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比黄花瘦 发表于 2015-2-9 22:31:54

这么多啊!:L

心情寂寞 发表于 2015-2-10 15:02:35

人比黄花瘦 发表于 2015-2-9 22:31
这么多啊!

还没完那,每天发点,呵呵!

想念你的嗳 发表于 2015-2-10 18:58:14

;P

人比黄花瘦 发表于 2015-2-10 22:22:50

寂寞 发表于 2015-2-10 15:02
还没完那,每天发点,呵呵!

是吗?:L

心情寂寞 发表于 2015-2-11 21:13:26

人比黄花瘦 发表于 2015-2-10 22:22
是吗?

一次看完多不爽呀!

人比黄花瘦 发表于 2015-2-11 23:20:34

寂寞 发表于 2015-2-11 21:13
一次看完多不爽呀!

恩,也对

心情寂寞 发表于 2015-2-18 21:56:25

钵盂峰悟禅

初秋的钵盂峰很美,倘若用心去品,还能品出其蕴含的诸多禅意。
钵盂峰的禅意来自水。峰东侧是著名的五龙潭,水自少室山宝丰泉汤汤而下,一路奔腾不息,时而柔弱波澜不兴,时而狂放声震山谷,流至这里时,奋勇搏击挡道的山石,劈开坚硬的岩石,飞流直下,冲刷出了一个个石潭。潭壁光滑,潭水清澈,或飞旋,或涟漪荡漾,给人无限的遐想。潭水给我的感悟是“坚定向前”,激石成潭,穿越山林,汇入江河,流向大海,目标坚定明确。同样,生活中只要树立信心,明确目标,断烦破执,完全可以达到圆融的境界。
禅意来自鸟语花香。登钵盂峰,一路都是林间小道,参天的栗树、山榆遮天蔽日,灿灿菊花扑面而来,沁人肺腑,各种不知名儿的小鸟争相鸣叫,悦耳动听。白色的,黄色的,紫色的山菊微笑着,四溢的芬芳诱引我想采摘一朵,但转念一想,不能破坏这纯洁的生命,一花一世界,一花一般若,它们都是有灵性的,它们在把热烈、奔放、美丽演示给我们,并没有有求于我们。摇曳的花蕊使得蝴蝶飞舞,满地的橡子使得松鼠跳跃,树上的鸟儿鸣叫啼啭,奏出各种美妙的声音,一台森林音乐演唱会在这里上演,使我们聆听到了大自然的佛国禅乐。
禅意来自四口古井。登上钵盂峰,跨入二祖庵,三棵大柏树映入眼帘, “三百(柏)大鸡窝儿”诠释着佛家的智慧。最有禅趣的当是树下的四口古井,石砌井沿,井栏无存,井水中的天光云影把人带到了二祖慧可面前。神光为求佛法,跟随达摩来到少林,后来立雪断臂,得到了衣钵真传,成为禅宗二祖慧可。慧可在钵盂峰养伤时,达摩前来探望,为解决慧可的吃水问题,先后用锡杖扎出了四口井眼,井水味道分别是苦、辣、酸、甜,而慧可却领会到师父的用意,天天到钵盂峰悬崖边的凤凰台上参禅打坐,并苦读师父传授的《楞伽经》,四口井水吃了一遍,慧可便掌握了经书的精髓,悟得了大乘的真谛。达摩看慧可已参悟得道,便将锡杖扔下山沟,那锡杖连滚带翻,在沟中山石上砸出了五个深坑,这便是五龙潭的来历。卓锡得泉故事动人,它告诉我们无论干什么,都需要恒心和毅力,都需要付出一定代价,都需要尝遍生活的苦辣酸甜。幸福从哪里来,高僧因何得道,看看这四口井,“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矣。
禅意来自凤凰石。礼拜了大殿内的二祖慧可,参拜了院中的弥勒佛,顺步道南行百米便到了凤凰石。凤凰石高约三十米,顶部平坦,慧可就是在这上面打坐觅心的。禅定后的慧可,听不到五龙潭激流的水声,听不到山里的鸟鸣虫叫,看不到天上的云卷云舒,看不到林间的花开花落,他的心中只有佛,只有禅,他用坚强的毅力驱除了心中的魔,养好了臂上的伤,给凤凰石留下了三个名字:炼魔台、养臂台、觅心台,然后他转身下山,去弘扬大乘禅法。
钵盂峰的禅意还来自文人学士。元代杨奂有诗《卓锡泉》:“大士传心要,诸方叩道元。至今卓锡地,莹澈有遗泉。”莹澈的卓锡泉,清凉透明,昭示我们只要保持平常心,清除一切妄想和执着,就能心平气和,知足常乐,幸福无碍。明代周梦扬(左为日)写有《登二祖庵四首》其三:“二祖觅心时,师与安心竟。持钵还峰头,境净心亦净。”觅心心净,无常无我,明心见性,我自成佛。德行并重,义利兼顾,富而思源,回馈社会,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事业成功的不二法门。黄辉《二祖庵在钵盂峰同秦京作》:“涧响藤枝百折秋,万峰荒翠钵盂收。轩辕鸟迹空中下,河洛龙光天外流。石怒乱随狮子掷,塔灵高许雁王投。眼看浩劫长如此,谁道真僧有去留。”浩劫中坚持修心,浩劫过后仍有真僧,这启发我们,要经受起挫折,人生中有很多苦辣酸辛,只有百折不挠,愈挫愈奋,才能达到事业的顶峰。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我们要像二祖慧可那样,学会弥补生命中的种种缺撼,要知道苦尽之时就是甘甜。登钵盂峰,明白了“自心是佛”的道理;登钵盂峰,明白了苦中觅心的妙处。

(2006年9月)

心情寂寞 发表于 2015-2-18 21:56:38

塔林漫步

经过举世闻名的少林寺的山门,我径直来到了历代少林高僧的安乐处——塔林。我来了,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的,是怀着澄澈的心情来的。

走进塔林,仿佛进入了令人目迷五色的佛塔艺术博物馆。没有到过秦始皇陵,可我能想象出那奢侈豪华的宏大气势;没有到过明十三陵,可我能想象出那金碧辉煌的森严法度。我梦游过龙门石窟,那栩栩如生的佛像使我流连忘返;我梦游过敦煌莫高窟,那绚丽多彩的壁画使我叹为观止。来到塔林这墓地和佛教文化相结合的地方,我被这高超的建筑艺术折服了,被浓厚的佛教文化浸染了。你看那塔,样式不一,柱形、锥形、瓶形、喇叭形,姿态万千;你看那塔,高低不等,七级、五级、三级、单级,错落有致;你看那塔,质地不同,砖质、石质,相互辉映。那塔型,线条流畅,造型优美;那塔刹,形态各异,生动别致;那塔雕,雕琢精美,独具匠心;那塔铭,真草隶篆,应有尽有。莫道高僧无去留,眼前宝塔皆法身。
走进塔林,就可以尽情阅读少林寺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唐代的辉煌,元代的繁荣,明代的兴盛,清代的衰落,从塔林可以一览无余。少林寺历代都是皇家寺院,塔额上“宣授”、“敕赐”、“钦依”、“钦命”的字样就是明证。古代少林寺规模庞大,下院众多,塔额上“永化堂”、“西来堂”、“永泰院”、“龙兴院”、“善化堂”、“永庆寺”、“罢参庵”、“安国寺”等字样就是明证。少林寺名扬天下,地位尊崇,住持们德高望重,屡受皇封,从“宣授都僧省少林长老特赐光宗正法大禅师裕公塔”、“宣授大明僧录正宗弘法大师庆公塔”、“特授中奉大夫开元都宗摄少林禅寺住持损庵和尚之塔”、“河南府僧纲司都纲成公一峰和尚之塔”、“宣授河南西路十州提领足庵长老塔”等塔额上可以管中窥豹。少林僧兵保家卫国,威名远扬,从“敕赐大少林禅寺敕名天下对手教会武僧友公三奇和尚之塔”、“敕赐少林寺都提举征战有功顺公万庵和尚之塔”、“敕赐祖庭大少林禅寺恩师祖征战有功大才使公寿筹八十三岁本大和尚之灵塔”、“敕赐少林禅寺提点参公竺方和尚寿塔”等塔额中可以看出端倪。古代少林寺在国际上声名远播,从日本僧人、少林寺首座邵元书丹的《显教圆通大禅师照公和尚塔铭并序》和日本僧人德始书丹的《嵩山祖庭少林禅寺淳拙才公塔铭并序》中可以一叶知秋。天下第一名刹,名不虚传。大德高僧谁不死,留取宝塔耀古今。
走进塔林,就感受到了少林浓厚的禅文化气息。塔这种建筑的因缘本身就极具禅意,佛祖的弟子请教说您圆寂后应建什么样的场所供奉,佛祖没有直接回答,只是随手拿出钵、磬、钟、经书等七件物品。佛祖圆寂后,弟子们为供奉佛骨舍利,就依照那七件物品按下大上小的顺序拼摆起来的模型,建了一座七级五丈高的尖形建筑,这就是塔的由来。能在塔林安身息命的都是少林的大德高僧,他们有极高的禅学修养,在佛教界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他们中有“罹兵革,……竭诚斡蛊,俾坠者起之,故者新之”,拯救少林于危难的;有“衲子奔凑,如百川之赴巨壑也”,广收信徒弘扬少林禅法的;有“绍诸师之统,传佛祖之心,克修梵行,始终如一,以大乘立教”,精研佛法使少林禅学扬名立万的。漫步塔林,“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折射出了禅法大意。漫步塔林,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妙唱嘉猷,幻化成了禅宗厥旨。五乳峰下塔不朽,更有禅意遍山丘。
走进塔林,仿佛走进了刀枪剑林,就会被高深的武术文化所震憾。因历史的原因,历代帝王特许少林寺养僧兵,他们平时为僧,战时为兵,他们有的还被敕封为将军。塔林中有据可查的任提举、提点、都提举、都提点的就有近40位。明代少林僧兵为保家卫国,纷纷响应朝廷召唤,奔赴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塔林中安葬的就有抗倭名僧小山、周参、月空、广顺、普使。漫步塔林,我仿佛听到了少林僧人习武时发出的高亢的“哼哈”之声,仿佛听到了刀枪剑戟碰撞时发出的“乒乓”之声,仿佛听到了他们在疆场上杀敌的怒喝之声。他们“为保金瓯甘作叛,勇开杀戒是英雄”,在扶危济困保家卫国时,把武术升华成了普渡众生的大禅。天地臻艺,少林武风,安良除暴,为国立功。天下功夫出少林,赫赫声威震四海。
墓园,一般情况下国人们都敬畏而避之,如今你们的墓地却成了旅游胜地,你们不会想到,也不可能想到。寂灭前崇尚四大皆空,而今面对络绎不绝的游客,听着来去匆匆的脚步声,你们还能入定吗?一生信奉与世无争,而今面对口若悬河的导游,听着他们的评头论足,你们还能安心参禅吗?但漫步塔林,你们的佛学修养和高尚人格,如高山仰止,我崇敬你们的功德;漫步塔林,你们洞晓真谛,戒成甘露,如醍醐灌顶,我的心灵澄澈空明。

(2004年6月)

心情寂寞 发表于 2015-2-18 21:56:51

龙泉寺觅禅

春光明媚,春风和煦。金黄的油菜花亮丽着颍源,这花应是“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那朵花。沁人肺腑的花香四下飘溢,这香应是利乐有情的袅袅佛香。青青柳条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光,这风,这花,这香,正是这和谐的自然一步步拉近了我和禅的距离,未到龙泉寺,心中便先有了禅法大意。
走进龙泉寺,三个工人正在庭院中铺设地砖,一位优婆夷正在月台上穿针引线,其做工之专心,竟没有发现来了远客。这最妙,没有寒暄,没有揣度。树上的几声鸟鸣,殿堂里飘出来的几缕香烟,把整个龙泉寺氤氲得禅意十足。龙泉寺不大,天王殿、六祖殿、紧那罗殿、千佛殿组成了一进院落,这些殿堂刚刚翻修过,都在参悟着盛世佛法兴的大道。有关资料说,龙泉寺有山门、二门、三门,现在所看到的天王殿是其三门,另外两进禅院已融进历史的尘烟。
复建于明嘉靖九年的千佛殿是龙泉寺的主殿,内供释迦、药师、阿弥陀三尊。吸引我的是四壁的砖雕佛龛,龛中佛像皆法相庄严,神情和善,盘膝端坐于莲花之中。在这里,住持延正师给我们讲述了龙泉寺的过去和现在。她说刚住进龙泉寺,听到了古代因和尚作恶龙泉寺被毁的传说,她感到痛心疾首,通过寻访,证得了是附近村民不想向寺院上交地租而制造的冤案。这段公案,我参悟不破,家居颍源的刘金堂老师曾说龙泉寺附近有几里长的和尚洞,以前也曾流传古戏《大闹龙泉寺》,虽曰虚妄,而马鸣、嵩阳、焦山诸寺也曾有此传闻。不可说,不可说。
残碑断碣堆放在千佛殿的月台之下,依稀可辨的《重修龙泉寺方丈记》,记载了龙泉寺得名的来历、始建的时间及开山僧人的法号。千佛殿前壁上镶嵌的《敕赐大少林禅寺二十九代传法住持古梅撰》碑最具禅意,所记成公禅师,号大空,“声名昭著,震闻四方,而远近檀那无不慨然美誉。主龙泉禅院盖亦有年,于是丛林废举,殿宇增修。”功德可谓大矣,声誉可谓隆矣。临寂灭前晓谕弟子:“人之生也,禀阴阳之气,今假四相以成,是故谓之。地火水风,而为和合质也。且四相聚而人之以生,一灵散而人之以灭,故生灭之道在于一元未动之始也,苟不安知乎?既有其生,不无其死,理必然也,岂可免哉?” 参悟生死,可谓透矣,明心见性,可谓高矣。禅是什么,此语已证矣。
面对伏牛山,静观隐士沟,历代禅师都打坐在眼前。脑海中满是禅机,禅理,禅趣,禅意。这座落于永福山的龙泉寺,这龙泉寺所在的永福山,这隐士沟水库畔的佛门净土,这佛门净土所傍依的隐士沟水库,都在帮我悟禅。什么是禅,眼前的青山绿水是禅,而刚才细数佛龛及执著于成公禅师与我是老乡就不是禅。什么是禅,来到龙泉寺心情舒适是禅,一心想来龙泉寺看风景就不是禅。什么是禅,真善美是禅,假恶丑就不是禅。禅是什么,禅是众生,禅是生活,禅是需要,禅是过程,禅是智慧。禅是什么,禅是人心向善,禅是随缘而行,禅是健康的身体,禅是成功的喜悦,禅是美好的事物。禅是什么,禅是自然,禅是和谐,禅是天地万物,禅是超越时空,禅是宇宙的本性。
龙泉寺赋予我这番感悟,而我却不能彻悟,因为落日的余晖催促我返程。

(2006年3月)

心情寂寞 发表于 2015-2-25 14:54:29

挡阳山游记

“挡阳山发现怪坡了”,这一大奇闻吸引了我们。登挡阳山也是我的一大夙愿,于是我和程明智老师、王聚乾老师就一同去看怪坡,登挡阳山。
乘车至石道乡陈家门,首届中原沙雕节正在这里举办,我们在沙的海洋里倘佯,我们在沙的艺术世界里漫游,欣赏着一件件艺术精品,品味着沙雕的文化意蕴。正在感叹沙雕艺术的博大精深,听到一声“嵩山第一怪坡就在前边,不到怪坡终生遗憾”,只见一群群游人边说边向北涌去,一辆辆汽车竞相向北驰去,我们也恋恋不舍地向怪坡赶去。
走了不到三里地,“嵩山第一怪坡”几个大字映入眼帘,这里像是一个小集市,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人们议论着,谈笑着,惊奇着,“啧啧”声不绝于耳。司机们正在试验,有的往坡下开,下到坡底,刚一熄火,车就自动倒了上来;有的开下坡,转弯后,不用加油门车就又上到了坡顶。有的年轻人骑着摩托车,兴奋地奔来奔去,我也不甘寂寞,“老夫聊发少年狂”,掏一元钱租了一辆自行车,便朝坡下骑去,果然下坡时得很费力地蹬,而上坡时我两手扶着车把,两只脚悬空,竞自动上到了坡顶。第二次我干脆把脚放到车把上,还是不费吹灰之力就上来了。过足瘾后,我们才开始攀登挡阳山。
“松木,你看那山头像什么?”“两只猴”、“也像猪八戒抱着高姑娘”,程老师高兴地推测着。我顺着王老师指的方向,定睛一看,大喜过望,“那不是‘炎黄二帝’吗?”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直认为“炎黄二帝”面朝东,在三皇寨、摘星楼几次都没有看到,从没想到炎黄二帝是帝王,应该坐北朝南。猛然想起刚才看到的沙雕 “炎黄二帝”,不由脱口而出:“少室通阜挡阳山,炎黄二帝悬崖巅;天成石像栩如生,沙土雕塑亦自然。”
谈论着气宇轩昂的炎黄二帝,我们开始登山了。在林间穿行,青绿的树叶落下斑驳的黑影,伴着“啁啾”的鸟鸣,我们奋力攀登。崎岖的山路,像麻花似的拐来拐去,终于汗流满面的登上了山顶。蜿蜒的山路边有一个小石洞,守庙人说那是老奶奶的纺花洞。小庙没有围墙,前后共有三进建筑,分别供着老奶奶、祖师爷、老君爷。庙前后的山石都很有特色,庙东的那块石头酷似一只老虎蹲在那里,仿佛在亲吻大殿伸出的檐角。庙前的石头像一个猿人在向山顶张望,庙后的山崖上层石重叠,有的像恶狼,有的像狮子,有的像莲花,有的像老人。怪坡西边有几个大石头,在山下没来得及细看,一问守庙人,都还有来历呢。最东边的是支锅石,据说是杨二郎担山赶太阳时,行至这里感到饥饿难耐,就支锅做饭,快做熟时,因只有两块支锅石,饭撒了一地,现在满山坡的石头据说就是当时杨二郎做的面疙瘩变成的。西边和南边的两块大石头叫做大狼石和小狼石,据说是狼变成的。奇山异石怪坡,令人涌起无限遐思。
站在挡阳山上往西看,文水公路、君佛公路像长蛇在蠕动,水磨湾、晋爻、红石头沟等村庄历历在目,石粉厂机器轰鸣,晋爻村的教学楼洁白耀眼。往东看,黄沙漫漫,光山秃岭,唯有村庄被绿树环绕,几条沙石路如黄龙腾飞。人们称这一带为登封的北大荒,望着这景象,我想到了一个传说:过去挡阳山下有一个举人,当同僚中有人夸耀自己家有很多耕地,犁一季地就用坏一个犁铧时,这个举人说,我们家犁一季地要用坏几十个犁铧,对方一听肃然起敬,认为他家有几十顷良田,殊不知都是这沙石地,犁铧很容易打烂。我又想起小时候,经常听母亲讲到挡阳山上捋荆芥糊口的事情,“想吃山韭菜,一去不回来;想吃山葱一去没影踪”,那危险情形令人听后眩目。过去南瓜汤、熬南瓜、南瓜卷糕就是难得的佳肴,而如今石道乡别出心裁办起南瓜节、沙雕节,把具有科技含量的南瓜当做主打产品来推销,据守庙人说这南瓜含糖量高,非常甜,还能防治糖尿病、高血压,每斤能卖几元钱呢。我们不禁为石道乡干部的高瞻远瞩而动容:“文化扶贫、艺术扶贫、科技扶贫”,非有远见卓识者不能为也。下山路上,我们想起了古人的话:“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而挡阳山下这热闹非凡的景象有力地证明: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是啊,我们的干部只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何事而不成。当阳山挡不住我们干部的视线,挡不住我们群众的致富路。望着山下的这一切,我似乎看到了石道乡繁荣富强的前景。

                           (2002年10月)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查看完整版本: 嵩岳烟雨