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仔细谛听
寻找地胆石
星台远望
站在周公测景台前
太室阙散记
怜兮叹兮少室阙
启母阙与家的感觉
神秘的五岳真形图
灵庙碑前的追思
铁人礼赞
巍巍少林
好一通古碑
沉浸在宣和年间
阅读塔林
含笑的嵩岳寺
大哉会善
一个人,一座戒坛
会善寺老松
书院长歌
书院树语
天地之中散记
申遗札记
编写申遗文本的日子
忙碌也是一种幸福
有一种档案叫拓片
大禹之梦
与圣贤对话
感动
发现
勿庸讳言
此情唯有长追忆
遗珠之憾
落寞的六月
考问嵩山
大爱天中
圣山履痕
峻极峰八章
登不厌的少室
徐霞客的嵩山五日
嵩山春水
嵩山的石头会唱歌
卧龙峰散记
浮丘峰游记
三登宝柱峰
希望依然在山巅
天德峰游记
望洛峰感怀
走向白鹿峰
寻访大禹故里
漫步大禹园
仙人谷游记
天中光华
请用心谛听?
这是一个安谧幽静的所在,没有集市的嘈杂人声,没有游客的欢歌笑语。这是一个崇高神圣的地方,有的是敬天保民的肃穆庄重,有的是敬授民时的认真严谨。一进大门,你便会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儒家的气韵里,天文的神秘里。用心倾听,你便会听出日影移动的声音,听出极星的呢喃和文人的浅吟低唱。?
一
观星台是一个笼统的称呼,是一个普遍的叫法。古代多称为周公庙,有照壁、大门、戟门、测景台、周公祠、观星台、帝尧殿等历史建筑。一个“中”字在这里拉开了科技发展的序幕,掀开了民族文化心理的篇章。为了这个“中”字,周公姬旦进行了缜密的思考,进行了认真的观测,当他说出这个“中”字时,我们完全可以听得出他的心跳。还是回到西周初年吧,从历史的跫音中我们会感知到这个“中”字蕴含的秘密。?
周武王灭纣后的第十二天,他登上了嵩山,即周人心目中的天室山,在山上祭祀上天,告知殷商已亡,并祈求上天保佑大周。周人认为他们是夏人的后裔,嵩山是夏人的神山,“夏之所兴也,祝融降于嵩山,”夏人的先祖还被封为崇伯,那么理所当然嵩山也是周人的神山。周武王的这次祭祀,堪称西周的开国大典,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封禅。下得山来,周武王便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依天室,定天保”,即要在嵩山脚下的洛邑建立新的都城,以有效控制殷商的旧地。可惜的是,不久他就驾崩了。他的弟弟、摄政王周公姬旦继承他的遗志,开始营建新都。迁都毕竟是件大事,涉及王公贵族的利益,于是周公通过占卜,得出“王者必居土中”的结论。有了理论支撑,周公便在全国设置了五座表,而以嵩山脚下的阳城为中表,通过观测日影来确定天地之中。经过年复一年的测量,他发现阳城夏至日八尺之表的日影长度是一尺五寸,当时人们认为大地南北长三万里,并认为“影差一寸,地差千里”,日影一尺五寸,即说明阳城正处于大地南北的中点上。周公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地中”,国都三百里内为王畿,阳城距洛邑一百多里,在王畿之内,于是他便开始营建洛邑。?
周公测景台就是他当时测景的遗制。他受到大禹“以身为度”的影响,以成年男子的标准身高八尺为表高,垒土为圭,使圭正处于当地的子午线上。日中之时,表影正好落在圭上,记录下它的长度,日积月累,便发现了上天的秘密,原来表影长度有一个周期规律。于是。周公就定表影最长的那一天为冬至,表影最短的那一天为夏至,表影中分那两天分别为春分和秋分,四季分明,这虽是营建洛邑的副产品,但这是惊天的发现,尤其是测得这里为天地之中,便使阳城在中国天文文化史上成为一个绕不开的“元点”。唐代僧一行进行天文大测量时,就派遣太史监南宫说来到阳城。为保存周公测景遗制,南宫说将土圭木表更换为石圭石表,并刻上了“周公测景台”五个大字,使人们永远铭记周公的大思大德。元代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时,也来到这里,改进圭表测影制度,建立了四丈高表,即今天我们所见的观星台。?
二?
周公测得阳城为天地之中,人们也在周公测景台后刻下了对联“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蕴阴阳无影中”因为这个“中”字,人们认定这里是“中国”的起源地,中华、中土、中州、中原、中岳等词语中的“中”字皆由此而来,时至今日,脱口而出的“中”字,已成为辨识河南人的标志。正是这个“中”字,周公被尊为道隆元圣,成为儒家的道统正宗。明代时,河南知府周宣命登封知邝衍在这里创建周公祠,春秋两祭周公。还是这个中字,清代登封知县施奕簪创建周公庙照壁时,在照壁上刻下了“千古中传”四个大字。用心谛听,这个“中”字蕴含了多少天地间的秘密,“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正是“中”字透过这句民谣赋予了嵩山地区人民无比的自豪。用心谛听,这个“中”字重复了多少次文人墨客的吟咏。你听,元代诗人杨奂在吟唱:“一片开之石,愈知天地中,今宵北窗梦,或可见周公。”他要与周公进行心灵的交流。你听,明代诗人郑大原在吟诵:“元圣当年曾测景,巍峨庙貌石淙浔,(左边土右边皆)前台(左边木右边射)馀芳草,门外山川映古林。对象已知超远略,量天更见识玄心。我来曾戒明(左边礻右边鄄字去掉耳)典,漫向碑前续赏音。”郑大原在这里听出了周公的“远略”和“玄心”。你听,清代诗人刘仕伟在吟唱:制作仰元圣,阳城观象台。建中资治辅测影俩三才。地胆依中岳,天心应上台。登临窥日表,亲授指南来。他在这里听到了“天心地胆”的民谣。你听,清代诗人李来章在低吟:“遗庙阳城阴,萧条隔暮林。山多春气薄,地僻野云深。片石饱风雨,残台阅古今。谁从千载后,圭影识天心。”他在这里听到了“天心”的呼唤。你听,登封知县叶封在吟唱:“自古阳城地,相传测景台。岳形正当落,石表定谁裁?太史推求法,元公制作才。土中千象伟,瞻望重低回。”他对元圣周公推崇备至,不忍归去了。?
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听出诗人对元圣周公顶礼膜拜的虔诚,可以听出对周公测得地中佩服得五体投地的由衷心声。3000年前周公用简单的圭和表演奏出的“天地之中”的交响乐,还在天地间回响。在鼓荡我们耳膜的时候,我们从中就没听出周公礼乐教化的谆谆教导吗?就没听出后世人们尊崇周公“道通天地德蕴阴阳“心声吗?就没听出阳城、地中、元圣三步曲的和谐乐章吗??
三?
用心谛听,我们还应该听出僧一行、郭守敬急匆匆赶赴阳城的脚步声。用心谛听,我们还应听出编制《大衍历》、《授时历》时僧一行、郭守敬汗水落地的声音。用心谛听,我们还应听出明代的登封知县傅梅嵩阳十八咏中“星台望远”“成周礼乐久尘埃,吊古强登而天台,满目浮云何处望,愁看洛水自西来。”僧一行已遁入空门,他不会关心傅梅“愁”从何来,但我隐约感觉出傅梅满“满腹”周礼乐随洛水东去”的悲哀。但我却“愁”的是明清文人骚客对郭守敬的轻视,来到观星台,他们眼中只有测景台,心中只有周公。不过,同时我也听到了郭守敬的声音:“天地之中,唯有良心,付出就好,莫求回报。”?
周公是伟大的,令人崇敬的他是一个道德巨人;郭守敬也是伟大的,令人尊崇的他是一个科技巨人。中国科技史上只有东汉的张衡可以和郭守敬并称为双子星座,因为他们几乎都是科技全才。郭守敬不仅是天文学家、历法学家,还是数学家、水利家,放眼世界,又有几个人能和他相比呢?我们审视郭守敬时,就应像观看观星台一样仰视,因为郭守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巨人。进行四海测验时,郭守敬为了提高观测的精确度,他改进周公圭表测影的定制,把八尺之表提高五倍,使之成为四丈高表,把土圭也相应延长,使之成为量无尺。量天尺,多气派的名字,多阔大的胸怀。郭守敬怎么会去和那些视科技为奇巧淫技的文人们计较呢。郭守敬不仅是表加高了,他还在高表上架设了横梁,变测表端之影为测横梁之影,同时他又制作了景符,利用针孔成像的原理,消除横梁的虚影,大大提高了观测的精确度。正是郭守敬的才识,才编制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此历求得,一回归年周期为365.2425日,合365天5时49分12秒,其精确度与现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的格里高利历相当,但却早了三百多年。与现代科学测定的一回归年周期365天5小时48分46秒相比仅差26秒。700年的时差,700年的科技水平差别,“26秒”实在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时间段。郭守敬的匠心巧思,我们还可以从现今观星台保存的高表、仰仪、正方案、日晷等天文仪器中得到印证。?
郭守敬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就在于他为后人留下了一部《授时历》,为嵩山留下了一座科技建筑——观星台。观星台不仅是一座建造精密的天文仪器,还是一座美仑美奂的科技建筑,与建于1560年的德国卡塞尔古天文台,1675年建造的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建于1724年的德国古天文台,建于1442年的北京大观象台等古天文台相比,因其建造时代古老,天文成就突出,在世界科技发展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反映了元代,中国科技建筑的建造水平,独特地反映出了天文建筑的独创制度。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最杰出的天文建筑,观星台是世界建筑史上和科技史上的重要作品。当我们仰视郭守敬的这部杰作时,郭守敬会因那几句古诗而自惭形秽吗?太空中的郭守敬星、月球上的郭守敬山,就是褒奖郭守敬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至高荣誉。?
四?
漫步观星台,周公“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在耳边萦绕。漫步观星台,郭守敬“昼参日影,夜考极星,以正朝夕”在耳边回响,它们最后交织成了“石表寓精心,氤氤南北变寒暑,星台留古制,会合阴阳交雨风”周公和郭守敬他们会合阴阳、接天通地,在嵩山脚下奏出了一曲高昂的科技乐章,用心谛听这部乐章,你会受益匪浅,了解很多天文知识。用心谛听这部乐章。人中之圣周公和人中之杰郭守敬身体力行的典范会使你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