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繁星话送表
栗松伟
登封市送表矿区位于登封市区西南26公里处,东北临大金店镇,西北接石道乡,西南和东南均与汝州市相邻。背靠伏牛山,前视界碑坡,东依贯宝山(小熊山),西偎青石岭。东西水平距离9公里,南北水平距离4.8公里。辖8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76个村民组,总人口1.5万人,耕地面积1.2万亩,区域面积38平方公里。
据明代登封县知府傅梅《嵩书》记载:“汉唐帝王祭祀游历中岳,往返历时较久,文武官员因事所上表章奏疏,皆送于此,等候皇帝审批,故名送表”。
作为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送表村,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繁多的古迹和美丽动人的传说,曾有记载云:“送表者,东接双龙,西涉贵水;南登仙踪,北枕皇迹;巍巍凤岭,洋洋龙溪;洪武驰马,果老骑驴。”双龙即双龙桥,贵水即贵水河,仙踪即八仙朝南顶,皇迹即皇后庄,凤岭即嘉岭山,龙溪即黑龙潭、白龙潭,洪武驰马即朱洪武驰马图,果老骑驴即张果老骑驴图。
一、旧时送表商业街
作为登临交通要道,东送表街一直是该地区的经济活动中心。建国前,有四个古刹会(农历正月廿一、四月初四、七月初七、十月初十),集市贸易逢农历双日开集,又称“对集”。街上有金货铺一家,百杂铺六家,中药铺两家,屠行两家,饭铺六家(有的饭铺晚上还留客),铁匠铺四家,木匠铺七家,染坊两家,轧花铺三家,豆腐坊三家,炮坊一家,编竹货四家,成手石匠二三十个。
二、险关要塞界碑坡
界碑坡位于东送表村南部,山高约120米,东西全长约3公里,为登封与汝州的交界。山上曾建有界碑寺、山神庙等寺庙,由北向南有旧石路一条,为明代知县侯泰所建,此路是古代南北交通要道,并由历代县吏设登临交界石碑。另据大金店镇南岳庙内石碑介绍,南宋时期,金兵南侵至送表境内,宋军据界碑坡之险奋力抗敌,金久攻不下,特在大金店位配南岳庙,以示已占据五岳。
三、八仙拜别祖师爷
东送表村南部的界碑坡上,俯卧一块巨石上,有一排类似脚印、膝印和泪坑的小石坑,清晰可见,当地人称之为“八仙朝南顶”。传说这是八仙面南而跪,拜别祖师爷所留下的遗迹。
相传上古时候,祖师爷在此地区找到一块很好的可以在这里修行的风水宝地,他把他的宝剑插在地上,做下记号,以备后来修建楼台图阁,事后离去。
谁知道他刚离开,又有一位女神来此,她也相中了此块宝地.但走近一看,发现已有人做了记号,心中不悦,暗想,如此一块宝地,竟被他人先占了去,这可如何是好?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于是将宝剑拔起,脱下绣鞋一只,埋在宝剑下。不久祖师归来,见一仙姑守在自己的宝剑旁,于是问她在此做甚.仙姑说:“你为何把宝剑插在我的地方”,祖师问:“有何凭证”,女神拔出宝剑,取出绣鞋,祖师见状,知道她是施计歪说,想夺此宝地。祖师爷忠厚正直,没有与其争辩,让出了此块宝地,这一过程刚好被路过此地的八仙看到。
后祖师爷在贯宝山上修建楼阁,准备在此山修行,但贯宝山终究不是宝地,没几日便出现裂缝。祖师非常烦恼,决定继续再游山岳,寻访宝地。八仙与祖师爷在界碑坡上告别,祖师爷离去后,八仙有感其忠厚而跪拜于此,留下印迹。此段故事亦传为佳话,流芳百世。
四、皇后故里皇后庄
皇后庄位于东送表村北部嘉玲山(又称凤岭)下,依山傍水,环境幽雅,景色怡人。据东送表三仙庙(现为送表第一小学)内一石碑刻文记载:“皇后庄,乃宋曹皇后之故里”。该石碑已作学校住房过门石。
传说很早以前,皇后庄本为一无名小村,村里住着曹氏夫妇一家,曹老汉是勤农善农之人,起早贪黑辛勤耕作,一家五口人的日子倒也过的舒服。
老汉有一双儿女,儿子娶了媳妇,女儿尚未出嫁,名叫精妮儿。精妮儿出落的美丽漂亮,日夜帮家里忙活,甚是懂事知礼。一天晚上,她梦见一老太婆,左手拿一笸篮,右手拿一烂碗,对她说:“善人啊善人,把您那剩饭,送给俺充饥,俺感激不尽!”精妮儿是个善良的姑娘,见到有人向她讨饭,便回家拿出馍馍一对,递于婆婆。不料那婆婆接过馍馍后,将右手中的破碗扣于精妮儿头顶。精妮儿慌忙想把破碗揭下来,却怎么也取不下来,急得她只跺脚。谁知把身边的母亲蹬醒了。母亲忙问女儿为何惊醒,精妮儿遂把梦中之事相告,母亲听后不甚在意,告诉她说“梦中之事不足为怕,好生休息吧,明天还要放猪呢”。精妮儿心烦意乱,便抓耳挠腮,凡抓挠之处黄水尽流,待到天明时,头发之内都已成秃疮,不觉失声痛哭。父母心疼女儿,寻遍医生,但百药不效。从此,再无人叫她精妮儿,都叫她秃妮子。
是日,皇帝梦遇一老仙,告诉他在“伏牛山前,六合山后,缸插门楼活兽头”的地方,有“娘娘”。皇帝变派一钦差寻访至此,钦差大臣在此寻访多日并不曾找到美貌女子,遂返京复旨,皇帝大怒。要他重访,并要每日食盐四两,再访不到娘娘将有杀头之罪。此钦差由于每天食盐,最后在伏牛山口下,饥渴劳累致死,山上乱石滚落将其埋葬,其埋葬地被后人称为"将军墓"。皇帝闻知钦差被渴死,便怪罪当地龙王,又派一钦差到此地寻访,让钦差取了龙王首级,继续寻访娘娘下落。从此,此地人们都不敬龙王,敬也不灵。
且说秃妮子在山上放猪,嫂嫂在家,叫妹妹上山放猪的时候,带上纺车纺线。这秃妮子也很听话,就带着纺车上了山。放下纺车,准备纺线时,不料狂风大作,把花捻纺线吹的漫山遍野,不觉难过得失声痛哭,边哭边收拾。后忽然发现,荆棘上挂的花捻纺线都已经成了整个的线团子,便转忧为喜,发现荆棘上的针刺都为勾勾状,暗想多亏这勾勾棘针,不然线纺不了,回家便要挨嫂嫂骂了。她直起腰来,发现猪群已远去,便大叫“勾头,勾头!”猪群听到便转头回来,随她回家。日子长了,山头也被叫的勾了头,人们称那山为“勾头”。
秃妮子的嫂子本是个贪心之人,见妹妹每天都能纺下如此多的线团,就把纺线任务天天增加,但妹妹每次都能纺完。一天,秃妮子带了梳子上山,对着一口井梳起头来。她慢慢揭下头疮,洗净污秽,看到井内映出貌似天仙的面容,而刚揭下来的头疮也变成一个金碗。她异常高兴,想起那梦中之事,也就心领神会。又重新把金碗扣在头上,依然是一头的疮疤。后来,便经常来此井梳洗,后人把这口井称为“秃妮子井”。
却说第二个钦差大臣在此忙活多日,也是找不到娘娘,决定上山游玩散心。在山上遇到一放猪女子即秃妮子,见他容貌非凡,便上前询问“这位女子,你家住哪里啊,姓甚名甚,家中还有其他什么人啊?”秃妮子回答到:“山下村子便是奴家,民女有父母兄嫂,家中共有五人”。钦差随秃妮子到村里,到她家门口时,发现一破门楼,一个破缸架在门上,两端卧了两只鸡,不觉失声笑到:“活兽头啊,活兽头,你取了一颗钦差头,还要了一颗龙王头”。再看这放猪女子头上疮疤早已不见,分明是一只金碗扣在上面,黄金乌发,甚是好看。
于是就进门寻访,看到一老汉在院里忙活,上前打躬说到:“匹夫恭喜老丈!”这曹老汉吃惊不小说:“老汉我一生为农,喜从何来?”钦差便亮出印绶,说明来意。曹老汉便将他迎如家中,吃茶问话,钦差把皇帝派他下来寻访娘娘之事全盘道来。曹老汉惊诧之余,跪接了圣旨。
在钦差的安排下,兵丁齐到,鼓乐开奏,鞭炮亲鸣。接娶娘娘进京的队伍浩浩荡荡绝尘而去。无名小村出了个皇后,便称之为“皇后庄”。
五、铜墙铁壁马家寨
在东送表村西北,有座十分坚固的山寨,名曰马家寨,为日军侵华期间附近老百姓的避难场所之一。那里依山傍水,翠竹围寨,树木遮天,山鸟争鸣,风景十分秀丽。寨内关帝庙前有一石碑,刻曰“马家寨者,不知何时修建,也不知因何而得名”(嘉庆元年),石碑后移至马家寨水库水门所用。据传说为纪念农夫马氏献地修寨,而命名为马家寨。还有人根据在地里捡到的铜箭头及马家寨西河石头上的吊桥窝,传说是明代皇帝朱元璋正宫马腊梅在此驻扎、操练兵马而得名,众说不一,无定据。
六、清澈见底珍珠泉
珍珠泉乃贵水河之源,位于东送表村北部嘉岭山脚下,因泉水上涌、白泡滚动、形似珍珠而得名。在很早很早以前,嘉岭冲内土地肥沃,山川秀丽,但无人种值。
一日,三位神仙足踏祥云路过这里,其中一位见此情景,不禁发问:“此处山川尤佳,如何桑田不植?”别一位答道:“五行之中,单缺琼露,故也”发问者道:“我等周游列土,拯救生物,何不就此指地为泉,造福于民,岂不善哉?”于是三位神仙各持宝杖,点播之处,三股泉水,争相外溢,第一眼泉,水珠翻滚,白泡咕咕,尤如无数颗宝珠自上而下,翻涌出来,故取名珍珠泉,第二眼泉,水从石缝流出,清彻透明,液味甘美,取名玉琼泉,第三眼泉,水势迅猛,无休无止,为使琼露玉液永溉人们的心田,取名永泽泉。
三眼泉水淌淌而下,涤荡着长期积存在山沟里的杂草污叶,从此,人们陆续迁来定居,开发着肥沃的原野,培植着秀丽的风岭,贵水西岸,杨柳成行,翠鸟展翅,万物呈现出一片生机。
七、四门四庙四座桥
在东送表街的东西南北四面有四道大门、四栋庙宇和四座石桥。南庙三仙庙,北庙祖师庙,东庙降蛇庙,西庙牛王庙。四座庙中规模最大的要数三仙庙(又称三仙宫),占地三亩左右,供奉的是云霄琼霄碧霄三姐妹,当地村民称之为“奶奶庙”,现为东送表小学校址。主殿高约丈八,宽三丈开外,深约两丈四,面南背北,殿檐斗拱,雄伟壮观。其余三座庙规模较小,有一间房的面积。降蛇庙中的神像为一位货郎手举一条蛇,主要纪念货郎降伏害人巨蛇的功绩。四座庙在破四旧时期均被拆除。南桥名曰顺龙桥,位于东送表小学东、水磨湾水库上游;北桥明曰逆龙桥,位于马家寨北;东桥名曰双龙桥,位于东送表老东门外;西桥名曰青龙桥,位于东送表老西门外贵水河畔,倾塌甚早。
八、百年古树仍屹立
在东送表村下老坟沟自然村东北坡郑家祖坟前,屹立着四棵历经300余年风霜雨雪的柿树,树干高约3米,通高约7米,树冠茂密,树根裸露,当地村民称之为“柿树王”。
在东送表村马家寨自然村的关帝庙前,有一棵高大的皂荚树,据说为清道光年间所种,距今约200年历史。该树干高约3.9米,通高约12米,树冠茂密,树根形似龙爪,大部分裸露出地面。
九、五脊六兽栗氏宅
在东送表街,有一座唯一具有五脊六兽的大宅院,占地一亩多,瓦房30余间,旧街改造时被拆除。房顶龙兽煞是威武,龙须清晰可见。该宅主人叫栗长春,膝下无子,其侄栗百亮承继,后一直被其孙栗全来居住。据说晚清时期,栗百亮应皇命出征平定红胡子叛乱,战死沙场,御敕黑底金字匾额,上书“五品军功”四个大字,匾额已遗失。
十、盛极一时郭家院
在栗家豪宅的东南部,曾经一个有占地十余亩、房屋百余间的郭家大院,院内设有接官厅。郭家大院的主人叫郭炎,相传清皇太后微服私访至送表街,郭母盛情款待,收郭炎为义子,郭家从此发迹,郭炎也被民间称为“御儿干殿下”。老百姓说他是“住的楼花雪片,穿的绫罗绸缎,吃的是酒肉白面,再加上水打磨碾,送表街生意成串,出出门高官接见”。老郭炎本人也曾在众人面前夸下海口:“三盘龙曳碾(水磨),七顷不靠天,要想穷了老郭炎,天塌龙叫唤”。
老郭炎家财万贯却为富不仁。该干农活的时候,只用在街上敲敲锣,喊叫喊叫,百姓就得丢下自己手中的活给他干。不去的话,会被拉到官房,毒打一顿。发现谁家的姑娘长的俊俏,就要收做丫鬟,惨遭蹂躏。
一日,一位相士在街上看相,老郭炎看他不顺眼举鞭就打,打得相士遍体鳞伤。老郭炎走后,饱受其害的老百姓询问相士,像老郭炎这样的人,啥时候才能遭到报应?相士说:“单等鲤鱼上西楼,捉鲤鱼,大火烧!”老百姓百思不得其解。
老郭炎六十大寿的那天,四乡土豪劣绅前来祝贺,郭家大摆筵席,鸡鸭鱼肉,样样俱全。正值日当正午,即将作乐宴宾之时,只见一只花猫,口衔鲤鱼,直奔西楼。一厨师手持火柴棒,用力一投,正好投在装满白棉花的西楼二楼上。此时东南风起,风助火势,火借风威,一霎时,房屋楼台尽被点燃,家具财产付之一炬。祝寿之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老郭炎也一气病倒,卧床不起。不久便久病脱肛,被狗咬破大肠,失血而死。
恶贯满盈的老郭炎,天没塌,龙没叫,自己却一命呜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