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315736911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8: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子被废掉了以后,又出现很多故事。我看下面有人在皱眉头,可能听还愿意听,可是为什么皱眉头?可能是说,哎,你不是在讲秦可卿吗?是不是啊?您这不是离题十万八千里了吗?你别着急,要把秦可卿的真实的生活原型搞清楚,您还就得听我一段一段往下说,就得有“几度柳暗”,“几度花明”,最后才能到达“又一村”,就是我所说的秦可卿原型的那个所在地,你别着急。而且我觉得你这么听听也应该挺高兴的,因为不光是要来探索秦可卿的原型,我们的目的还有就是要了解曹雪芹写这部书的整个背景,他家族的背景,他家族的荣辱兴衰,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政治风波有什么关系,这是咱们需要了解的。另外,我们也需要了解曹雪芹他写作《红楼梦》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环境,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所以我觉得,虽然我们现在的探究活动可能你觉得离开我们要达到的那个点比较远,可是我恳求你跟着我一路探究下去,我保证你听着还是很有意思。


  刚才说到太子被废了,被废了不就完了,故事应该就结束了。没有结束。甭等更久,第二天,康熙就开始后悔。因为太子被废的时候,你想想太子已经多大岁数了,太子那时候已经三十四五岁了。他从一岁半培养他,你想想这容易吗?是不是?他就开始心神不宁,就宣布不到猎场去了,就回城,回到紫禁城来。回来路上他觉得有怪风在他的轿子面前,他轿子里面有椅子,他坐着那就是御座,他觉得有怪风在御座前盘旋。他觉得这是“天象示警”,就是老天爷在警告我,不可以这样做,他心里就不塌实。回到紫禁城以后,他晚上就做梦,梦见谁了呢?梦见两个女人,都是在他一生当中起过非常重要作用的女人,两个他永远不能忘怀的女人,都是谁呢?一个是孝庄太皇太后,他的祖母,安排太子作为储君,是他的祖母给他决的策,他就梦见了他的祖母。他发现祖母离他远远地坐着,面露不悦之色,不高兴。祖母一向对他非常慈爱,一向是笑脸相迎,突然在梦里面不高兴。然后就梦见了他的皇后。康熙跟他的皇后赫舍里氏,就是胤的母亲,感情非常深厚,那绝不是假的,有很多的记载,我这儿就不列举了。而且皇后是生下胤以后,自己就死掉了。因为她第一个儿子生出来以后,养了没多大就夭折了,所以怀第二个的时候就很紧张。再加上那个时候清朝面临着三藩叛乱,就是清朝进关的时候有三个汉族的将领表示投降清朝、帮助清朝来占领没有占领的土地,最后都封了藩王,这三个藩王都不老实,后来就都开始叛乱。具体地说,在康熙十二年,即1673年,降清后被封为藩王的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等人,因为不满康熙皇帝的撤藩决策,发动了联合叛乱,史称“三藩叛乱”。康熙采取巩固后方、政治分化等措施,历经八年时间,才最终平息了叛乱,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皇后赫舍里氏生胤,恰在这个关键时期,她在临产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的任务非常重大。如果她生下的是一个儿子,而这个儿子可以养大,就意味着清朝的政权可以更有力量地往下延续,因此她非常紧张。非常悲惨的是,她生了胤以后,孩子活了,她却死掉了,所以康熙悲痛得不得了,时常怀念她。结果没想到,这天晚上做梦,她出现了,出现了是什么表现呢?很不高兴,她当然更应该不高兴了,因为胤是她以全部生命为代价生下的一个儿子,是不是?所以康熙就觉得,这件事,我是不是一气之下,做得太鲁莽了呢?


  正在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非常地富有戏剧性。就是又有阿哥来跟他说,说您知道为什么二阿哥好像疯了一样,辱骂老师,鞭挞大臣,而且经常疯疯癫癫的?他是被人魇了。魇了,都懂吧?记得《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吧,“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王熙凤和贾宝玉被谁魇了?被赵姨娘魇了,赵姨娘自己没有这个能力,通过马道婆去魇。过去魇人的办法就是用纸剪成一些人,或者用木头做成一些人,或者用布做成一些人,往其心窝、眼窝子,人的身体要害部分扎针,这叫做魇。这边你在代表这个人的纸人或者是木人、布人身上去做这个事,活的那个人就会形成反应,比如说就会疯狂,会不正常。康熙得到这个报告以后,忧喜参半。忧的是什么呢?闹半天,我立了一个老二做太子,居然就形成了这种局面,就有他的兄弟来魇他,这可真没想到啊!我儿子这么多,这还得了啊!喜在哪儿啊?可见我这个老二是被冤枉了,他被人魇了呀!当时这个胤被押回紫禁城以后,就没让他回到他住的那个毓庆宫去,就在上驷院,上驷院就是那个宫廷里面养马的地方,搭了帐篷,把他在那儿圈了起来。康熙就说,那我得找他谈谈,就把胤叫来谈话。忽然发现胤神志开始清醒,因为这个时候康熙已经派人去查魇胤的根源了,查到的根源是谁呢?在哪儿呢?就是老大,就是康熙的大儿子叫做胤。有人就问,说老大不是应该封为太子吗?为什么康熙不封他呢?就因为老大他不是嫡出,是庶出,懂这个意思了吗?老大不是皇后生的,老二胤是皇后生的,懂了吧?老大他不服气,他当然不服气了——我是老大啊?!所以后来康熙就查抄老大那个住宅,在花园里面挖出来了一些木偶,就是魇人的木偶,是蒙古喇嘛帮他弄来魇人的东西,这就证据确凿了。因此康熙就大怒,说闹半天是老大把老二给魇了,就立刻把老大给拘禁起来了。老大从此以后就一辈子被关起来,这个老大也很悲惨。老大这个镇魇老二的事被证实之后,康熙再找老二谈话,就觉得老二果然神志变得清明,就正常了,康熙说你看这不就证明他是被魇了吗?把魇物一去除,他不果然就好了吗?康熙就开始琢磨,恐怕这个老二就是冤枉的,好容易把他立为太子了,我不能够随便地把他废掉。后来康熙就在半年之后,第二年,康熙四十八年,宣布复立胤为太子。是不是很戏剧性啊?如果只是一废,这个故事也就不这么曲折了,人家还二立呢,第二次又立为太子,这个胤就又成了太子了。

宫廷里面的这样一些变故,这样一些情况,不仅是影响宫廷本身,影响到皇族本身,也影响到整个朝野,特别是会影响到官僚集团,影响到上上下下各级官员,也包括曹家。因此恳请你听我下一讲,我将给你讲到当时的统治集团的皇位之争,如何反映到了《红楼梦》的文字里面;而这对我们探究出秦可卿的真实的生活原型,就更为关键。
第八讲 曹家浮沉之谜


  上一讲,说到了康熙四十七年的帐殿夜警事件,这个事件的影响非常之深远。


  宫廷里面的这样一些变故,这样一些情况,不仅是影响到宫廷本身,影响到皇族本身,也影响到整个朝野,特别是官僚集团,影响到上上下下各级官员,也包括曹家。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知道,曹家跟康熙、跟太子的关系太密切了,而且他们也无法把康熙和太子的关系择开。康熙在那么多年里面都这么信任太子,都培养他,大家已经习惯了;往往是康熙主持朝政的时候,太子就坐在他旁边,康熙问话,太子也问话,康熙发指示,太子表示同意,甚至还补充点什么;当然最后拍板的是康熙,但太子你能不尊重、不服从吗?如果康熙和太子没有在一起,那么往往是官员见了康熙以后,还要再去见太子,起码要去请安。当时所有官员都是这么想的:我要是对康熙好的话,对他效忠的话,我就得同时效忠太子,是不是啊?我效忠太子,也就意味着我效忠康熙,这俩人应该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必要两说的,我不能对他们采取两种态度。曹雪芹祖上,直到他父亲一辈,就是这么对待康熙和太子的。


  康熙几次南巡,都带着太子一块儿到南方去。到了南京,到了江宁以后,不住在别的官员安排的行宫,就住在他的发小曹寅他们家。曹寅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是康熙的发小,发小是一句北京话,意思是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小伙伴、小朋友,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跟曹家的历史有关系了。


  大家一定要记住,曹寅的母亲是康熙的保母之一,而且是保母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这个保母姓孙,孙氏。大家知道,康熙小的时候是没有母爱的。首先没有父爱,因为康熙生出来以后,他的父亲顺治皇帝根本就不在意他。顺治皇帝当时忙什么呢?忙着跟董鄂妃谈恋爱呢,是不是啊?他就盼着董鄂妃给他生儿子,董鄂妃后来真给他生了一个,他当时就当着群臣说,这个是我的第一个儿子。如果这个儿子一天天长大的话,这个皇位就传不到康熙那儿,明白了吧?就一定会传给这个儿子。可是后来这个儿子夭折了,没养大,即使这样,顺治在他得病、身体不行的时候,还曾经想把他的皇位传给他的一个兄弟,都没想传给康熙。这个时候,顺治的母亲孝庄太后起了重要作用,后来她经过一番斡旋,最终落实了由康熙来继承顺治的皇位。所以康熙从小没有父爱,而且,也没有母爱。


  为什么没有母爱?这倒不是因为他母亲不爱他,而是因为在清朝立下一个规矩,就是皇后也好,其他的妃嫔也好,生了孩子以后,一律是把孩子搁在另外的地方,甚至是紫禁城以外去养;一年里面孩子跟母亲见面的机会也就是逢年过节或一些大典的时候,他们平常根本就不是在母亲跟前长大,是在保母跟前长大。孙氏就是康熙的保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8: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又由于清朝有一种最可怕的流行病就是天花,也就是出痘,这是当时不可抗拒的一个病魔,一出现痘情,出现痘疹,就一大片许多人都得,然后死一大堆,特别是婴幼儿,死得特别多。皇宫也不例外,皇宫里面死去的那些皇子、公主,很多都是得天花死的,就是顺治皇帝本身以及后来的同治皇帝,据说也都是得天花死的。所以天花病在当时是非常不得了的,让人一听就害怕。《红楼梦》里面对这个情况也有反映,记不记得啊?谁出痘了?正面描写?巧姐。巧姐出痘,你看王熙凤跟贾琏多着急啊!当然贾琏是假着急,后来他利用那个机会干别的去了,咱们不多说了,凤姐是真着急。康熙他在身体方面有一个优势,就是他很早就得了痘疹,得了痘疹他没死。天花这种病属于什么病呢?属于你得了没死,你就一辈子不会再得了的那种,就是你获得了终身免疫力了。所以康熙就成为顺治所有的儿子里面,一个生命最有保障的人。这也是后来孝庄太皇太后做主,让康熙能成为皇帝的一张王牌,就是他出过痘了。因此现在你看康熙的画像,你得看仔细,看仔细据说也没用,你拿放大镜看脸也没用,因为不敢画。据说康熙脸上是有麻坑的,因为痘退了以后留下疤痕,不是很多,浅麻子,康熙整个的形象还是英俊的,有点浅麻子,可能就更是像水中浮萍一样,不但无损他的英武,还使他的相貌更有特点。康熙是这么一个人,因为他得过了这个天花,而且好了,所以后来就不让他在宫里住,就把他安排在紫禁城外,就是现在的东华门外北长街,现在那个地方叫福佑寺,他就是在那个福佑寺里面长大的。他整天眼前所见到的是他的保母,有人说那就是喂奶的奶妈子是吧?不是。奶妈是喂奶的时候才来,这个保母的“母”没有“女”字边,不是现在的劳务公司、家政服务公司介绍的那个保姆,不是那个字,是“母亲”的“母”,意思就是替代母亲的一种女性。负责什么呢?负责全面培养他,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进行素质教育,从小教你你要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你见人应该怎么样地行礼、请安,你社交活动当中要怎么样地坐有坐像、站有站像,你怎么和人对话的时候和蔼可亲、言辞得当,怎么懂得善良,懂得爱惜东西……是负责全面培养他这个人的。所以这个康熙打小就跟孙氏关系非常好——懂得他们这个关系了吧?我讲半天康熙,讲半天太子,都是和曹雪芹他自己的家族有关系的。


  康熙和曹寅的关系,和曹雪芹他爷爷的关系,太不平常了,为什么说他们是发小呢?大家知道读书经常要有读伴,没有读伴的话,一个人太寂寞了,所以就有所谓“陪太子读书”的话;康熙那个时候当然没有被立为太子,那就是陪皇子读书,谁来陪呢?往往就从保母的儿子里面来选合适的少年。当时曹寅就被选来陪着康熙一块儿读书,是一个陪读。康熙当了皇帝以后,曹寅就成为他近身的侍卫,禁卫军当中的小头目。那当然太可靠了,是不是啊?一块儿玩儿大的,这个人来保卫他多合适啊!而且后来康熙除掉鳌拜,这些近身的侍卫也起了很大作用。鳌拜是一个擅权的权臣,康熙想了各种办法都没法除掉他。你通过正式的手续逮捕他的话吧,早有人通风报信了,而且他还可能反抗,可能干脆举兵造反呢。最后康熙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就是他身边的一些侍卫包括曹寅都会摔跤,鳌拜进来见皇帝的时候,康熙是少年天子,就好像闹着玩儿似的,“把他给抓起来”。鳌拜就没怎么太反抗,因为抓他的都是些小孩儿,禁卫兵、侍卫、少年人、摔跤的,他觉得拉拉扯扯,好玩,没想到真给抓起来了。鳌拜身边也没有别的人,让谁来救他?没治了,就这么把鳌拜给除掉了。所以你想,曹寅的作用大不大啊?他们关系好不好啊?关系非常铁。


  因此,康熙皇帝后来带着太子到南方去南巡的时候,几次就都住在曹寅家,住在江宁织造家。说实在话,这有点荒唐,因为江宁那边很多大官按官阶、按地位都比曹寅重要,更何况皇帝住的地方应该不是任何官员的官邸,应该是一个单独的行宫。但康熙他就都没兴趣,你哪儿都别跟我说,我就只奔哪儿?我就奔曹寅家,就奔江宁织造那儿,我就住那儿。你看他们关系怎么样啊?住那儿以后,这是据正式的史料记载,孙氏当时还活着,曹寅的母亲还活着,康熙的保母孙氏还活着,当然,皇帝来了,孙氏就要过去谒见;见了皇帝,就要跪下了,因为那是皇帝嘛。康熙立刻把她搀起来,不让她跪,而且满脸喜色,叫做“见之色喜”,满脸高兴,还说了一句惊心动魄的话,他跟周围大臣说,“此吾家老人也”。厉害不厉害?情不自禁,按说不应该这么说,你再喜欢她,她只是一个保母而已,她是一个高级奴才罢了,但是他感情太深了,他说这是我们家的老人啊!这可是我们家的老辈子啊,他这么跟周围人说,所以被记录下来了。而且他当时兴致非常高,正好萱草开花——萱花,萱草那个花在中国是象征孝顺母亲的,所以他就写了一个大匾,叫“萱瑞堂”。萱草正在开花,非常美丽;“萱瑞堂”,这里面凝结着曹家和康熙关系里最甜蜜的东西。


  那么曹家和太子的关系怎么样呢?也非常好。不过太子跟曹家的关系,说起来就没有这么多温馨的色彩了,就比较粗鄙。太子后来是一个很不像样子的人,到处掠取财物,多少钱他也不够用,多少银子在他手里也像流水一样花掉,太子是这么个人。他经常找曹家干什么啊?让他的奶公到曹家去取银子,取多少?摇摇摆摆一去,两万,开口就是两万啊,曹家就立刻想办法给他两万,给两万不就完了吗?过几天又来了,又要两万。就在太子被废之前的短短几年里面,太子的奶公凌普,光是这一个人,就从曹家和李家——李家大家知道吧?就是曹寅的妻子的娘家,她娘家哥哥叫李煦,当时一直当着苏州织造,是康熙的另外一个宠信的人;凌普就到这两家,张口要银子——短短的几年之间,总共就取了八万五六千两银子。八万五六千两啊,你想想多大一个数目,所以他们的经济关系背后,也就反映出来他们的权力关系。当然曹家希望胤,希望皇太子能够顺利接班,对不对啊?甭说别的,你要不接班的话,这银子不就白填了吗?他们是这么一种关系。


  有人就说了,你说了半天这跟《红楼梦》有什么关系呢?你不是说清史了吗?你这是痛说清史啊!咱们不是《红楼梦》讲座吗?那么好,我就告诉你,曹家和康熙、和太子胤的这种亲密关系,被写进了《红楼梦》。写到哪儿了?不止一处,现在我仅举一处,就是第三回。第三回你读得细不细啊?第三回写林黛玉进府,你可能说,啊,林黛玉进府,我读得很细啊,说王熙凤怎么人没到声音先到,贾宝玉怎么一看林黛玉没有玉,一听这个话,就生气了,就把自己的玉取下来摔掉了,那不是很热闹吗?我都记得啊!可是你记不记得,林黛玉到了荣国府中轴线的那个大宅院的正堂,看见的匾和对联呢?那是很重要的一笔哟,你不能够错过。我们一起回忆,想起来了吧,你应该就在《红楼梦》第三回里面,看到了一个金匾、一副银联,请注意了,一个是金的,一个比它低一等,但是也不是很低,是银的。


  金匾上面写的是什么呢?写的是皇帝的御笔,三个大字,叫做是“荣禧堂”。刚才我讲过什么啊?康熙皇帝在曹寅的家里面写过一个什么匾呢?写过一个“萱瑞堂”,“荣禧堂”的物件原型就是后来一直挂在江宁织造府的“萱瑞堂”。你从这个字的含义上都可以看出它们互相的联系,“萱瑞”跟“荣禧”都有一种吉祥的,预示着这个家族会越来越繁荣的含义在里面。所以,曹雪芹实际上是把他祖父家里面的金匾通过艺术升华,变化为了林黛玉到荣国府所看见的这个金匾了。这倒还罢了,这个金匾是赤金九龙青地大匾,盖着皇帝的戳子。


  写完金匾,曹雪芹又写林黛玉看见一副银联,而且曹雪芹用笔非常仔细,他不是马上接着写银联,他还隔了一些文字,再接着写银联。这个银联是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就是把乌木上抠一些槽,然后把银子压进去。这个对联我们都记得,因为在《红楼梦》上写得清清楚楚,写的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这样一副对联,有印象吧?现在我告诉你,这个胤,做太子的时候,他有一副对联是备受他的皇父康熙表扬,而且他到处把它写出来送人。史书上只是没有具体记载,他也写了送给了曹寅而已;他在江宁南巡的时候把它送给别的官员,都被记载在案。他没事就写自己这个名对,这是他很小的时候就对出的一个好对子,这个对子是什么呢?叫做“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你把这两副对子对比一下,结构相同:“座上”与“楼中”,“堂前”和“江上”都是呼应的;对联最后一个字呢,干脆就一样,上联都是“月”,下联都是“霞”。我现在让你把林黛玉在荣国府所看到的那副银联,和真实生活当中胤在做太子的时候写的对联加以对比,你就会发现这两副对联是有血缘关系的,它们之间是有一个从生活真实升华到艺术真实的过程。也就是说,它们是从一个生活中的原型物件,演化为一个作品里,一个故事里面的物件,它们之间有这个关系。


  胤这副对联的事儿,最早记载在康熙朝一个大官王士祯所写的一本书《居易录》里面,我看到起码有两本清史专家的著作里,都引用了王士祯《居易录》里的记载,说明这记载是可信的。但是最近有热心的红迷朋友告诉我,“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是两句唐诗,是唐朝刘禹锡的一首题为《送蕲州李郎中赴任》的诗里的,经查,这确实是刘禹锡老早写下的诗句,那么,王士祯的所谓“太子名对”的记载,该怎么看待呢?王士祯行文比较简约,我想,他所说的情况,可能是当年太子还小,他的老师说了刘禹锡诗里的前半句,作为上联,让他对个下联,他当时并没有读过刘禹锡的这首诗,却敏捷地对出了下联,与刘禹锡的诗句不谋而合。这当然也就足以受到老师夸奖,康熙知道后当然也就非常高兴,一时传为了美谈。当时太子不但学对对子,也学书法,他一再地写这两句,因为书法好,经常写出来赏赐臣属,说这两句是他的“名对”,也就不难理解了。没想到,这“太子名对”,后来又演化为《红楼梦》贾府里,与皇帝御笔金匾额相对应的一副银的对联。


  书上写这副银对联,落款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手拜”,这些字眼里,其实也都埋伏着意思,都是在暗示太子。真实生活里,曹寅跟康熙是一辈的,他转化到小说里,就是贾代善;而曹和曹跟太子是一辈的,他们转化到小说里,就是贾政这一辈。因此,写对联的人就称自己跟贾政是同辈的,他们祖上虽然是主奴关系,但是起初都在关外生活,又一起打进关内,因此谦称是“同乡世教弟”。这位“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是谁?我们都还记得,《红楼梦》里后来写贾府为秦可卿大办丧事,来了四家王爷参与祭奠,他们是东平郡王、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和北静郡王,并没有东安郡王,可见曹雪芹在对联落款上写出“东安郡王”,是别有用意,是在影射“东宫”,写对联的时候还安好,但是到后来,可能就坏了事,就消失了;曹雪芹给这个东安郡王取的名字也挺古怪的,叫穆莳,其实他也是有用意的,穆,古汉语里通“密”,胤死了以后,谥号就是密,莳,是将植物移栽的意思,胤一生两立两废,两次从当太子的毓庆宫移往咸安宫被圈禁起来,这么一想,曹雪芹用这些字眼来写,确实都是在影射废太子胤,否则,哪有这么多的巧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8: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从帐殿夜警往下捋,果然就发现清朝的康熙朝的皇帝和太子,和曹雪芹他自己家族的祖父一辈、父亲一辈,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而到他写《红楼梦》的时候,他就把他从他的祖辈、父辈那儿所得到的一些信息,很巧妙地写进了他自己的书稿里面。我想这个结论应该是成立的。有人可能要问了,说你说这些倒也还可以接受,只不过我们都知道后来康熙不就死了吗?结果太子不是也没有能够接班吗?下面我还会讲到,太子后来第二次又被废了。太子第一次被废掉过了半年,不是又复位了吗?但是三年以后,他又被废掉了,再次被废掉了,你想这是多大的波折啊!康熙他把太子第二次废掉之后,就发誓不再公开地来立太子,也就是说不再公开地建储,他很显然是采取了一个秘密建储的计划。也就是说他从公开地指定太子建立皇权的储位,改变为了用秘密建储的方式来完成权力过渡,就是我看重了某一个阿哥,我重点培养他,但是我不露声色,我不马上告诉他,你就是太子了,因为这样他就容易骄横,容易产生其他的不好的心思。我信任他,但是我又控制他。后来,多数人都认为他所看好的是十四阿哥,就是他的第十四个儿子。这第十四个儿子很有趣,他和四阿哥,就是后来成为雍正皇帝的那个哥哥是同母所生,他们两个是亲兄弟,就是他们既同父,又同母,是这样的亲兄弟。康熙信任十四阿哥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让十四阿哥当抚远大将军,去西征,给他以重兵,由他指挥。这个十四阿哥也很争气,在任抚远大将军过程当中收复了西藏,消灭了很多叛变的部族,使得清朝的政权更加巩固。康熙晚年非常喜欢十四阿哥,看起来他也确实想把他的皇位移交给这个儿子。可是他又病了,他没觉得自己这次可能到了生命的终点了,他觉得自己可能还能好,所以他就没有及时地把他所看重的十四阿哥从西北调回北京。当然如果真是下令调回的话,那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大家知道当时的交通工具哪有现在这么发达啊?当时就是二十四小时不停地拿着马鞭,不断换马,一站站抽着马跑,也要很长时间才能回到京城。他没来得及把他心爱的十四阿哥叫回来,他就忽然不行了,这次就病大发了,就弥留了,生命垂危了。在这个状况下,其他的阿哥也都不知道确切消息,就知道父王病了,究竟病得怎么样,是不是很重,不清楚,但是有一个阿哥知晓康熙的病情,这就是他的第四个儿子胤,也就是十四阿哥的同父同母的哥哥。


  他为什么能知道呢?平时这个四阿哥一副谦和的样子。在太子二废之后,好几个阿哥都想谋求自己被立为太子,比如说八阿哥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叫胤。胤就曾经起过坏心,想谋求太子的地位,康熙是提高警惕的,康熙曾经痛斥过八阿哥,没让他得逞。但有的阿哥还是蠢蠢欲动,或者联合起来,或者共同拥戴一个,都希望通过皇权继承谋取好处。四阿哥平常显得很谦和,给人造成错觉,仿佛他从来不管这些事,再说他年纪也大了,他是老四,康熙晚年,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他很早就在他的王府里面养喇嘛,现在北京有一处极有名的名胜,叫什么?叫雍和宫,就是由他的王府改造而成的,为什么改造成为一个喇嘛庙呢?就是因为他信奉喇嘛教,他在他的王府里面养喇嘛,搞佛堂,这样就使大家觉得他是一个不必跟他去计较的人,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万没想到,在康熙弥留的时候,掌握康熙病情真相的惟一的一个皇子,就是这个四阿哥。他何以能够掌握康熙的情况呢?他把当时的步兵统领叫隆科多的给笼络住了,这个人很重要,这个人就等于是禁卫军的头目,懂了吗?皇帝得需要有人保卫啊,保卫皇帝的人得是一些军事人员,军事人员得有他们的首领,这个首领就是隆科多,因此隆科多就掌握了整个康熙帝的情况。当时康熙病得不行的时候不是在紫禁城里面,而是在西郊的圆明园。隆科多就等于把康熙控制了起来,据说隆科多当时也有所考虑,在这个情况下,我应该投靠哪一个阿哥呢?投靠了哪一个对我最有利呢?十四阿哥?十四阿哥远在西北,再说隆科多原来跟他的关系也不好,其他的阿哥里,他想来想去,跟他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四阿哥,所以他就单独把康熙病得不行了,要死了的消息告诉了四阿哥。因此据史书记载,虽然这个历史记载后来雍正继位之后他是进行过一番修理的,即便这样也仍然留下了痕迹,就记载下了四阿哥他一天之内好几次进入圆明园,而且能够直接逼近到皇父的病榻前,所谓探视皇父,这比那个帐殿夜警,从帐篷裂缝向内里窥视,不是更可怕吗?康熙那么弥留的时候,一睁眼,一张大脸就在眼前晃,还不是说挺老远,在帐篷裂缝外头,窗户外头,这真是挺恐怖的。最后康熙就死掉了,死掉以后就有两个权臣:一个是隆科多,还有一个是年羹尧,他们两个做主,宣布说康熙帝临死的时候留下的遗嘱就是四阿哥特别好,四阿哥特别像我本人,应该把皇位传给他,这样雍正就登上宝座了。


  据说雍正登基的时候,还表现出一副非常不情愿的样子,好像还苦苦哀求,说别让我当了,似乎他确实没有权力欲望。但是一旦坐定了宝座,龙袍一旦穿到了身上,脸就往下一垮,那就不客气了,我就是皇帝。他第一件事情就是大封官爵,大封爵位,把兄弟们,把一些功臣全都予以加封,他没有贬任何一个人。当然他同时就通知他的弟弟十四阿哥,让他火速赶回北京,因为父王去世了,我继位了,你要赶快回京城。当时出现这样一个事态,这个事态对曹家打击是非常之大的。因为在当时,在所交往的这些康熙的儿子当中,曹家和许多的阿哥关系都比较密切;当然和太子那一支是最密切的,和其他的有的也很密切,比如像与八阿哥、九阿哥都很密切,和十四阿哥也非常要好,但是偏偏和四阿哥关系比较疏远,没什么大关系。因此在康熙死了之后,曹家就面临一个灭顶之灾。


  当然,当时曹家无非是一个江宁织造,在雍正眼里面小菜一碟,因为他要对付的政敌太多了,是吧?他要对付哪些人呢?一个就是对付不服气的兄弟们,首先不服气的就是跟他同母的那个十四阿哥。据说十四阿哥回到京城以后,根本不给他下跪,心说,怎么回事啊?我这好好地回来,你就当了皇帝了,要我给你行君臣之礼,天下哪有这等事,就很桀骜不驯。十四阿哥不服,他的母亲,他们两个的母亲,也喜欢那个小儿子,并不喜欢雍正,所以雍正当了皇帝以后,马上就要给他的母亲移宫,因为她原来无非是康熙的一个侧室,现在就要把她尊为皇太后,就要移到皇太后住的专门的宫殿里面去,他的母亲是坚决不移,等于也是对雍正不满意,向着这个弟弟。所以当时虽然雍正登上了宝座,情况依然很复杂,再加上八阿哥、九阿哥结成联盟,共同对付他,这两个人也是使尽了招数,要颠覆他的皇位。大家知道,后来雍正就把这个八阿哥、九阿哥往死了治,把他们圈禁起来治罪,革掉他们的爵位,甚至把他们革出了皇族,就是从宗族里面予以驱逐,再后来简直就宣布他们不是人了,给他们两个各取了一个怪名字,一个叫阿其那,一个叫塞思黑。民间很多传说,说八阿哥被叫做阿其那,就是狗的意思;九阿哥被叫做塞思黑,就是猪的意思。其实根据清史专家的研究不是这样的,因为在满文里面,“阿其那”的音并不意味着是狗,“塞思黑”这个音也不意味着是猪。经过一些专家的严密考证,认为阿其那其实是八阿哥失败以后,自己给自己取的一个名字,意思是“俎上冻鱼”,俎就是案板,案板上面已经冻坏的鱼,是任人宰割的意思,是一个失败者给自己取的很无可奈何的名字。而塞思黑呢?据专家考证,是“讨厌”的意思,在满语里面是讨人厌的意思。不管是什么意思,当时雍正所要面对的是很多的政敌,像他的八弟、九弟就是他首先要对付的政敌,这两个人都被治得非常惨,后来这两个人相继地吃了东西以后立刻呕吐,很快就死掉了,据说是被他毒死的。这个传说应该是可信的,否则怎么会两个人都死得那么巧,而且死法是一样的。此外,雍正要对付的还有另外几个兄弟,就不细说了。


  同时他还要对付谁呢?他要对付隆科多和年羹尧。有人说,是不是说差了?不是这两个人帮他登上皇位的吗?是的,这两个人的问题就在这里,他们知道得太多了。有时候在皇帝面前,你什么都不知道你是死罪;有时候,你知道太多你也是死罪。这两个人就是知道得太多了,大家懂我的话吧?所以他必须把这两个人治掉,封掉这两个人的嘴,后来这两个人果然都被治了罪。雍正上任以后很忙活,顾不到那些更小的官员,但是他还是及时把李煦给惩处了,在雍正眼里,李煦特别讨厌,就马上给收拾了——前面讲到过,李煦就是曹寅的姻亲,就是他妻子的哥哥,他的大舅子,就被整治了。当然那个时候曹寅已经去世了,曹家是曹在担任江宁织造。李煦被治了以后,在雍正三年的时候,雍正就把曹交给了怡亲王看管。怡亲王是谁呢?很有意思,这个怡亲王就是十三阿哥胤祥。雍正当皇帝以后,他只保留自己名字里的胤字,别的兄弟名字里的胤字一律改成允字,所以下面我说十三阿哥的时候,就叫他允祥。允祥是原来在康熙的所有阿哥当中最不得志的一个,怎么不得志呢?大家知道,康熙等儿子们长大了,就纷纷给他们封爵,这很正常吧?不能只是说老二是个太子,其他的怎么算呢?就分别把他们封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等。很奇怪的是,他两次封爵,第一次允祥年纪还小,没封上,倒还好解释;第二次允祥下面那个弟弟都封上了,允祥就愣没封,在康熙死以前,惟一没有被封爵位的成年的儿子就是允祥一个。这允祥就愣没封他,为什么没封他?经过后来一些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猜测:上一讲我讲到的帐殿夜警大家还记得吧?帐殿夜警,康熙皇帝觉得有人从他的营帐外面裂缝向内窥视,这是有人告密的,谁告的密呢?实际上是两个人:一个是大阿哥,但是大阿哥后来败露了,上一讲我说到了,大阿哥他用镇物来魇太子,这个事被查出来,大阿哥就被圈禁了;还有一个告密者,很可能就是这个允祥,就是他。但是这个事康熙后来不好对别人说,当然康熙也希望从他那里得到情报,不能说他做错了什么,但是,告密兄长这种行为,又让康熙觉得并不值得褒奖;况且后来一度康熙又发现太子是被魇了,是冤枉的,所以康熙心里就不喜欢十三阿哥了。康熙的表达方式之一,就是始终不封他爵位,他就成了一个很尴尬的人物,他跟其他那些兄弟一样,都是皇帝的亲儿子,但是别人都封了这样、那样的爵位,只有他,始终就是一个阿哥的身份,没有任何爵位。可是,雍正一当权,立即封允祥为亲王,最高的爵位,怡亲王,而且对他非常地信任。所以在雍正三年的时候,雍正他腾出手来惩罚曹家,惩罚曹,就先把他交给怡亲王去。他跟曹说,你别乱找门路了,你有什么事,你就跟一个人说,你就跟怡亲王说,怡亲王他疼爱你,所有事他能帮你解决。雍正当然不是当面说,而是在曹的奏折上加的一些批语,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这个就对曹家很不利了,是不是?因为在康熙朝一个最不受宠的阿哥现在成了亲王,曹家的命运掌握在他手里面,这不是什么好事。据说,怡亲王这个人确实还不是特别凶恶,所以对曹家,他也没有添油加醋地帮着雍正立即加以毁灭性打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8: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直到雍正五年,雍正才彻底腾出手,这时他把其他的政敌都处理得差不多了,开始处理他不喜欢的官员。他有一个基本原则,凡是当年他父亲喜欢的,他都不喜欢;凡是他父亲不喜欢的,他就偏要喜欢。雍正在这样一个思维的情感支配下,整治了一大批在他父亲那个朝代里面受宠的官员,其中包括曹。在雍正五年就把曹家给查抄了。曹的罪名,一是他的家仆骚扰驿站,应该是真有这样的事。这种事如果发生在康熙活着的时候,根本就算不上多大的事,那时候曹家有康熙护着,谁敢为这样的事情告曹家?告也告不倒的。曹寅死前,康熙听说他得的是疟疾,立刻让驿站马不停蹄地给他的发小曹寅送特效药金鸡纳霜,只是曹寅自己没运气,药没送到,他就咽气了。那时候康熙自己事情正多,而且非常烦,曹寅死的那一年,也就是康熙对胤彻底失望的时候,那一年里他二废太子;但是就在这样的情势下,康熙依然顾念着曹家。曹寅死了,他让曹寅的儿子曹接替曹寅当江宁织造,没多久曹又死了,他又亲自过问,为已经绝后的曹寅过继了侄子曹,还让他当江宁织造。康熙六次南巡,四次住在江宁织造府里,他深知曹家的任上亏空,其实都是因为接驾造成的;但是康熙死了以后,雍正查亏空,就查出曹的大亏空,他装傻,曹也无从辩白,不能说这亏空其实是您父皇南巡的时候,接驾造成的。雍正六年,雍正就把曹逮京问罪,枷号了。虽然在北京也拨了一个很小的院子,一个有十三间半的小院子,应该在崇文门外,一个叫蒜市口的地方,给他们家住,但是曹被“枷号”。“枷号”就是每天得上班,上班干什么?就是戴上大的木枷,甚至上面有的时候还有铁包的边,或者是铁木结合的东西,戴着以后在街上站着,站着干什么呢?你还不能不出声,要不断地喊,我有罪,我有罪;你有什么罪,你得跟过路人说清楚,很惨,就是当街示众。曹是这样一种很悲惨的境遇。


  但是,在《红楼梦》里面,我们仔细阅读《红楼梦》就发现,雍正朝曹家的某些情况,在《红楼梦》里面是很少被写到的,即便是从生活的原生态上升为艺术的情景也都比较少。曹雪芹他好像不太愿意写这一段,他重点写的是乾隆那一朝发生的故事,那一朝上层的政治权力斗争就更多地折射到了《红楼梦》的文字里面。我自己在探寻秦可卿原型之旅当中得到很多乐趣,我愿意把我的乐趣拿来和大家分享。所以说,我不想简单地马上告诉你这个所谓原型是谁,我恳请大家跟我一起继续我们兴味盎然的探索原型之历史旅行。

第九讲 日月双悬之谜


  我们仔细地阅读《红楼梦》就发现,雍正朝曹家的某些情况,在《红楼梦》里面是很少被写到的,即便是从生活的原生态上升为艺术的情景也都比较少,曹雪芹好像他不太愿意写这一段。他重点写的是乾隆那一朝发生的故事,那一朝上层的政治权力斗争就更多地折射到了《红楼梦》的文字里面,这是我这一讲所要重点跟大家报告的。


  那么《红楼梦》第四十回,有半回叫做“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写贾母她们女眷在一起打牙牌,由鸳鸯担任一个报出她们手中凑出的牙牌牌名的角色。这一段情节有的读者不太喜欢,说我又不会打牙牌,曹雪芹写这些干什么呀?其实,这段文字很重要,我解释给你听。


  那么她们的牙牌游戏就开始了,首先由贾母摸牌,先是贾母亮明一张牌,鸳鸯让贾母说一句韵语——她们的玩法就是你亮出牌以后,鸳鸯报牌名,你跟上去说一句押韵的话,于是贾母就说了一句 “头上有青天”。贾母为什么说这句话?就是因为雍正突然死亡、乾隆继位,乾隆是一个大政治家,他吸取他祖父和他父亲实施统治的经验教训,觉得他父亲和他祖父这两朝所留下的政治伤痕太深了,首先是皇族内部内斗形成的伤痕太深,所以他就实行了一个叫做“亲亲睦族”的政策。亲亲,第一个亲是动词,第二个亲是名词,意思就是,凡我皇族,大家都要团结起来,过去的恩怨,咱们一笔勾销,咱们重新开始过一种团结的共同支撑我们大清王朝的政治生活。而且他身体力行,他把雍正治过罪的那些皇族的成员,圈禁的,就把他释放出来;如果死掉了,他就善待他们的儿孙,又恢复一些爵位给他的后代。他做了很多这种事情。对于那些因为皇族内部斗争、权力更迭,犯了罪的这些官员,只要你不是真正地来反对清朝统治的,而是因为什么亏空问题或其他一些问题,我都予以赦免,一风吹。所以在乾隆元年的时候,曹雪芹他们家就碰到了一个“头上有青天”的情况,贾母对当时的那个皇帝是满意的。


  当然,《红楼梦》里面所写的皇帝,是个模糊的形象,书里的皇帝上头还有个太上皇。其实在真实的生活里,在曹雪芹去世以前,清朝从努尔哈赤算起,一直都没出现过太上皇;清朝的太上皇的出现,是在曹雪芹去世很久以后,乾隆他实行了所谓内禅,把皇位给了嘉庆,自己当了太上皇。曹雪芹不可能,也没必要,去预见或假设有这么种情况。这就说明,曹雪芹他写书,虽然从生活真实出发,但他又是有艺术虚构的,他不想把书里的故事背景一语道破,但他又处处照顾到真实的社会背景,于是他就使用了许多巧妙的办法,说当今皇帝上面还有太上皇,我觉得他那是把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合并在一起写。太上皇有隐喻康熙的意思,而书里元妃省亲以后的皇帝,所谓“当今”,则是指乾隆,至于雍正,他就体现得格外含混。贾母用“头上有青天”颂圣,所称颂的就是乾隆,乾隆的怀柔政策给现实生活中的曹家,带来了新的生机;贾母的原型李氏是真心实意地感恩戴德,化为书中的角色贾母,她在这时候就说了这样一句话。


  说到这儿,我觉得还要把一个辈分问题给大家再捋一遍,大家头脑就更清楚了。清朝这三个皇帝里,康熙对应于曹家是哪一辈呢?是曹寅这一辈,投射到《红楼梦》这个书里面是哪一辈呢?就是贾母这一辈;下一辈,雍正这一辈的,就应该是曹寅的儿子,曹很快死了,就是曹,投射到《红楼梦》里面就是贾赦、贾政、贾敬这些人,他们是一辈的;然后就是第三辈,第三辈在王室当中那就是乾隆皇帝,与乾隆皇帝相对应的曹家的同辈人,就应该是曹雪芹这一辈,他们是一辈人,投射到《红楼梦》里面,就是那些玉字辈的人,贾珍、贾琏、贾宝玉等。它是这样一个对应关系。


  所以贾母说“头上有青天”,就是因为在乾隆这一朝,曹家的情况得到了大大的缓解,这是有档案可查的。当时曹的那些所谓欠款、欠银就一风吹了,曹又重新回到内务府,投射到《红楼梦》小说里面就是贾政这样的人,又当上官了,虽然这个官不是很高,但是也还过得去,当了一个员外郎,是吧?所以贾母说“头上有青天”,其实就是从现实生活中的曹家来说,或者从《红楼梦》中的贾家来说,他们对皇帝是愿意效忠的,是很感激的。这是实事求是的反映、描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8: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贾母说后几张牌的时候,她说的韵语也都很有意思,她说“六桥梅花香彻骨”,实际上也是讲,我们曹家,在小说里面当然就是讲的四大家族了——首先是史家和贾家,终于熬过了那个最困难的严冬,梅花开放了,是吧,获得了一个比较好的情景。而且她继续颂圣,叫“一轮红日出云霄”,贾母对这个小说里面的当今皇帝,实际上也就是现实生活当中的那个乾隆皇帝,她是愿意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感激之情的。可是呢,整个牌凑成一副以后,这个牌名并不好,这就是曹雪芹精心的艺术构思了。他偏这么构思。鸳鸯就告诉贾母了,说您这副牌——那个牙牌打法是三张牌凑一副——说您这三张凑一副,“凑成便是个蓬头鬼”;没想到这么三张引出感恩颂圣的牌,凑成了以后竟不是什么好的名称,是一个蓬头鬼。那个贾母也很聪明,她就说了一句,“这鬼抱住钟馗腿”。这是非常高妙的一种艺术构思,这就是曹雪芹他把生活提升为艺术的能耐了。钟馗,大家知道钟馗是专门打鬼的,他就写出一个微妙的形势,贾母一方面觉得钟馗会保护自己,是不是啊?可是鬼是不是立即被打掉了?又不是,这鬼没有被立即打掉,鬼又抱住了钟馗的腿。就是说当时贾家的局面是既碰到了困难,又有人保护,但是这个保护又不一定能够进行到底,所以究竟是钟馗把鬼打了,还是鬼抱住钟馗腿,把钟馗拖了一个马趴,还说不清楚呢,是不是?这很巧妙,所以他这些牌令词不是说在那儿随便写的,他写的时候是很动脑筋的。作者如此苦心,“十年辛苦不寻常”,咱们读《红楼梦》,千万也辛苦一点、仔细一点,这才能读出味来,是不是?就好像我前几讲讲的枫露茶,三四道才出色,刚沏出来立刻喝,那不好喝,滗了三四道水,再沏出来,您再喝,那味就好了。这是贾母的令词。


  但是等到史湘云接着来摸牌的时候,情况就发生了一个变化,这时候就出现了一句惊心动魄的话。请在座的每一位朋友跟我一起来深思这句牌令词意味着什么?史湘云就突然说了一句叫做“双悬日月照乾坤”,什么意思啊?按封建社会当时那样一个统治思想,是不能够有日月双悬的,天无二日嘛!虽然不是一个另外的太阳,但是你是一个月亮,你跟太阳平起平坐地悬在天上,这还得了?这本来是李白的一句诗,李白的那句诗它所说的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匆忙地逃往四川,他当时还是皇帝,很狼狈,半道上三军哗变,他不得不把他心爱的宰相杨国忠杀掉了,杀掉了宰相还不行,人家说宰相的妹妹还在你身边呢,他就只好劝杨贵妃——杨国忠的妹妹自尽,杨贵妃也没有办法,就只好自尽死掉了;而这个时候,他的儿子就在另外一个地方宣布自己当皇帝了。他还没有退位,另一个皇帝又产生了。于是,李白当时有一句诗叫做“双悬日月照乾坤”。史湘云引用这句诗就意味着在乾隆朝的时候,在现实生活当中的曹家的头上出现了日月双悬的情况,这个情况反映到书里面,曹雪芹就通过“金鸳鸯三宣牙牌令”,通过史湘云,把它惊心动魄地宣示出来。书里的贾家别看在那里吃喝玩乐,他们头顶上,有两个司令部呢,他们究竟还能玩多久,取决于那两个司令部到头来谁吞下谁啊。


  有朋友就可能会这么问我了,说日月双悬,这时候怎么日月双悬?康熙死了,雍正也死了,乾隆也当皇帝了,当稳了,怎么日月双悬?那个月亮是谁?“日”当然是乾隆了,“月”是谁啊?有没有月?有月啊!好大一个月亮!他是谁?


  大家知道,太子胤曾经是康熙钟爱的儿子,上一讲讲了半天,大家应该印象还很深刻。康熙很早就为太子完婚,太子后来身边也有很多女人,生育能力也很强。康熙的第一个皇子是他十三岁生的,他超级早婚早育,太子生育也早,生了很多个儿子。太子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也夭折了,第二个儿子就等于是第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叫什么呢?这个儿子叫弘皙,大家知道乾隆的名字叫弘历,他们是“弘”字辈的,是一辈人。弘皙他年龄很大,因为康熙生殖能力太强了,康熙的最后一个儿子,比他前面的儿子生的儿子再生的儿子还小,他生殖能力太强。所以单从年龄上看你觉得有点混乱,但是从辈分上是一丝不乱的。这个弘皙年龄很大,在一废太子的时候他已经大约十五岁了,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人了。弘皙是在康熙眼皮下面长大的,他的父亲第二次被废掉的时候,他已经十八岁了,而且他就已经结婚了,他也生了儿子了,他又给康熙生了嫡传的重孙子,叫永琛。有名有姓的,到那一辈上就都是“永”字辈,到了嘉庆那辈都是“永”字辈,嘉庆当皇帝以后,才把自己名字里的“永”改成了“”。在二废太子之后,当时究竟朝野反应怎么样呢?你现在查那个康熙、雍正朝的文献,你会发现很少这方面的记载,它们基本都被删除了,但是好在,我上一讲引用过,我们有一个邻国是朝鲜,他们的历史上仍然有相关记载。在这个朝鲜的《李朝实录》上有什么记载呢?有以下一些记载,比如说第一,在二废太子之后,虽然胤本人确实让康熙伤心了,觉得不能让他继承皇位了,但是胤的儿子弘皙是嫡长孙,康熙非常喜欢,因此康熙仍然在考虑要把皇位传给嫡系的,如果儿子不行,可能就传给孙子,而且这个孙子不是一个幼儿,已经是一个文武全才的青年了。而且《李朝实录》还记载,康熙后来一下子就病死了,雍正继位了,康熙在临死的时候有遗言,两条,一条就是说废太子这个人确实是以后不能够再让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要永远地把他关起来,但是要“丰其衣食”;另外,就是说他自己的嫡长孙弘皙,要立即封为亲王。《李朝实录》里面有这样的记载,即便所记载的跟历史事实有所出入,也仍然说明在当时那个情况下,弘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虽然他的父亲被废掉了,但是他仍然得到皇祖父的喜爱,他是清皇室真正的嫡传血脉。所以说,在乾隆朝的时候,乾隆万万没有想到,出现了一个强劲的政敌,就是这个弘皙,就是他的堂兄。


  乾隆年纪小,一废太子的时候,乾隆还没出生;二废太子的时候,乾隆还是个婴孩,还很小,还不懂事。所以最初他小看了这个堂兄弘皙,他万没想到,在他登基以后,弘皙很快地膨胀了自己的政治势力,成为了他的一个强劲对手。如果乾隆他是太阳的话,弘皙就被人们认为是月亮,这个你一点也不要觉得奇怪。首先这个情况从清朝的史料上可以得到很多印证,我这个论断是有论据支撑的。因为雍正当时也小看了弘皙,上一讲我讲过,雍正他坐上皇位之后,他面对的政敌太多了,俗话叫“按下葫芦起了瓢”,是不是啊?他忙不过来,而


且也确实好像是康熙有过这样的意思,就是一定要善待弘皙,因为他已经是死老虎了。他父亲在雍正二年就死掉了,也就是在雍正登基不久,原来那个太子就死掉了。雍正一想,弘皙又隔了一代了,而且当时弘皙可能表面上也很谦恭老实,也没露出毒牙,所以雍正就放了他一马。既然父亲说了封他为亲王,那就封吧,果然雍正就封了弘皙为理亲王,先是郡王,后来就是亲王。弘皙当然还是个敏感人物,所以说不能够让他在紫禁城里居住,或者给他一个大的王府,在北京城里、市区让他居住,那都不大安全,那么把他安排到什么地方呢?安排到昌平的郑家庄。现在你到昌平去,还有一个地名叫郑各庄,应该就是那儿,雍正把弘皙安排在那儿,在那儿盖了一个很大的王府。有人说,能有多大啊?很大,这个是有确凿史料可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8: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康熙生前,就开始做这件事,康熙当时主要还不是要把弘皙挪过去,因为当时废太子还活着嘛。废太子在被圈起来以后,开头是软禁在紫禁城里面一个叫咸安宫的地方,康熙觉得这早晚是个事,有这么一个人,被废掉的,在紫禁城里面住,不安全,但是他又是自己的骨肉——康熙这个人也有他注重骨肉感情的一面,所以他就说,那就在郊区给他盖一个大的王府,便于把他看管起来。而且又是一种柔情看管,说就干脆盖在我每次木兰秋路过的路线上的那么一个地方,把我的行宫也跟他的那个王府盖在一起。康熙有这么一个设想,后来就予以落实。昌平的郑家庄建成的房屋情况是这样的,行宫里面是大院套小院子,大小房屋是二百九十间,游廊是九十六间;给当时的胤盖了一个王府,是大小房屋一百八十九间,这个待遇还是比较高的,是吧?为了供应这个行宫和这个王府,在周围又盖了比如饭房、茶房、兵丁住房、铺房等等,有多少间呢?有一千九百七十三间。整个规模怎么样?大家想一想,相当大的一个规模。经过岁月的洗刷,这些建筑物如今都很难寻觅了,但有人在现在昌平郑各庄发现了一种很特殊的铜井,非同寻常的水井,那应该就是当年理亲王府的残存痕迹。在雍正朝的时候,雍正二年不是废太子死掉了吗?雍正就把弘皙作为一个亲王,安排到了郑家庄居住。这对弘皙来说,既有坏处又有好处,坏处就是还是有点遭贬斥,虽然我是一个亲王,一般亲王王府都应该在城里面,可是我却被发配到北郊很远的地方;好处呢,就是不管你怎么看管,这比在政治中心里面还是要松弛一些,我就可以另打主意了。而弘皙果然另打主意了。


  还是回到“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你看,这“三宣牙牌令”多有意思啊!光这么一句话,就可以一下子——所谓“一树千枝”——一下子可以长成这么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说出这么多有趣的事情来。史湘云就点出来了,小说所反映的时代,它的时代背景、政治背景就是日月双悬照乾坤。当时“日”就是乾隆皇帝,他已经继承了王位,当了皇帝了。但是他的一个堂兄,废太子的这个儿子弘皙,却在郑家庄也做着皇帝梦,而且还有很多很实际的谋取皇权的阴谋活动。在现实生活当中,对曹家他们这种大家族来说,对这种情况一定都门儿清;底层老百姓可能糊涂,曹家不糊涂,也不能糊涂,因为他们必须随时搞清楚政治形势,从积极的角度说是为了获取更多实际利益,从消极角度说是为了避免遭受打击。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折射到小说里,就是贾母她们心里都明白,史湘云就说出来了:双悬日月照乾坤。


  下面有的朋友可能还希望我提供更坚实的论据,怎么见得人家弘皙就要夺权啊?就要谋取皇位啊?乾隆后来说的。我底下不引别人的话,那乾隆说了还有错吗?乾隆怎么说呢?乾隆后来就说,弘皙“擅敢仿照国制,设立会计、掌仪等七司”。就是只有皇帝才能有这样一些机构,掌仪司就是皇帝出行仪仗,仪仗队怎么来设置,怎么铺地毯,两边怎么挡帷幕;会计司更不消说了,帮皇帝管国库的;另外还有五司,一共有七司。哎,弘皙幸而他正好远在郑家庄,不在城里面,在城里头可能还麻烦了。郑家庄,刚才我已经说了房子数目给你听了,很多,足够他设立自己的行政机构,对不对呀?弘皙就在那儿自己当起了皇帝了,给自己设立了七司了,他已经做起皇帝来了。乾隆比他小,一开头没在意,没有盯牢他,后来乾隆长大掌权了,又成为一个大政治家了,就明白了。在现在的清朝史料里面,明明白白留下乾隆这样的话,乾隆说弘皙“自以为旧日东宫之嫡子,居心甚不可问”。乾隆这才意识到,他自己血脉上甚至还敌不过弘皙。按封建社会那个宗法思想,伦常排序,嫡庶之分,他是一个庶出的雍正的儿子,而弘皙呢,是康熙的皇后生的儿子的大老婆生下的儿子,而且是成活的一个嫡长子,就是说弘皙是康熙正根正苗的嫡长孙,是不是啊?所以后来乾隆恍然大悟,哎呀,没把这个人防范好,闹半天,他“自以为旧日东宫之嫡子”。而且后来乾隆发现,最让他伤心的是,皇族里面很多人都是这个思想,包括他父亲善待过的那些贵族,那些亲信,都还有这样的思想,就是他们心里头总嘀咕,谁应该当皇帝啊?自然先问康熙皇帝他的嫡子是谁啊,他嫡子坏了事,死了,那么他嫡子还有没有嫡子啊?有,而且又是康熙看着长大的,又并没有坏事,康熙也没说他不好,甚至还常夸他,他还又为康熙生下了嫡重孙,好旺的正宗皇家血脉啊!那么,他不就应该当皇帝吗?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所以乾隆后来就警惕起来。一开头他大意了,结果有一段时间就是“双悬日月照乾坤”。在《红楼梦》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就惊心动魄地宣示了《红楼梦》这本书它整个的政治背景是“日月双悬”,最后鹿死月手还是日手,至少到书中第四十回的时候,还尚未可定。


  所以史湘云后来这个牙牌令令词一句比一句恐怖,叫做“闲花落地听无声”。在那个时候,这种斗争还是暗斗,在乾隆元年的时候还是暗斗,到乾隆四年的时候才变成一次大决斗,才变成明争。所以这个时候暗地较劲,叫做“闲花落地听无声”。据史料记载,弘皙曾给乾隆送寿礼,礼物里有一件明黄色肩舆,就是抬着走的躺椅,那东西的颜色是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弘皙这样做就是一种挑衅,因为没有皇帝本人的命令,任何人都是不可以擅自制作这种颜色的用具的,但弘皙他就制作了,拿到你乾隆眼前了,看你怎么办?乾隆确实难办,如果说我就是要用这个东西,也该我自己叫人制作去,你不可以越过我让人去制作,你这是僭越妄为。可是人家又送过来,当作寿礼,表面上是好意,但若是收下,那么就等于开了个头,以后谁都可以随便去制作这种颜色的东西了。这件事情不大,“闲花落地”,当时在朝廷里也没引起什么响动,“听无声”,但其实是弘皙向乾隆发起的一次心理战。乾隆当时不动声色,只是说这肩舆不要,拿回去;但拿回去以后,弘皙就自己拿来用了,他就坐着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颜色的肩抬躺椅,过来过去的了。乾隆后来说起这件事还非常愤懑,但当时还是暗斗,没有撕破脸决一雌雄。


  “日月双悬”的政治形势下,当时官僚阶层呈现的状态比较复杂,史湘云又说了一句牌令词,叫做“日边红杏倚云栽”,意思是也有的人会依靠日这个力量,从而得势。但是你要小心,紧接着,史湘云又说出一句来,和“双悬日月照乾坤”一样让你心跳,叫做“御园却被鸟衔出”,这句话很妙啊!御园,大家去过紫禁城的御花园吧?那么大一个大花园子,你可要小心,你防这个防那个,一只鸟就可能把你衔走啊,厉害不厉害啊?当然,这句话,一般可以理解为鸟儿飞进御园里,衔出了里面樱桃树上的樱桃。书里写史湘云的那副牌,凑成以后是“樱桃九熟”,牌相是三张牌九个红点,满堂红。鸳鸯报出“樱桃九熟”的牌名后,史湘云接着就说“御园却被鸟衔出”,意味着御园里所有的樱桃,所有的精华,实际上也就是御园的全部价值,都会被外来力量夺取走。简单来说,就是有一种潜在的夺权力量正在虎视眈眈,御园有可能被鸟就衔出去了,别看表面是“闲花落地听无声”。所以史湘云的这个令词也很可怕,预告了很多东西。


  在“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这一段文字里,不仅贾母和史湘云的牌令词隐含着这样的喻意,像薛姨妈说“梅花朵朵风前舞”,薛宝钗说“处处风波处处愁”,林黛玉说“双瞻玉座引朝仪”等等,也都不是随便那么一写,都有类似的意思在里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8: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曹雪芹他写作从来都不会是写一笔就单纯地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他总是一笔多用。后来有一个人叫做戚蓼生的,他给前八十回本的一种古本《红楼梦》作序,他就概括曹雪芹的艺术手法叫做“一声而两歌,一手而二牍”。意思就是说一个嗓子能唱出两首歌来,一只手能写出两封信来,他是在形容曹雪芹文笔的高妙,又叫做“一击两鸣,一石三鸟”。在这个地方实际上是一石三鸟,他写“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向读者揭示了小说里的贾家所面临的那种复杂的“双悬日月照乾坤”的政治形势;后来又通过林黛玉说了几句牙牌令,结果把《牡丹亭》《西厢记》里面的词说出来了,被薛宝钗逮到了小辫子——所以,这一段描写也是为后面的情节,为钗黛之间的矛盾冲突做铺垫的;同时又让刘姥姥说了一些很滑稽的话,特别最后一句,说“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结果下一回就表现所有贾府的这些太太小姐们都笑做一团,显示出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情绪震荡。所以曹雪芹确实很厉害,叫做“一石三鸟”。


  通过“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我们就知道,在《红楼梦》里面,实际上月亮是有特殊的寓意的,喻谁的?就是喻废太子以及他的儿子,更具体地说,是弘皙的一个代号,是隐藏在《红楼梦》文本后面的,构成曹雪芹写作的重大政治背景的一个人物的代号。


  月喻太子,例子太多了,不仅仅是“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再细解释一下,我说月喻太子,完整的意思是,《红楼梦》里许多地方所出现的关于月亮的文字,都是在明喻或暗喻或借喻义忠亲王老千岁及其残余势力。就其生活原型而言,不仅包括胤,也包括弘皙,“太子”是一个复合的概念。


  好,我们就来看还有哪些月喻太子的例子。我们一翻开《红楼梦》,第一回,就发现有个人物贾雨村出来了,这个贾雨村在第一回里面就有口号一绝,脂砚斋还特别指出来,说《红楼梦》 “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因为她看过曹雪芹写的完整的《红楼梦》的书稿,第一回就是写中秋节,然后就有一首诗出现了,就是贾雨村的口号一绝,就是说月亮的。她告诉我们在《红楼梦》的最后一回,也会有一首诗,也是中秋诗,最后来收尾,来了结《红楼梦》,脂砚斋透露曹雪芹的写法是这样的。贾雨村的口号一绝说什么呢?“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后两句这个场景太夸张了,这不就是皇帝出来了吗?是不是啊?“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干吗呢?说是写一个中秋的月景,实际上这首诗里面隐伏着一种政治情势,就是在“双悬日月照乾坤”的情况下,月亮已经非常地膨胀了。这首诗这样解释你可能觉得还是有点牵强,觉得用这么一首诗你说服不了我。好,咱们再来几首。


  咱们知道在第四十八回,就写到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她要学着做诗,这个姑娘是谁呢?就是香菱,就是甄士隐的女儿。香菱前后写了三首诗,一首比一首好。第一首,林黛玉看了觉得简直是门外汉,不行,但是在这首里面就有一句,叫做“月挂中天夜色寒”,就是当时月亮的情形不是很妙,当时它虽然挂在中天了,但是夜色还寒,离月亮真正得势看来还要有一段距离才行。第二首,她写了,最后薛宝钗就说你这个不符合题目了,题目让你写月,结果你写月色了,但是这一首里面也有一句值得玩味,叫做“余容犹可隔帘看”。当时弘皙是被安排到昌平郑家庄去居住的,开头他本是被雍正安排去的,雍正死了以后,乾隆后来对他有所觉察了。弘他虽然被边缘化了,可是很多贵族家庭还是知道他是有势力的,特别是心里都觉得他是康熙皇帝的嫡长子的嫡长子,他是康熙皇帝的嫡长孙,所以叫做,虽然只剩下“余容”,但是“犹可隔帘看”,他还存在。到第三首,就是最后所有的人都觉得好,林黛玉、薛宝钗、李纨都说这首写得好,说明香菱终于修炼成一个诗人了。这一首被认为最好的诗里面有一句,就更惊心动魄,叫做“精华欲掩料应难”,就是说月亮这个精华,你要想把它掩盖,但告诉你,到目前为止你也难了。这月亮就要成事了,对月亮充满了期待。恐怕又有人说,说香菱这个诗,你是不是还是太牵强了?我原来读《红楼梦》哪觉得有这个含义,你是不是太耸人听闻了呀,是那么回事吗?对此我个人仍然坚持我的观点,就是那么一回事。


  还有例子。大家知道,已经到了很后面了,到了第七十六回了,过中秋节,又过中秋节,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记得这个情节吧?那些诗你一句一句推敲过吗?又摇头,又不推敲。读《红楼梦》这些诗可千万不能放过,请您跟我一起细加推敲,推敲它乐趣无穷。你的感想、你的看法可能跟我全然不同,但是咱们在共同地读《红楼梦》,探索这些诗句背后的含义的时候,不是会得到很大的乐趣吗?是不是?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林黛玉、史湘云就联诗了,联诗里面有很多句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当然整个这个诗,因为是中秋节做诗,几乎都跟月亮有关,但是其中有些句子还是越想越惊心动魄。比如有这样一些句子,叫做“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这两句还好,意思就是说,宝婺,它指的也是天上的星辰,它的处境是孤独的,但是它很纯洁,实际上也是在指月亮;“银蟾气吐吞”,银,就是月亮是银色的,里面有蟾在那儿吐气。“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月亮里面不是有一个兔子在捣药吗?她们两个就联诗说,人在这个时候一看月亮就想往广寒宫奔去,要投奔那个地方,里面那个宫殿,嫦娥住的宫殿叫广寒宫,“人向广寒奔”。有人可能会说,“人向广寒奔”的“人”就是说的“嫦娥”,因此这里面也许并没有你说的那么些深意。是的,这四句虽然是说月亮,但是好像还不算厉害,就是一般地形容一下景象罢了。那么我们再往下看。


  底下几句叫做“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这两句可就不得了了,斗就是指的天上的北斗,北斗星。犯斗,一个星去侵犯另外一个星叫做犯,“犯斗邀牛女”,这个诗意它在模糊当中表达出很强的一种紧张的气氛。这句倒也罢了,底下还有三句,现在我告诉你,在有的古本《红楼梦》里面,底下我说的三句也被抄书人可能读出其中的味道了,由于害怕,就给删去了,所以不是每一个古本里面都保留了以下三句,因为以下三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太露骨了。底下几句是什么呢?一句叫做“乘槎待帝孙”,“槎”就是那个木筏子;“乘槎”,过去认为天上有天河,所以槎也可以在天河里面运行。坐上这个木筏子在天河里面运行,在等待谁的降临呢?等待帝孙,帝孙虽然是指的星辰,过去把织女星叫做帝孙,但是在这里它分明指的就是康熙的孙子。因为在乾隆朝所有人都知道,帝孙这个字眼指的就是弘皙,没有别人。他是康熙皇帝的嫡长孙,简称帝孙,别的庶出的都不能这么称呼。于是在凹晶馆联诗里面居然就出现了这种句子,要“乘槎待帝孙”,一些人就希望他成事,希望他最后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不是很惊心动魄啊?下面可能还有人不服气,说你是不是太敏感了?哎呀不是我敏感,谁敏感啊?是高鹗敏感,高鹗、程伟元敏感。高鹗、程伟元他们得到的那个古本里面是有这一句的,但是他们一看,“ 乘槎待帝孙”,哎哟,咱别惹祸啊,赶紧把这个“待”字涂掉了,改成了“访”。所以你在通行本里面就可以看到,高鹗他们改成了什么呢?他不但续后四十回,他还改前八十回,他就把“乘槎待帝孙”,改成了“访帝孙”,一待一访,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待帝孙”就是你对一种力量有所期待,你希望他能解救自己,是盼望救星的意思,等待他成功的意思;“访帝孙”就是去做一趟客,做一次友好访问,就大不一样了。所以你说谁敏感啊?二百多年前那个姓高的他比我敏感,赶紧改了。


  还有两句叫做:“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就是说有人说了,月有阴晴圆缺嘛,月亮,有的时候它就会变成一个月牙,有时候是一个满月,有时候它是虚的,有时候它是盈的、充满的;月亮嘛,可以说是不稳定的,他们也注意到这一点,这个力量确实是时而显得很强大,时而显得很虚弱。但是,下面一句明确地宣示了他们的一个信念,叫做“晦朔魄空存”。在它完全变黑的时候和它完全变亮的时候都只是它的表象,明白吧?不要看表面的变化,无论怎样,它的实体,它的魄,是在天空当中稳定地存在的呀!这个联诗当中就联出了这样的句子,难道是偶然的吗?难道我认为在《红楼梦》的文本里面月喻太子,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8: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有人可能会说了,你光是引诗,你能不能举出点情节的例子让我听听啊,是不是?在《红楼梦》的描写当中有没有暗示现实生活当中的曹家,升华为艺术当中的贾家以后,去支应潜在的政治集团的事情呢?有没有这种情节啊?如果你读得仔细的话,是有的。在第二十八回,突然插进一个很小的情节,很多人都不注意,但是我提醒你注意,就是贾宝玉匆匆忙忙跑过凤姐的院子,凤姐说你来,你给我写几个字,有没有这么个情节啊?是吧?贾宝玉说写什么字啊?凤姐说,你甭管了,你就给我写。写的什么字?叫做“大红妆缎四十匹,蟒缎四十匹。上用纱各色一百匹,金项圈四个”,多不多啊?这东西不少啊,是不是啊?也很贵重啊。贾宝玉就问,“这算什么?又不是账,又不是礼物,怎么个写法?”凤姐说,“你只管写,横竖我自己明白罢了。 ”大家知道,凤姐平常写字、算账,她是有一个可供支使的人的,叫什么呀?叫彩明,记不记得这个人啊?彩明不是一个丫头啊,彩明是一个童子,是一个小男孩,但是有文化,会算术,一般的这种事情凤姐都是让彩明来做。但是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凤姐就没有叫彩明,而是找她最亲近的人,找贾宝玉来做这件事。她知道贾宝玉是个不问政治的人,贾宝玉根本就不耐烦,正合适,贾宝玉写完就忘了,太好了。凤姐要把这些东西往哪里送?有人说她送给元春的,人家这个贾家的大小姐在皇宫里面是贵妃啊,是不是?她送给元春,她要开一个单子,她需要贾宝玉这么秘密地来开吗?她让彩明开不就完了吗?而且她为什么不回答贾宝玉呢?你就跟贾宝玉说不就得了吗?凤姐说,这事横竖我明白就行了,我明白就罢了,怪不怪啊?而且底下,凤姐还有很多蹊跷的事情。到第七十二回,那一回里面凤姐讲她做了一个梦,叫梦中夺锦。她说突然来了一个人,看着很面善,仔细想又想不起是谁,来要一百匹锦,于是凤姐就问他,那个人说娘娘要一百匹锦,凤姐问他,是哪一位娘娘啊?结果那个人说的又不是咱们家的娘娘。有这个情节,是不是啊?当时王熙凤作为一个当家人,她所要支应的,要对付的不仅仅是一个太阳,她还要应付月亮那边呢,应付月亮那边只能采取这种办法,不能太明白地去应付,知道吧?

  所以你看这些地方都说明,在康、雍、乾三朝,当时的政治形势影响了曹家,曹雪芹这个作者又把乾隆初期复杂的政治情势,和自己家族的命运,巧妙地投射到了《红楼梦》的文本当中,留下了诸多的蛛丝马迹;而且有的已经不是蛛丝,已经不是马迹,留下的痕迹已经是非常清晰了,这就是这一讲我所要强调的。请你注意“双悬日月照乾坤”!也可能有朋友就着急了,说您看您说了半天还没告诉我们,秦可卿的原型究竟是谁呢?关于这个,请听下回分解。
第十讲 蒋玉菡之谜


  有的红迷朋友问我,你为什么总讲些过场戏啊,你讲的那些情节,往往是在看书的时候,我匆匆翻过去的,有的地方简直就直接跳过去,不看那个,看下头,看贾宝玉跟林黛玉又怎么样了,关心的是究竟贾宝玉后来娶了谁,他怎么当的和尚,总之,关心的是《红楼梦》里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大主干,大脉络。各人有各人的读书角度,读书习惯,您那么读《红楼梦》,我觉得也是一种读法,我也很尊重,说真的我一点也不想干预,更谈不到批评了。我只不过是想告诉您,我有我的读法,您可听可不听,如果您听了两耳朵,觉得我的读法虽然让您吃惊,但也还有趣;您不赞同,但在多元存在的社会里,我们互相容忍,又从互相容忍,进一步,到互相听听,了解了解跟自己不一样的人与事,不一样的读书方式,不一样的读《红楼梦》的角度,增加些见闻,聊备参考,那不也挺好吗?


  其实,我也非常重视《红楼梦》里面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的爱情,能不重视吗?我从秦可卿入手,并不是光研究这一个人物,我不是搞人物论,不是搞秦可卿的人物专论。我从探究秦可卿的生活原型入手,目的是为了找到一扇窗,一扇门,从那个窗口望进去,从那道门槛跨过去,可以把《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把曹雪芹的创作处境和创作心理,更好地把握住。把握住以后,融会贯通,我也就会把比如说您所关心的宝、黛、钗的感情纠葛,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其他各钗,副册、又副册中的那些女性,以及贾府最后的陨灭等等方面,把我对这些的连续性的探究心得,一一表述出来。但是我必须一环一环地进行。现在我还在探究秦可卿的生活原型,而这方面的探究,就必须要涉及到您所说的,书中的若干过场戏。


  我的观点是,我们读《红楼梦》,不能够错过它的一些过场戏,《红楼梦》每一回都有主要的情节,那情节基本上在回目上就都点出来了。但在主要情节的发展当中,会有一些过场戏,这些过场戏,早已有红学专家指出,都不是废笔赘文,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都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比如说第二十六回,这一回回目是“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很显然,重头戏是表现小红跟贾芸,以及林黛玉跟贾宝玉的爱情纠葛,当然还讲了一些别的事情。但是这里突然出现一个人物,就是冯紫英。大家记得这个人物吧,实际上在这回之前,他的名字已经多次出现了,有关秦可卿得病和丧事的情节里,就多次提到他。我们从脂砚斋批语里可以得知,前面提到过的一些人物名字,虽然只是那么一提,没戏,但在八十回以后,却是要正式出场的,不但有戏,有的可能还有重头戏呢!那么冯紫英这个角色也不仅是被提到,他是会正面出场的,在前八十回里他就正面出场了,第二十六回这个人物就出现了。当时他见到了贾宝玉、薛蟠,然后贾宝玉、薛蟠就问他,说你前一段哪儿去了,冯紫英就说,是随着他的父亲打猎去了。这段文字是不是有的朋友还记得?这段文字值得推敲。他说他是三月二十八日去的,前儿回来的,他是在春天时候去的。打猎的事情,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就是说康熙朝的时候,康熙特别强调要保持满族的骑射文化传统,强调每年都要进行大规模的围猎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是在秋天,前几讲我讲到了木兰秋,但是春天有时候也会去打猎。


  那么这第二十六回就讲到,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来了,为什么提到打猎这个事呢?就是薛蟠和贾宝玉发现他脸上有轻伤,脸上挂彩了,一开头他们以为他打架了,这些贵族公子经常挥拳打架,所以薛蟠就问他,这脸上又和谁挥拳,挂了幌子了?薛蟠自己就爱打架,他们都是一伙的,确实他们也经常打架,那么这个冯紫英就告诉他,说从那一遭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伤了,我就记得了再不怄气,如何又挥拳?可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对头就是仇都尉,仇都尉的儿子他们也认为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们打过架,但是自从那次以后,冯紫英说,他就不再那么随便打架了,不再荒唐了,他要做正经事了。那么做了什么正经事呢?冯紫英就说三月二十八去的,前两天回来的,干嘛去了,跟他父亲打围去了,就是打猎去了。地点呢?他也说出来了,是在什么地方呢?这个地点如果你囫囵吞枣那么读下去的话,你也就把它放过了,如果你细心的话,一看眼睛就会一亮,他说是在潢海铁网山上。


  潢海铁网山,这个地名在第十三回出现过,你想是不是啊?第十三回秦可卿死了,死了就要找木头做棺材,好埋葬,这个棺材当时要好木头,薛蟠就说,他家里存有一副木头,是樯木,这个樯木就是潢海铁网山出产的。第十三回出现了铁网山的地名,第二十六回又出现,这绝不是偶然的。这在曹雪芹的笔下,是很重要的信息;这对冯紫英来说,那是非常重要的地点。他说是在铁网山上叫兔鹘子捎一翅膀,兔鹘子就是一种鹰,逮兔子的那种鹰,过去有一种鹰叫海东清,专门扑兔子,特别勇猛,又可以叫兔鹘子。那么这个冯紫英就跟他们解释,说脸上轻伤哪儿来的呢?不是挥拳打架来的,是跟我父亲到铁网山打围去了,在那儿为了抓兔子放鹰,那个鹰翅膀那么一扇乎,把我打了一下,出现了轻伤,他这么解释。他为什么要这么解释呢?想必有很多的原因,曹雪芹笔下也写了,贾宝玉跟薛蟠都急着问他,你为什么要去呢?冯紫英在这儿,没有直截了当地把前因后果说出来,但是冯紫英说了一句让人听了心里发痒的话,冯紫英说这次大不幸之中又大幸。这话多有意思啊!大不幸这是一个大前提,他怎么会大不幸呢?光是让兔鹘子捎了一翅膀,只能说是个小不幸;可是大不幸当中又大幸,怎么会又大幸呢?兔鹘子没把他捎得更惨,算是幸运吧,也够不上是什么大不幸中的大幸啊!这话好怪,说得薛蟠和贾宝玉心里痒痒,急着问他怎么回事,他还不说,他都不坐,只说今儿有一件大大要紧的事,回去还要见家父面回。他还说到,他去那个潢海铁网山,是因为他父亲冯唐要求他跟着去,否则他不会寻那个烦恼去;他父亲把他抓得很紧,不嫌烦,春天里就往那么个地方跑,把他弄得也很忙,这不,又等着他回去。这个冯紫英真是忙得很,他都顾不得坐,站着饮了两大海酒,就匆匆离去了。他那么忙,他父亲跟他,显然还有些其他的人,究竟在忙活些什么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8: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冯紫英是一个很神秘的人物,而且贾宝玉在对话当中还掐算了一下,说你是三月二十八日去的,哦,怪道前初三四儿我在沈世兄家赴席不见你。沈世兄看来也是和他们来来往往的一伙人里的,贾宝玉到沈世兄家赴席,那个应该是四月初三初四,那么一算,冯紫英去了多久?他说三月二十八日去的,那么在四月初三初四的时候,还见不到他的影儿,起码得有多少天你算算,起码得有一周以上是不是?就算他初五回来了,说明他也得去了一周,其实很可能不止一周。那么铁网山究竟是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可以估算出来,应该就在木兰围场的范畴之中。在当时那个交通条件下,打猎时骑着马,去了以后,兜一圈很快再回来,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时间段。他干嘛去了?这是第二十六回里写的,是个过场戏,但我主张不要放过,要琢磨。那么我说这个干什么呢?就是想告诉大家,在《红楼梦》的文本里面,除了一般读者所感兴趣的爱情描写,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微妙的心理冲撞描写以外,它也时时地把他们曹家家族所经历的重大的政治斗争、权力斗争的事件,投射到他的作品文字当中。那么这段文字其实就是起这个作用,冯紫英干什么去了?他怎么会大不幸当中又大幸?隔了一回以后,我们就在第二十八回又发现一个情节,这个情节也很重要,冯紫英跟贾宝玉他们,坐在一块儿饮酒作乐。


  在第二十七回里面,我们看到一些美丽的场面,贾宝玉和大观园里的一些女儿们在大观园里面举行一个活动。就是那一年的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据书中说,当时闺中有一个风俗,她们把这一天当做饯花节,跟花神告别,就是百花开到这个时候,纷纷都要退场了,“开到荼蘼花事了”,最后一种花就是荼蘼花,荼蘼花都谢掉以后,所有春天的花事就都完结了。就在芒种这一天,她们要跟所有的花,跟花神饯行,这一天大观园儿女们就举行了这样的活动。


  实际上这一天就应该是贾宝玉的生日。《红楼梦》里面,很多人的生日都是挑明了说,贾母是几月初几,薛宝钗是几月初几,王熙凤又是什么时候过生日,它都有一些很明确的交代,但是贾宝玉哪天过生日,在《红楼梦》的前八十回的文本里面,没有一个明确的交代。可是他又大写“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这是为什么?这个我们放在以后专门谈贾宝玉时,再去揭秘,现在我先点到为止。我先告诉你第二十八回冯紫英请贾宝玉去赴宴,其实就是给他祝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那一天跟着贾宝玉去冯紫英家的是谁呢?是四个小厮。贾宝玉小厮很多了,在《红楼梦》里面可以看到很多小厮的名字,其中最主要的那个是叫焙茗的,然后有锄药、扫红、墨雨等等,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小厮。这些小厮出现往往不止一次,偏偏在第二十八回,写他去赴宴的时候,多了两个小厮,这两个小厮在这之前和之后都永远不再出现;他们的名字一个叫做双瑞,一个叫双寿,这就暗示是请他去赴寿筵去了,瑞寿嘛。所以像这样一些很精心的文笔,作者既然如此精心地写下来了,我们读的时候也无妨非常细心地去读,体会出其中无穷的奥妙。


  那么冯紫英请贾宝玉和薛蟠他们去了以后,他们发现席上出现了两个新人物,一个是蒋玉菡,一个是云儿——一个妓女,几个人聚在一起饮酒。在这个故事情节当中,作者也照应了一下第二十六回,那一回不是冯紫英说这次大不幸中又大幸吗?当时他不告诉薛蟠和贾宝玉,他说改日再说,现在已经改了日子了,也把这两位请到了,这两位就请他说,结果他又说并没有什么事。他说当时为了把你们请过来,我那是一个设辞,就是我故意用一个话头把你们吸引来。作者在第二十六回把这个事情很郑重地提出来,到第二十八回又轻轻抹去,可见作者在写这个情节的过程当中,内心不断地掂掇,我应该怎么写。他没有明白写出,但是又使我们隐隐感觉到话里有话,文章里有文章。这个我在下面还会回过头来跟你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


  且说在这一回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就是贾宝玉和蒋玉菡两个人见面了,认识了,结交了,互换信物了。贾宝玉把自己随身带的扇子上的一个扇坠儿,送给了蒋玉菡,蒋玉菡就把他自己腰上围的一条汗巾子,就是系内裤的腰带解下来,送给了贾宝玉。而且他还交代得很清楚,这条腰带是谁送给他的呢?是北静王送给他的,北静王把这条大血红点子的,非常珍贵的,从外国进贡来的腰带,给了蒋玉菡。那个外国,曹雪芹设计得很奇怪,叫茜香国,而且国王是女的;这个女国王给书里的中国皇帝进贡,贡品很离奇,是腰带,而且是系小衣的,小衣就是内衣,实际上就是内裤,是那样的腰带。皇帝把那腰带给了北静王,北静王又赏给了蒋玉菡。蒋玉菡是个伶人,艺名叫琪官;过去这种唱戏的一般都是俗称什么什么官,《红楼梦》里面就有红楼十二官,龄官、芳官等等,记得吧?贾宝玉就和琪官互赠结交的礼品,这些情节都很重要。怎么个重要呢?我看下面有的朋友瞪着眼睛,在想,这有什么重要?这个在《红楼梦》里面是很次要的情节啊。哎呀,非常重要,它实际上是把当时雍正、乾隆时期权力斗争的一些情况,折射到了小说文本当中。所以说它实际上非常重要。


  因为如果你仔细通读《红楼梦》,就会发现,实际上《红楼梦》里面隐约出现了两大政治集团,这两大政治集团是互相对立、互相冲突的,其冲突最后就蔓延到了贾府,激化了贾政和宝玉的矛盾,最后导致宝玉被他父亲暴打。宝玉挨打,其导火线当然有两条,一条是金钏儿的事情,这事又是由贾环添油加醋告到贾政面前的。金钏儿的事情,今天我们暂且把它放在一边,实际上贾政之所以最后把宝玉往死里打,并不是由于这件事,这是一件附加的事,那主要的,是一件什么事呢?是贾政在那儿正待着呢,忽然外头仆人跟他说,说忠顺王府派人来要见他。忠顺王府?贾政就想了,忠顺王府和自己一向没有来往,没有关系,怎么忽然忠顺王府派人来,而且派的不是一般的人,叫长史官——那个时代一个王府就是一个小朝廷,它有它的机构班子,里面的总的负责王府事务的官员叫长史官,那就是一个很大的角色了,这样的人物一般是不轻易出动的,可是这天忠顺王府就派这个长史官来了,就要见贾政。


  贾政就觉得很奇怪,赶紧把人往里迎,因为忠顺王府,一听爵位的名号就是很尊贵的,是很重要的一个皇亲国戚,是很重要的统治集团的人物,贾政就把这个长史官迎进来了,问他什么事。这个长史官说这次来不为别的事,就是问贾府要琪官,要蒋玉菡,要这个人。而且长史官的话很刻薄,意思就是说,要是别的东西的话,你们贾府都拿走了也没关系,问题是这个人是我们忠顺王最喜欢的,坚决不能放弃的,而这个琪官,满城里的人都说,跟你们家公子交好。这个时候,贾政就一头雾水,这是怎么回事情?他完全不知道这件事情,就让底下仆人赶紧把贾宝玉叫来。贾宝玉来了以后还想撒谎,说不知琪官为何物,没听说过这个名字,结果长史官就冷笑,说你不要再撒谎了,你让我说出来对你也没有好处,琪官的那个红汗巾子,不就后来到了你的腰上了吗?大意就是这样的话。贾宝玉一听,好家伙,这么机密的事情他都知道了,贾宝玉傻眼了。曹雪芹是这么写的,他写道,贾宝玉心想这话他如何得知的呢?他既连这样机密事都知道,大概别的也瞒他不过,不如打发他去了,免得再说出别的事来。贾宝玉就很紧张,在这个情况下他只好认头了,不但认了这个事,而且贾宝玉等于还泄露了机密,他说,既然连这样的事,你都知道,那你怎么不知道蒋玉菡已经在东郊二十里外,一个叫紫檀堡的地方,置了地、买了房,在那儿住下来了呢?就把蒋玉菡的去向告诉长史官了。长史官冷笑说,好,先去找一找,要找不着的话,再到你们这儿来找。这才是贾政发怒,“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贾宝玉被他父亲往死里打的根本原因。金钏儿投井是一个辅助的,一个火上浇油的原因,这把火是从琪官这儿轰地一下子燃起来的。读这些地方你要很仔细地读,你要想想这是为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8: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想想,忠顺王他在跟谁过不去啊?蒋玉菡被谁勾引走了啊?真正窝藏琪官这个戏子的是贾宝玉吗?并不是,是北静王。就是王府一级之间冲突,最后七冲八撞地折射到了贾府,是不是啊?双方在争夺一个戏子。据很多红学家分析,蒋玉菡你读成蒋玉函并不错,因为实际上它的谐音就是说的一个玉匣子,或者说装玉的匣子,函就是匣子的意思。双方在争夺一个匣子,这是怎么回事?琪官,写出来是琪,这个字是一个“玉”字边一个“尤其”的“其”,当然它的谐音也可以是“棋”,下围棋下象棋的“棋”,这谐音就意味着,好像在一个棋局当中,双方争夺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那么这个玉函后来藏在哪儿了呢?紫檀堡,一个紫檀做的更大的箱子里面,这是个什么东西呢?在红学的发展史上曾经有一派叫做索引派,索引派现在是没落了,被很多人所否定,但是我个人认为,索引派在红学的发展史上,它留下了很重要的痕迹。像我在第一讲里面提到的蔡元培蔡先贤,他就是一个索引派的大师。他们认为《红楼梦》的主题、宗旨,就是悼明之亡、揭清之失,为明朝灭亡抱不平,是对清朝统治汉族表示愤慨的这样一部书,认为它里面有很多的文字都隐含这样一个意思。他们经常从字音字义上,做一些很细微的分析,认为这样就是把它隐蔽的内容检索出来了,所以叫索引派。索引派对于蒋玉菡这个人物,对他的名字谐音“玉函”所包含的寓意的揭示,还是发人深省的。他们这样的一个思路,我觉得还是可以参考的,就是说忠顺王府和北静王府所争夺的,一方要保、一方要夺的,就是一个最高的政治权力,就是在一个棋局当中最重要的那个东西,其实就是一个玉玺,就是过去皇帝的印章。明白这个意思了吧,皇帝的章是玉做的,搁在一个紫檀木的匣子里面,藏在那里面。


  这个仅供大家参考,就是过去的红学研究者曾经有这样的思路。我个人是做原型研究的,我的整个研究都是在探究《红楼梦》当中的艺术形象的生活原型,这是我跟他们不同的地方。但是人家从索引的角度揭示出来的一些《红楼梦》里面所使用的命名的方法,谐音的含义,我也吸取他们的这些营养,我觉得他们的研究成果足资参考。


  我倒不一定认为蒋玉菡就代表的是那么一个东西,就象征一个皇帝的玉玺,但是忠顺王和北静王,双方最后在一个戏子的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一方是坚决不放弃,一方是坚决要把他藏起来,而且当中就牵扯到贾宝玉,这实在值得玩味。


  现在回过头来想,那个冯紫英是什么人呢?他为什么要把蒋玉菡介绍给贾宝玉呢?对不对啊?贾宝玉本来就跟北静王认识,有联系。大家有印象吧,秦可卿死了以后,专门有半回书就叫“贾宝玉路谒北静王”,而且北静王还邀请他到府邸里面去做客。宝玉那以后应该也去过北静王府,但是贾宝玉正式认识北静王所喜爱的戏子琪官,却是在冯紫英家里。冯紫英当时请他去,说所谓大不幸中又大幸,虽然这“大不幸”与“大幸”都没有说出口,而且后来说只是随便一句玩笑话,要不你们哥俩就不会来,但这些实际上都有含义。就是说在《红楼梦》里面,实际上我们可以影影绰绰看见,两个互相对立的政治集团,而这两个集团的利益冲突都牵扯到最高的统治权。


  那么我们可以清理一下——如果你把《红楼梦》仔细地清理一下就会发现,其中一派是北静王这派。北静王这派实际上又可以说不仅仅是北静王,他其实还并不是这一派的最高代表人物,这一派真正的最高代表人物,在《红楼梦》的文本里面实际上是点出来了的,叫做义忠亲王老千岁。在什么时候点出来的啊?就是秦可卿死了以后,为她找做棺材的木头的时候,薛蟠说我们家存的有木头,这个木头是出在潢海铁网山的,叫樯木,当年被人订过,谁呢?就是义忠亲王老千岁。那么这个木头订了以后,怎么就没拿走呢?因为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就不曾拿走。什么叫“坏了事”?这可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语。如果《红楼梦》是完全虚构的小说,完全没有生活原型,那么他点出来这个木头曾经有人订过,他可以说后来这个人不得好死,所以没拿走,是不是啊?也可以说他破产了,他没钱了,所以没拿走。他不这么说,他用了一个虚构者万万想不出来,很难想出来的词叫做“坏了事”。在上几讲我给大家讲过,在康熙朝有没有千岁啊?在康熙朝,正式册立过太子,告示天下,我康熙百年之后,这皇位就由我的儿子,我的嫡子,我的皇后生的孩子胤他来继承,他刚一岁半,我就册立他为太子。清朝跟明朝很不一样,清朝对皇子不是均等分封,胤被册立为太子的时候,其他皇子都没有分封,后来分封,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与太子平肩。尽管在清朝正式的政治语汇里,并没有千岁这个称谓,但曹雪芹行文里特意用了“千岁”字样,就是暗示万岁之下的太子。


  那么义忠亲王老千岁,后来这个太子是被封为亲王的,甚至太子已经被圈禁起来以后,康熙仍然厚待太子和他的太孙。他一个是说太子的衣食供给一定不能降低标准,要保证他的丰衣足食,过得舒服;另一个他对太子的长子,就是弘皙,他也特别强调,那是要封为亲王的,所以义忠亲王这个字眼里面就不但包含着太子,实际上也包含着弘皙。他是这样的现实生活当中的原型人物,在小说里面的一种折射。当然主要还是指胤,主要指这个太子,这个太子在上几讲里面讲过了,很悲惨,两立两废,他的一生是很坎坷很波折的。他都到了快四十岁了,还没有当上皇帝,他的父亲仍然非常健康,本来父亲的健康应该是他的快乐,可是这个人后来等不及了,父亲的健康成为他的痛苦。又据朝鲜的《李朝实录》,当时朝鲜的使臣,曾经去谒见过太子,那时候太子一废以后还没有二废,他就非常放肆地对外国的使臣发牢骚,说你们看看全世界的太子,有没有我这么大岁数还没当皇帝的?这当然不像话,不可以说这样的话,但是这也是他真实的心声。“老千岁”,这三个字眼生动不生动啊?十几岁的话不能说老千岁,是不是啊?下面有人点头,也有人摇头,说四十岁不算太老,那您是今天的观点。在那个曹雪芹的时代,曹雪芹自己在第一回里面就说了,半生潦倒,就是作者用自己的口气说半生潦倒,什么叫做半生,在那个时候,三十岁就是人的寿数的一半,人到了三十岁就度过了人生的一半了,六十岁就说明你寿数全了,七十岁就人生七十古来稀了。所以快到四十岁,当时已是年纪很大的一个千岁爷了。结果后来果然就坏了事,第二次被废掉,而且彻底地被废掉,他后来的岁月是在圈禁当中度过的。住在一个可能是待遇还比较好,条件还比较舒适的高级监狱里面,但是没有自由,度过他的残生。而且他还眼睁睁地看着他的弟弟四阿哥坐上了本来应该由他来坐的宝座,他就在雍正二年忧郁而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0 08:01 , Processed in 0.03906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