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2908|回复: 47

登封名镇名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28 20: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目录
   
女皇诏名登封城…………………………………常松木
纶氏故都颍阳镇…………………………………王昭渠
狂水之滨君召街…………………………………赵如一
颍源古镇石道街…………………………………嵩  敏
富聚重镇大金店…………………………………段双印
颍河明珠东华镇…………………………………白天乐
抗日名区白坪街…………………………………梁光印
昔时曾为大唐里…………………………………石春喜
卢鸿后裔聚卢店…………………………………李志斌
大功告成古阳城…………………………………郭同勋
马峪川中徐庄镇…………………………………李丙灿
洧水之源大冶镇…………………………………景新源
宣化曾经是王村…………………………………薛春生
古迹繁星话送表…………………………………栗松伟
拱卫岳庙天中街…………………………………傅梅英
华胥之域胥店镇…………………………………李  刚
千年古道经后河…………………………………陈占成
王上曾是八大镇…………………………………段双印
官道要驿郭店街…………………………………钟  岳
库庄集上没外人…………………………………白天乐
马跑登封第一村…………………………………石春喜
霞客入登住景店…………………………………李志斌
陶瓷史载曲河镇…………………………………顾  陶
宋代巨镇有费庄…………………………………乔丹峰
弋湾曾是小洛阳…………………………………阎锦木
唐僧取经第一洞…………………………………李小语
洪洞移民与滹沱…………………………………王欣淼
禹都阳城王城岗…………………………………钟  岳
掘地见母古黄城…………………………………常松木
女皇诏赐登封名
                         常松木
一、登封得名的由来和沿革
登封城位于中岳嵩山脚下,原名崇高邑。登封夏商时属豫州阳城,西周时为颍邑,春秋属郑,战国属韩,秦代属三川郡阳城县,汉初仍属阳城县。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游嵩山时,在万岁峰山谷中,闻山呼万岁之声,“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一大臣遂谄媚说是中岳神迎接,汉武帝非常高兴,就封山峰为万岁峰,在峰上建万岁亭,在峰下建万岁观,并下诏划嵩山脚下阳城县300户,设置崇高县。东汉初省崇高入阳城,三国属魏,西晋改属河南郡,东晋时属缑氏县,北魏孝昌二年,置阳城郡,领阳城、颍阳、康城三县。隋开皇六年,颍阳县改曰武林县,十六年废阳城郡置嵩州,十八年,武林县改曰轮氏县,仁寿四年废嵩州,隋代大业元年,轮氏县改为嵩阳县,与阳城县并属河南郡。隋末,王世充在此置嵩州,唐武德四年,以阳城、嵩阳、阳翟三县置嵩州,贞观三年,废嵩州,以嵩阳、阳城属洛州,后又省嵩阳入阳城。永淳元年七月,营奉天宫,析阳城、缑氏复置,二年又废。光宅元年又置嵩阳县。万岁登封元年(696年),武则天因“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而将嵩阳县改名登封县,阳城县改名告成县,“登封”之名即由此而来。天佑元年,告成更名阳邑,五代周时省阳邑入登封,宋以后,登封县皆属河南府。《河南府志》:“崇高、中川、嵩阳、嵩州,皆今登封县。”
明代,登封设在城保及在城一里、二里,据乾隆五十二年本《登封县志》载:“在城一里二里,旧志附玉皇庙、邓家庄、王家庄、嵩阳宫。”清代全县归并为十里,城内、东西关皆属在城保,据《河南府志》载,在城保隶城内、东西关、邢家铺、耿家庄、南店、库庄、范店、核桃园、高家庄、玉皇庙。民国时,登封城则属第一区第一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9 18: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2 17: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登封城池
    登封城的前身是汉崇高县城,崇高县城位于今城区的西北,大致范围是南到嵩阳商场,东到市人行,北到大禹路,西到少室路东侧。因崇高县城易受嵩山山洪的影响,因此南迁。汉崇高城现仅有东城墙及部分北城墙残留于地表,残长分别为700米、200米,墙宽10米,高2-3米,为夯土所筑。1988年,附近曾挖出一块500多公斤重的巨型河卵石,凿有“崇高县故城”5个大字。
登封县城从崇高故城移出的年代不详,约在唐代。宋建中靖国元年,知县楼异曾重修城池,据明嘉靖八年本《登封县志》载,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间“城廓完固,人物繁夥,衣冠之家甲第相望”。元大德年间,知县王颐曾修葺城池。
明洪武年间,知县王圭(左有王字旁)、山锡之曾相继修葺城池。成化十九年,知县侯观“始缭以崇垣,塞仪门外之旁门以杜杂迂。土地神祠于仪门外之东,以远亵慢。”当时,登封城墙周围不满三里,高一丈五尺,广如之,池深八尺,阔一丈。景泰元年,布政使丰庆,以南城逼于学宫,拓而大之,几百余步,城有四门,门各有名,惟东西有关。据明嘉靖八年本《登封县志》载:修复后,“城旧周围一千一百二十四步,崇一丈五尺,濠广一丈五尺。”正德九年,知县李居仁重修,建“鼓楼二重,高广仪门”,于各门之上创楼,悉易旧名,东曰拱极,西曰望洛,南曰萃秀,北曰启嵩。城垣悉以陶甓包秋(下有瓦)。”嘉靖八年,知县侯泰置鼓楼,前后板隔(左为木)刻“登封县”扁额于楼前。万历三十九年,知县傅梅重修城池,“鸠集陶人,一月得砖二十万块,伐石于山,采木于林,召匠于里,征夫于保”,“依故难(左为矢)易以坚甓,计六百四十九丈,起四门楼,立四角亭,辟四门而高之”,并命名东城门曰春雨,南城门曰黄离,西城门曰鸿泽,北城门曰万岁,东城楼曰考辰,南城楼曰大观,西城楼曰宝成,北城楼曰天咫,傅梅还留下了《修城记》一文。北城楼崇祯四十四年被李际遇义军所毁,并杀死知县鄢廷诲,同年,知县刘湮(左为示字旁)修葺,崇祯四十六年,又被李自成义军所毁,杀死知县刘湮(左为示字旁)。
清朝顺治三年,知县高岫,顺治五年,知县张朝瑞相继修葺城池。康熙年间,春雨、鸿泽、万岁门皆圮,乾隆九年,知县施奕簪重修,同时“复浚池广一丈五尺,深一丈”,将护城河扩至一丈五尺宽,一丈深。乾隆二十七年,知县邱峨又重修城池。“万岁门”石匾今嵌于嵩阳书院东碑廊。据老年人回忆,光绪二十七年又重修城池,城墙砖上有“光绪二十七年”字样。民国二十七年六月,日军侵占开封,在原战局危急,国民党政府将登封城墙全部拆除。老年人还记得,城楼上有三间大房,城墙上每隔一段有间小房,住着看城墙的,城四角都建有角楼。城墙上刷有标语,如“要男子剪发,要女子放足,要提倡国货,要抵抗日货”等。据说一查脚委员,因强迫妇女放脚而被暗害。
1945年,河南军区和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南下后,国民党军队反回县城,又征集民工5万人,在原城墙的基础上用土筑城墙,次年元月峻工,并了建南北城门,南城门的楹联是:“安如磐石,万里重开新气象;固若金汤,兆民复睹旧河山。”额题“熏风解愠”。北城门的对联是:“回忆兵灾连年,端资保障;而今山河再造,共庆升平。”额题“嵩岳映瑞”。典型地反映了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本质。这次重修的城墙,在20世纪70、80年代,县城扩建时被拆掉,现在仅剩市直一初中后院一小段。
民国时期,郜胡同北头城墙上还有个小门,人称虎北门,其得名与一个传说有关。相传住在郜胡同的王小,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王小经常上山打柴换米,一次打柴时被老虎吃掉了。其母亲到北关土地庙找嵩山都土地爷告状,土地爷便让老虎养活王小的母亲。于是,老虎每天都为王小的母亲送食物。有一次,老虎前脚爪上扎了一根大皂角刺,想让王小的母亲替它拔掉,于是将前爪伸进门缝,王小的母亲不知其意,误认为老虎要加害于她,遂取出菜刀砍断了老虎的前爪。老虎非常委曲伤心,认为好心没能得到好报,即来到土地庙,投入井里而死。因老虎经常从此门出入,为王小的母亲送食物,人们便称为虎北门。
登封城从前很小,北城墙在今中岳大街南侧,东城墙在今夜市街,南城墙在今少林路北侧,西城墙在今嵩阳路。这几条路基本上都是填城濠而建的。20世纪80年代,登封城也不大,北到爱民路,西到今石油公司,南不到洧河路,东到书院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2 17: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登封旧城布局及街道、姓氏
洪武八年,知县山锡之在城东建按察分司。洪武十五年,在西关峻极寺高僧会司,在崇福宫设道会司。洪武十七年,在城东设阴阳学,在城西设医学。正统十二年,知县赵兴在城西建布政分司。布政分司左侧建有总铺。嘉靖七年,知县侯泰于布政分司前左方空地,建小官厅正房厢房共六间,以备官吏听候。同年,侯泰卖掉阴阳学址,以其所得为修造费,又建阴阳学、医学于医学故址,并添建厅房四间,两厢后房都修葺一新。
明代时,在登封城东关建有养济院,在城西北设置广盈仓,城西门外也设有预备仓,正德八年,知县李居仁将西门外仓址改建为社学。
康熙十九年,知县张埙建东关望楼和西关望楼。东关望楼题曰:“汉崇高邑”,因其地居震方,塑造文昌像于其上。乾隆甲子年,知县施奕簪重建。“汉崇高邑”匾今嵌于嵩阳书院东碑廊。西关望楼题曰:“古阳城地”,乾隆壬戌年,知县施奕簪重修。“汉崇高邑”的石匾仅嵌于嵩阳书院东碑廊。
据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载,教谕署在明伦堂左,乾隆四十年重修;训导署在忠义祠后,训道崔一机增修;城守营、阴阳学、医学、常平仓在县署西,康熙二十三年,奉檄储谷,知县张圣诰新建廒房十间。普济堂在东关,雍正十三年,总督王士俊劝捐改建,知县李介监修房二十五间,并在内设育婴堂。县内绅士捐置膳田,知县施奕簪招济贫老瞻养。乾隆五年详入无粮地一百零四亩,乾隆八年详入有粮地三十亩二分一厘七毫,又开垦地六十七亩。另外,东关外和西关分别还有演武场,又称东、西教场。西教场距西城门约三百步,场内有监斩台、跑马场、红沙地、万人坑。罪犯都在红沙地伏法,无主尸即葬于万人坑中。
东关还曾建有二程祠、古贤令祠、丁应泰祠等。西关建有傅梅祠、靖长官祠等。另外,西关村西桥头南侧,原有颍考叔故里石碑一通,碑高约8尺,字径约尺许,立于何时不详,解放初期倒伏于地,今已无存。西南街有节烈祠。
登封城北城墙外原有鸡娃地,即今天的鸡鸣街,人们走到那里,只要一拍手或一跺脚,就能听到小鸡娃“啾啾啾”的叫声。1987年,笔者从登封一中毕业时,还有这一奇观。可惜上世纪90年代后消失。
民国时期,登封城的街道主要有东大街、西大街(又称衙前街)、东关街、西关街、北大街、东南街、西南街、堂门街、掉龙街、郜胡同、刘胡同、申家馆、乔家馆等。这些行道有的以方位命名,有的以姓氏聚居而命名,掉龙街(又称南拐)则因一个传说而得名,相传天上的龙在一个早晨从天上掉了下来,挡住了人们通往大金店的路,老婆们往龙身上泼了三天水,天阴打雷后,龙才上天而去。堂门街则因位于奶奶堂门前而得名。
民国时期,登封城主要大户人家有住县衙对面的申秋实,县衙东墙外的刘长卿家,今市直一初中对面赵白星家,还有西南街李瞎子家。申秋实曾任剿共司令,和人民作对,后被处决。李瞎子精通财务,算账从不用算盘,有“袖里藏金”之说。赵白星是大地主,因此,老百姓编了一段顺口溜:“刘长卿不敢有胆,申秋实不敢有权,李瞎子不敢有眼,赵白星不敢有钱。”其他大户人家还有西南街“二张”:张宽甫和张万玉,西关杜姓四大名人:杜文培、杜和卿、杜正年、杜发科等。其他大姓还有十字口东南角景冬扬后代景家、刘胡同傅家、南街耿家、刘胡同刘家,西关石家,东关王家、李家等。东关李知府家对人苛刻,所以有这样一句话流传:“饿死饿活,不给李知府家做活儿。”
古来相传,登封城周围是五虎群羊地,五虎分别是登封城周围的蝎子头、棋盘山、鼓山、黑蟒山和金钟岭,传说杨世达听从姓费的师爷劝诫,在望阳岗立了通石碑,正面刻5000只公羊,背面刻了5000只母羊,以供五虎食用,故后称望阳岗为万羊岗或万羊碑。登封城则是卧羊地,羊头在掉龙街,西关是羊脖子,城内是羊身,今嵩山广场是羊屁股,武装部是羊尾巴。明清时期,登封城的大户人家坟茔皆在这些地方,老百姓都说羊嘴吞着耿翰林,羊屁股出了个刘儒协,羊尾巴甩出了谢阁老,尾巴梢出了个焦少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2 17: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登封县衙和嵩阳楼
登封县衙,宋代知县楼异,明代知县山锡之、侯观、李居仁、燕汝靖、傅梅等曾相继修葺。宋代登封知县在县衙内筑有揖仙台、仰嵩堂,并凿有鞭蓉池、菡萏池,还在仰嵩堂墙壁上绘制太室二十四峰,并各题诗一首。登封县令丁应泰在县治正堂后建后堂,傅梅重修后,将其改名为望稔堂。万历庚戌冬,傅梅还在望稔堂后创建永誉堂,并在堂前栽植桧树、梅花、竹子。同时,傅梅还将会善寺戒坛石幢移至县衙内观赏,据《说嵩》载,“人传其卸代时,辇石为装,然则石幢之不永于嵩……幢入邢台,竟安在哉?”
明末,登封县衙毁于火。顺治八年,知县张朝瑞捐俸重建,建居敬堂、六房、后堂、内三堂等,共四十余间。康熙三十三年,知县张圣诰重修,将孟浩然诗表于嵩阳楼壁上,又在仪门内东西各建廒房三间。雍正十三年,知县王颍梁奉敕在县治内建监谷仓三十间。乾隆五年嵩阳楼倾圯,知县施奕簪将其改建为大门,还在大门内西侧创建班房六间。乾隆三十七年,一说乾隆四十年,知县曾友及(左有单立人)又重建嵩阳楼,仍复改大门为谯楼,“题嵩阳楼以还旧制”。乾隆四十八年,知县陈士骏又重修县署,并题写“登封县”三字,镶嵌于嵩阳楼上。
据老年人回忆,登封县衙背依嵩山,与骆驼崖南双圭嘴中点、峻极峰刚好处在同一线上。另外,登封县衙和中岳庙一样,中轴线上各建筑都无宝瓶,而分别以峻极峰、黄盖峰为宝瓶。清末民初,登封县衙中轴线上有照壁、嵩阳楼(又称谯楼)、二门、大堂、二堂、大仙楼等建筑。二门为三间过屋,西院是监狱,东墙外是刘家院,即原遂平县长刘长卿的住宅。大堂是知县处理公务和断案的地方,两侧有东班房、西班房、内班房和外班房,东西班房内住衙役,民国时期住法警,内外班房住师爷。二堂西为官宅,又称西花厅,是知县居住的地方,二堂东为马厩。大仙楼为二层建筑,上面供有高登二仙,知县和知县夫人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到里面烧香。大仙楼后为后花园。
1936年,毛汝才调离登封时,深感登封的荒瘠和贫穷是因为“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因此特地交待要封山育林、治水治山。据说还立了一通碑,上面刻着“有山没有头,十河九不流,有水不行舟,富贵不长久”,以示警戒,此碑原嵌于大堂西墙,文革时被毁。
嵩阳楼是登封县衙大门,始建于北魏,建筑形式和中岳庙天中阁相同,券洞正顶北向有“古嵩阳楼”四字,系明登封知县丁应泰重修时所写。上世纪中期,二层被拆掉,90年代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时被彻底拆毁。嵩阳楼在古代的登封是县城的标志性建筑,嵩阳楼却赫赫有名,和山东登州蓬莱阁、山西永济鹳雀楼可以并称为北方三大名楼。嵩阳楼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时李白、孟浩然、张九龄一同登上了嵩阳楼,孟浩然就写下了《陪张丞相登嵩阳楼》:“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风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明代登封知县侯泰有《夏日登谯楼》:“阳城谯鼓严(下有鹿下半部分)门楼,夜夜声来枕上忧。登处无声忧只在,坐中有酒乐何由。山供图画民何济,风爽襟怀旱不休。此兆又非丰稔岁,黎元性命蹙心头。” 1923年,康有为游嵩山,作有《岳雪初霁夜登嵩阳楼》一诗:“吾爱孟浩然,夜净清诗发,积雪堆青天,开楼醉寒月。”同时,还留下了《嵩阳楼》诗一首:“山县关城早,天寒日暮愁。夕晖千仞雪,吾爱嵩阳楼。月出松石上,诗清情复幽。后人今不见,应共忆斯游。” “登封县”和“古嵩阳楼”的石匾今皆存于城隍庙。
嵩阳楼门前的断腿石狮子,是明末李际遇反登封的明证。李际遇因不堪苛捐杂税的重榨,曾率众抗捐,被锁在县衙门前的石狮子腿上示众,乡亲们从书院河你一脚我一脚地踢来一块石头,踢至李际遇脚下时,他遂拾起石头,砸断了石狮子的腿而得以逃跑,返回唐庄,在尖山揭竿而起,后又围攻登封,杀掉了登封县令鄢廷诲,并加入李自成的义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2 17: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登封城隍庙
城隍庙在城西街,坐北朝南,始建于明代初年,明正统年间知县赵兴,清康熙年间知县张圣诰,雍正年间知县杨世达都曾加以重修。民国十五年(1926年),在此创办了嵩阳中学。民国十九年,又在此创办三年制县立初级师范。1949年6月登封联中在城厢小学附设的初中班与私立少林中学的基础上成立,校址仍设于城隍庙,这就是登封一中的前身,除1970年短暂迁至法王寺外,登封一中一直在城隍庙办学,直至1990年搬迁。
1965年12月20日,登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登封城隍庙为郑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4月,教育部门依法将城隍庙交还登封市文物局管理。至1998年10月,登封市文物局共投资167万整修城隍庙,重建了掖门、仪门、影屏、东西厢房、东西廊房等。2000年,登封市人民政府将其改办为登封市历史博物馆,并列为当年为民所办十件实事之一。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又公布登封城隍庙为第三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今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现存殿房89间,除大殿外均为硬山式灰瓦顶建筑。据清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记载:“大愉三间,前为卷棚,左右两廊共三十六间,甬道周围置石栏,再前为演剧楼,为仪门,为东西两角门。门外西为瘟神殿,东为钟楼、二门、三门,障以照壁,再南则有大门。”登封城隍庙现存古建筑为大殿和卷棚。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内供木雕城隍坐像。大殿为歇山式建筑,灰筒瓦覆顶,正脊浮雕游龙、花草等图案。檐下施五踩斗拱34朵,外山壁通高约8米 。殿内共用立柱24根,柱下置青石础。梁檩3架。殿内原有天花板,已毁。卷棚面阔五间,滚脊灰筒瓦覆顶,创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原面阔三间,顺治十一年重修,康熙六十一年重修时,易三栋为五楹。卷棚前檐下有小八角青石柱6根,上阴刻对联三副对联:“城倚嵩隈瞻庙貌巍峨功同岳竣,隍通颍浦睹神威亘(前有火)赫鉴比波清”、“嵩少著威灵福善祸淫全凭电照,水庸肇湮(左为示字旁)祀御(下有示字)甾(上有草字头)捍患永奠雷封”、“司善恶赏罚之权彰善尤严瘅恶,居阴阳和会之地理阴罔肇(左上角为绞丝儿,右为反文下有皿字)扶阳。”大殿和卷棚中间有东西过门,分别额书“仁育”、“义正”,皆为登封知县杨世达所题。卷棚殿前有月台,柱上有横枋,枋下施斗拱。额坊木雕精美,中间雕有禹王锁蛟及八仙,两侧雕有花卉、仙鹤、麒麟等。明柱下有青石柱础,雕刻别致,大殿内柱下也有柱础,但无雕饰。
登封城隍庙山门前原有砖砌牌坊,顶覆黄琉璃二龙戏珠,惜于文革时被拆毁。山门内原塑有把门将军,俗称“琉璃咯嘣当瞎猫”,据说还安装有机关。城隍庙右侧原建有瘟神殿,乾隆四十八年道会司刘一梅等曾予以重修,现已无存。民国时期,兴办学校时还拆除了仪门、钟楼、瘟神殿、戏楼、寝殿等古建筑。城隍庙现存明清碑刻7品,大殿东西廊房现辟为登封历史展览,陈列有登封市历史、文物名胜及历代名人在登封的简介。戟门前东西两侧陈列有从登封各地收集来的石碑及石匾、石房等石质文物150余品(件)。著名的有东魏荥阳阳城界柱、大唐中岳隐居太和先生琅邪王征君临终口授铭、重修七显庙记、新建中岳庙记、玉溪宫住持司守和重修宫殿碑记、大明国河南府登封县大宁保下卢岩寺八棱碑、景日珍墓表以及清代“登封县”、“古嵩阳楼”匾额。
“城之置所以卫民也,城隍之设所以庇民也。”《重建卷棚记》中的这句话说明了城隍的作用。洪武初年,朱元璋对城隍神分级加封,府为“威灵公”,州为“灵佑侯”,县为“显佑伯”,又诏告天下重建城隍庙,规格结构与当地官署正衙相同。这样,各地政府就有了阳、阴两个衙门,城隍神也由城市保护神沿变为“鉴察司民,施以善恶”的阴间官员,成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民实行思想统治的工具。朱元璋如此抬举城隍,“朕立城隍,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这些话道出了他的心曲,震慑臣民,为我所用。而登封的老百姓却不管这些,只管将城隍当作万能之神,祈雨、伸冤、恕罪、祈福、求官都来找他,把他当作了保护城池、正直无私、嫉恶如仇、护佑良善、惩治奸恶的正义之神。每年还让城隍春、秋、冬季三次出巡。春季清明节时出巡,名为“收鬼”,此时正是春耕农忙之时,为避免鬼魅危害百姓,特出城缉拿,以求全年平安无事。秋天七月十五出巡,称为“访鬼”,专查屈死鬼,当面受理审案平反,使之早入轮回。冬季十月初一出巡,称作“放鬼”,此时农事已完,放鬼散心,以免不测。窥一斑而知全豹,由登封城隍而可推知全国其它地方的城隍,不过,因登封有个中岳庙,中岳大帝被百姓当作了阎罗王,登封的城隍省心了不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2 17: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登封文庙和书院
文庙古称儒学、黉学,后来又称县学、学宫,创建年代不可考。宋宣和年间,毁于兵灾。元泰定年间,知县王秀(左有王)生修,元大德五年,“都省批降,随处宣圣庙宇悉行修整”,知县王颐即上报河南府,花费了八万三千五百五十钱重加修缮了大成殿和大门,在大成殿塑先圣孔子及四配十哲像,四配是复圣颜回、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并绘从祀像于东西墙壁。泰定四年,知县王秀(左有王字旁)让文学王文焕董其事,又加以修缮,重塑了先圣四配像,绘诸贤像于庑下,并择日“虔告而用牲焉”。
元末,文庙又遭损毁。洪武七年,知县山锡之,始建堂斋。景泰至天顺间,知县赵兴、张雄又将文庙修葺一新,张雄捐俸鸠工,重修了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及博文斋、约礼斋、会馔堂、神库等。成化十三年,知县王景(左有王字旁)凿泮池。成化十八年,知县侯观又买空地,建先贤祠,并用石砌堂阶、甬道、泮池,知县侯观还建了乡贤祠。嘉靖五年,知县侯泰重修文庙,将大门改建于东首,用青石建棂星门,并在棂星门前凿泮池,又增建了堂斋、牲房、神厨,添加了桌凳。嘉靖七年,侯泰还增建名宦祠,经师生耆宿讨论敬祀十一位名宦,即唐代知县卢殷、主薄顾少连,宋代知县楼异,元代知县李自明、郑文卿、主薄齐泰,明代登封知县谷庸、安毅(或安盘),教谕张廉、乔通等。侯泰又考论二十人,供奉其神主于祠内。这二十位乡贤分别是许由、甫侯、申伯、管仲、颍考叔、杜密、田游岩、张缘(左无绞丝)、李渤、王忠民、白居敬、范让、裴礼道、范钦、傅文、李荣、李锡、杜学、王中、王祺等。
明万历年间,登封知县燕如靖、傅梅都曾重修文庙,后又毁于兵火。清朝顺治年间,御史王亮教、赵如瑾,知县张朝瑞同县中绅士傅景星、傅性良、傅作霖等重建文庙。雍正三年,知县杨世达又重修文庙。乾隆三年,知县施奕簪又重修大殿。文庙旧有二贤祠,祀申伯、甫侯,后并入乡贤祠。
清代时,文庙建置中轴线上为泮池、戟门、棂星门、大成殿、崇圣殿。文庙前有东西两门,没设正门,据说县内出过状元者才开设正门。往北有戟门,左右分别为名宦祠和乡贤祠。大成殿宽九间,进深三间,系黄琉璃瓦覆顶的庑殿式建筑,殿内供奉孔子和孟子、颜回、曾子、子思的木牌位,殿檐下悬挂“万世师表”匾额。大成殿和崇圣殿东西各有两庑,崇圣殿东侧又建有明伦堂。泮池康熙二十五年知县王又旦、乾隆二十一年知县施奕簪都曾重修。戟门雍正二年知县杨世达捐俸重建,乾隆九年,知县施奕簪捐增屏门,悬金声玉振匾额,并增设左右角门。大成殿共祀至圣先师孔子及四配和十二哲,即现在嵩阳书院先圣殿所祀者。大成殿东西两庑分别供先贤79人,先儒46人,包括孔子弟子和历代大儒。崇圣殿祀孔子的先祖,东西两庑祀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等人的先父。明伦堂原在大成殿后,雍正五年,知县杨世达改建于崇圣祠左,乾隆八年,知县施奕簪重修,博文、约礼二斋分列左右,并建东西二库,东库存祭器,西库贮经籍。乾隆七年,河南巡抚雅尔图为名宦祠颁赠匾额。
清代时,文庙前有太和元气坊,康熙二十五年,知县王又旦改建为门。雍正六年,知县杨世达奉敕在文庙左建忠孝节义祠。清代登封人张庸斋曾应知县杨世达之请,重修文庙,并著有《文庙礼乐志》。清代时,文庙大门左右分别有金声玉振坊、江汉秋阳坊,后者为明初郑大原所建。
文庙东南是考棚院,有大门、照壁、正殿和厢房,是考试场所。考棚院前有过街楼,上建重檐高楼,名曰奎星楼。祀奎星神,右手持笔,翘右膝,架斗。奎星楼原在南城墙上,
《说嵩》载,文庙西有南城书院,为嘉靖年间知县刘汝登所建。文庙东有存古书院。存古学院是明代万历辛亥秋,登封知县重修文庙后,用余下的建筑材料在文庙东面的空地而建的“诸生讲业之所”,“为堂者一,为厢者二,为旁舍者四,限以重门,缭以周垣……诸生由学宫至书院,仅仅数武。敬业乐群,教德问艺,桓于斯焉” 。正殿即存古堂,傅梅并把从全县各地所搜集来的文字可以辨识的碑碣,都移置于存古书院,嵌于堂壁,故命名为存古书院。清代时,改存古堂为文昌宫,中祀梓潼神。后楹改为岳生堂,仍为诸生肄业之所。康熙五年,耿介又倡众重修,并重建岳生堂。乾隆八年,知县施奕簪又重修。抗日战争后,将文昌宫又改为忠烈祠。
解放后,文庙为公安局占用,考棚院为十五中、今商埠街小学占用,皆已无存。“文庙”石匾今嵌于嵩阳书院东碑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2 17: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登封城内其他寺庙
峻极下寺又称峻极下院,在登封城西关。峻极寺有峻极上寺、峻极中寺和峻极下寺,峻极上寺在嵩顶,建于五代后晋,初名天成寺,天福年间改为峻极寺。峻极中寺在虎头峰下,崇福宫西,紧邻二郎观。峻极下寺明洪武年间曾重修,并置僧会司于内。峻极下寺是除少林寺外唯一有方丈任登封县僧会的。清代时,峻极寺内尚有数百年的老桧数株,后来峻极寺毁于火灾。峻极寺左右庑列茶榜,为元学士溥光书,知县叶封自戒坛移立于此,共四块碑石,两面刻,书法风骨遒劲。墙壁上还嵌有张行信的宅契勘记,景冬扬以为峻极下寺是张行信的舍宅基而建的。峻极寺解放前失火烧毁。
迎山庙在望朝岭上,明代时已废。清代又在其上建火神庙,也有称为火星庙,相传火神奶奶能治病,有热毒脖子上出疙瘩者,用庙里的土和点香油一抹就好了。
商山神庙在懊来山阴,又称皮场庙,讹称裴商庙,相传一商人治小儿病最为灵验,故其殁后,嵩人祀之。
城东关和西关各有三官庙。西关三官庙位于西俏门外,坐西向东,有出前檐大殿五间,内塑天官、地官、人官三尊神像,另外还有南北廊房。民国初年,县劝学所劝庙内道人还俗,将四十亩庙产收为学田地,为西关办了一所义学。今已无存。
八蜡庙原在城东街,坐北朝南。后改为社学,不久即为民居所包围。嘉靖八年,知县侯泰令居民移走,刘豹原价习回空地,撤旧庙六间而重建。乾隆三年,知县施奕簪奉敕重建。知县每年春秋仲月,“扫地遣祀,报享成民之礼”,祈求丰收。据《说嵩》载,八蜡即先蔷一,司蔷二,农三,邮表辍田四、猫虎五、坊六、水九月叔苴一,昆虫八,这八位神主,都与农业生产有关。
白龙王庙在城南,嘉靖八年《登封县志》载:“白龙王庙在县南一里,庙前有泉源涌出。”而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载,乾隆八年,知县施奕簪又在城隍庙左创建白龙王庙。
禹王庙在旧城东关外,万历壬子春,知县傅梅申请创建。傅梅因登封境内寺观如林,而独没有大禹庙,“人殆不知为圣王过化之所矣”,大禹功在万世,“至今睹河、洛者,尚且思之,矧朝觐、讼狱、讴歌所自起之地,可泯泯无闻乎”,当得知东关外建有一所新祠,栋宇已具,尚未竣工,原来是老百姓为其所建的生祠,遂将此祠改为禹庙,并以伯益配之。傅梅还规定每年春秋二祭,每次祭祀用银三两,“以表彰前烈崇报功德”。康熙年间,知县王又旦又捐俸修葺,“为堂三楹,中祀大禹,配以伯益,表以重门,悬以匾额”。耿介曾为这次重修撰写《重修禹王庙碑》碑文。
关岳庙在城东关,是纪念关羽和岳飞的庙宇。解放后为城关粮店占用。原有山门、戏楼、前殿、后殿等建筑,庙内有四株古柏,碑碣数通。前殿塑关羽像,为文像,两旁塑关平、周仓。后殿塑岳飞像,两人旁也有站像。老年人都说,关岳庙规模比城隍庙大,可惜现已无存。关岳庙西院有火神殿、八蜡庙和牛王庙。
西关关帝庙,坐北向南,有大殿等建筑。关爷庙路南有奶奶堂,仅一间小殿,内供观音,即老奶奶。城隍庙西墙外、郜胡同城墙上、东南街街口、城墙西南角(今怀玉堂)、东关路南也有奶奶堂,现仅存东关奶奶堂。
慕爷庙原在西关中间路北,坐北向南,内塑奎星像,民国初年,西关义学设在此庙。
北关土地庙在出北城门百米处路东,在今县印刷厂院内,供奉土公、土母,人称嵩山都土地神,也有说供奉的是高登二仙爷。大殿出前檐,面阔三间,有东西厢房。大门外有大圣庙,内塑造孙悟空像。另外,景冬扬在西关也建有土地庙。
除此之外,南街建有天主教堂,即今卫生局院,为意大利神甫吕培义等所建,还有神甫李星周、修女宋桂芳等教职人员。西街建有基督教堂,建于1936年,当时为信义会,由偃师县齐家窑齐以礼牧师筹建,有邻街楼房五间,礼拜堂六间,后院东屋四间。当时牧师还有卢店人柴书升、石道人贾水亭等。
除武则天所建的嵩阳书院西南的朝觐坛、万羊岗上的封祀坛外,明清时登封城外也建有不少坛。洪武八年,知县山锡之在西关建风雨雷云坛、社稷坛,嘉靖八年,知县侯泰重建了两坛的大门。后来风云雷雨山川坛又建在城南,雍正十三年,奉敕增建了社稷坛和风云雷雨山川坛的围墙。邑历坛在北城外,成化十三年,知县王景(左有王)将其迁于北城外半里,故又称北坛。先农坛在城东,雍正四年,知到县杨世达奉敕创建,每年立春之时,知县都县驱赶耕牛在先农坛进行农耕,以表明劝农稼穑之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2 17: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八、登封城的牌坊和匾额
古代,登封城内牌坊众多,除文庙前、左、右的太和元气坊、金声玉振坊、江汉秋阳坊外,县署东有秋官坊,系为刑部郎中杜学而立,西有登科坊,系为举人郜嵩而立。县署东西还有乡贡进士坊,东为举人周冕而立,西为举人田璋而立。县署西还有龙章褒宠坊,系为奉政大夫焦勋立。另外,县署西还有为生员焦一沾妻周氏立的天笃贞慈坊,为生员焦复亨妻杨氏、生员焦孟亨妻牛氏所立的一门双烈坊。
据老年人回忆,民国时期县城所存牌坊有,郜胡同东有焦少卿牌坊,即两镇秉宪坊,为太仆卿焦子春立。西南街口有一节烈坊,即德媲陶孟坊,系为生员张尔纯妻赵氏立,申家拐前有牌坊,可能为“良瞻东贤”坊,系为景冬扬而立。乔家拐前有牌坊,可能为文武宪邦坊或敕诰重锡坊,前者为崔应科所立,后者为其父崔光宇立。西关有共操孟训坊,系为生员裴耀宗妻张氏所立。天主堂前有牌坊,系用红石头建造,上刻“冰清玉洁”,可能是为生员傅钦妻刘氏所立的节烈坊。
从前,登封城内有很多匾额。河南巡抚田文镜为傅惕斋家题写匾额:“克振儒风”。登封知县杨世达请张庸斋主持修学宫,大功告成后,为张家题写匾额:“忠信笃敬”。
民国时期,赈灾委员会委员安敬斋家大门悬挂“寿考维祺”匾,东南街黄桂芬(字北海)家大门悬挂“坐我春风”匾,东南街何西卿家大门悬挂“寿登耄耋”匾,魁星楼路东路南刘朴家大门悬挂“克壮其犹”匾,东前下门路南家大门悬挂“翰林第”匾,申中家大门咸丰元年悬挂“忠厚传家”匾,刘长卿家大门悬挂“嵩岳映瑞”匾,曾任遂平县县长的杜文培家大门悬挂“河山再造”匾,傅家大门悬挂“文魁”匾,还有一家大门上悬挂有“明体达用”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2 17: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民国时期登封城的商贸概况
登封城从前只有东西街繁华,饭店最有名的是东街路北的中央饭店和东南街口的玉香春,中央饭店由巩义人卢乾、曹文明等人合开,主要经营滴流水席。另外,还有十字口薛诚羊肉馆,西街井沿儿耿照和刘锁两家开的羊肉馆,县衙门口耿顺开有饭铺。烧饼最有名的是申四义、孙西堂的芝麻焦盖烧饼,他们根据天气情况发面,炕出的烧饼五香油酥,非常好吃。其他小吃比较有名的有刘小年的粽子、申二花的凉粉、牛小成的烩豆腐,申四义的元宵,申明的油馍和糖糕。
粮行有十字口薛家的“悦来永粮行”,阎大水、牛金永等家合开的“三义和粮行”,东关李丙喜的宏达粮行,其他经营粮行的还有西城门的王顺、西关杜发科等。杂货铺有王六等几家合开的“鸿义长”,申中、申长法家的“长泰永”,栗长水的“永发长”。染房有西街申万上、东街申华堂、南街黄全印几家,染蓝、红、黑布。杜金海开有颜色铺。油房有西关杜发运,药铺有西街朱文卿的泰源堂,张庆先的仁义堂,东街刘定国的济世堂,南城门焦焕、杨林的广生堂,街中申会的“长春堂”,其他开药铺的还有刘西庚、陈子超、杜根等。其中,朱焕章、申会擅长内科,刘这画擅长外科,焦焕、杨林擅长小儿科。另外,经营鞋铺的有东街王仁义,值得一提的还有嵩阳旅社。
登封城古时庙会甚多,正月二十八、八月初六、九月十三为东关关岳庙会,四月初五、五月初五、五月十一、十月一为城隍庙会,五月二十五为西关掉龙街龙王庙会,六月六为北关土地庙会,二月十八为南关龙王庙会,六月十九为禹王庙会。另外,西关五月二十五、七月初八也为古刹会。每逢会期,四里八乡的人们都前来赶会,庙会除祭祀功能外,还兼有物资交流的功能。另外,登封城有“鬼集”之说,早上,人们提着马灯到登封来卖菜,天明集就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0 08:05 , Processed in 0.03514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