里有春谷子小米那就更好,先把小米淘净去〓,上笼蒸熟凉干,放到碾上,或碓臼中加工碎罗出熟米面粉。?
如果没有春谷子小米做米饭,就用“飞罗面粉”。解释:这种称“飞罗面粉”是磨麦手工罗面时,飘〓在罗架两边的精细面粉称:“飞罗面粉”。后来有几年生活紧张,一般的白面粉也可以做茶糊涂。
做茶糊涂时,先把这些准备好的面粉倒入锅中翻炒,在翻炒中滴入少许香油翻均炒熟,备用。第二,把杏仁和桃仁,放到温水中浸泡两天,用手撵掉杏仁表层的红皮,待浸泡出香甜味捞出备用。第三,把花生仁倒入滚水锅中轻煮一下,捞出兑入凉水津泡去掉红皮。第四,制作油炸小豆腐丁,如果是用过春节剩下的大块油炸豆腐,可以从中间劈开,呈一面焦黄,一面嫩白状,再切成小方丁。如果用鲜豆腐,先切成小方丁下油锅炸成焦黄色捞出来备用。第五,把红萝卜先切成细丝再切成碎丁。第六,把菠菜切成小碎星状备用(少许一点,点缀用)。第七,把芝麻炸熟备用。第八,熬五香水,待五香水滚开一阵子后,倒掉佐料,只用开水。制作开始:五香水滚开后,除碎菠菜叶外,其它备料全部倒入锅中压住滚。炒熟面用温水调成糊往锅里输,边输边搅动,在搅动中观察稀稠,嫌稀再加输面糊,嫌稠添加开水,真稀稠自己满意为主。咸与淡也是在搅动中口尝,加以调整。搅动是不停的捞底搅动,严防糊锅底。认为熟了撒入碎菠菜叶一搅均就端锅。?
怎样喝“茶糊涂”:?
1956年正月十五余已经十一岁了。但喝茶糊涂,父母亲仍然不让用筷子和勺。就是双手捧碗转圈吹着喝。父亲说:“喝茶糊涂吸着喝的打呼噜,能撑开胃口多喝二碗,喝到底,杏仁、花生仁拌遂到底,还不会〓饭,确实如此。”?
喝茶糊涂引出的猜谜语:?
记得1954年正月十六早上,人们吃过早饭三三两两,围集到王石山老学究大门前晒太阳。这是全民传统休息日。连牲畜都有“打一千、骂一万,正月十六,休息一天,吃顿饭的优待,何况是人呢!”
王石山老人平时最爱讲故事,猜谜语,今天更是来了兴趣,对众人说:“我出个谜题,请大家猜一猜,昨天是正月十五,晚上都喝茶糊涂了吧?这茶糊涂里放的有油炸豆腐,就以油炸豆腐”为题答两个古代人名,一个是将军,一个是诗人。王老先生话音刚一落,见多识广的赵固良就猜着了答案,但他不解谜题,却说:我也来出一谜题是“油炸螃蟹”和他的谜底一样,能猜着我的,就能猜着他的,请大家猜吧。赵固良出这个“油炸螃蟹”的猜题,赵五端在其它地方听说过,也就知道了前两个谜底,但他也不说破答案,也说:我也来出一题是:“油炸锅馈”和您俩的谜底答案一样,能猜您俩的谜也就猜着了我的谜。憨厚不识字的陈新宽大笑着说:我也不用猜谜了,也来出一个谜是“油炸蒸馍”都猜吧。结巴的孔芳紧接着说我出一谜题是:“油炸烧饼”,何金克说我出的谜题是“油炸红薯,都猜我的谜吧!”六个人哄声大笑,笑声又招来了东西两边晒暖的人群。三个知道谜底者就是不说破。其他人猜了一阵子也无猜准是哪两个古人。这时当过干部,还有些文化的陈中央老先生说,我也猜不着您的谜,我也出一谜题是“油炸砖头”,他指着赵固良,“你们给我说说你的谜底,我就给您说我的谜底,您不说,我也不说。”本来这个“油炸锅馈”的谜题一出,众人光说光笑不猜了。这陈中央老先生的“油炸砖头”一出,一群青年连壮年,老人小孩全笑开了。这个说:中央伯,我出的谜题是“油炸石头”,那个说,中央叔我出的是“油炸坯蛋”,还有说我的谜是“油炸土圪垃”,还有一个叫“国国”的青年搂着脖子喊着,中央爷,我出的谜题是“油炸尿罐”您猜猜是个啥?这一加伙,一大群人全笑成了前仰后合,热泪盈眶,喷嚏咳嗽连声,差点屁滚尿流!一阵笑闹过后有一位管东街粮库的外乡干部建议说:你们两家都把谜底揭开吧。王石山老先生指着赵固良说:“你把谜底向大家先说说吧”。赵固良说:“不管是豆腐、螃蟹、锅馈、蒸馍只要下油锅一炸,就见个“焦黄盖”,这猜三国时东吴的大将“黄盖”;这些“焦黄盖”食品切开里边都是嫩白色,这猜唐朝大诗人“李白”(里白),这就是二个古人的名字,“黄盖、李白”一个三国大将,一个唐朝诗人。”王石山指着陈中央说:就中央你捣蛋,你出那个“油炸砖头”我看你咋再编出个合理的答案来?陈老生不慌不忙,我说的“油炸砖头”谁见过?还是那个叫“国国”的青年笑着说:中央爷,俺都无有见过,你见过吧?陈老先生说:这么多人都感觉奇怪,这就是“多怪”,我出的“油炸砖头”谜底就是“少见多怪”一句成语。别人都看着王老先生,王老先生咂吧、咂巴嘴,说“虽然“牵强”,道也“附会”。但今天出谜题都是跟做“茶糊涂”食品有关,你出个毫无关连的“跑题”罚你再出一题。陈老先生张嘴就说:“红腿红鹦鹉,生扎地里头,碎藏饭锅里”你猜吧。王老先生说:“那是菠菜”,陈老先生却说:那不光是菠菜,两个人争执不下。王老先生只得说,我也出个“成语谜题”,你中央能猜着,我再出,你如果猜不出,你就解释你那“红腿绿、鹦鹉……是什么?”王老先生说:“茶糊涂”放的有杏仁、桃仁,这就猜一个四字成语,你猜吧。?
聪明的陈老先生知道,像王老先生出这种成语谜题非常难猜,灵机一动赶紧改口说,今天过大十六,不能光咱俩出题猜谜。大家有题和做“茶糊涂”有关都只管出,猜中,猜不中,出题的人不解谜底,到吃了中午饭都还来这里再解谜底吧?几个青年学生马上答应,王老先生也不反对。人群激昂,跃跃欲试者不少,出了一些和做“茶糊涂”有关的谜语:
1、“两只耳朵一张口,只有肚子无有腿,铁面无私如老包。赴汤蹈火为自家”。?
2、“我不洗脚干干净,你去洗澡不干净,他来无洗有人吃,你我他洗无人用”。
3、“魔怪身心升腾红,草木衰老更有情,能战千山密林坡,不霸占眼前一条河”。
4、“夫妻圆圆石中生,脚下有路走不通,两眼吞下五谷粮,嘴缝吐出碎芙蓉。”
5、“嘴大身重落地陈,光吃不阿勺掏窝,只恨五谷强带壳,千锤百捣任君确。”?

6、“千头樟木昂首生,谷子无皮十二点”。
7、“姐妹七八个,围着光棍坐,脱去数层衣,等着挨家伙。”
最后一题一出,几个青年大喊:“这个根本和做‘茶糊涂’没有关系不能算数。”这时有人家喊着吃饭了。
三四个六年级学生不依了。有的喊石山伯,有的喊中央叔说,下午我们去学校比赛篮球,不来这里了,你们不说出谜底我们心里怪别忸的。那个时候的小学六年级学生都是十七八岁的有文化大汉子,他们提出上午就得解答谜底,连王、陈二位老先生也只得同意。王老先生指着陈老先生说:“中央,你出哪红腿绿鹦鹉……我猜是菠菜,你硬说不是,到底是什么?陈中央笑着说:“你猜一样菠菜,我说不是;你如果又猜一样红萝卜,我还说不对,除非你把菠菜与红萝卜二样同时说出,我说你猜对了。王石山拍着自己脑门说:“不是你中央奸滑,是我的心眼到你跟前就不管用了。”随后王石山老先生说,今天所有未解谜底由我一人来解答,如果我解错了,你们自己解答,如果我解对了,临走我再出一题,大家存到心里猜吧。”我出题:杏仁、桃仁,是说:“桃和杏已经嚼碎咽到肚里,这段猜“粉身”,剩下“桃核”和“杏核”砸碎取出“仁”,这段猜“碎骨”,这“杏仁”和“桃仁”题就是“粉身碎骨”一个成语。
    而那七个谜语的谜底分别是做茶糊涂用的“大铁锅”、?
“清水”、“火”、“石磨”、“碓锤臼”、“香料”和茶糊涂用不着的“大蒜”。?
最后王老先生说:既然下午都不来了,我再留一题是“两滴香油”留到大家心里慢慢猜吧。遗憾的是“两滴香油”这个谜底被王老先生带进坟墓去了,永远没人知道谜底了。??

心情寂寞 发表于 2014-12-6 23:59:25

鸡爪汤
                              段双印
大金店人讲究美食是出了名的,他们在实践中创制的色香味美佳肴鸡爪子汤,实际上是流传于大金店地区上千年来流水席中的一道汤菜,大金店的水席俗称十三碗,鸡爪子汤便是十三碗中的一碗。据调查和走访中得知鸡爪了汤的创制者是大金店中街(俗称庙门)常家拐儿的常旦老先生(常九成父),后传给常来升为第一代传人。第二代传人李存良、王央、李林、常毛兰、常怀、王中炎。鸡爪子汤从大金店中街起在东西街传开,大金店东街第二代传人有王新田之父王黑娃,第三代人王新田、郑夏、雷文卓、雷章银、雷银顺(从业20余年),大金店西街的温松,第三代传人刘新一(从业46年),王国杰、陈黑旦、雷长生、陈天立、张长森、李慧生、郑大朝,第四代传人郑中森。?
第五代传人郑晓亭。二百多年来,鸡爪子汤的制作工艺不断提高,普及速度逐年加快。从解放前到如今,从大金店出去的无论官员或商人,到大金店品尝过这道汤菜的人都记忆犹新,对鸡爪子汤印象非常深刻。解放前后的一百多年里,只要吃到鸡爪子就知道是大金店的厨师做的。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已普及到县城和市区各大宾馆洒店,但由于掌握正宗制作方法的人有限,所以做出的鸡爪子汤的佐料不全,用汤不地道,吃起来总感觉和大金店师傅们做的不一样,不是不出味就是不出色,总有一些地方不尽人意。笔者有幸接触到大金店第二代传人中的几位厨师,现根据师傅们的介绍将鸡爪子汤的选料,工艺、工序和特点记录于后,供爱好者参考和借鉴。?
1、选料精细而挑剔:?
主要选作材料:鸡脯、淀粉、鸡蛋、大油。佐料:木耳、黄花菜、大葱、生姜、大蒜、红辣椒。调料:食盐、五香粉、味精、小磨油。?
2、工艺复杂:工序严格,内行人都知道,刀工是厨师们必备的基本功,以“切和剁”为主要刀法,要求切出来的备料丝是丝,片是片,丁是丁,段是段。鸡爪子汤的刀法既不是切,也不是剁,而是“砸”和“剁”。?
①要求先将鸡脯用菜刀的刀背砸成肉泥,抽去白筋。?
②再用菜刀刀刃把砸成的肉泥剁碎,成肉糊状。?
③加入适量淀粉,鸡蛋清,食盐少许,搅拌均匀。?
④用炼净(泛白)的猪板油,油温40℃左右时,将搅拌好的鸡脯肉糊倒入油锅,搅开,泛白时出锅,〓拌油锅,捞出空去油,备作入汤料。?
⑤将清油(不能使用猪板油)倒入锅内,油热至60度左右,将葱、姜、蒜末下锅、炒出香味兑入高汤。?
⑥将备好的主料加入汤锅,煮到沸腾,撇去浮沫,将木耳、黄花菜、鸡蛋饼,辣椒丝,葱段入锅,加入食盐,五香粉、味精、小磨油,再加入流水芡起锅。盛汤端上席面。成汤应该是汤白,鸡爪子白,葱段白,木耳黑我,鸡蛋饼黄色,辣椒丝红色,葱叶绿色,五色齐全,色香味美。?
3、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鸡爪子汤切忌不能使用酱油。?
②下料时要慢下勤搅,切忌油温不能过高,油过热汤出焦糊味。特别下鸡蛋清时,肉必须搅匀,不能见疙瘩。?
③严格掌握火候。俗话说伙师即为会看见用火的师傅。?
④要备好高汤,俗话讲:“唱戏要有好腔,厨师要有好汤。”大金店人制做鸡爪子汤用汤(无色无味)不用混汤(汤麦色走时)。汤用不好,这道菜前功尽弃。?
⑤注意掌握食盐用量,盐是调味品中第一位,所谓烹调,调就是要调节味道,用盐的数量要严格掌握,以符合大众口味为标准,不则淡过则咸都是不可取的。?
⑥把握芡的使用方法和时机:芡分流水芡,硬芡和碗芡,做汤要用流水芡。做鱼丸子,小酥、挂糊用硬芡。流水芡在汤好起锅前注入。?
3、鸡爪子汤的主要特点:?
①营养丰富,不油不腻,松软适中,老少皆宜。?
②颜色悦目,味美可口。?
③有汤有菜,稀干相当,易消化,利吸收。
?4、鸡爪子汤的演变?
鸡爪子汤从创制到实用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比较曲折的过程。在旧社会,这道汤菜因知道的人少,会做的人更少,且主料鸡脯比较昂贵,因而只在大金店街大户的掌柜和太太们中间流行用于招待,尊贵的客人或较大的官员,1943年国民党军战区司令卫立煌,三十一集团军司令汤恩伯曾因视察军务,检阅军队受到十三军军长不觉的盛情款待,其中的鸡爪子汤作为当家汤菜和地方风味特产供其品尝。而大金店的普通人家、高户虽然知道鸡爪子汤,皆因师傅难请,用料挑剔而不能亲品亲尝。遇到战乱和灾荒年景,会做这道汤菜的师傅们要讨荒糊口,养家老小,常出外谋生,鸡爪子被搁置。到了解放前夕的一、二十年,制订这道汤菜的师傅想了一个替代的办法,以解鸡脯难找之急,用猪里脊肉代替。开初品食者吃不出鸡脯和猪里脊肉的区别,只是想到大金店的人真会想法子,从那里找那么鸡脯。后经亲手制作的师傅们亲口说明,方才明知其里。?
新中国建国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顺应城乡群众注生生活质量的潮流,大金店的鸡爪子汤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制作技术的代代相传,让大金店东西街的师傅都能掌握鸡爪子汤的制作工艺,在为群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无论红事、婚庆、喜庆,小孩送米面,白事(热丧、周年纪念、主碑)或其它重要事件都使用有此汤菜。通过厨师们双手的巧妇烹饪,昔日只有少数视为身伤,地位经济实力的象征性享受,成为普通百姓餐桌,上的菜肴,满足了大众心理需求和饮仞需要。时至今日,大金店人创制的鸡爪子汤进
鸡爪汤
                              段双印
大金店人讲究美食是出了名的,他们在实践中创制的色香味美佳肴鸡爪子汤,实际上是流传于大金店地区上千年来流水席中的一道汤菜,大金店的水席俗称十三碗,鸡爪子汤便是十三碗中的一碗。据调查和走访中得知鸡爪了汤的创制者是大金店中街(俗称庙门)常家拐儿的常旦老先生(常九成父),后传给常来升为第一代传人。第二代传人李存良、王央、李林、常毛兰、常怀、王中炎。鸡爪子汤从大金店中街起在东西街传开,大金店东街第二代传人有王新田之父王黑娃,第三代人王新田、郑夏、雷文卓、雷章银、雷银顺(从业20余年),大金店西街的温松,第三代传人刘新一(从业46年),王国杰、陈黑旦、雷长生、陈天立、张长森、李慧生、郑大朝,第四代传人郑中森。?
第五代传人郑晓亭。二百多年来,鸡爪子汤的制作工艺不断提高,普及速度逐年加快。从解放前到如今,从大金店出去的无论官员或商人,到大金店品尝过这道汤菜的人都记忆犹新,对鸡爪子汤印象非常深刻。解放前后的一百多年里,只要吃到鸡爪子就知道是大金店的厨师做的。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已普及到县城和市区各大宾馆洒店,但由于掌握正宗制作方法的人有限,所以做出的鸡爪子汤的佐料不全,用汤不地道,吃起来总感觉和大金店师傅们做的不一样,不是不出味就是不出色,总有一些地方不尽人意。笔者有幸接触到大金店第二代传人中的几位厨师,现根据师傅们的介绍将鸡爪子汤的选料,工艺、工序和特点记录于后,供爱好者参考和借鉴。?
1、选料精细而挑剔:?
主要选作材料:鸡脯、淀粉、鸡蛋、大油。佐料:木耳、黄花菜、大葱、生姜、大蒜、红辣椒。调料:食盐、五香粉、味精、小磨油。?
2、工艺复杂:工序严格,内行人都知道,刀工是厨师们必备的基本功,以“切和剁”为主要刀法,要求切出来的备料丝是丝,片是片,丁是丁,段是段。鸡爪子汤的刀法既不是切,也不是剁,而是“砸”和“剁”。?
①要求先将鸡脯用菜刀的刀背砸成肉泥,抽去白筋。?
②再用菜刀刀刃把砸成的肉泥剁碎,成肉糊状。?
③加入适量淀粉,鸡蛋清,食盐少许,搅拌均匀。?
④用炼净(泛白)的猪板油,油温40℃左右时,将搅拌好的鸡脯肉糊倒入油锅,搅开,泛白时出锅,〓拌油锅,捞出空去油,备作入汤料。?
⑤将清油(不能使用猪板油)倒入锅内,油热至60度左右,将葱、姜、蒜末下锅、炒出香味兑入高汤。?
⑥将备好的主料加入汤锅,煮到沸腾,撇去浮沫,将木耳、黄花菜、鸡蛋饼,辣椒丝,葱段入锅,加入食盐,五香粉、味精、小磨油,再加入流水芡起锅。盛汤端上席面。成汤应该是汤白,鸡爪子白,葱段白,木耳黑我,鸡蛋饼黄色,辣椒丝红色,葱叶绿色,五色齐全,色香味美。?
3、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鸡爪子汤切忌不能使用酱油。?
②下料时要慢下勤搅,切忌油温不能过高,油过热汤出焦糊味。特别下鸡蛋清时,肉必须搅匀,不能见疙瘩。?
③严格掌握火候。俗话说伙师即为会看见用火的师傅。?
④要备好高汤,俗话讲:“唱戏要有好腔,厨师要有好汤。”大金店人制做鸡爪子汤用汤(无色无味)不用混汤(汤麦色走时)。汤用不好,这道菜前功尽弃。?
⑤注意掌握食盐用量,盐是调味品中第一位,所谓烹调,调就是要调节味道,用盐的数量要严格掌握,以符合大众口味为标准,不则淡过则咸都是不可取的。?
⑥把握芡的使用方法和时机:芡分流水芡,硬芡和碗芡,做汤要用流水芡。做鱼丸子,小酥、挂糊用硬芡。流水芡在汤好起锅前注入。?
3、鸡爪子汤的主要特点:?
①营养丰富,不油不腻,松软适中,老少皆宜。?
②颜色悦目,味美可口。?
③有汤有菜,稀干相当,易消化,利吸收。
?4、鸡爪子汤的演变?
鸡爪子汤从创制到实用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比较曲折的过程。在旧社会,这道汤菜因知道的人少,会做的人更少,且主料鸡脯比较昂贵,因而只在大金店街大户的掌柜和太太们中间流行用于招待,尊贵的客人或较大的官员,1943年国民党军战区司令卫立煌,三十一集团军司令汤恩伯曾因视察军务,检阅军队受到十三军军长不觉的盛情款待,其中的鸡爪子汤作为当家汤菜和地方风味特产供其品尝。而大金店的普通人家、高户虽然知道鸡爪子汤,皆因师傅难请,用料挑剔而不能亲品亲尝。遇到战乱和灾荒年景,会做这道汤菜的师傅们要讨荒糊口,养家老小,常出外谋生,鸡爪子被搁置。到了解放前夕的一、二十年,制订这道汤菜的师傅想了一个替代的办法,以解鸡脯难找之急,用猪里脊肉代替。开初品食者吃不出鸡脯和猪里脊肉的区别,只是想到大金店的人真会想法子,从那里找那么鸡脯。后经亲手制作的师傅们亲口说明,方才明知其里。?
新中国建国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顺应城乡群众注生生活质量的潮流,大金店的鸡爪子汤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制作技术的代代相传,让大金店东西街的师傅都能掌握鸡爪子汤的制作工艺,在为群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无论红事、婚庆、喜庆,小孩送米面,白事(热丧、周年纪念、主碑)或其它重要事件都使用有此汤菜。通过厨师们双手的巧妇烹饪,昔日只有少数视为身伤,地位经济实力的象征性享受,成为普通百姓餐桌,上的菜肴,满足了大众心理需求和饮仞需要。时至今日,大金店人创制的鸡爪子汤进入了宾馆、酒店、影响日益扩大。值得关注的是,会做的人多了,还有定的期限(只有大金店街师傅们会做,乡下师傅们不会做或做不好,食用的人多了,普及的区域小,知名度仍需要提高,严格选料,精细制作的传统务必要保持下去,初学者切忌掌握皮毛不知真谛。希望后起之秀群体要精益求精,让独具特色的大金店鸡爪子汤世代传递,发扬光大。?
入了宾馆、酒店、影响日益扩大。值得关注的是,会做的人多了,还有定的期限(只有大金店街师傅们会做,乡下师傅们不会做或做不好,食用的人多了,普及的区域小,知名度仍需要提高,严格选料,精细制作的传统务必要保持下去,初学者切忌掌握皮毛不知真谛。希望后起之秀群体要精益求精,让独具特色的大金店鸡爪子汤世代传递,发扬光大。?

心情寂寞 发表于 2014-12-6 23:59:40

嵩山绵枣汤
                           耿丙伦
嵩山绵枣是登封山区有名的地方土特产,具有清热解毒、滋补养神润肺消肿之功效。经过细心考究的制作,吃起来甜似蜜,味香如小磨油。灾荒年能度荒救人,还能为贫民百姓解除病疾。如果大人小孩谈吃了麦芒子,长在喉咙上,用晒干的绵枣放在嘴内细嚼,慢慢咽下,立即会将喉部麦芒消失。绵枣又名“嵩山人参果”,性温大补,身体虚弱者,长期服用有利于健康。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及绵枣的制作的工艺复杂,这种地方小吃越来越远离人群。它将有面临濒危之险。因此抢救,保护、传承显得十分必要。?
据清代县志载,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河南是个特大旱灾区。三年五谷颗粒不收,树皮、树叶吃光吃净。百姓纷纷外出逃荒,路边饿死的灾民不计其数,村庄内几乎不见人烟。据老人传,嵩山东麓有个何里沟村,当时居住着三户十八口人家,在老爷子的带领下,每天在嵩山坡上寻找绵枣,维持生机。把挖来多余的绵枣亮起来冬天吃。何家以绵枣为食,度过了三年灾荒,十八口人不但没有饿死一人,还又新添了一个孙子,起名绵生。转过年境后,人们见何里沟何家,人强马壮,都说是何里沟有仙水,救了何家。其不知是绵枣救了何家的命。?
绵枣为多看生草本,属百合科。生于浅山区山坡上。地下有磷茎、长成下大上小葫芦形,年代越久个头越大,四年以上能长鸡蛋那么大。地面上从生叶片,像似韭菜。每年七八月分叶从中生出直立的花梗,梗子顶端开出粉红或白色小碎花。每年三、四月份,叶片从地面长出,此时正是挖掘绵枣的大好时机。民国年间,嵩山周围的人们都知道绵枣的功能,除用来饱腹外,把多余的粜到粮行收购点,而后运往城镇,外地销售。但它生长在嵩山的深处,本身是凉药,是隔年生植物,生的涩苦不能吃(这在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只有经特殊工艺加工后才能吃。?
绵枣的食用制作方法比较复杂。约有三个过程,一把挖来的绵枣是拣净倒入笠子内,放入水池或水缸中泡半天,后用扫帚或棍棒在水中搅动,让绵枣随水旋转,顺转倒转各几十圈,直到绵枣变得洁白如玉为止。转动中更换三次污水(把绵枣外皮上的全部除掉为止),后用陶土作成的大缸(绵枣不能见铁质)涮净后,缸底用犁地用的犁面(用生铁铸成圆形很簿的物)用白干泥把犁面固定在缸底外,而后把大缸盘放在火炉上,用在高山上挖的鸡头根洗净补在缸底(学名黄精系中药)后把淘净的绵枣倒入。用早晨头担井水倒入缸内,缸底生火,开始用爆火,只要大翻滚儿,就改为小火,慢慢地煨制,三至五天后,缸内水由清变红,再有红变成深棕红色。只要苦涩味除掉咸甜味,即可食用了。喝在嘴内味甜似蜜,粘糊糊感觉无异味。如汤的颜色不深时,可把晒干的筛拉秧(土名拉断筋)少许放入煮上半天,绵枣汤水色深如棉油,其味不变。而后停火,绵枣即成。
注:①鸡头根长于高山。叶似竹叶,根部长成鸡头状,片生,一片可挖几十斤,学名黄精可作中药材。?
②筛拉秧,又名拉断筋,老波筋等,草生植物,用它可煮出好看的颜色。?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登封名吃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