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树语
我是因为树,而对嵩阳书院钟情有加的。嵩阳书院的那三棵汉封将军柏激发了历代多少文人的雅兴和诗情啊。
树这种富有生命的物种,只没有人为的破坏,它的寿命比人可要长得多。多少农民自豪地说过,他们村里的古庙的梁都是荆木梁,我们看起来很不起眼的荆条能长成几搂粗的大梁,那该需要多少岁月的积累啊。正如嵩阳书院的将军柏,真的没人知道他们的确切年龄,这倒不是他们为了地位和名利而要刻意隐瞒,而是人们在他们面前太过渺小了。顾名思义,汉封将军柏是汉武帝游嵩山时封赠为“将军”的,雄才大略、富有四海的汉武帝肯定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而唯独站在这三棵柏树前时连连惊叹,以至失态得颠倒了理智,贻人以“大封小来小封大”先入为主将错就错的笑话。
这三棵柏树对这封号其实是不再意的,三将军被气死,二将军肚气炸,大将军羞愧头低下,只是人们演绎出来的故事。以三将军为例,实际情况是在康熙六年有人为烧土蜂而使其毁于火,遗憾之余,人们封其枯根,垒以石,并名之曰柏堆。你想他们连人们对其年龄的推测都不以为意,“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指为殷周间物”,“赐封来汉代,结种在鸿蒙”,他们都只是付之一笑。历代文人学士写下大量咏赞他们的诗赋,最知名者有耿介的《嵩阳书院双柏赋并序》,李来章的《同观汉柏记》,焦钦宠的《汉柏行》,冉觐祖的《汉封柏》,傅梅的《汉将军柏二首》等等,他们也不以为意。这些诗中,我倒觉得清代李觐光《咏汉将军柏》和明代王尚絅的《咏古柏》最好。王尚絅的《咏古柏 》云:“昔植嵩阳观,今为谢氏庄。托根蟠地窟,老干依天长。籍庇闻嵩少,赐封自汉皇。栽培忘日月,摧折任风霜。材大将何有,心贞偶未伤。天恩还有待,庙主本无常。”是啊,任凭狂风暴雨雷击,他们都岿然不动,这等气度和胸怀,这等自强和坚贞,实在非世人能比。
但还是有文人想刻意引起他们的注意,为他们绘图立碑。嵩阳书院碑廊内现嵌有三块图文并茂的汉柏图碑,碑上刻图非常清晰,并附有说明:“嵩之麓有三柏焉,始不可考,汉武帝封禅时,爵为将军。迄今大者围35尺,苍干盘曲,势若游龙,次围25尺,文理细腻,润枯相半,三者围二十尺,枝叶森秀,体貌独全。鼎生山阳,真可观也。愚创为图,令考古者知柏之有寿如此。明崇祯二年岁己已春月,易水郝弘猷识。山人贯从谦写。”三块碑上分别刻有十洲散人南州徐让、太原郭守训、蜀人富顺所题的三首诗。徐让的诗意境较高:“阴森古柏列苍虬,万壑龙光贯斗牛;翠盖影摇全界色,钵昙枝拂碧云浮;鼎立天中经日月,昂藏太室自春秋;将军不谓荣封爵,流得清名播九州。”正是因为并不十分看重那所谓的封爵,将军柏才赢得了“中华第一柏”的称号,胡耀帮总书记参观嵩阳书院时,听到汉武帝封将军柏的故事,又风趣地称二将军为“元帅柏”。而这些是为之立碑者所万万想不到的, 甚而古时有人还在树下立有“汉封将军柏”的石碑,人们所欣赏的仍然是树,对这些立碑者倒不是十分在意。世事无常,“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但名利是争不来的,即使争来也不会永久。将军柏如是说,我深信不疑。 最让将军柏高兴的是,嵩阳书院的师生们白天“每读书日课毕,辄盘桓双柏下,或至忘餐,然心能领略而口不足宣之”,夜晚“每当风来树间,静夜听之,如响环佩,如吹笙竽”。和将军柏同样高兴的是嵩阳书院的紫薇树,紫薇树本来生长在嵩山太极洞口,“不知阅历几千春”,耿介将其移来嵩阳书院,与将军柏作伴。冉觐祖《游嵩阳书院记》中说:“门屏间有树,高逾人肩,围二尺许者,紫薇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想见紫薇树如同农民口中的荆木梁般古老沧桑。“肤润而泽,叶秀而清,素姿娇娇,孤干亭亭”,耿介对紫薇树是珍爱有加,呵护备至,并且每日坐在其下读书涵咏,朝夕烟岚伴书屋,耿介从中获得了无穷乐趣。耿介喜欢紫薇的“所守弥正,所见弥真……天地变化,品物流形。包涵蕴蓄,光大含弘”的真性情,“朝夕与尔把晤,欣同道以为朋”,耿介是幸运的,紫薇也是有幸的,人与树已结成了好友,令人艳羡。
很可惜,真应了那句古话“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别名百日红的紫薇树,在耿介之后的民国初年枯萎了,我想九泉之下的耿介是非常伤心的,这使我想起了现在的古树搬家潮,一些官员为了附庸风雅,一些开发商为了吸引业主,不惜成本将一些古树移栽至新建的公园或小区,而这些古树成活率是令人担忧的。耿介的用心是良苦的,并且移栽成活了两百多年,但遗憾的是,如果这棵紫薇能像将军柏那样顽强地成活到现在,并将继续彰显其生命力,那则是嵩阳书院的另一大奇观呢。
和三将军被火焚毁、紫薇树枯萎一样,令人遗憾还有嵩阳书院的那棵白松。和少林寺三品松、会善寺怪松、白鹤观老松并称嵩山四大奇松的嵩阳书院白松,原位于书院大门内东侧,有两围粗,大约宋元间所植。清末时,嵩阳书院主讲席书锦先生在其《嵩岳游记》中这样描写这棵白松:“皮色白若敷粉,间以青红,每秋风起,鳞甲老矣,脱去乱飞,子落满阶,香而益清。扰扰尘嚣者,少知此况味耳。”单单是这种清香的味道,就已使我迷醉了,我感觉那满阶洒落的松子,也是一串串有声有色的嵩阳书院师生的故事,是文人学士们一首首意味深长的诗歌。
建筑毁了,可以重修。嵩阳书院曾经为寺院,曾经为道观,但几经变迁后,嵩阳书院独特的中原地方风格的建筑,仍不失古朴,不失书院建筑特征,在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显得格外别致,虽然体量不大,规格不高,规模不大,但其书院教育建筑的鲜明个性,使其并不逊色。可是,树毁了,就成了千古绝唱,即使又从根部发芽并长成大树,也充其量是其后裔,可称之为二代、三代……再植一棵,那就索然地无味了,文化的气脉就难以接续了。嵩阳书院的紫薇、白松如是说。
来到嵩阳书院,站在将军柏前,想起三将军,想起紫薇树,想起白松,我就会徒生伤感,毕竟嵩阳书院的人文气息也要靠这些古树的精气神来支撑呀。
愿我们在培育新绿的同时,切记保护古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