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寂寞
发表于 2015-3-15 17:32:22
与香山对话
我默默地站在香山之巅。逶迤的群山像一把大锯,拉开了天空,拉开了县域,也拉开了我的思绪。我穿过历史的烟云,从黄帝时代走到了唐代,又从唐代回到了现在。
前方山峦起伏,云儿缭绕,荟萃山上人家的炊烟若隐若现,我听见牛儿悠长的叫声坠落在我的手心。“登山临水分无期,泉水烟霞今属谁?君到嵩阳吟此句,与教三十六峰知。”白居易的这首诗一直在香山山巅流淌。生意盎然的春山,古朴浑厚的石寨,我禁不住和着同样的韵律与香山对话。
你只有586米,在嵩山周围的山峰中实在算不上伟丈夫。然而,因历史的机缘,你却显得伟岸。你很孤独,在密岵山诸峰中孑然独立,然而,因名人的效应,你却拥有最多的信众。从外表上看,你很贫瘠,濯濯的山坡显露着你的无奈,然而因上天的恩赐,你却最富有,你腹中蕴藏的煤炭让你的子孙享用了几千年。
你原名香湖山,因为大诗人白居易任河南尹时,经常到你身边游玩,和你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游玩时不忘体察民情,不忘与当地山民交谈,看到山民们用木材烧陶,烧出的陶器质地不好,他就寻思着为民解忧。他在你身上抚摸着,掏挖着,找到了一块块黑而发亮的石头,不经意丢进火中,谁知火焰熊熊,炽热耐久,他就高兴地告诉山民,和山民分享着喜悦。“香山与密岵接触,石质脆腻,细理缕叠,遍产磁炭,居民籍其利。”淳朴的山民没齿不忘白居易的大恩大德,就把他当成神灵,在香湖山立祠供奉。为纪念白居易发现煤炭之功,香湖山也就随其别号改称了香山。
你是个诚实厚道的人,你是个以德报德的人,你是个不阿谀谄媚的人。千百年来,白居易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你没有眼皮子上翻,你清楚地知道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也来看望过你。“黄帝探密山之玉”,这是个流传久远的传说,密玉也因此名扬天下。在你身边留下了众多与黄帝有关的遗迹,骑马石、走马岭、黄驾池、黄楼山等不一而足,他们都因和黄帝结缘而沾沾自喜,对你不屑一顾,让你如没娘的孩子一般孤零零地站在密山之外。你没有丝毫怨气,没有半点不快,只是小心守候着为你子孙谋利的白居易,生怕别人贪其之功为己有。你要把白居易的功绩告诉嵩山,“与教三十六峰知”,你要把白居易的功绩告诉世人,“吃水不忘掘井人”。泉水烟霞今属谁?不用说,你早已让它们归属于白香山了。
白居易早已在洛阳安息了,可能化作了一缕烟,随风而散了,也可能化作了一抔土,逐尘而去了。但他发现磁炭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香山庙和西湖的白堤一样就如同一座丰碑铭刻着他为民谋利的功德。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历史的记录是公正的。老百姓的心里有杆秤,历代史官秉笔直书的传统就是秤砣。现在有些人对包拯、海瑞等颇不感冒,认为他们这些清官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与现阶段民主大潮相违,甚而说歌颂清官就是歌颂专制,对此我颇不以为然。我们不能以现在的民主意识来苛求古人,在民主尚不健全的时代,我还是希望多出一些清官,我的看法是清官总比巨贪好。香山,你赞同我的说法吗?
“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这是总书记对那些为官者的谆谆告诫。韩愈在潮州不足两年,潮州人自豪地铭记了一千多年;苏东坡只做了五天登州知府,登州人为之建起了蓬莱阁,只因为他们都是为民谋利、情系民众的人。但愿所有为官者都像白居易、韩愈、苏东坡一样,不要为出政绩而搞所谓形象工程而劳民伤财,如若这样,就违背了先贤的意愿,就玷污了香山的美名,就为人们所不齿。香山,你说是吗?
(2004年3月)
红蜡闲云
发表于 2015-3-16 13:00:35
本帖最后由 红蜡闲云 于 2015-3-16 13:03 编辑
寂寞 发表于 2014-8-12 17:59
三
到了古阳城,不能不到观星台,不到观星台,就难以定位古阳城的在古代中国的地理座标,就无从知道古阳城 ...
拜读精彩!http://www.flash8.net/uploadflash/76/flash8net_75438.swf
想念你的嗳
发表于 2015-3-16 16:44:45
好美的景色
想念你的嗳
发表于 2015-3-16 16:44:48
:)
心情寂寞
发表于 2015-3-16 17:51:21
红蜡闲云 发表于 2015-3-16 13:00
拜读精彩!
谢谢!
心情寂寞
发表于 2015-3-25 20:21:05
红蜡闲云 发表于 2015-3-16 13:00
拜读精彩!
这个朋友的东西,我发上来的
心情寂寞
发表于 2015-3-25 20:22:14
马岭一片海
初来时,看马岭山也就是一道岭。临别时,方知马岭山是一片海。
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我们踏着春光,去拜访马岭山。我是带着眼睛和耳朵去的,我是带着心灵和情怀去的。走在乡间小径上,嗅着沁人肺腑的花香,悠悠忽忽的,便觉得是闲云野鹤了。走在山间小径上,携着一望无际的碧绿,心旌摇荡的,也觉得是飘洋过海了。
山路尽头处,是一片还未融入春天的树林,可东侧却挺立着一把红罗伞,宛如花海中的高扬的桅杆,是要渡我们暂时脱离苦海,还是要告诉我们佛法无边回头是岸?短短的五六里山路,我们正是在那鲜艳的红罗伞指引下,一步步走向山巅。近了方知树林中还隐映着石寨,马鸣寺还在石寨中掩藏。寨门石额上的寨名因年代久远已经剥落,只剩下了一个 “领”字,也只是繁体岭字的下半部,不管是“马岭古寨”还是“马岭山寨”,都昭示出了山寨的古老和马鸣寺的气度。站在山顶俯视大冶,东施村、西施村的民居星罗棋布,镶嵌在碧绿和金黄之间。高耸的井架,笔直的烟囱,像轮船高高升起的帆,带动大冶镇在经济发展的汪洋大海中劈波斩浪。
造访马鸣寺,也是我的一大夙愿。嵩山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二寺,马鸣寺也在七十二寺之列。虽然失却了寺院的风范,没有了旺盛的香火,但我还是能想象出佛祖的超然和菩萨的恬静。挖药的老农给我们讲述了马鸣寺的来历和变迁,说古时候有一位三头六臂的将军,骑马从“七缸八台”走来,走到马岭山巅时,马儿一声嘶鸣后倒地而死,这位将军为纪念自己的战马就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寺院,人们就称之为马鸣寺。后来寺僧们作恶多端,屡次强奸山下的妇女和香客,官府便派军队剿了马鸣寺。我由此想起,每座寺院兴起时,都寄托着信众们美好的愿望,而后来的废毁又总是因为寺僧人格的沉沦和佛心的沦丧。登封的几座寺院都有这样不光彩的历史,华严寺、焦山寺、嵩阳寺、龙泉寺,也正因为有这样的轮回,才产生了警示后人的戏剧《大闹马鸣寺》、《大闹龙泉寺》等。让我惋惜的是马鸣寺塔已成了一堆残砖,那位老农说黄河滔天时,洪水将塔的上半截冲到了新密超化,至今犹存。而我们这里的半截塔却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中湮灭了,我赧颜得实在没有勇气再朝拜佛祖。
可以因马鸣寺的恶僧而不信佛,但不可以无视山上山下的诸般景致,我坚信这些都是佛祖的馈赠。临别马鸣寺时,我们从南侧下山。松鼠在前面跳跃着引路,山鸡从我们身侧飞过,叫不出名字的鸟儿愉悦我的耳朵,刚才凝重的心情风一样逝去了。返程中,回望马岭山,漫山的桃花、梨花,一片花海,让人赏心悦目。满坡的麦苗和油莱,满目的碧绿和金黄,让人目不暇给。马鸣寺像座岛屿兀立海上,又像一艘船儿航行在海中。我们怎能离尘于茫茫人海呢,我们怎能超脱于时代之海呢,让历史的沉重随波而去吧,让我们丢下自己打造的精神枷锁,在经济社会大海中奋力荡桨吧。但愿到达人生彼岸时,我们能自豪地说,今生无愧无悔。
(2004年3月)
心情寂寞
发表于 2015-3-25 20:22:28
还我一汪紫罗池
传说西施曾经在马岭山下一池碧水边,哼着山歌洗罗裙,紫罗池也就这样得名了。有紫罗池这样一汪清泉做源头,洧水东流入双洎河,再注入颍河,终汇入淮河,洧水也就源远流长了。正是因为有这泉水汩汩的紫罗池,有这浩荡奔涌的洧水,《诗经》里才有《溱洧》和《褰裳》这样优美的诗篇。
泉流翻腾,喷玉散珠,绿水莹莹,清澈见底,池水涣涣,碧波荡漾,青山倒影其中,蓝天融入其内,这是我想象中的紫罗池。紫罗池是浣衣少女自由放歌的天地,紫罗池是青年男女欢声笑语的乐园,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洧之外,洵于且乐。”优美的诗句音犹在耳。紫罗池是美好的心境,滚滚红尘,名利荣辱,恩怨是非,都会在这里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也应该是紫罗池的本来面目。
我是怀着满腔热情来的,我是怀着无限憧憬来的,我是怀着晶莹的情愫来的。我来了,明澈的池水却干涸了。风和日丽,杨柳垂岸,花香鸟语,这些风景仍在紫罗池畔倘佯,但这些就如同美丽的少女没有眼睛,我们看不到她明眸善睐顾盼生辉的青春活力,又如同打扮华丽满身珠光宝气的贵夫人,我们看不出她谈吐文雅举止端庄的良好教养,我不免伤感,心海中的春潮实在负载不了诗化的激情,失望和期望的失衡使我陷入了沉思。
一位朋友讲,他家乡的东河,他爷爷小时候是撑着船儿打鱼,他父亲小时候是提着篮子捞鱼,他小时候是撅着屁股在水里摸鱼,而如今小河不见了,他幼时的梦也破碎了。我也有同感,我家乡的小河,小时候绿树成阴,简直是一条绿色长廊,她给予我们多少欢乐啊,可现在树林消失了,滴水无存,所见皆是裸露的石头。紫罗池呢,龟裂的池底,杂草无力地随风摇摆,好像在人们诉说冤屈。洧水之源,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据说古时候,紫罗池一带非常干旱,人们吃水要到几里外去挑去抬,有一天,白龙王化做一个老头来到这里,在紫罗池这个位置上插了一把剑,反复对村人交待,等他走出一百步远时,把剑拔出,就会涌出一汪清泉,从此就可解除无水之忧。说完他转身就走,还没走出多远,性急的人们就拔出了剑,只见泉水“哗”地涌出,快流到白龙王脚下时,只见他一跺脚,水就消失了,一直到新密超化才又流出地面。这个传说道出了紫罗池干涸的缘由:性急浮躁、急功近利、见利忘义。像紫罗池这样的教训真是罄南山之竹也难以尽书,近的来说,挖绵枣导致嵩山山体裸露,可部分人仍然乐此不疲。远的来说,沙尘暴、围湖造田等已经使国人吃尽了苦头。人类总是自以为是,每一次暂时战胜自然的沾沾自喜都换来了更大的灾难,我们到几时才能醒悟呢?我们到何时才能迷途知返呢?
还我一汪紫罗池!
(2003年4月)
心情寂寞
发表于 2015-3-25 20:22:53
啊,我溢光流彩的家乡
“颍水飘玉带,嵩箕傲中州。释佛道相容,夏汉唐清影。八景纷绮绣,七二寺钟鸣。造化标灵异,日月耀天中。”我的家乡溢光流彩,写下这首诗,我满脸得意:“嵩山不墨千秋画,颍水无弦万古琴。我骄傲,生我养我的登封。”
过去的一切并不遥远,巍巍嵩山聆听着历史的跫音,悠悠颍水激荡着远古的浪花。夏禹、汉武帝、魏孝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康熙、乾隆都曾在登封的历史舞台上旋转。李白、白居易、王维、苏东坡、欧阳修、元好问、袁宏道、徐霞客也曾在登封的文学旋律中徜徉。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观星台、三皇寨游人如织的繁盛景象正是登封流光溢彩的明证。
折一枝柳条,放进历史的长河;叠一只小船,满载丰收和喜悦。历史的土壤孕育了耿介和景东旸,嵩山养育了安金槐和杨炳麟,颍水哺育了张一弓和郑玉昆。历史悠扬的声调里,有李白的《将进酒》和卢鸿的《嵩山十志图》,其余韵又缠绵出了《卷席筒》和《朝阳沟》。登封昔日的辉煌就像三皇寨深秋的红叶那样绚烂,像巍峨的嵩岳寺塔那样高耸。
东方风来,我的家乡青春常在,远望嵩山松柏翠绿,近观市区容颜俏丽。高楼鳞次栉比,道路七纵八横,状似仙山盆景,令人心旷神怡。中岳、阳城工业区厂矿林立,烟囱飘扬出期冀和希望。嵩山百货楼、上海商场令人目不暇接,心旌摇荡。旭日东升,嵩山沐浴着万道霞光;华灯初上,颍水摇曳着都市风情。撤县建市,开通铁路,圆了我们登封人的梦想。登封今日的成就像熠熠生辉的市标直插云霄,像少林国际大酒店那样亮丽。
我们的理智高唱着真诚,凭着我们血管里涌动的嵩参汁颍源水,凭着我们的勤劳和智慧,我们高举双手,托着历史赋予的太阳,我们张开臂膀,拥抱明天灿烂的阳光。我们相信,登封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1995年10月)
心情寂寞
发表于 2015-4-12 00:12:30
第四辑
(2006年8月)
少林寺的树 我曾因工作的关系多次到过少林寺,不为参禅,不为学武,多为陪同领导及朋友走马观花。去得多了,我总结出了少林寺的三多:树多、碑多、画多。实际上,不仅多而且著名、珍贵,比如碑刻,碑林、碑廊、寺院内名碑林立,多出于大家之手,有极高的书法价值和文献价值,再如绘画,壁画、碑刻画琳琅满目,堪称镇寺之宝。而树就更多了,举目皆是,品种繁多,有活化石之称的银杏树,有佛教圣树菩提树和阎浮树,秦槐、汉松、紫薇树、梧桐树、木瓜树,不胜枚举。对少林寺的树感兴趣,是因这些树大多都有来历或传说、佚闻,有的还有象征身份的品级。最初感到有趣的是方丈室东侧的那棵树,有称凌霄抱柏的,有称卫茅抱柏的、有称冬青缠柏的,有称古藤缠柏的。虽称呼不同,但两棵不同种属的树相互依附,共同生长,实乃少林寺一绝。这样的树,少林景区还有很多,立雪亭、二祖庵和初祖庵都有。最近看到几篇明清时的游记,都有对这些树的记载。王世懋《宿暖泉寺游嵩山少林寺记》中说到游初祖庵时,“庭前四柏树皆合抱参天,而三株为老藤所缠,生理稍困围杀,无藤者十之三,师曰:此即所谓少室三花也。”王士性《嵩游记》中也说到:“庵前为三花树,盖凌霄藤附桧而生者花也,花正开,深红可爱,自达磨未至时有之。”潘耒《游中岳记》也写道:“菩提树不逢花时,而凌霄多托根柏旁,作花柏顶,殷红可爱。”这些记载证明称凌霄抱柏,于史有据,弥足珍贵、令我兴奋的是这些记载解决了我的疑惑,以前读李白的 “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和李颀的“悠悠孤峰顶,日见三花春”等诗句,对三花不甚了了,这时才知三花之由来。对一些文人附会的这种树是二祖慧可的弟子和一俗家女子忠贞不渝爱情所化的传说,我是很不以为然的,但这奇异的三花树仍给我了无限遐思:少林禅武合一,武以寺名,寺以武显,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和这种三花树的形态何其相似也。树是有生命的,禅武一如,不正是少林生机之所在吗?树是有灵性的,禅拳一体,不正是少林内蕴之体现吗?引我的还有方丈室和立雪亭门前的柏树,形状奇特,不像其它柏树一样树冠葱茏,而是自根部发枝,蔚为壮观,可能是孤陋寡闻的缘故,这样的柏树只在少林寺见过。以前我叫它多头柏,现在我认为叫“千头柏”更为合适。它为什么这样生长,为什么生长在少林寺?我曾苦苦思索,对少林了解多了,我才证得菩提。达摩驻锡少林以后,禅宗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六祖之后有南宗、北宗之说,后来南宗又一花五叶,禅宗遂成为中国佛教的鲜明特色。立雪亭原称达摩亭,是禅宗衣体相传的根基,千头柏生长于斯,得中岳之地气,秉佛祖之灵光,于是乎,禅宗在中国才得以发扬光大。禅灯永耀,千头柏可资为证。少林寺分支不可胜数,福裕创建了五家少林,福建泉州、莆田、福清等地的南少林也赫赫有名,在嵩洛地区少林寺下院众多,仅登封就有十八门之说,方丈室前的千头柏,正是少林寺历史影响的明证。千头柏,不仅光耀禅宗,对当今世界也有启迪,文明的多元化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千头柏已使禅宗和少林多姿多彩,也将为和谐世界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具文化品位的还是秦槐,这不仅指它们有五品大夫的身份,主要是和文人学士结缘很早,而在文史书籍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藏经阁西有三株槐树,除一株干空枝枯外,其余两株枝繁叶茂,这就是秦槐的裔槐。相传秦庄襄王来游嵩山,到五乳峰下时,看见这里有几块大石头,便坐下休憩,因步行困倦,不久就作起了梦,梦见与母亲同游此地,醒来后感到奇怪,说:“母亲过世以后,好多年都没有梦见她老人家,今天能在此地相会,真是天赐。”为纪念梦中母子相会,秦庄襄王特栽下槐树一株,这株槐树,后来被汉武帝封为五品大夫。宋代文彦博游少林寺时曾写下“五品封槐今尚在,九年面壁昔何如”的诗句。元代都穆在游记中也写道:“寺主僧文载言,经阁后有古槐一株,视之,其高十丈,围三十尺。”只可惜,今天的秦槐后裔失却了先祖的高大风采。“秦宫一炬久成灰,此寺千秋尚有槐;封爵宛然同汉柏,只今谁复问兴衰?”秦槐代代相袭,不断勃发生机,像佛教文化一样赓续发展,无疑是少林的一段佳话。少林寺的银杏树也是一大风景。进入山门,几棵大银杏树便映入眼帘,硕大的树冠如一把把擎天巨伞,遮日蔽雨,庇护着禅宗祖庭,千年古寺。听着导游们讲“夫妻树”、“光棍树”的趣闻,哑然一笑之余,也不自觉地站在树下摄影留念,以期幸福吉祥。深秋时节,银杏树叶变黄,如一团团黄云,金光四射,将少林寺打扮得更加美丽动人,游人们身处其下,恍若被佛光笼罩,醍醐灌顶,惬意无比。银杏是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时期的孑遗植物,素有植物活化石之称,嵩山各大寺院均有种植,而少林寺的银杏之多、之大,则冠绝嵩山。银杏为古刹倍添了几分禅意,树又因寺而名,千秋少室山灵在,白果内含贝叶书,信哉。极具养生效能的银杏树,也应有助于人们修心养性,除忘精进。碑林东侧那棵柏树,侧柏枝上长有刺柏叶,奇异;方丈室西南那棵紫薇树,轻轻抚摸,枝叶便点头致意,人称“挠痒树”,有趣;廓然堂后面的阎浮树,一个叶茎上长有七片叶子,引人遐思。当年佛祖就是在阎浮树下开始思索世间的苦难和人生真谛的,看来,我们想要证得真道,也要借助阎浮树的灵性。少林寺的树很多,如同经书一样,承载着佛家的智慧;又如史书一般,记录着寺院的沧桑。它们经历了无数风吹雨打,霜侵雪袭,但依然屹立于天地间,成为气节的象征。少林寺屡经火焚,但它们仍然生生不灭,郁郁葱葱,是旺盛生机的标志。和这些树交流,我们会学到很多知识,也会参悟出很多人生道理。这就是我要写这些树的原因,阿弥陀佛!(2006年8月)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