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395|回复: 46

天地之中散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5 18: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  录
              天中光华
请仔细谛听
寻找地胆石
星台远望
站在周公测景台前
太室阙散记
怜兮叹兮少室阙
启母阙与家的感觉
神秘的五岳真形图
灵庙碑前的追思
铁人礼赞
巍巍少林
好一通古碑
沉浸在宣和年间
阅读塔林
含笑的嵩岳寺
大哉会善
一个人,一座戒坛
会善寺老松
书院长歌
书院树语
天地之中散记

                          申遗札记
编写申遗文本的日子
忙碌也是一种幸福
有一种档案叫拓片
大禹之梦
与圣贤对话
感动
发现
勿庸讳言
此情唯有长追忆
遗珠之憾
落寞的六月
考问嵩山
大爱天中
圣山履痕
峻极峰八章
登不厌的少室
徐霞客的嵩山五日
嵩山春水
嵩山的石头会唱歌
卧龙峰散记
浮丘峰游记
三登宝柱峰
希望依然在山巅
天德峰游记
望洛峰感怀
走向白鹿峰
寻访大禹故里
漫步大禹园
仙人谷游记

                       天中光华
                       请用心谛听?
   
     这是一个安谧幽静的所在,没有集市的嘈杂人声,没有游客的欢歌笑语。这是一个崇高神圣的地方,有的是敬天保民的肃穆庄重,有的是敬授民时的认真严谨。一进大门,你便会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儒家的气韵里,天文的神秘里。用心倾听,你便会听出日影移动的声音,听出极星的呢喃和文人的浅吟低唱。?
                         一
    观星台是一个笼统的称呼,是一个普遍的叫法。古代多称为周公庙,有照壁、大门、戟门、测景台、周公祠、观星台、帝尧殿等历史建筑。一个“中”字在这里拉开了科技发展的序幕,掀开了民族文化心理的篇章。为了这个“中”字,周公姬旦进行了缜密的思考,进行了认真的观测,当他说出这个“中”字时,我们完全可以听得出他的心跳。还是回到西周初年吧,从历史的跫音中我们会感知到这个“中”字蕴含的秘密。?
    周武王灭纣后的第十二天,他登上了嵩山,即周人心目中的天室山,在山上祭祀上天,告知殷商已亡,并祈求上天保佑大周。周人认为他们是夏人的后裔,嵩山是夏人的神山,“夏之所兴也,祝融降于嵩山,”夏人的先祖还被封为崇伯,那么理所当然嵩山也是周人的神山。周武王的这次祭祀,堪称西周的开国大典,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封禅。下得山来,周武王便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依天室,定天保”,即要在嵩山脚下的洛邑建立新的都城,以有效控制殷商的旧地。可惜的是,不久他就驾崩了。他的弟弟、摄政王周公姬旦继承他的遗志,开始营建新都。迁都毕竟是件大事,涉及王公贵族的利益,于是周公通过占卜,得出“王者必居土中”的结论。有了理论支撑,周公便在全国设置了五座表,而以嵩山脚下的阳城为中表,通过观测日影来确定天地之中。经过年复一年的测量,他发现阳城夏至日八尺之表的日影长度是一尺五寸,当时人们认为大地南北长三万里,并认为“影差一寸,地差千里”,日影一尺五寸,即说明阳城正处于大地南北的中点上。周公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地中”,国都三百里内为王畿,阳城距洛邑一百多里,在王畿之内,于是他便开始营建洛邑。?
    周公测景台就是他当时测景的遗制。他受到大禹“以身为度”的影响,以成年男子的标准身高八尺为表高,垒土为圭,使圭正处于当地的子午线上。日中之时,表影正好落在圭上,记录下它的长度,日积月累,便发现了上天的秘密,原来表影长度有一个周期规律。于是。周公就定表影最长的那一天为冬至,表影最短的那一天为夏至,表影中分那两天分别为春分和秋分,四季分明,这虽是营建洛邑的副产品,但这是惊天的发现,尤其是测得这里为天地之中,便使阳城在中国天文文化史上成为一个绕不开的“元点”。唐代僧一行进行天文大测量时,就派遣太史监南宫说来到阳城。为保存周公测景遗制,南宫说将土圭木表更换为石圭石表,并刻上了“周公测景台”五个大字,使人们永远铭记周公的大思大德。元代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时,也来到这里,改进圭表测影制度,建立了四丈高表,即今天我们所见的观星台。?
                        二?
    周公测得阳城为天地之中,人们也在周公测景台后刻下了对联“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蕴阴阳无影中”因为这个“中”字,人们认定这里是“中国”的起源地,中华、中土、中州、中原、中岳等词语中的“中”字皆由此而来,时至今日,脱口而出的“中”字,已成为辨识河南人的标志。正是这个“中”字,周公被尊为道隆元圣,成为儒家的道统正宗。明代时,河南知府周宣命登封知邝衍在这里创建周公祠,春秋两祭周公。还是这个中字,清代登封知县施奕簪创建周公庙照壁时,在照壁上刻下了“千古中传”四个大字。用心谛听,这个“中”字蕴含了多少天地间的秘密,“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正是“中”字透过这句民谣赋予了嵩山地区人民无比的自豪。用心谛听,这个“中”字重复了多少次文人墨客的吟咏。你听,元代诗人杨奂在吟唱:“一片开之石,愈知天地中,今宵北窗梦,或可见周公。”他要与周公进行心灵的交流。你听,明代诗人郑大原在吟诵:“元圣当年曾测景,巍峨庙貌石淙浔,(左边土右边皆)前台(左边木右边射)馀芳草,门外山川映古林。对象已知超远略,量天更见识玄心。我来曾戒明(左边礻右边鄄字去掉耳)典,漫向碑前续赏音。”郑大原在这里听出了周公的“远略”和“玄心”。你听,清代诗人刘仕伟在吟唱:制作仰元圣,阳城观象台。建中资治辅测影俩三才。地胆依中岳,天心应上台。登临窥日表,亲授指南来。他在这里听到了“天心地胆”的民谣。你听,清代诗人李来章在低吟:“遗庙阳城阴,萧条隔暮林。山多春气薄,地僻野云深。片石饱风雨,残台阅古今。谁从千载后,圭影识天心。”他在这里听到了“天心”的呼唤。你听,登封知县叶封在吟唱:“自古阳城地,相传测景台。岳形正当落,石表定谁裁?太史推求法,元公制作才。土中千象伟,瞻望重低回。”他对元圣周公推崇备至,不忍归去了。?
    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听出诗人对元圣周公顶礼膜拜的虔诚,可以听出对周公测得地中佩服得五体投地的由衷心声。3000年前周公用简单的圭和表演奏出的“天地之中”的交响乐,还在天地间回响。在鼓荡我们耳膜的时候,我们从中就没听出周公礼乐教化的谆谆教导吗?就没听出后世人们尊崇周公“道通天地德蕴阴阳“心声吗?就没听出阳城、地中、元圣三步曲的和谐乐章吗??
                      三?
    用心谛听,我们还应该听出僧一行、郭守敬急匆匆赶赴阳城的脚步声。用心谛听,我们还应听出编制《大衍历》、《授时历》时僧一行、郭守敬汗水落地的声音。用心谛听,我们还应听出明代的登封知县傅梅嵩阳十八咏中“星台望远”“成周礼乐久尘埃,吊古强登而天台,满目浮云何处望,愁看洛水自西来。”僧一行已遁入空门,他不会关心傅梅“愁”从何来,但我隐约感觉出傅梅满“满腹”周礼乐随洛水东去”的悲哀。但我却“愁”的是明清文人骚客对郭守敬的轻视,来到观星台,他们眼中只有测景台,心中只有周公。不过,同时我也听到了郭守敬的声音:“天地之中,唯有良心,付出就好,莫求回报。”?
    周公是伟大的,令人崇敬的他是一个道德巨人;郭守敬也是伟大的,令人尊崇的他是一个科技巨人。中国科技史上只有东汉的张衡可以和郭守敬并称为双子星座,因为他们几乎都是科技全才。郭守敬不仅是天文学家、历法学家,还是数学家、水利家,放眼世界,又有几个人能和他相比呢?我们审视郭守敬时,就应像观看观星台一样仰视,因为郭守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巨人。进行四海测验时,郭守敬为了提高观测的精确度,他改进周公圭表测影的定制,把八尺之表提高五倍,使之成为四丈高表,把土圭也相应延长,使之成为量无尺。量天尺,多气派的名字,多阔大的胸怀。郭守敬怎么会去和那些视科技为奇巧淫技的文人们计较呢。郭守敬不仅是表加高了,他还在高表上架设了横梁,变测表端之影为测横梁之影,同时他又制作了景符,利用针孔成像的原理,消除横梁的虚影,大大提高了观测的精确度。正是郭守敬的才识,才编制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此历求得,一回归年周期为365.2425日,合365天5时49分12秒,其精确度与现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的格里高利历相当,但却早了三百多年。与现代科学测定的一回归年周期365天5小时48分46秒相比仅差26秒。700年的时差,700年的科技水平差别,“26秒”实在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时间段。郭守敬的匠心巧思,我们还可以从现今观星台保存的高表、仰仪、正方案、日晷等天文仪器中得到印证。?
    郭守敬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就在于他为后人留下了一部《授时历》,为嵩山留下了一座科技建筑——观星台。观星台不仅是一座建造精密的天文仪器,还是一座美仑美奂的科技建筑,与建于1560年的德国卡塞尔古天文台,1675年建造的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建于1724年的德国古天文台,建于1442年的北京大观象台等古天文台相比,因其建造时代古老,天文成就突出,在世界科技发展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反映了元代,中国科技建筑的建造水平,独特地反映出了天文建筑的独创制度。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最杰出的天文建筑,观星台是世界建筑史上和科技史上的重要作品。当我们仰视郭守敬的这部杰作时,郭守敬会因那几句古诗而自惭形秽吗?太空中的郭守敬星、月球上的郭守敬山,就是褒奖郭守敬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至高荣誉。?
                        四?
    漫步观星台,周公“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在耳边萦绕。漫步观星台,郭守敬“昼参日影,夜考极星,以正朝夕”在耳边回响,它们最后交织成了“石表寓精心,氤氤南北变寒暑,星台留古制,会合阴阳交雨风”周公和郭守敬他们会合阴阳、接天通地,在嵩山脚下奏出了一曲高昂的科技乐章,用心谛听这部乐章,你会受益匪浅,了解很多天文知识。用心谛听这部乐章。人中之圣周公和人中之杰郭守敬身体力行的典范会使你受益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5 18: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漫步观星台,我用心谛听。

寻找地胆石

“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这句话在嵩岳大地广为流传,妇孺皆知。据说周公测景台是天心,而告成原北寨门外有一块石头,如胆状,与天心配合之,故名地胆石。可惜的是,我这个老告县人也从没有见到过地胆石。只是的编写《观星台》时,听人提到过它,但一说早都不存在了,也没再加以考究。

地胆石是登封的名石,与面壁石、启母石、玉女捣帛石、三公石齐名,因其承载有文化意义而名传后世的。奇怪的是,这块文化含量极高的石头,没能引起登封县令傅梅的注意,没将其载入《嵩书》,在其“石类”中,仅列了启母石、捣帛石、三醉石、定心石、墨浪石、试剑石等14块石头,而忽略了面壁石、地胆石。究其原因,面壁石因与佛家有关,受魏校影响,他认为是附会,而地胆石与科技有关,古代人认为这是奇巧淫技,也没能入它的法眼。中国现代科技之所以落后,于此也可窥见一斑。

地胆石哪里去了?据老年人回忆,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被红卫兵炸毁了,也有的说并没炸碎,只崩掉了一块,后被推入北寨壕中,修大街时填平了寨壕,它应该还在街道下。地胆石什么模样?据《告成镇志》记载,地胆石呈不规则椭圆形,赭红色,高约五六尺,形如胆状,顶部是凹形,中间有条约一尺半的石缝,深约二寸许,内中有铜钱数枚谁也拿不出来。关于地胆石,因残留了这些记忆,不由让人长叹。告成镇除丢失了地胆石外,还丢失了一通“禹避阳城处”的古碑,这两件文物可是告成的灵魂所系啊。

2005年,包括观星台在内的八处十一项历史建筑,以嵩山历史建筑群的名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笔者有幸参加了申遗文本的编写工作。在文本撰写研讨会上,任伟局长转述了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世界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的意见:价值如此之高的历史建筑密集分布在嵩山脚下,与嵩山是神山大有关联,与嵩山是天地之中的理念密切相关,建议将神山、天地之中作为嵩山历史建筑群的灵魂去深入挖掘。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完全同意郭先生的意见。天地之中的理念,当时我脑海中就蹦出了“地胆石”这个词,假若能找到这块石头佐证,那该多好。

2008年,笔者又被抽调到登封申遗指挥部,负责档案的搜集和整理工作。观星台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申颍涛同志讲了一件事,说他在接待一位台湾客人时,客人说他父亲1936年曾来调查过周公测景台,曾拍摄了不少照片。客人回到台湾后还给他寄来了这些影印的照片。闻听此消息,我大喜过望,立即随他到告成取回了这些资料。原来他父亲正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中央研究院历史所专家、甲骨文研究大家董作宾先生。董先生拍摄的照片中就有“地胆石”:告成北门外,人站在旁边很矮小,并且上面还刻了一个繁体“学”字。地胆石露出了真面目,整修观星台周边环境时,指挥部还据此复制了一块地胆石。

观星台内周公殿前有一通古碑,上刻清人刘仕伟所写的一首诗:“制作仰元圣,阳城观象台。建中资治辅,测影俩三才。地胆依中岳,天心应上台。登临窥日表,亲授指南来。”诗后尚有题注:“乾隆乙亥春,东使洛中,经嵩岳,东十里许阳城为天地中,公摄政四年,建台表于兹,测日景,营王城,以资辅治,台竣巩固,迄今岿然,其表石下宽四尺,高五尺许,上微削,重立三尺许小石柱于上。夏至时刻周遭无影,谚云:无影塔,天心地胆者也。”此碑是天心地胆之说的实证。我们复原地胆石,是为了复原一段历史,而某个地方除将风后岭改名始祖山外,还找了一块石头立在山顶,作为“天心石”,来证明始祖山位居天地之中。对此,我真的无话可说,只有让此通古碑为证。

“天地之中”理念作为嵩山历史建筑群的灵魂,地胆石作为其中的一项佐证,可谓三生有幸矣。后来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因国人的内讧遇到了暂时困难,为了避开矛盾,又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名义重新修改了申遗文本。葬身地下的地胆石,假若知道自己能为申遗作出了一点贡献,应该无悔无憾。

寻找地胆石,是在与古人对话。古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周公测景得出的结论。寻找地胆石,是在回顾历史,历史上它曾是真实的存在。寻找地胆石,是在寻找文化,地胆石上的“学”字正是文化的象征。寻找地胆石,是在寻找灵魂,“天地之中”理念作为嵩山历史建筑群的灵魂,恰如其分,当之无愧。但愿地胆石有朝一日重新面世,与复原的地胆石一道展现其所承载的文化风采。转念一想,地胆石埋在地下也好,只有这样,人们见到复原的地胆石时,才会想到它,才会去拷问灵魂。

寻找地胆石,不能忘记那个“学”字,不能失却灵魂。积“学”为宝,那才是真正的“灵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5 18: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星台远望

“成周礼乐久尘埃,吊古强登百尺台。满目浮云何处望,愁看洛水自西来。”
明代登封县令傅梅写有登封二十景组诗,这首《星台远望》便是其《嵩阳二十咏》之一。知人论世,傅梅的诗作多是对登封景物的礼赞,可能对“成周礼乐久尘埃”的失望,对社会没落、人心不古的担忧吧,不然实在想象不出他因何“强”登, “愁”自何来。

观星台是个神奇的所在,位居天地之中,睥视四方。大禹及其夏部族在这里创立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夏小正》,从此这里便和天文历法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周公为了实现周武王“定天保,依天室”的遗愿,寻求天地之中,建立新的王都,他在这里竖起八尺之表,测得夏至之日阳城的日中之影为一尺五寸,并据此认定这里就是天地之中,使得这里成为中国天文观测的坐标原点。人们更多地将阳城称为“地中”、“土中”,认为天心地胆就在这里, “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这首歌谣也就流传了几千年。元代,邢台人郭守敬创建了观星台,编制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同为邢台人的傅梅,应为郭守敬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他的忧愁可能来自几百年来观星台的每况愈下吧,来自对侵华日军炮击观星台的无比愤怒吧。
站在观星台上,远望远隔重洋的巴西,不免使人想起登封天地之中申遗经历的波折。申遗是登封人久远的梦想,上一世纪,嵩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因为经济的原因和认识的不到位而胎死腹中。观星台、嵩岳寺塔、少林寺塔林申遗因为殷墟申遗而后延,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又因一些地方的急功近利和东西方文明的差异而中途折戟。而当世界文化遗产专家们在考察嵩山时见到碑刻众多“天地之中”的字眼时,了解到天地之中作为中国古老的宇宙观和哲学观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时,以郭旃为代表的专家提出以天地之中为灵魂来统摄嵩山历史建筑群,以天地之中理念来解释嵩山历史建筑群,经过对申遗文本进行补充、完善,“天地之中”折服了参加世界遗产大会的各国与会代表,登封天地之中无可争议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明代的高出曾步傅梅韵而和《星台望远》:“千秋逝矣美人哉,缥缈天中百尺台。圭刻茫茫人不识,犹馀佳气日徘徊。”神奇的观星台在中国天文历法史一直为人所仰视,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科技建筑,作为世界九大神秘古观象台之一,始终都是一个经典,如今已为人们所“识”,其“佳气”将长久停留在世界人们文化记忆中。

观星台位于古阳城的怀抱,背靠嵩山,面对箕山,颍河和其支流五渡河、石淙河三面环绕,景色美丽,环境清幽。许由隐居于箕山,鬼谷子隐居阳城清谷,李膺隐居阳城山,他们追求的是清静。汉武帝避暑于箕山,武则天游宴于石淙河,他们追求的是享乐。相传仓颉都于阳城,史载大禹建都阳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们得到的是“王者气象”。
站在观星台上,南望箕山,仿佛可以看到许由蹲在泉边洗耳,想用清凉洁净的泉水洗去帝尧让位于他的喧嚣。这一洗,把许由洗成了中国隐士鼻祖,把箕山洗成了许由山。许由洗耳之举,与卢藏用“随驾隐士”成为的对比,与后人“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盖儒者所争,所在于名实”的共识更是格格不入。现在,如果大家能像许由一样淡泊名利,不靠制造绯闻来扬名,不靠义父来升职,那么傅梅之辈还会忧愁这“浮躁”的滚滚红尘吗?
站在观星台上,北望阳城之北的云梦山,仿佛可以看到鬼谷子王禅鬼谷洞里谆谆教导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等人,希望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闯天下”。其他几人都青史留名,唯独庞涓妒忌贤能,陷害师弟,最后成了人人唾弃的“四大短人”之一。孙膑因《孙膑兵法》留传千古,苏秦头悬梁锥刺骨流芳面世,张仪以三寸不烂之舌为秦统一六国立下不世功勋,毛遂也因超人的胆略而留下毛遂自荐的成语,诚如是,“人心惟危”,“人心不古”被弃之如敝履,傅梅又会何“愁”之有呢?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被尊为“丈夫”,周公的八尺之表被奉为“圭臬”,郭守敬的观星台被称为“高表”,如果人人都拥有“丈夫”、“圭臬”、“高表”意识,怀有经邦济世的远大志向,具有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涵育洁白无暇的人品,那么我们这个的国家和民族将更大有希望和前途。

站在观星台上,像傅梅一样“身立天中见天外”,令人遐思无限。
仰望深邃的星空,仰望无限的宇宙,眼光有多远,志向就有多大,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李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世,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他们都做出了为世人所仰慕的不朽事业。“瑶空风起身堪御,银汉星回手可攀”,傅梅的目光是远大的,关注天空,仰慕岳飞、文天祥那样的先贤,最终以八十岁高龄在抗击清军进攻邢台时以身殉国。如果我们都像傅梅这样追慕先贤,傅梅九泉之下是不会忧愁的。
星台远望是一种胸怀,仰望星空是一种境界。2007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演讲时,曾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温家宝总理还写下了诗作《仰望星空》,希望我们求索无穷的真理,凛然的正义,博大的胸怀,燃起希望的烈焰。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再像郭守敬那样攀登世界科技的高峰,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崛起,实现伟大的复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5 18: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站在周公测景台前
    放眼中国,有哪一个地方像一颗明星在中国天文史上永放光芒,有哪一个地方吸引了历代著名天文学家深邃的眼光,有哪一个地方与中国四部最伟大的历法联系如此紧密?
如果您来到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古代被称为阳城的地方,站在周公测景台前,了解到这里是中国天文观测的原点,您一定会恍然大悟,一定会置身于庄严肃穆、顶礼膜拜的氛围之中,一定会生发出无以复加的崇敬之情。
    周公测景台,体量不大,圭表通高不足四米,可就是这貌不惊人的一座石台,孕育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中”字,诞生了四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词语。因为这些都与“立竿见影”这个成语息息相关。
    站在周公测景台前,我仿佛看到了大禹在中华大地上来回奔波。他从其老家古阳城少室山下的石纽屯出发,外出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平了天下的洪水,而在古阳城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都。治水的时候,他左规右矩,而其“规矩”的尺度却与他的身高有关。大禹为了治水,他从立竿见影中得到启发,以身为度,制作了一根与自己的身高等高的木杆,随山刊木,掌握了许多重要的测量数据。按当时的尺度标准,大禹身高一丈,那根一丈长的木杆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圣物,遂称大禹为“丈夫”。大禹这位伟丈夫,在治水的同时,注意观察物候和气候的变化,注意观察日月星辰的天象变化,结合黄帝以来天文观测的成果,最终夏部族制订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夏小正》。这部历法影响深远,直到现在,老百姓还称农历为夏历。
站在周公测景台前,我依稀看到了周公风尘仆仆从西歧远道而来。他是带着一个宏大的理想和美好的愿望来的,周武王遗命他“定天保,依天室”,即在嵩山脚下建立新的都城。为了寻找最合适的位置,为了让那些不愿迁徙的王公贵族们心服口服,他要找出天地的中心,执行上天的意志。他也是根据立竿测影的原理,在阳城立八尺表测量日中时的日影,根据年复一年的观测,他测得古阳城夏至这一天日中的影子为一尺五寸。因为当时人们认为大地南北长三万里,影差一寸,地差千里,因而阳城正好位于大地的中心。因为测得了天地之中,他即在离阳城不远的地势开阔平坦、土地肥沃、交通方便的嵩山北麓建立新都洛邑。因为测得了天地之中,“中”字遂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我们的国家称为中国,我们的民族称为中华民族,我们的政治核心称为中央,我们的疆域称为中土或中夏,我们国家的中心部位被称中原。“中”字更成为了河南人的文化基因,凡事不说“好不好、行不行、可以不可以”,都以响亮的“中”来回答。而周公圭表测影的方法一直为后世所沿袭,因“表”也被称为“臬”,所以“圭臬”就成了“准则”或“法度”的代名词。
站在周公测景台前,我似乎听到了长安城里司马迁和落下闳激烈的争辩。为了修订历法,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和唐都等人与官方的司马迁、壶遂和公孙卿等相持不下,最后形成了18家不同的历法。落下闳制造了观测星象的浑天仪,据《汉书》记载,落下闳并“于地中为孝武转浑天”。为了比较这些历法的优劣,汉武帝下令组织了一次为期3年的天文观测,最终汉武帝认为落下闳的历法不仅优于其他17家,而且更为符合天象,遂于元封七年(前104年)颁行天下,并改元太初,因而新历又称为《太初历》。太初历具备了后世历法的主要要素,如二十四节气、朔晦、闰法、交食周期等,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历法。
站在周公测景台前,我的思绪又被拉回了盛唐。出家于嵩山会善寺的高僧一行,唐玄宗让其主持修订历法,一行在全国设置了十三个观测点进行天文大测量。一行派天文官南宫说来到阳城进行实地测量,校验唐高宗时姚元在阳城的测量结果,取得了精密的数据,为制订《大衍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将周公测景的方法奉为圭臬,为了纪念周公测景旧制,一行让南宫说在阳城设置石表石圭,以代替曾经的木表土圭。而这一举动却成了后世“代表”一词的由来。且不说那些高喊“我代表……”的人是否被授权,可以先问问他们是否知道“代表”一词的来历。
站在周公测景台前,我又想起了郭守敬,四海测验时,他亲自来到阳城观测,并创建了高表观星台,制订了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为人们树立了“高表”。站在周公测景台前,董作宾、高平子、刘敦桢、伊世同他们忙碌的身影又一次次在我眼前浮现,20世纪因为他们的光临,周公测景台的“神圣”和“传奇”才不断被书写和传承。
周公被历代统治阶级奉为元圣,其制礼作乐影响了中国政治文化几千年,其测景方法影响了中国天文历法几千年。周公测景台一直被嵩山地区的人们称为“天心石”,和告成原北寨门外的地胆石合称“天心地胆”,“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这首民谣也传唱了几千年。站在周公测景台前,看到测景台后的周公祠,想起“中”字,想起那几个词语和那几部重要的历法,觉得任何“伟大”的词语都不足以表述其对天文历法和嵩山文化的贡献。
伟哉周公,大哉周公,请接受我们的敬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5 18: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室阙散记
    太室阙是古老的象征,古老得很多生活在它身边的居民都不知道它的确切年龄。
    虽然距赫赫有名的中岳庙仅600米,但太室阙却少有人知,经常被锁在貌不惊人的漆黑的小屋里,只是那些对文化感兴趣的领导、新闻记者和一些专家学者才有缘一睹。因神秘而向往,因得不到而渴望。因了申报中国大禹文化之乡的缘故,我才和中国民协专家组的同志一道走进了太室阙。在撩开其面纱的一刹那,我被震憾了。
    青灰色石块垒砌的太室阙满身都是汉代画像,汉画像穿越历史的时空扑入眼帘时,文字记载转化成具体的画像呈现在眼前时,画面精美,形态夸张,粗犷古拙,磅礴雄浑,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才好。我到处在寻找鳖画像,因为它不仅是单纯的鳖,从文化意义上讲,专家认为那是大禹的父亲鲧的画像。就在太室阙阙名旁边就有一幅鲧画像,头、尾、足刻画精细,三足鳖,“鲧入于羽渊,化为黄能”,能在陆为能(下有三点),在水为鳖,文献和画像对应,专家对这幅画像的解读令人叹服。鲧被封于嵩山,史称崇伯鲧,他的儿子大禹生长于兹,成家于兹,治水于兹,建都于兹,嵩山地区的人们崇拜鲧和禹,祭祀鲧和禹,直到汉代还有祭鲧的遗风,这幅画像就是最好的实物见证。
    太室阙上的画像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动物画像,一类是生活画像,一类是风俗画像。太室阙上四灵图很多,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中国人心目中有很崇高的地位,已经内化为信仰而根深蒂固。从《中岳汉三阙》一书上查知,它们是原始社会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的产物,龙是黄帝部落和夏族的图腾,玄武是鲧及其近亲氏族的图腾,虎是黄帝部落一个氏族的图腾,朱雀是商族的图腾,后来四灵逐渐演变为祥瑞的象征。象征吉祥的动物画像,太室阙上还有很多,如比目鱼和貘,都被神化而被刻在阙上。反映汉代人们生活场面的画像有车骑出行图、倒立图和马戏图等,贵族们乘着华丽的车子,骑着高头大马出游郊外,怡然自得,悠哉悠哉;闲暇之余,观看杂技和马戏表演,艺人们表演各种倒立动作和惊险的技巧。这些画像将近两千年前的生活场面刻画得栩栩如生,令我们恍若回到了汉代。而另一些画像则反映了当时的风俗,如铺首衔环图,单听名字不解其意,但仔细观察,和我们一般人家大门上的兽头极为相似,这种面目狰狞、巨口獠牙、口衔圆环的动物是饕餮,因其贪婪和善于看守财物,多雕于门或器物上,象征财富的与日俱增和丝毫不损。古往今来,人性相通,所以现在人们也常在大门安装这种兽头,只是大多人不知其中的奥秘而已。再如辟邪柏,汉代人们认为柏能驱鬼避邪,“墓上树柏,路头石虎”,相传一种怪兽魍象常入坟中偷食亡者肝脑,而它却怕柏树,于是人们就在墓地植柏。这种风俗千年传承,现在坟地里还种柏树,而柏枝驱邪的功能更是随处可见,春节在门窗上插柏枝,大年初一早上燃柏枝,正月十五做社时用柏枝做大门,新婚时用柏枝别在家具上等等,可见民俗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凝聚民族力量、培育民族文化心理方面功莫大焉。这些画像真实记录了汉代人们的生活习俗,从这个意义上说,汉三阙完全可以称得上一部石刻《汉书》。
    固然汉画像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还是回到太室阙本身吧。太室阙由东西两阙组成,相对如门,每阙又由正阙和副阙构成。太室阙从建筑学上讲,为石质仿木结构,上有出檐的四阿顶,顶上雕有垂脊和瓦垅,檐下雕刻椽子,四周边沿雕有瓦当和板瓦唇。太室阙作为极少的汉代建筑遗存,既具有石构建筑的典型面貌,又在屋顶等细部反映了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在古代建筑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单从四阿顶来看,四阿顶即庑殿顶,中国古建筑中级别最高的屋顶,仅凭这一点,我们就不能小觑太室阙。
    太室阙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建筑规格上,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更令人吃惊。太室阙作为中岳庙前身太室祠的神道阙,为我们描绘出了汉代太室祠的规模和气势。《汉书·郊祀志》载:“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反神可得而序也,于是自崤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三……曰太室,太室,嵩高也。”可见至少从秦代开始,嵩山太室山就开始享受祭祀,其地位和影响非同小可。这次编写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时,将太室阙定位于礼制建筑,见解实在是高明之极。太室阙作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太室祠的象征性大门,作为仅存的国家级祭祀建筑用阙,无疑是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太室阙所体现的祭祀礼制文化,在嵩山源远流长,从黄帝常游到尧舜巡狩,从大禹有事太室到周武王祀于天室,从汉武帝礼登嵩山到魏孝文帝祭祀中岳,从女皇武则天封禅到乾隆游中岳,有史可查以不同方式祭祀中岳嵩山的的帝王就有72位。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太室阙所开创的礼制建筑的非凡意义。面对令人崇敬的嵩山,不由对太室阙也倍加崇敬。
    太室阙作为一种象征,如同一座文化丰碑,永远屹立于嵩山脚下,永远屹立于我们的心中。太室阙南奈河桥头立了一通《重修大石阙奈河庙碑记》,碑上说:“汉高祖二年,石阙立汗马功劳,特封石阙大将军,盖庙一座……崇祯十五年五月中旬庙宇着火俱烬,乾隆五十二年拨银五千两又一次重修。”碑文记载的是否历史真实,无法考究,但老百姓将太室阙当成了石阙将军来敬奉,还说是中岳大帝的前两位把门将军,我们不能一味以荒诞不经视之,因为它像铺首衔环图上的饕餮和辟邪柏一样已内化为一种信仰,成为一种精神寄托。冷冰冰的石阙能够温暖和慰籍人们的心灵,这是中国式的幽默。
    面对太室阙,惊叹其高超的建筑和画像艺术时,我心中的块垒早已化作了天边的云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6 08: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祝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6 17: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别人的让转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6 17: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怜·赞叹·少室阙
    少室阙是古代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因少室山和太室山的瑜亮情结,少室阙令人怜惜地兀立了一千多年。金代大诗人元好问的《启母石》:“书载涂山人共知,谁传顽石谁人疑?可怜少室老突兀,也被人呼作阿姨。”此诗就为少室阙的主人少室阿姨抱屈。
    少室阙也着实委屈可怜。做为神道阙,在汉三阙中,只有它身后的庙宇名称经过变更,由少室山庙而少姨庙,供奉的对象由少室山神而少室阿姨,再一变为蚕神嫘祖,后者则由元代诗人杨奂的《少姨庙》为证:“路旁双阙老,蔓草入荒祠。时见山家女,烧香乞蚕丝。”女皇武则天封禅中岳后,封嵩山神夫人为天中皇后,封启母为玉京太后,封少室阿姨为金阙夫人,在嵩山的三位主要女神中封赐的规格也是最低的。作为少姨庙的神道阙,少室阙又如何风光起来呢?
少室阙可怜,在汉三阙中,只有它建年不可考。其阙铭上“……年三月”,使人不知所以然,只能从建筑及阙铭文字风格上推知和启母阙建筑年代相同,也是东汉延光二年,即公元123年。身份几变,不知确切岁数,不想让人有想法都难。少室阙可怜,在汉三阙中,它身后没有靠山,也没有明显标记。太室阙后有黄盖峰和中岳庙,启母阙有万岁峰和启母石,而少室阙呢,它身后中轴线上的山峰具体是哪座山峰,辨识它的明显标记是什么,县志记载“在邢家铺西”,而邢家铺现在也早已改称为西十里铺了,我茫然了。少室阙可怜,在汉三阙中破坏最为严重。太室阙保护房南壁上还有“禁止游人在太室阙上面题字,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中岳风景区整建会白”的提示,而少室阙呢,古代也有游人在上面题字想不朽,但是却没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少室阙可怜,即使保护房现在也是汉三阙保护房中规格最低的,和一般民房没有什么两样,和仿汉代建筑的启母阙保护房相比否泰如天地,和建于1942年、现在也要被当作文物加以保护的太室阙保护房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少室阙可怜,可怜到了就连登封当地人也没有多少人能说出她的具体位置,也没有多少人能一睹她藏之深闺的容颜。
少室阙真的可怜到了没有自信吗?不,少室阙也自有“可怜”之处,这里的“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和“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怜九月初三月,露似珍珠月似钩”中的“可怜”意思相同,有令人赞叹之意。少室阙的建筑和太室阙、启母阙相同,但令人赞叹的是它的画像在汉三阙中是保存最多和最完整的。少室阙上现存画像70多幅,太室阙50多幅,启母阙60多幅。少室阙上的画像清晰程度高,文物价值高,尤可称道的是马戏图、狩猎图、女子蹴鞠图,另外还有不少驯象图、宴饮图、进谒图、拜谒图、车骑出行图等。马戏图上有两匹奔驰的骏马,前一匹马上有一个少女穿紧身裤作弓形倒立,后面一匹马上另一女子舒展长袖随风向后飘扬。为显示马的奔跑速度,将跃起飞奔的马的四肢几乎拉成了直线,给人以强烈的动态感,长袖的飘动和人体的自然后倾也刻划出了马戏的惊险和技艺的高超。狩猎图上前面一人乘马飞奔,回首张弓射箭,后面一人在马上弯弓追逐一只中箭惊逃的梅花鹿,形态逼真,惟妙惟肖。女子蹴鞠图上,两个女子在蹴鞠,旁边有其他女子在观看,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一个女子跃身而起,侧脚一踢,动作之优美,场面之激烈,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幅蹴鞠图比启母阙上的蹴鞠图完整,也更具观赏性。我国在申请奥运会主办权时,曾向国际奥委会展示了蹴鞠图,在证明了足球起源于中国的同时,吸引了国际奥委会官员的眼球,当即轰动了世界。
少室阙令人赞叹,它和太室阙、启母阙一样同为礼制
建筑,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重要建筑类型。它是华表的
前身,象征着等级的尊贵,标志着进入尊严之地的尊严之
门。是啊,少室阙是有尊严的,它的尊严是用自身顽强的
生命力换来的。少溪河冲毁了它身后的少姨庙,而它却完
好无损。在和自然界的斗争中,它用自身的实力捍卫着自己
的尊严。在上世纪那段荒唐的岁月里,1966年8月,在登
封县城关公社举办的毛主席著作学习班上,刚传达了上级
关于破“四旧”的精神。同时也有着业余文物保护管理员
头衔的民兵营长说:“少室阙也是‘四旧’,上面刻的都是
帝王将相,封建迷信,我看也可以扒掉……”于是一辆
大卡车满载着城关镇五营的民兵,带着铁锤钢钎,来到了
少室阙前。那个民兵营长行使他的“权力”,打开了“保护
”房门。仅一个多小时就把傲立了一千多年的其西阙砸毁
了一半,这时西十里铺村的群众闻讯赶来阻止他们,并用
身体挡住东阙。1966年8月25日,就在少室阙被砸的当
天下午,消息即报到了国务院,周总理直接给国家文物局
局长王冶秋通电话,要求恢复原貌,并严加保护。后来,
成立了少室阙修复工作组,故宫博物院的姜怀英、陆寿林、蔡润,洛阳龙门石窟的刘景龙,河南省博物馆的陈进良等专家,用了20多天的时间,“复原”了少室阙西阙。在和无知的人群斗争时,少室阙再一次以自身的价值捍卫了自已的尊严。
    光阴千余载,青山依旧在;只要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少室阙的“青山”就是它自身蕴含的令人赞叹的文物价值。看来,无论是“老古董”还是人都要注意培养自身的价值,否则,就可能坠落到可怜的地步,是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的。
    站在少室阙前,我陷入了沉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6 17: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启母阙与家的感觉
“閟宫凌紫薇,芳草闭闲扉。帝子复何在,王孙游不归。春风鸣玉佩,暮雨拂云衣。岂但湘江口,能令怀二妃。”崔曙的这首《谒启母祠》,让启母阙沉浸在了一片春风轻漾的快乐中。启母阙保护房的竣工,使启母阙有了一个新家,而我也由此就产生了一些寻家的渴念。
十三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的家在哪里?真的就在那大山丛茫的四川吗?杨絮依然飘扬在启母阙周围,在耳畔回响起了东汉时代的声音。“洪泉浩浩,下民震惊。禹建大功,疏河泻玄。九山甄旅,咸秩无文。爰纳涂山,辛癸之间。三过亡入,实勤斯民。”启母阙阙铭已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大禹的老家就在嵩山脚下。因此,到了汉朝,人们才在此建立启母庙,希望“表碣铭功,昭视后昆”。《淮南子》、《墨子》等典籍记载的启母化石的故事,也都准确地指向了嵩高山下,这有启母石作为物证,而它也正符合“石破北方而启生”的特征。启母阙周围大禹文化遗迹琳琅满目,照爷石、石门沟、试斧石、磨斧石、匾挂石崖、马蹄沟、马蹄石等,都在追忆着大禹外出治水时涂山氏在家独自操劳的艰辛和夏启淘气顽皮的模样,都在透过久无的时空见证着大禹顾全大局、公而忘私的胸怀。
汉代画像石,各地出土了很多,那些都是因了一种私欲而深埋地下的。中岳汉三阙的汉画像艺术在嵩山脚下傲然屹立了一千多年,汉代的艺术家早就为这些博大雄沉的汉画像安排了家园——以启母阙为代表的汉三阙。启母阙上的画像大致分为四类:一是体现大禹文化的,如夏禹化熊,启母化石。二是反映汉代社会信仰的,如四象图、辟邪柏、月宫图、郭巨埋儿图、日御牺和图等。三是反映汉代人们生活场面的,如蹴鞠图、斗鸡图、狩猎图、狗撵兔、骑马出行图、车马出行图等。三是反映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如进谒图、幻术图、驯象图、果下马等。这些画像保存较为完好,它们以线写形,以形传神,特别善于捕捉运动中的人或动物的瞬间动作,通过恰到好处的夸张,给人以强烈的动态感。这些画像粗犷古拙,磅礴雄浑,是研究汉代美术史和社会史的珍贵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启母阙的呵护下,这些画像虽然栉风沐雨,至今仍然散发着历史和艺术的光华。它们像一条贯穿千年的丝线,牵动着我的眼光和历史的时光。
绕着启母阙徘徊,可以充分感受到大汉的辉煌。我总觉得中国历史上,夏、汉、唐是三个特殊而又不能让中国人忘怀的朝代。我们使用的农家历现在依然称夏历,我们的民族称为汉族,文字称为汉字,语言称为汉语,现在国外中国人聚居地被称为唐人街,中国人古代的服装被称为唐装。而这座启母阙又为足球和斗鸡这两项体育运动找到了家园,让人们感受到了大汉之“大”。1993年,中国在申办奥运会时,曾出示了启母阙上的女子蹴鞠图拓片,国际奥委会和国际足联的官员瞪大了惊讶不已的眼睛,以前他们一直认为足球运动起源于英国。这是一幅轰动世界,改写世界现代体育史的汉画像,只是以前少有人注意罢了。《水浒传》里高逑因爱好蹴鞠而最终官居太尉,但因其官声太差,名列六奸之列,而玷污了这项运动。汉代女子们这些潇洒的踢球动作无异于向世界宣告:足球的老家在中国。据说上一世纪,印度驻华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在访问嵩山的途中,屡次自豪地宣称,斗鸡运动起源于印度。大音稀声,我国的文物专家没有和他辩解,只是问他印度有多少年斗鸡历史,他底气十足地回答说:“一千年。”而当他立在启母阙斗鸡图前,当他听到启母阙 已挺立世间近一千八百年时,他哑口无言,默不作声。斗鸡运动起源于中国,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因为在这里找到了斗鸡运动的老家,勿需再给他背诵唐代王勃的《斗鸡赋》了。
在启母石畔,我竟与《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相遇了。我问他孙悟空的老家在哪里,他望着启母石,抿嘴而笑了。和煦的阳光洒满了启母石周围的杨树林,耀眼的金光告诉我,孙悟空和嵩山有着太多的关联。石破北方而启生,夏启在这里诞生,而孙悟空也得天地之精华,从石头缝里横空出世。嵩山东部的五指岭,像一只手掌高高举起,而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何时跑出过如来佛的手心。大禹治水时,将定海神针留在了嵩山东南的正阳,而孙悟空将它从龙宫中拔出,做了自己的兵器。武则天封禅嵩山后,封启母为玉京太后,封夏启为齐圣皇帝,而孙悟空却自号齐天大圣。吴承恩嘴角荡漾的笑意告诉了我们:孙悟空的老家就在嵩山地区。
来到启母阙,来到大禹、涂山氏和夏启的家,我凝目伫立,虽然大禹治水的故事都完全交给了历史,但大禹的精神却亘古长存。大禹以国事为重,移孝为忠,艰苦奋斗,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科学创新,虚心纳谏,廉洁自律,克勤克俭,下车泣罪,五音听政,以民为本,这些精神实际上也正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根基,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大禹精神可以是一脉相承。大禹被儒家尊为圣贤,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其精神也正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根源啊。
人们来到启母阙,看到启母石,对大禹和启母多持怀疑态度,梅尧臣“旷哉嵩室阳,神怪所栖宅。苍石不知年,灵熊去无迹”,杨奂“顽石立在世,启母人亦知。可怜宋太后,死骂宁馨儿”,李桢“云是启母身……幻语本荒唐”,魏校“怪哉此石名,坟典无真志。伏生口不传,孔子删斯类……流言块石间,无能攻谬戾”。但是如果不把大禹和启母当作传说人物,当作“神怪”,如果能把他们当作圣贤,甚而“神王”,来到启母阙,那就会肃然起敬,因为这里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
如今,启母阙做为一个象征,还昭示着大禹精神和民族基因,并将永远承载着这一使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6 18: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寂寞 发表于 2015-6-16 17:00
这个是别人的让转发的

这个我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1 17:10 , Processed in 0.04071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